林语堂翻译思想第三组(张纪颖 张乐乐)

合集下载

林语堂翻译思想

林语堂翻译思想

4.翻译实践
英译汉: 《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查。 《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兰地司原著。 《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汉译英: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浮生六 记》,清朝沈复原著。

Five years were to pes burned , at dusk, on the twenty— second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of the rat一1780.(Shirley M.Black)
诗歌翻译中美的体现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来风急?







Slow slow tune So dim,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 Serve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
Chuangts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英译庄子》。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 晋朝陶潜等原著。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翻译思想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意义
林语堂翻译思想启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准确表达和文化包容,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平等对 话。ຫໍສະໝຸດ 《林语堂翻译思想》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精髓。通过深入了解林 语堂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概述翻译的重要性、本质和难度。我们还将探讨林 语堂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翻译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影响和启示。最 后,我们将总结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林语堂简介
3
影响翻译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翻译学术研究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现实意义
林语堂翻译思想鼓励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尊 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结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历史地位
林语堂翻译思想在翻译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现实意义
给读者以启迪 的翻译方法
林语堂提倡通过翻译来 启发读者,传达作者的 观点和思想。
多元文化的翻 译观念
林语堂认为翻译应该尊 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避免文化误解和偏见。
翻译文学作品 的技巧
林语堂在翻译文学作品 时,注重语言的美感和 文学风格的传承。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1
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
2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 启示和指导,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挑战。
生平概述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和作家。他生于1903年,逝世于1976年。
主要成就
林语堂以其出色的翻译工作和重要著作而闻名。他翻译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 和《傲慢与偏见》。

从《浮生六记》两种英译本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从《浮生六记》两种英译本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No . 0 1 6 2 1
文 章 编 号 :6 4—93 (0 10 0 5 0 17 2 5 2 1 ) 6— 0 5— 6

张 卿
( 青海师范大学 外语 系 , 青海 西 宁 8 00 ) 10 8

要: 沈复所著 《 浮生六记》 是一部水平极高 、 影响颇大的 自传体随笔 , 在清代笔记体 文学 中 占有 相 当重要 的位置 。《 浮
M i safl ne wa u l—d e s fmiy.o e o c o — r s a l n fs h l
asa d g nl e pe … ( hr y M. lc ) r n e t P o t … e S ie Ba k1 l
汉 语 中 的“ 冠之 家 ” 学 者 文 人 之 家 的意 思 , 衣 是 所 以 , 语 堂 的 译 文 是 “ c o r Sf l” 但 是 林 a shl ’ a y ; a mi S ie Bak将 其 翻 译 为 “ul rs fm l ,n hr yM. l l c fl—des a i o e y o h l sadg n ep ol. 她对 “ 冠 之 家 ” 翻 f c oa n e d epe ” s r 衣 的 译 又是 字 字对 译 , 与林 语 堂 的翻译 比较而 言 , 言显 语
收 稿 日期 :0 1 1 O 2 1 一l 一 1
作者简介 : 张
卿 (9 5一) 女 , 17 , 青海西 宁人 ,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

5 ・ 5
青 海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 教
“ ” 出一 个 明确 具 体 的定 义 , 从 后来 学 者 们 的 信 给 但
生六记 》 向英语 国家 的译介 是 由林语堂和英 国汉学家 Sie ・ l k h l M Ba 完成 的。本 文以《 ry c 浮生六记 》 译介 本为对 象 , 语堂 对林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浮生六记·林语堂原作:沈复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丰富而精彩。

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擅长英文写作,又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林语堂不仅向世界通俗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向中国大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原创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又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如《浮生六记》和《兰亭集序》,在众多精彩译著中尤以《浮生六记》译本为最佳,语言地道,充满恬淡从容之美。

在《翻译论》中,林语堂先生谈道:翻译是门艺术,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成功的捷径。

林语堂先生把翻译上升到了艺术学派的高度,认为要使译文成为“艺术”,译者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译者要对原文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第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要好,能写出流利畅达的文字;第三是严格的翻译训练,并且能在翻译实践中理性认识和学习各种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个概念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用“忠实、通顺和美”这三条标准进行简单的概括,而这三条标准在译本《浮生六记》中都有所体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散文,不仅记录了他和爱妻平凡又有趣的居家生活,也将其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一并展现给读者,所用语言平易简洁,富有生活气息。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也通畅易懂,极富神韵。

01准确传神以求忠实在《浮生六记》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用词准确,译文传神,充分展示了何为忠实的译文。

选取了译文中某些时间的翻译来分析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准确,同时也选取了一例分析其译文传神的特点。

例1:甘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第三组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第三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不同
林语堂: 林语堂:
• 林语堂虽然受西方思 想的熏陶很深, 想的熏陶很深,但对中国 的儒道文化却使顶的“天人合一” 孟和道家的“天人合一” 思想都有过独到的研究和 译著. 译著
鲁迅: 鲁迅:
• 在鲁迅眼中, 在鲁迅眼中,国人的 劣根性, 劣根性,对于国人思维方 式的“模糊性” ﹑“无是 式的“模糊性” 无是 非观” 深恶痛绝。 非观” ,深恶痛绝。中国 人的“糊涂观” 人的“糊涂观”体现在翻 译上, 译上,就是鲁迅先生反对 糊涂观” 的“糊涂观”。所以他坚 持对外国文化进行原质性 的追求, 的追求,而他所用的方式 就是直译. 就是直译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 High and low interdepend in position
“道德经” 道德经”
音声相和 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 前后相随 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
• 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 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 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 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 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 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林语堂
鲁迅
个人经历不同
翻译目的不同 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观点 不同
个人经历不同
林语堂的目的是文化 意味的, 意味的,把西方文化介绍 给中国人, 给中国人,把中国文化介 绍给西方人, 绍给西方人,而且是普通 大众。 大众。他要把中国人生活 的各个方面, 的各个方面,大至儒家哲 学,小至品茶烧饭的生活 哲学带到西方人的大众生 活里去, 活里去,为他们所理解接 受,改变他们对中国歪曲 和变形的认识, 和变形的认识,使他们对 中国的理解不再限于小脚 辫子之类的东西。 ﹑辫子之类的东西。

林语堂的汉译作品研

林语堂的汉译作品研

林语堂的汉译作品研究一:林语堂的生平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二:林语堂的著作及其相关评论(1)、《辉煌的北京》林语堂著赵沛林译相关评论: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

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

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

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2)、《美国的智慧》林语堂著刘启升译相关评论:《美国的智慧》是一本通俗哲学著作,介绍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许许多多的重要哲学家、作家,例如富兰克林、爱默生、梭罗、桑塔雅那等等,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

在本书中,林先生挥毫泼墨,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这一风格。

阅读本书,犹如与大师面对面交谈,心灵会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

(3)、《中国传奇》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相关评论:本书是作者又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力作,书中一共收录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杰作20篇,按照小说内容的属性分成:神秘与冒险、爱情、鬼怪、讽刺、幻想与幽默、童话等六大类。

这些短篇小说的主旨在于描写人性,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的了解,或唤起人类的侧隐之心、爱、同情心,而给予读者以愉快之感。

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其二,选择文本的重要性。翻译中对于 原著内容为中心,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和语 量有效援助,还感于西方强权政治的偏见,
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原著与译者价值观契 言环境,灵活地将直译、意译和加注译等方 再感于世界和平精神未立,而对战争所带来
合与否能够对翻译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林 法运用到翻译中去。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 的世界混乱、道德沦丧给予了辛辣的讽喻。
历史为主题,这些主题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中 准和美的标准。忠实主要指内容上忠于原 程中,十分注意紧紧抓住翻译的目的,即服
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曾有一位美国大学 著,通顺指形式上的变通,美则是艺术的提 务于译入语的受众和文化。例如在词汇方
校长在看过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后称赞说,林 升。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不仅包括翻译技巧 面,林语堂深知历史文化观念和文学语言传
分的。在与妻子廖翠凤领取结婚证后,林语 绅士,他的演讲应像女士们的裙子一样,越 正好诠释了林语堂自己的“两脚踏中西文
堂征得妻子的同意,烧掉了刚领回不久的结 短越好”,说罢转身下台,赢得全场一片笑 化、一心评宇宙好文”的文学境界。
婚证。他认为只有离婚时才用得上结婚证, 声和掌声。林语堂这种随时抓住众人心理
1《. 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
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 的这一译法一直被认可沿用至今。
的自传。拥有广泛文学爱好的沈复在这篇自
名学府。1966 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 年于
其三,将心理学与语言学作为翻译基 传中也采用了较为广泛的文学体裁,他用生
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 础。林语堂认为心理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起着 动简洁的文笔记述了山水游乐、闲情逸趣、
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 道、唐栩侯等人的异议,坚持选择屈原《九章 中国传奇小说》等等。以下将选取几部林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翻译实践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 《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 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 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 林语堂翻译独特的地方,就是能够彻底消化 了心爱的文章,然后夹叙夹议,用自己的创意炮 制一番,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又容易让 一般的西洋读者了解。

《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
•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 林语堂与翻译
前期涉及翻译理论的论著 • 1924年,林语堂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的一 个紧要提议》。 • 《我所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 • 《旧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 • 《答青崖论“幽默”译名》 • 《说孽相》 • 《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 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或从实例出发进行 剖析,都展现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础。
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从事这门艺术的人就必须有基 本的素质和遵循的准则,这篇论文就着 重阐述了: 1. 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2. 翻译标准
2.1.1 对译者的要求
• 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方面,林语堂提出:
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 解; 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 中文; 第三,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 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2.1.2 翻译标准
在翻译标准方面, 他提出了翻译的 三条标准:忠实 通顺 美
第一标准:忠实
• 林语堂认为忠实标准是“译者第一的责任, 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 任, 换言之, 就是如何才可以忠实于原文, 不负著者的才思与用意”。 • 在他看来,“忠实”的真正涵义在于: • (1) 非字字对译, 因为“字义是活的, 随时随地用法而变化的, 一个字有 几样用法, 就有几个不同意义。其所以生此变化, 就是因为其与上下文 连贯融合的缘故” 所以“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 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 不是原文的零字, 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 • (2) 须传神。“字神”是什么? 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 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因此“译者不但须求达意, 并且须以传 神为目的。译成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 (3)绝对忠实不可能。“字译之徒, 以为若字字译出可达到一百分的忠 实。其实一百分的忠实, 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者能达七八成或八九成 之忠实, 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 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 有意义 之美, 有传神之美, 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 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极其美妙 、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 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
评宇宙文章”自居的林语堂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 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1.3 著作 •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与吾民》
《翻译论》— 翻译理论的集大成
然而林语堂于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 《翻译论》(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 作的序,即为近万言的《论翻译》(后有 收入其《语言学论丛》一书),是他最系 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
2.1 翻译理论
在文章中林语堂开宗明义地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 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二标准:通顺
• 林语堂认为“通顺”是译者对本国读者的责任, 也是“忠 实”的内在要求。可见, 林语堂把翻译看成是一种社会活 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译者只有当他的译品被社会所接 受, 他的个人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因为正如马克思指出: “个 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 他的生命表现, 即使不采取同其他 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 现和确证”。因此, 译文是否“通顺”被看成是译者的一 种责任的观点是科学的。 • 在如何使译文“通顺”的问题上, 林语堂认为译者首先 “必须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地体会出来, 吸收心中, 然 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 其次要按中文心理行 文, 因为“翻译者所表之思想,既本于外国文, 则不免多少 受外国文之影响, 且译者亦不应过改其本来面目” 。
• 2.2.2 译作
英译汉: 《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查。 《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兰地司原著。 《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 汉译英: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浮生六记》, 清朝沈复原著。 Chuangts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英译庄子》。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 晋朝 陶潜等原著。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 二集及其他选译》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冥寥子游 明 朝屠隆原著。
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 理想 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 简而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可以化为一 个词——传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字神句 气与言外之意”。他的“字神”是指“一 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正如他在《论译诗》 一文中所说:“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 神”。他之所以说艺术文不可译,正是由 于翻译艺术文时很难做到传神,因为艺术 文的形式和内容并重,翻译时常常会顾此 失彼。他还指出,译文必须以句为本位。 这样看来,林语堂主张的“传神”包括字 神和句神,在两者不冲突的情况下应首先 保证主要词的准确传达,若有冲突,则以 整个句子的准确表达为准,在此基础上揣 摸把握则可做到准确传达原文风格,即 “传神”,这是最终的目的。
第三标准:美
• 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 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因此, 译者在译艺术文时,“不但须注意 其说的什么, 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要做到这一点, 林语堂认为 “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 于译时复极力发挥, 才是尽 译艺术文之义务”。可见, “美”的标准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中, 它揭 示了译者对艺术的责任。矛盾曾说过: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 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 得到启发, 感动和美的感受” 。因此, 要使译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与原文近似的效果,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就应以艺术家的眼光 去审视原文文本, 洞察原作者的心灵轨迹, 与原文中的人物一同哭, 一 同笑。
走近林语堂
———
林语堂与翻译
组员: 叶晓芬 张纪颖
走近林语堂
• 1. 我们知道的林 语堂
• 2. 林语堂与翻译 2.1 翻译理论 2.2 翻译实践
1.我们知道的林语堂
1.1 幽默大师 林语堂把“humor” 译为“幽默”。 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默手法 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实践中探索 幽默理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 “语丝体”散文,被称为“幽默大师”。 1.2 英文创作
林语堂倡导的“传神”的 翻译原则,与他的性格、 读书观、教育观以及 “性灵”的文学主张是 一致的,是符合他一贯 强调个性和情趣的作风 的。他衡量一个人的水 平和修养时,首先看他 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精神 风貌,是否对生活有一 份独特感受,衡量一本 书,一所学校或一种文 风也是看它是否洋溢着 某种个性,能否赋予人 某种灵感。因此,他对 翻译过程中原著神韵传 达的重视和强调,也是 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