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林语堂

合集下载

林语堂简介ppt课件

林语堂简介ppt课件

都是不可译的。因为其为文字之精英所寄托,
因为作者之思想与作者之文字在最好作品中假
设有完全天然之融合,故一离其固有文字则不
啻失其精神躯壳,此一点之文字精英遂岌岌不
能自存。〞
是什么样的审美观念与这种以通俗为美的
新文化形式息息相通呢?如果我们把目光投
注到中西美学的渊远长河中,便会发现许多
让林语堂钟情的名字,其中影响最深的莫过



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忠
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译者关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
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者的
语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字神: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凡字必有神,“神〞字之义,即
语言学所谓‘feeling-tone’。
外的体裁
就是如句之长短繁简及诗之体格等
内的体裁
就是作者之风度文体,与作者个性直接有关系的,如像理 想,
写实,幻象,奇想,乐观,悲观,幽默之各种。
艺术文不可译问题
❖ Croce:“凡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不能译的。

❖ “诗为文学品类中之最纯粹之艺术最为文字之
精英所寄托的,乃最不可译的东西。〞
❖ “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尤其是抒情诗〕
之存在,译者须把逐字意义一一译出;把这些零碎
独立的字义,堆积起来,便可义看得太板,
字义是活的,一句为有结构有组织的东西,是有集
中的句义为全句的命脉;一句中的字义是互相连贯
互相结合而成一新的“总意义〞 ,此总意义须由活
看字义和字的联贯上得来。
二. 忠实须求传神
❖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三、陶冶情操,乐观对待现实,幽默是一 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善于体谅他人 ,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要学会雍容 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乐观 。乐观与幽默是亲密的朋友,生活中 如果多一点趣味和轻松,多一点笑容 和游戏,多一份乐观与幽默,那么就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不会出现整 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痛苦者。 四、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提高观察事物的能 力,培养机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 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 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 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 。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重 大的原则总是不能马虎,不同问题要 不同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要极灵活性 ,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够为 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养料。
绝世好男人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 城内,婚前曾有两位恋 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 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 廖家的二小姐,1919年1 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 婚。结婚后,他征得廖 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 书烧掉了,他说“结婚 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 上”。
1919年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 结婚照
做一个有趣的人远比做一个有爱的,有责任感的人更 重要。生活需要幽默.幽默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 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幽 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 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 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 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 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 年获博士 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任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 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 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66年定 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翻译家林语堂生平简介教学ppt

翻译家林语堂生平简介教学ppt

• From the summer of 1927, he devoted himself to writing for the popular press and editing three literary fortnightlies in Shanghai between 1929 and 1935. Nobel Prize winner Pearl Buck encouraged him to write a book explaining China to the West. To do this, he retired to the mountains in the summer of 1934. What he brought back from the mountains was the publishing sensation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 which hit the top of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He was married at the time and moved with his wife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Harvard he received his Masters degre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ing under literary scholar Bliss Perry and humanist Irving Babbitt. After Harvard Lin moved to France to work at the YMCA, and from there he went on to the University of Jena in Leipzig, Germany, where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te in linguistics. Lin returned to China to teach for 13 years. He wa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from 1923 - 1926, and served as Dean at Amoy University in 1926.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自序(中英文互译)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自序(中英文互译)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自序(中英文互译)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Preface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自序In this book I have tried only to communicate my opinions, which I have arrived at after some long and painful thoughts and reading and introspection. I have not tried to enter into arguments or prove my different theses, but I will stand justified or condemned by this book, as Confucius once said of hi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hina is too big a country, and her national life has too many facets,for her not to be open to the most diverse and contradictory interpretations. And I shall always be able to assist with very convenient material anyone who wishes to hold opposite theses. But truth is truth and will overcome clever human opinions. It is given to man only at rare moments to perceive the truth, and it is these moments of perception that will survive, and not individual opinions. Therefore, the most formidable marshaling of evidence can often lead one to conclusions which are mere learned nonsens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such perceptions, one needs a simpler, which is really a subtler, style. For truth can never be proved; it can only be hinted at.在这一本书里头,我只想发表我自己的意见,这是我经过长时间的苦思苦读和自我省察所收获的,我不欲尝试与人论辩,亦不欲证定我的各项论题,但是我将接受一切批评。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 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 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 “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 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林语堂雕像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 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 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 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林语堂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01 人物简历
03 文学特点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学术成就 04 个人生活 06 后世纪念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
林语堂发明的无须记住字位、字码的中文打字机诞生于1947年,机器采用林语堂创造的“上下形检字法” 设计键盘字码,每分钟最快能打50个字,且不用训练即能操作。
1965年底,林语堂就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敏谈到他终生的抱负,即编纂一部适应现代需要的汉英词典。 当时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HerbertA.Glles)编的《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Dictionary”),以及1932年麦氏(R.H.Mathews)编的《麦氏汉英大辞典》(“Mathews,ChineseEnglishDictionary”)。这两部字典已经不足以应付当代的需要。

林语堂

林语堂


He creates a lot of famous novels in English, including his first successful book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与吾民》), and Moment in Peking ( 《京华烟 云》 ) for which he was once nominated for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译作赏析
例二:道德经

有无相生,Being and non—being interdepend in growth,

难易相成,Difficult and easy interdepend in completion,
长短相形,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 高下相倾,High and low interdepend in position,, 音声相和,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 前后相随。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
林语堂
简单介绍
翻译理论
译作赏析
翻译理论

林语堂于 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做的序,即为 近万言的《论翻译》,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 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 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和翻译标准两 个方面。
林语堂
简单介绍
翻译理论
译作赏析
《浮生六记》 中林译与 Shirley 版本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作赏析
• 《浮生六记》沈复 •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 • 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 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Lin Yutang) • Five years were to pass before our wedding candles burned , at dusk, on the twenty— second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of the rat一1780.(Shirley M. Black)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
So dim,So dark,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now warm,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 Serve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
翻译家 之 林语堂
主讲: 资料收集:
走近林语堂
生平简介 译著 翻译思想 译作赏析 启迪
生平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 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 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 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 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 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 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 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提名。
翻译思想
• 1. 翻译理论
• 《论翻译》是林语堂先生最系统、最 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 • 在《论翻译》中,他明确提出:翻译 是一门艺术。 • 翻译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从事这门 艺术的人就必须有基本的素质和遵循 的准则,《论翻译》着重阐述了对译 者的要求与翻译标准这两方面的问题。
• 2.对译者的要求 • 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方面,林语堂提出: 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 彻的了解; • 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 畅达的中文; • 第三,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 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 3.翻译标准
• “三标准”:忠实、通顺、美 (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 忠实标准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 须通顺 • 通顺标准:以句义为先, 字义为后。 • 美的标准:“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的一 面需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 做一种艺术。” 翻译诗文、小说之类,则 “于达用之外,不可不注意文字之美的问 题”。
“花烛之夕”意为“举行婚礼”。“夕”虽然有 “傍晚”之意,但在这个成语中只是一个笼统的时 间概念,并非确切的某个时间。林语堂提出“译者 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因此, 他对“花烛之夕”的翻译是“our wedding took place”,而Shirley M.Black将它译成“our wedding candles burned,at dusk.”虽然Shirley M.Black将 成语“花烛之夕”的每一个字都译了出 来,但是译 文很可能给目的语读者造成误解:读者看 到“dusk” 一词,不免联想到原来中国的婚礼总是在 晚上举行 的。林语堂没有对“花烛之夕”字字对译但是,他 的译文为目的语读者传达了该成语的确切 含义。
英译汉
《卖花女》(英·萧伯纳原著,剧本),1928年5月上 海开明书店初版。 《新俄学生日记》(俄·窝格耶夫原著,小说,与张友 松合译),1929年6月上海春潮书局初版。 《新的文评》(美·史宾岗原著,论著),1930年1月 上海北新书局初版。 《成功之路》(美·马尔腾原著,论著),1939年10月 上海中国杂志公司增订再版。 《怎样训练你自己》(美·罗德原著,论著),1940年 4月上海东方图书公司出版。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丹麦·勃朗特司原著,传 记),1940年8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彷徨飘泊者》(英·台维斯原著,小说),1941年3 月上海朔风书店初版。
怎敌他晓来风急?
启迪
Thank you
原文中的“相” 字被译成 “interdepend”, 含有“相互依 赖”、“彼此 共生”之意, 是非常好的; 再看形式,简 洁明了,字数 不多不少,做 到了在形式和 内容上的忠实 原文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 is not (conscious of his )character, Hence he has character.
译著
汉译英
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女兵自传》,谢冰莹 原著,小说),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ng (《〈子见南子〉及其他》,林语堂原著,剧本、散文集),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A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老残游记〉及其他》,清·刘鹗原著, 小说),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浮生六记》, 清·沈复原著,小说),1941年上海西风社初版英汉对照 本,1942年英译本由纽约现代书局出版。 Miss Tu(《杜十娘》,据明·冯梦龙原著《杜十娘怒沉百 宝箱》写译,小说),1950年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初版。
《道德经》老子
有无相生, Being and non—being interdepend in growth, 难易相成, Difficult and easy interdepend in completion, 长短相形, 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 高下相倾, High and low interdepend in position, 音声相和, 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 前后相随。 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
下德不失德, 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 (is intent
on )not loshe is devoid of character.
“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 “有德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有德”、“没德的人自以为自己没 有失去德”。译文分别加上了“conscious of ”和“is intent on ”对意思进行补充。对形式上的处理:“superior”与 “inferior”对称、“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与“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对称,“has”与“is devoid of”对 称。所以说这段翻译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很忠实原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