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测试实验报告概要

合集下载

工程原位测试实习报告

工程原位测试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工程原位测试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工程现场进行原位测试,可以有效地评估工程的承载能力、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工程原位测试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工程原位测试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荷载试验、变形观测、地基承载力测试等,并对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2. 实习过程(1)现场参观在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某正在进行中的建筑工程现场,了解了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结构、地基处理等。

同时,现场工程师向我们介绍了工程原位测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仪器设备操作学习在实习的第二、三天,我们在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各种工程原位测试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压力计、变形仪、贯入仪等。

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3)实际测试在实习的第四至第六天,我们参与了现场的原位测试工作。

主要包括荷载试验、地基承载力测试和变形观测。

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布置测试点位、设置测试参数、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4)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习的第七天,我们利用所学知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了测试结果。

并与现场工程师进行交流,了解了测试结果对工程质量评估的意义。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原位测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包括测试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同时,也学会了现场仪器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1. 工程原位测试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现场进行测试,可以有效地评估工程的承载能力、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2. 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工程原位测试的重要环节,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工程质量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我的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实验报告

我的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实验报告

岩土工程生产实习原位测试报告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应用(岩土)班级: 2011级--1班学号: 3110510738 学生:日期: 2014年11月目录1静力载荷试验 (1)2静力触探试验 (8)3十字板试验 (12)4点荷载试验 (17)5原位剪切试验 (22)6回弹试验 (26)7旁压试验 (32)8渗透试验 (37)9轻型动力测试试验 (39)10波速测试试验 (43)参考文献及致谢 (46)《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报告》1静力载荷试验1.1 试验的目(1)确定地基土变形模量;(3)估算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4)确定地基土的基床系数(5)掌握静力载荷试验试验步骤和认识仪器设备;(6)提高对数据处理及科学计算的能力;(7)运用试验所得数据对场地的岩土工程性质进行初步评价。

1.2 试验的适用范围浅层平板载荷实验适用地表浅层地基土,包括各种填土和含碎石的土,也用于复合地基承载力评价。

1.3 试验的基本原理在拟建建筑场地上将一定尺寸和几何形状的刚性板,安放在被测的地基持力层上,逐级增加荷载,并测得相应的稳定沉降,直至达到地基破坏标准,由此可得到荷载(p)-沉降(s)曲线。

典型的静力载荷试验p-s曲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静力载荷试验P-s曲线p,称为比(1)直线变形阶段:p-s呈线性关系,对应于此线性段的最大压力0例界限。

(2)剪切变形阶段:当荷载大于0p,而小于极限压力了u p,p-s关系由直线变为曲线关系,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

(3)破坏阶段:当荷载大于极限压力pu时,即使维持荷载不变,沉降也会急剧增大,始终达不到稳定标准。

直线变形阶段:受荷土体中任意点产生的剪应力小于土体的抗剪强度,土的变形主要由土中空隙的压缩引起,并随时间趋于稳定。

可以用弹性理论进行分析。

1.4 试验仪器及工具(1)承压板: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一般采用圆形或正方形钢质板;也可采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板,面积可采用0.25~0.50m2,不应小于0.1m2。

承载力原位测试报告

承载力原位测试报告

A/O池龄期14d固化土现场动力触探及现场坑探一、动力触探试验设备落锤(穿心锤)、探头、触探杆、锤座和导向杆。

自动落锤装置(轻型触探无);重型和超重型触探尚需利用钻机或专用的三脚架和动力源,以便起吊落锤和触探杆。

轻型动力触探仪器设备较轻则不需要。

二、轻型动力触探①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然后连续锤击贯入;②贯入时,落距为50±2cm,记录每贯入30cm的锤击数N8;③如N8超过100,或贯入10cm的锤击数超过50,则停止贯入,如需对下卧层继续试验,可用钻具钻穿坚实土层后再做试验;④轻型动力触探的最大试验深度为4.0m,必要时可在贯入4.0m 后用钻具扩孔,再贯入2.0m。

三、检验固化土的质量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也是检验固化土质量的行之有效方法。

在成桩14d内,挖探槽坑,观察土的颜色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固化浆富集的“结核”或未被搅匀的土团。

原状素土(未加固化剂)承载力标准值与轻型触探击数N8之间的关系见表1。

表1 承载力标准值f k与N8的关系固化土无侧向抗压强度与轻型触探击数N8之间的关系见表2 表2 固化土无侧向抗压强度与N8的关系四、结果整理(图1到6,表3到7)一、现场坑探图1 4#机固化土开挖图片图2 4#机固化土开挖细部照片图3 3#机固化土开挖图片图4 2#机固化土开挖图片图5 2#机固化土开挖侧壁有少许土体脱落图6 5#机固化土开挖图片二、现场动力触探数据表3 2#机固化无侧限抗压强度、承载力特征值与N8的关系表4 3#机固化无侧限抗压强度、承载力特征值与N8的关系表5 4#机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承载力特征值与N8的关系表6 3#机3.3m~5.1m无侧限抗压强度、承载力特征值与N8的关系五、结论1、4#机开挖的土,土色颜色较不一致,固化效果表现不足,边缘有部分土体坍塌,且坑中有渗水。

土中有固化浆富集的“结核”和未被搅匀的土团,存在固化剂搅拌不均匀,喷浆量不足等情况。

原位测试标定实验报告

原位测试标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原位测试标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原位测试设备的使用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原位测试标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原位测试标定是指对原位测试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使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准确测量所测量的物理量。

本实验采用的原位测试设备为X射线衍射仪(XRD),其原理是基于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X射线衍射强度和衍射峰的位置来分析物质的晶体结构和物相组成。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原位测试设备:X射线衍射仪(XRD)2. 样品:标准晶体样品(如石英、氧化铝等)3. 辅助设备:计算机、数据采集卡、样品台、X射线管等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标准晶体样品研磨成粉末,过筛后装入样品杯中。

2. 设备调试:开启X射线衍射仪,调整X射线管电压、电流、样品台位置等参数,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标准样品测试:将标准晶体样品放入样品杯中,调整样品台位置,使样品处于最佳测量位置。

启动X射线衍射仪,采集标准样品的衍射图谱。

4.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衍射图谱导入计算机,利用XRD分析软件对衍射峰进行拟合,得到衍射峰的位置、强度等信息。

5. 标定计算:根据标准样品的已知物相组成和衍射峰位置,计算原位测试设备的标定参数。

6. 实验验证:对未知样品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标定参数进行对比,验证原位测试标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样品测试结果:通过XRD分析软件对标准样品的衍射图谱进行拟合,得到衍射峰的位置、强度等信息,与标准样品的已知物相组成进行对比,验证了原位测试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标定计算结果:根据标准样品的已知物相组成和衍射峰位置,计算得到原位测试设备的标定参数。

3. 实验验证结果:对未知样品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标定参数进行对比,验证了原位测试标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完成了原位测试标定实验,验证了原位测试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通过标定计算得到的标定参数,可以用于未知样品的测试,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位测试技术实验大纲

原位测试技术实验大纲

原位测试技术实验大纲一、课程学时:36学时、2.0学分。

实验学时:16学时二、采用教材:《土工测试技术》王保田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土工与原位测试》崔立军、王小波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新版、待定)三、本课程的任务、性质与目的《原位测试技术》是专业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配合理论教学进行,是学习《原位测试技术》课程主要环节,其任务是:I、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课堂内容和知识能通过试验得到巩固和深化。

2、加强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

3、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实验课程基本理论:地基承载力理论;地基土触探理论;一维波动理论;弹性波传播规律理论。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通过触探试验,评价砂土的密实度,划分土层界线,确定地基土、单桩承载力等;通过基桩检测,利用声学参数判定基桩桩身质量;通过声波参数测试,熟悉岩土声学参数的测定方法;通过土的室内直剪、三轴剪切试验,学会运用库仑-莫尔公式确定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值,借与计算地基土的强度、土边坡稳定和土的侧压力。

通过土的击实试验掌握在不同击实能量下土体的干密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借与计算土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通过载荷试验,学会利用载荷■沉降曲线确定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及沉降量;实验基本要求如下:I、了解原位测试技术的仪器与设备;2、掌握测试时的基本原理;3、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和编写实验报告;4、重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运用理论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摘要:七、实验成绩考核办法:根据学生实验时的动手能力、实验数据、实验报告,以及对数据的分析、综合运用、学习态度及考勤情况,由任课教师进行评分。

实验成绩以20%计入《原位测试技术》课程的总成绩中。

说明:I、本大纲根据学校目前的实验条件与理论教学大纲制定2、实验项目分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另外,教师也可利用仪器开出新的选做实验。

原位测试实习报告.docx

原位测试实习报告.docx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实习报告糸别: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方向: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学院勘察实验室2013.6目 录一、实验一: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原理 ---------------------------------------------------- 43、 试验设备 ---------------------------------------------------- 44、 试验依据 ---------------------------------------------------- 45、 试验步骤 ---------------------------------------------------- 56、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6附表:深层水平位移(测斜)记录表 二、实验二:基桩声波透射检测1、 试验目的 ---------------------------------------------------- 102、 试验原理 ---------------------------------------------------- 103、 试验设备 ---------------------------------------------------- 104、 试验依据 ---------------------------------------------------- 105、 试验步骤 ---------------------------------------------------- 116、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12附表2:声速-深度曲线图 ----------------------------------------- 16附表3:模拟桩场地平面布置图 ------------------------------------ 17 三、实验三:基桩低应变检测 ---------------------------------------- 1810附表1:基桩声波透射检测记录表141、试验目的---------------------------------------------------- 182、试验原理---------------------------------------------------- 183、试验设备---------------------------------------------------- 184、试验依据---------------------------------------------------- 185、试验步骤---------------------------------------------------- 226、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2附表:模拟桩场地平面布置图------------------------------------ 29四、实习总结和感想---------------------------------------------- 29试验一、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试验一、实验目的土体和围护结构的深层水平位移通常采用钻孔测斜仪测定,当被测土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测量测斜管轴线和铅垂线之间夹角的变化量,从而获得土体内部各点的水平位移。

第二篇 原位测试(10.25)

第二篇 原位测试(10.25)
3
载荷试验的分类: 按承压板的形状——平板载荷试验与螺旋板载荷试验; 按试验深度——浅层(埋深小于3m和地下水位以上)载荷
试验和深层(埋深等于或大于3m和地下水位以上)载荷试 验; 按用途——地基土载荷试验和桩载荷试验。
4
5
第一节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一、仪器设备
1.承压板 要有足够的刚度,面积 一般为1000-5000cm2 。通 常直径D在30~50cm。
14
2.非拐点圆滑型P-S曲线校正
(1)等增量校正法 根据这类曲线具有等增量下 曲线斜率等量递增的特点最终
可得到: S0=S1-S2/3
即可对曲线上各点进行修正:
Si=S0+Sc
(2)数据转换法 根据某些函数的收敛速率差异,可以把P-S坐标下的非拐点 型圆滑型曲线进行数据转换,转换后数据形成的曲线具有拐 点曲线的特征,再按拐点型曲线校正的方法进行校正。通常 将P-S曲线变化成lgP-lgS曲线或P-△S/△P 曲线。
23
2、半直接法
低应变法:在桩顶面实施低能量的瞬态或稳态激振,使桩在弹 性范围内做弹性振动,并由此产生应力波的纵向传播;同时利 用波动和振动理论对桩身的完整性做出评价的一种检测方法。
高应变法: 通过在桩顶实施重锤敲击,使桩产生的动位移 量级接近常规的静载荷试桩的沉降量级,以便使桩周土阻力充分 发挥,通过测量和计算,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 要求及对桩身完整性做出评价的一种检测方法。
(2)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的建筑桩基; (3)本地区采用新型桩或新工艺。
注: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采用静力触探及标 贯试验参数来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5
三、单桩抗压静载荷试验方法

工程原位测试实训报告

工程原位测试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工程原位测试实训,使学生掌握工程原位测试的基本原理、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测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识。

二、实训时间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10日三、实训地点XX工程实训基地四、实训内容1. 工程原位测试基本原理及方法(1)工程原位测试的基本原理:通过直接在工程现场对土体、岩体、地基等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测试,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依据。

(2)工程原位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旁压试验、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抽注水试验等。

2. 工程原位测试仪器设备(1)载荷试验设备:加载设备、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测斜仪等。

(2)静力触探设备:静力触探仪、贯入仪、深度计等。

(3)旁压试验设备:旁压试验仪、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

(4)圆锥动力触探设备:圆锥动力触探仪、贯入仪、深度计等。

(5)标准贯入试验设备:标准贯入仪、贯入杆、深度计等。

3. 工程原位测试操作步骤(1)载荷试验:根据设计要求,布置试验场地,安装加载设备、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进行加载、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静力触探:根据设计要求,布置试验场地,安装静力触探仪、贯入仪、深度计等,进行贯入、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3)旁压试验:根据设计要求,布置试验场地,安装旁压试验仪、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进行旁压试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4)圆锥动力触探:根据设计要求,布置试验场地,安装圆锥动力触探仪、贯入仪、深度计等,进行贯入、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5)标准贯入试验:根据设计要求,布置试验场地,安装标准贯入仪、贯入杆、深度计等,进行贯入、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4. 工程原位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1)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贯入深度、贯入速度、贯入阻力等。

(2)根据测试数据,绘制贯入曲线、载荷-位移曲线等。

(3)分析测试结果,评估土体、岩体、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华大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荷载板实验实验成绩实验同组人:方园,谢发全,李杰才,刘俊,陈伟,徐正洲实验地点南华大学土工原位测试基地实验日期:2012年10月23日(下午)一.实验目的1.确定地基土的比例界限压力、极限承载力,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2.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3.估算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4.确定地基土机床反力系数。

二. 实验原理在试验场地上将一定尺寸和几何形状(圆形或方形)的刚性板,安放在被测的地基持力层上,逐级增加荷载,并测得每一级荷载下的稳定沉降,直至达到地基破坏标准,由此可得到荷载(p)-沉降(s)曲线(即p-s曲线)。

典型的平板载荷试验p-s曲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直线变形阶段:p-s曲线为直线段(线性关系),对应于此段的最大压力P0,称为比例界限压力(也称为临塑压力),土体以压缩变形为主。

(2)剪切变形阶段:当压力超过P0,但小于极限压力P u时,压缩变形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剪切变形逐渐增加,p-s线由直线变为曲线,曲线斜率逐渐增大。

(3)破坏阶段:当荷载大于极限压力P u时,即使维持荷载不变,沉降也会急剧增大,始终达不到稳定标准。

直线变形阶段:受荷土体中任意点产生的剪应力小于土体的抗剪强度,土的变形主要由土中空隙的压缩引起,并随时间趋于稳定。

可以用弹性理论进行分析。

剪切变形阶段:土体除了竖向压缩变形之外,在承压板的边缘已有小范围内土体承受的剪应力达到或超过了土的抗剪强度,并开始向周围土体发展。

此阶段土体的变形主要由压缩变形和土粒剪切变形共同引起。

可以用弹塑性理论进行分析。

破坏阶段:即使荷载不再增加,承压板仍会不断下沉,土体内部开始形成连续的滑动面,承压板周围土体面上各点的剪应力均达到或超过土体的抗剪强度。

三. 实验仪器设备1.加载系统:油压式千斤顶2.反力系统:地锚和反力梁3.量测系统:百分表四. 实验过程1.实验设备的安装下地锚:在确定试坑位置后,根据计划使用地锚的数量(4只或6只),以试坑中心为中心点对称布置地锚。

各个地锚的深度要一致,一般下在较硬地层为好,可以提供较大的反力。

挖深坑: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整平场地,开挖试坑。

试坑底面宽度不小于承压板直径或宽度的3倍。

放置承压板:安装承压板前应整平试坑面,铺约1cm厚的中砂垫层,并用水平尺找平,承压板与试验面平整接触。

千斤顶和测力计的安装:以承压板为中心,依次放置千斤顶、测力计和分力帽,使其中心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横梁和连接杆的安装:通过连接接件将次梁安装在地锚上,以承压板为中心将主梁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次梁上,形成反力系统。

沉降测量系统的安装:打设支撑柱,安装测量横杆,固定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形成完整的沉降量测系统。

2.实验步骤加荷操作:加荷等级一般分为10—12级,并不小于8级。

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的2倍,荷载的量测精度控制在1%。

受条件限制,本实验加载4级;稳压操作:每级荷重下都必须保持稳压,由于加压后地基沉降、设备变形和地锚受力拔起等原因,都会引起荷重的降低,必须及时观察测力计百分表指针的变动,并通过千斤顶不断地补压,最终使荷重保持相对稳定;沉降观测:采用慢速法时,对于土体,每级荷载施加后,间隔5min、5min、10min、10min、15min、15min测读一次沉降,当连续2h每小时沉降量不大于0.1mm时,认为沉降已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施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达到试验终止条件;试验观测与记录:在试验过程中,必须始终按规定将观测数据记录在荷载试验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是荷载试验中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正确记录,并严格校对。

五. 测试成果及分析表1.1 8t千斤顶标准表F=1.3232σ+0.8148表1.2 载荷板测试结果读数表一读数表二读数荷载0 1868 159612 1768 149024 1644 137236 1297 107048 879 687绘制P-s 曲线,根据荷载试验沉降观测原始记录,将(P,S)点绘在厘米坐标纸上。

读数荷载表一读数沉降 表二读数 沉降 平均沉降0 1868 1596 12 1768 100 1490 93 96.5 24 1644 120 1372 113 116.5 36 1297 355 1070 310 322.5 48879421687431426六. 结论经现场测试,得出如下结论:1.所测土层的临塑荷载P cr值为467 KPa, 地基承载力f ak为 921 KPa;2所测土层的变形模量E o约为246.56 MPa。

南 华 大 学实 验 报 告实验项目名称: 轻型动力触探实验 实验成绩 实验同组人:方园,谢发全,李杰才,刘俊,方园,陈伟,徐正洲 实验指导教师签名实验地点 南华大学土工原位测试基地 实验日期:2012年 10月30日(下午)一. 实验目的圆锥动力触探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打入土中的阻力大小判别土层的变化,对土层进行力学分层,并确定土层的物理学性质,对地基土作出工程地质评价。

二. 实验原理动力触探试验的理想自由落锤能量计算 M ——落锤的质量(kg );v ——锤自由下落碰撞探杆前的速度(m/s )。

能量损失修正实际的锤击能量与理想的落锤能量不同,受落锤方式、导杆摩擦、锤击偏心、打头材质、形状、大小、杆件传输能量效率等因素的影响,要损失一部分能量,应进行修正:221Mv E mE p =e 1e 2e 3E i或近似为E p =0.6E i探头贯入土中所作的功 式中:E p ——平均每击传递给圆锥探头的能量; e 1——落锤效率系数,对自由落锤,e 1≈0.92;e 2——能量输入探杆系统的传输效率系数,对于国内通用的大钢探头,e 2≈0.65e 3——杆长传输能量的效率系数,随杆长的增大而增大,杆长大于3m 时,e3≈1。

h ——贯入度;N ——贯入度为h 的锤击数。

(因此,h/N 表示锤击一次的贯入度) R d ——探头单位面积的动贯入阻力(J/cm ); A ——探头的截面积(cm )。

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落锤的势能→锤击动能→探头做功,因此,能量平衡:(h/N =s ,表示平均每击的贯入度)NAhR W d =NAhR W E d p ==AsE h NA E R p pd =⨯=由以上各式可见,当规定一定的贯入深度h,采用一定规格(规定的探头截面、圆锥角、重量)的落锤和规定的落距,那么锤击数N的大小就直接反映了动贯入阻力Rd的大小,即直接反映被贯入土层的密实程度和力学性质。

因此,实践中常采用贯入土层一定深度的锤击数作为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指标。

三. 实验仪器设备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设备(包括穿心锤、锤垫、探杆、圆锥探头)四. 实验过程(1)将穿心锤穿入带钢砧与锤垫的触探杆上;(2)将探头及探杆垂直地面放于测试地点;(3)提升穿心锤至预定高度,使其自由下落撞击锤垫,将探头打入土中;(4)记录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5)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预定试验深度。

五. 测试成果及分析1 试验原始数据各实验地点锤击数N2 数据处理因每一次触探只从地表向下打入30㎝(试验六次),所以无法绘制动力触探N10-h曲线曲线,同时也无法对地基土划分土层界线。

计算平均值(轻型触探不考虑杆长修,去除个别异常值)N10=(20+18+17+17+18+15)/6=17.5根据经验可知地基承载力f ak为157 kPa;探头单位面积的动贯入阻力R d为 3.4 J/cm2。

4问题讨论及总结1.将探头和探杆安装好,保持探杆垂直,然后连续向下贯击,穿心锤落距为50.0±2.0cm,使其自由下落。

在基底轻型触探试验表内记录打入土层中30cm所需锤击数(N10),在地层较硬、锤击数较多时,采用分段记录,以每贯入10cm记录一次相应的锤击数,整理资料时按30cm所需的击数作为指标计算。

2.遇密实坚硬土层,当贯入30cm所需锤击数超过50击时或贯入10cm 所需锤击数超过30击时,即停止测试。

3.通过轻型动力触探实验能简单方便的确定地基承载力。

轻型动力触探实验既不象荷载试验需要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也不象室内土工试验需要较长的试验周期。

4.轻型动力触探实验采用规范法确定地基土承载力时,N10宜选用实测值和代表值中较大的一个计算地基土承载力。

六. 结论经现场测试,得出如下结论:1.探头单位面积的动贯入阻力R d为 3.4 J/cm2。

2.由结果可知,试验土层无较大差异,比较均匀。

南华大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基桩完整性实验实验成绩实验同组人:方园,谢发全,李杰才,刘俊,方园,陈伟,徐正洲实验指导教师签名实验地点南华大学土工原位测试基地实验日期:2012年11月05日(下午)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如下内容:1.熟悉RS-1616K(s)基桩动测仪的操作;2.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缺陷及其位置;3.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二. 实验原理基桩反射波法是一种主要用于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无损检测技术,一般用于评价桩基混凝土质量、检验工程桩桩身完整性、判断缺陷位置,并协助设计、施工单位对所存在的缺陷提出消除措施。

也可以用来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桩进行检测评价,指出其对本工程不利的因素以及评价工程桩竖向承载能力。

基桩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如蜂窝、夹泥、断裂、孔洞等缺陷)和桩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检测分析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幅值和波形特征,就能判断桩的完整性和缺陷位置。

检测设备及现场联接图如下:锤击图3.1低应变基桩动测原理三. 实验仪器设备1.混凝土灌注桩:桩径Φ300,桩长5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2.RS-1616K(s)基桩动测仪主机、传感器、力锤;3.Windows平台分析处理软件;4.耦合剂;5.其他附件。

四. 实验过程1.连接分析仪主机与传感器,清理桩头,安装传感器;2.开机,输入工程信息并设置工作参数;3.用力锤敲击桩头,检查波形的重复性和可鉴别性;4.进入分析页面,对波形进行处理,判读桩身缺陷类型和位置;5.关机,插入U盘,重新开机,进行数据传输;6.将测试数据导入计算机,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生成测试报告。

五. 测试成果及分析经现场测试,由武汉岩海专用软件输出桩基测试曲线如下图1;2;3:由图1和计算可以得;V=4.166KM/S由图2和计算可以得;V=4.145KM/S由图3和计算可以得;V=4.166KM/S六. 结论经测试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所测试基桩波速为3820m/s,根据测试经验,表明其混凝土强度基本达到设计要求C25等级;2.所测试基桩中,有部分桩在约0.8m处有轻微缺陷存在;3.根据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和测试结果,所测试桩质量基本达到设计与施工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