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案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常见的定量分析仪器和设备。
(3)了解定量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溶液的配制、滴定、光谱分析等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学会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认识定量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1)定量分析化学的定义(2)定量分析方法分类(3)定量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2. 定量分析仪器与设备(1)滴定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2)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操作(3)其他常用定量分析仪器简介3.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1)溶液的配制方法(2)溶液的稀释计算(3)溶液的浓度测定与误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2)常见定量分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3)溶液的配制、稀释和浓度测定。
2. 教学难点:(1)定量分析方法的原理与选择。
(2)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溶液配制和稀释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与课时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和16次实验操作。
《分析化学》教案-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沈阳药科大学《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课时安排:1 学时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一节)课时安排:1 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分析化学学科及其在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分析过程及步骤有初步的概念;并明确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方法。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
二、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过程及步骤。
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2.教学难点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向学生推荐参考书及期刊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及其在科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药学等领域的作用。
(二)分析化学的产生、发展和当前活跃领域。
(三)分析方法的分类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四)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包括方法认证等)、结果计算和表达。
(五)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及要求。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一)准确度和精密度1.准确度与误差⑴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
⑵相对误差绝对误差δ与真值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⑶真值与标准值2.精密度与偏差⑴偏差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
⑵平均偏差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⑶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d 与测量平均值x 的比值称为相对偏差。
⑷标准偏差⑸相对标准偏差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精密度高并不说明准确度也高,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分析化学大专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分析化学二、授课对象化学专业大专生三、授课时间第X学期,每周X课时四、教学目标1. 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4. 提高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2. 定量分析方法a. 滴定分析法b. 重量分析法c. 光度分析法d. 色谱分析法3. 定性分析方法a. 气相色谱法b. 液相色谱法c. 质谱法4.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a. 分析天平的使用b. 酸碱滴定c. 重量分析d. 光度分析e. 色谱分析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b. 定量分析方法与实验操作;c. 定性分析方法与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天平的使用与精确度要求;b. 酸碱滴定终点判断;c. 重量分析中沉淀的纯度控制;d. 光度分析中吸光度的测量与计算;e. 色谱分析中分离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结合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技能。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八、教学过程安排1. 第1-4周: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第5-8周:定量分析方法与实验操作。
3. 第9-12周:定性分析方法与实验操作。
4. 第13-16周: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九、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计算题。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
十、教学资源1. 教材:《分析化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指导书4. 相关网络资源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分析化学教案》课件

《分析化学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了解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2)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3)了解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2)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3)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2. 教学难点:(1)溶液的浓度计算;(2)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实验操作法:演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学手段:(1)PPT课件:展示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析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新课内容:(1)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分类;(2)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配制及稀释;(3)常见分离和富集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实验操作:演示实验操作,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分析化学基础教案

分析化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理解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3.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4. 能够对常见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教学重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2. 对常见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分析化学的概念和作用,并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学科。
2.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介绍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关键里程碑,包括重要科学家的贡献。
3. 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从环境分析、食品安全、医药制造等方面介绍分析化学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1. 常见实验器材和操作规范:介绍常用的实验器材和操作要求,并进行示范。
2. 常见实验操作技巧:讲解常见的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巧,如草酸标定、滴定等,并进行实例演示。
四、定性分析实验(30分钟)1. 常见定性分析方法:介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如气体析出法、络合反应等。
2. 定性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定性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定量分析实验(30分钟)1. 常见定量分析方法:介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如容量分析、光度法等。
2. 定量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定量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六、总结(5分钟)由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1. 分析化学相关教材、课件和实验指导书;2. 实验器材和试剂;3. 实验室设备和安全措施。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3. 对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

定量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常见定量分析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3)学会正确选择和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2)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定量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热情;(2)认识定量分析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定量分析的定义和分类;(2)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滴定法、重量法、光度法、电化学法等。
2. 定量分析实验操作技能(1)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2)实验基本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3)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见定量分析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3)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定量分析方法的的选择和应用;(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培养动手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2)实验室实践教学;(3)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3)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参与度。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理论试题和实验操作试题;(2)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课时分配:(1)第一章: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课时);(2)第二章:常见定量分析技术(3课时);(3)第三章:实验操作技能训练(4课时);(4)第四章: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2课时);(5)第五章: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应用(2课时)。
分析化学教案(药学、制药)

第1节课(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作用、分类;明确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明确学习的参考资料、考核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任务和作用;基本内容;发展趋势;学习方法;三、重点、难点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的不同分类方法;分析化学的任务;明确ppm 、ppb 、ppt 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程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提问式教学方法教授本绪论课程内容。
在讲授时以板书的形式完成讲解内容。
五、时间分配 六、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结构分析 2.分析化学的作用国民经济 科学研究医药卫生学校教育3.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分类:根据测定原理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根据样品量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根据被测组分的百分含量分为: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和痕量组分分析。
仪器分析方法:物理分析;物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4.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提高分析速度;发展遥测分析;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建立新的微区分析方法和不损坏试样的分析方法;基础理论和使用基础研究;5.学习和考核方法实验 10内容时间分配(min ) 任务和作用 30 基本内容 35 发展趋势10 学习方法15 总计 90作业、期中测试 10期末测试 806.参考书目教材:《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第五版,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分析化学》华东化工学院编,第五版,2004年《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学院编,2000年《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编,2003年第2节课(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偶然误差和正态分布)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摘要本教案旨在为分析化学实验提供指导。
通过分析实验的设计和步骤,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并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
本教案包括了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步骤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实验。
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分析化学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并培养实验操作中的注意力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2.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在此教案中,我们将涵盖以下实验原理:- pH指示剂的性质与应用- 酸碱滴定反应的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比色法测定物质浓度的原理3. 实验仪器设备为了完成实验操作,学生需要熟悉并使用以下仪器设备:- 酸碱滴定管- pH计- 比色计- 称量仪器- 试剂瓶4. 实验步骤本教案涵盖了多个实验步骤,其中包括了以下内容:1. 实验准备:准备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2. 样品处理:对待测样品进行处理,使其适合进行实验分析。
3. 方案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确定所需试剂的用量。
4.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5. 结果分析:分析实验结果,通过比对标准值或数值计算,得出实验结果并进行解释。
5. 安全注意事项分析化学实验需要注意安全,以下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戴上实验室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 注意试剂的储存和处理,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有害气体。
- 操作酸碱试剂时要小心,避免溅到眼睛和皮肤。
- 使用仪器设备时要仔细阅读操作手册,并按照要求使用。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并提升对分析化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教案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导论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误差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2、掌握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3、熟悉掌握有效数字的有关规则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一、准确度和精密度在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的测定过程中,不可能使测出的数据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完全相同。
真实值与测试值之间的差别就叫做误差。
通常用准确和精密度来评价测量误差的大小。
(一)准确度与误差准确度是实验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相接近的程度。
准确度以误差来表示,误差又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绝对误差:其符号为E,表示式为E=X-T式中,X和T分别表示实验值和真实值。
对于多次实验,实验值用单次实验的平均值代替E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2、相对误差:其符号为R E,表示式为式中,E和T分别表示实验误差和真实值。
从以上两式可以看出,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反映了误差值在整个结果的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
误差有正、负之分。
当测定值大于真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当测定值小于真值时误差为负值,表示测定结果偏低;(二)精密度与偏差精密度指一组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精密度用偏差表示。
偏差:个别测量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如果测定数据彼此接近,则偏差小,测定的精密度高;如果测定数据分散,则偏差大,测定的精密度低。
1、单次测定偏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单次测定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2、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1)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无限次测定,标准偏差用σ表示无限次测定,标准偏差用s表示(2)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相对标准偏差又称变异系数(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3、极差:又称全距,是测定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其值愈大表明测定值愈分散。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衡量准确度高低的尺度是误差。
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衡量精密度高低的尺度是偏差。
偏差越小,精密度越高;偏差越大,精密度越低。
精密度不好,准确度一定不高;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高,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若要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要好。
例1,甲、乙、丙三人测定某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如下(已知真实值为50.36%),请对三人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甲:50.30%、50.27%、50.28%、50.30%乙:50.40%、50.23%、50.25%、50.30%丙:50.36%、50.34%、50.35%、50.34%解:利用上述公式计算误差和偏差,将结果里在下表中平均值 E RE%d r%s%CV%甲50.29%-0.07%-0.14 0.024 0.015 0.029乙50.30%-0.06%-0.12 0.11 0.076 0.15丙50.35%-0.01%-0.020 0.015 0.010 0.020准确度精密度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甲差好大小乙差差大大丙好好小小二、误差的来源与分类(一)系统误差:由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造成的。
在重复测定中,总是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1、特点:重现性: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单向性: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可测性:数值大小有一定规律2、原因:①方法误差②仪器和试剂误差③操作误差(二)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某些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偶然误差的性质是:大小和方向都不固定,无法测量。
表面上看,偶然误差没有规律,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发现偶然误差服从统计规律:(1)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2)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特别大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非常小。
随着测定次数的增加,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逐渐接近于零。
这样,消除偶然误差有效的办法是增加次数,一般要求较高10次,一般要求3-4次。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校正仪器、提纯试剂、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
第二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一、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
定量分析中,来自同一总体的随机误差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见下图)具有以下的特点和规律:1、对称性: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2、单峰性:小误差出现的几率大,大误差出现的几率小。
很大的误差出现的几率近于零3、有界性:随机误差的分布具有有限的范围,其值大小是有界的,并具有向μ集中的趋势。
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一)可疑值:在平行测定的数据中,有时会出现一二个与其它结果相差较大的测定值,称为可疑值或异常值(离群值、极端值)(二)方法1、Q检验法:由迪安(Dean)和狄克逊(Dixon)在1951年提出。
步骤:(1)将测定值由小至大按顺序排列:x1,x2,x3,…x n-1,x n,其中可疑值为x1或x n。
(2)求出可疑值与其最邻近值之差x2-x1或x n-x n-1。
(3)计算Q计值或(4)根据测定次数n和所要求的置信度P(分析化学中通常取P=0.90)查Q表(5)比较Q计和Q表若Q计>Q表,则舍弃可疑值;若Q计<Q表,则保留可疑值。
2、法(1)除去可疑值,将余下的测定值求平均值(2)求可疑值与平均值的偏差d i(3)求平均偏差(4)比较d i与4大小若d i>4,则舍弃可疑值;若d i<4,则保留可疑值。
第三节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一)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
有效数字是由全部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只能是一位)不确定数字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有效数字的位数。
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反映了测量的准确度,在测定准确度允许的范围内,数据中有效数字的位数越多,表明测定的准确度越高。
(二)确定原则:1、“0”的意义:在数字前面的“0”起定位作用,不是有效数字;数字中间的“0”都是有效数字;数字后面的“0”,一般为有效数字。
2、对数中的有效数字:对数或pH,pOH,pM,㏒c,㏑x等有效数字位数等于小数点后面的位数。
如pH=11.02,则[H+]=9.5×10-12;pKa=4.75,为2位有效数字。
3、对于非测量所得的数字,如计算公式中的倍数、分数关系和一些常数(如π等),它们没有不确定性,其有效数字可视为无限多位。
二、数字修约规则:数字修约规则是:“四舍六入五成双”1、当尾数≤4时将其舍去;尾数≥6时就进一位;2、如果尾数为5,若5后面的数字不全为零,则进位;若5后面的数字全为零,进位后应使所进的位数成为偶数。
如果尾数恰好等于5时:5的前一位是奇数则进位,5的前一位是偶数则舍去。
例,将下列测量值修约为二位有效数字:6.3468修约为6.3 0.405修约为0.405.3967修约为5.4 0.355修约为0.360.705001修约为0.71注意:进行数字修约时只能一次修约到指定的位数,不能数次修约。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加减法:当几个数据相加或相减时,有效数字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即绝对误差最大)的数为依据。
2、乘除法:对几个数据进行乘除运算时,有效数字位数应以其中相对误差最大的(即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依据。
例:9.25×12.035+1.250=9.25×12.0+1.250=111.4+1.250=111.4+1.2=112.6四、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根据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正确记录测定值,且只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
2、在计算测定结果之前,先根据运算方法(加减或乘除)确定欲保留的位数,然后按照数字修约规则对各测定值进行修约,先修约,后计算。
3、分析化学中的计算(1)各种化学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各种常数取值一般为两至三位。
(2)计算测定结果,确定其有效数字位数与待测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有关。
对于高含量组分(一般大于10%)的测定,四位有效数字;对中含量组分(1%~10%),三位有效数字;微量组分(<1%=,两位有效数字。
(3)各类误差或偏差计算,一般保留1或2位。
第四节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1、仪器分析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用于微量或痕量组分含量的测定。
2、滴定分析法准确度较高,适于测定常量组分的含量二、减小测量的偶然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1、对照试验2、空白试验3、校准仪器和量器4、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法校正测定结果四、适当增加平行测定常数,减小随机误差五、正确表示分析结果:为了正确的表示分析结果,不仅要表明其数值的大小,还应该反映出测定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为此进行的测定次数。
样本平均值x、样本标准偏差s和测定次数n这三项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正确的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其位数要与测定方法和仪器的准确度一致。
第2章滴定分析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滴定分析的方式。
2.掌握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明确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基准物、标准溶液的概念。
4.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5.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滴定分析相关的计算。
滴定分析法(titrimetry)是化学分析法中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多应用于常量和半微量的分析。
一般被测组分含量在1%以上,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O.1%。
这种分析法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比较简单,易于掌握和操作,因而应用广泛。
控制适当的条件,可以得到比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滴定分析法是将被滴定液体样品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适当的指示剂,然后一边摇动锥形瓶,一边从滴定管中将滴定剂逐滴加入到锥形瓶中,使滴定剂和被滴定溶液定量发生化学反应。
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根据滴定剂的浓度和体积,利用锥形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计算被测溶液的浓度。
把滴定剂从滴定管中逐滴加入锥形瓶中,这过程称为滴定。
滴定剂和被滴定剂刚好定量按化学计量比作用完全时,称为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mt,用sp表示)。
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刚好变色而停止滴定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end point,用ep表示)。
通常,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因此造成了滴定误差(也称终点误差,titration error,用E t表示)。
滴定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指示剂的选择是否合适。
按照滴定的化学反应分,滴定分析方法分为: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用于滴定分析。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可直接应用于滴定分析,必须满足一下条件:1、化学反应要有确定的计量关系。
2、化学反应完全程度应足够高,必须在99.9%以上。
3、反应速率应快速,或者可通过加热、加入催化剂等简单方式来加快反应速率。
4、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来确定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