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提问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怎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展开。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一、示范引导,培养提问习惯小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不久,心中会有许多困惑和疑问,但不知该怎样提出来,因此老师首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设计好提问的问题,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按老师提问题的方法来质疑。
如学习“沉和浮”这一内容时,学生就会用教师经常用的提问方式提出“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这样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问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
如学生经过对前一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进一步提出了“木头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显得比较成熟了,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
3、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
如对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着回答,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真正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等因素有关,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这时学生又会提出“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飞跃。
经过这样有步骤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二、设计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轮轴》时,上课伊始,教师从班上选出一名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并拿出一个大可乐瓶,让女生握住瓶子较粗的一端,让男生握住细的一端,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他们俩往不同的方向拧,你们认为谁会赢?” 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回答:“男生赢!”结果却是女生赢了。
小学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

小学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笔者浅谈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提问,教师诱导发问和教师营造和谐的发问情境入手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提问方法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理想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
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教师要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科学,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一、鼓励自由猜想、大胆设想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和激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的猜测和假设,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摆脱逻辑思维形式的束缚。
如在《植物怎么生存》一课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导入问题:动物吃的食物能够提供其生长和存活所需的营养物质,那么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需不需要食物呢?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来自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他们辩护。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了各种猜测:有的说是从土壤中,有的说是从阳光下,有的说是从空气中、水里等等。
教师要因势利导,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做出假设。
假设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这无疑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较强的探索欲望,就会主动积极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
二、创建情境,以独立提问为主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个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促进思维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叶的蒸腾作用》这一课时,在一起探究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我拿出一盆罩着塑料袋的植物,让学生猜测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子里会有水滴吗?有的猜测有可能,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可能,但是当他们进行实验时,他们发现结果并没有像刚才推测的那样,这时就产生了矛盾冲突。
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我趁机问道:“你想说什么呢?你想问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小水珠是不是从湿土里跑进去的?”“小水珠怎么会从外面跑进去呢?”我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的体内跑出来的,植物体内应该有什么构造,才往外跑“气”?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科学教学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思考

科学教学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思考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如何有效地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思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思考。
一、启发性提问法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启发性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动植物适应环境的学习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企鹅生活在南极?它是如何适应寒冷的环境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实践探究法科学实践是培养科学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践,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反射板和光源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和角度,并探究反射光的规律。
三、问题解决法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水的状态变化时,可以提问:“怎样使水变成冰?又怎样使冰变成水?”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并尝试进行解答。
四、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选取一些植物生长异常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产生异常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在以上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帮助者。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自由空间,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科学思考中来。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上常见问题解决技巧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上常见问题解决技巧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作为教育者,我了解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下面,将探讨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技巧,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首先,学生们常常在理解抽象概念时感到困惑。
例如,在学习物质状态变化或力与运动的基本原理时,抽象的概念可能让他们难以把握。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使用具体的例子和实验至关重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冰块融化的过程来讲解物质的状态变化,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此外,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们亲自制作简易的滑轮系统,帮助他们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其次,学生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常常遇到操作上的困难。
比如,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应提供明确的操作步骤和示范,确保每位学生都理解实验的过程。
在实验前,可以给学生们一个详细的实验指南,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分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完成每一个步骤。
另外,学生们在科学课上也可能遇到记忆和理解科学术语的困难。
科学术语往往复杂且抽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词汇表和提供实际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可以将术语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或现象关联起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来巩固这些术语的记忆,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和生动。
另外,学生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特别是在设计实验和提出假设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和讨论来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
例如,可以向学生们提出开放性问题,让他们讨论并思考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们的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这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科学课堂“提出问题”的若干技巧浦江县檀溪中小陈汉杰内容摘要:科学家的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学生也从提出问题进入科学探究。
在科学课中,老师要使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面对自然世界,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就会产生问题。
人类的科学研究正是由现有条件出发,不断探究,不断克服困难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前进的过程。
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确定研究什么问题,不仅决定一节课的内容,而且决定它的基本思路。
从长远来看,“提出问题”又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问题,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问题技巧时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步;提出问题又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提出问题处在探究过程的核心地位,善于提问应该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积极鼓励的一种思维习惯。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科学与中国”主题报告会上强调:在科学的发展中,解决问题固然是重要的,而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似乎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更能昭示科学所蕴含的创造性。
有时,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提出甚至能够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美国科学家费曼提出科学有三方面的价值:使用价值、思辩价值和精神价值。
对小学生而言,虽然不能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方面作过高的要求,但应要求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要考虑“为什么”,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有了这样的习惯,就会实现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的转变,科学价值观就会逐步形成。
《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
那么,什么是问题呢?问题也称为“难题”,科学中的问题指人们不能利用现成的知识(包括概念、规则和方法)达到既定目标的刺激情境。
直接地说,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没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时,就产生了问题。
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提问的时机、教师的仪态、发人深思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节奏,以至于对不同程度学生深浅适中题目的设计等等,都会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如何掌握科学实验技巧

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科学实验技巧并不容易。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帮助小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技巧的方法和建议。
1.养成好奇心好奇心是发现新事物的驱动力。
鼓励小学生保持好奇心,并教他们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他们将能够探索新的实验课题,并且对科学更加感兴趣。
2.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实验的基础。
小学生应该学会仔细观察实验材料和现象,注意细节。
同时,教育他们使用合适的工具,例如放大镜或显微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微小的细节。
3.理解实验步骤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小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实验步骤。
教育他们按照顺序进行实验,并提醒他们遵循安全规则。
确保他们明白每个步骤的目的,以及如何正确执行。
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科学实验通常需要小组合作。
教育小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工作,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
通过互相配合,他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探索科学的奥秘。
5.记录实验结果小学生需要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鼓励他们使用文字、图表和图片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的结果。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实验过程,还能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6.分析实验数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对于理解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教育小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7.提出新的问题当小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并设计新的实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这样的循环将帮助他们逐渐提升他们的科学实验技巧。
8.寻求帮助和指导小学生在掌握科学实验技巧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教育他们学会寻求帮助和指导,与老师或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9.实践和实验最重要的是,小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验。
每个实验都是他们学习和提升实验技巧的机会。
鼓励他们参加科学俱乐部或夏令营,以获得更多实验的机会。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技巧和方法科学是一门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学习科学的技巧和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小学生提供几种学习科学的有效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一、培养科学兴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的第一步。
小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科学博物馆、观看科学实验视频、阅读科学故事书等方式激发兴趣。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组织有趣的科学实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乐趣。
二、探索科学知识1.利用多媒体学习利用多媒体资源学习科学知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科学教学视频、使用科学学习软件或浏览科学网站等,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各种科学现象和原理。
2.实践学习科学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操作。
小学生可以参与简单的科学实验,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例如,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实验中指示剂的变化,学生可以理解酸碱中和的概念和原理。
三、善于提问和思考1.提问小学生应该学会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答案。
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日常生活中提问,培养他们对于科学问题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思考科学学习注重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应该被激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天上的云会飘?”或者“为什么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是黑白的?”等,使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辨,进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四、合理利用学习资源1.课外阅读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科普读物来丰富科学知识。
这些读物通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科学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2.利用科技设备小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平板电子书等科技设备学习科学,如观看科学实验视频、使用科普软件等。
然而,家长需要监督孩子的使用时间,确保合理使用科技设备,避免上网沉迷。
五、与同学合作学习小学生可以与同学一起进行科学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共同解决科学难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但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提问仍然存在浅层次、低水平、形式化等问题。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并通过课堂中的有效师生问答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将封闭性问题转化为开放型问题、将问题置于学生合理认知水平、将问题精心分类、将提问与学生回答捆绑等方式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具体策略引言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学生学习之间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桥梁。
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占据很大比例,互动性、指导性以及思维发展性的特征更为鲜明。
在科学课堂中,科学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引导学生的思考路径,进而影响学生的科学概念构建与科学思维的发展。
然而,很多科学教师把课堂提问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进行提问,因此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在问题设计时深入思考、精心安排,并通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发挥其功能价值,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封闭性的课堂提问转变为开发性问题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两种问题,一种封闭性课堂问题,通常这种问题答案是唯一的,如常见国旗是什么颜色的?学校的面积有多大?等这些问题答案都是固定,学生只要通过观察,就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
而另一种问题就是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如动物园中有哪些动物?植物园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等,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回答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将封闭性的课堂提问转变为开放性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养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寻访小动物”的课程时,教师将传统的封闭性问题“你们认识小马吗?”“认识小鸡吗?”转变为“你们都了解生活中哪些小动物”学生会回答说“小马”“小鸡”“小狗”等动物,然后教师将提前准备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生活中特性,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中提问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牟子马边河小学辜蜀屏
因为环境的关系,学生家长的观念,和对待孩子的太度,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对于一些比较科学化的知识了解比较少,见得东西也比较少,《科学》这门课对于他们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有的内容学起来比较难,不容易懂,,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
我认为应该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是否有关,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
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发问。
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做非常好。
教师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再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二、在课堂中把握时机,教师提问为辅。
在学生自主提问时,教师也要提出问题。
比如直接给出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开门见山,直奔重点,而绝大多数我们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种铺垫式的提问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新课时提问,抓住重点。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
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动物和植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外,提出,动物和植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生物的特征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抢答。
通过这样反复的抢答,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
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
通的学习方法。
在进行科学课的训练时提问,还要抓住联想。
联想有助于学生思考,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最后形成概念。
例如《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教学,当我问到“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你们还知道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我知道兔子是哺乳动物,蛇是爬行动物。
”“我知道蛇是靠身体的摆动和腹部的鳞片往前运动的。
”“我知道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补充。
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将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发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了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的其他知识,充分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
合理的提问,有意的提问,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合理的提问;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求的方向。
只要教师能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