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免疫组化

合集下载

30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Glypican-3和AFP表达论文

30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Glypican-3和AFP表达论文

30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与Glypican-3和AFP表达分析【摘要】目的对肝细胞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以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在病理学研究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分析30例肝细胞癌、15例肝细胞腺瘤、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glypican-3和afp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细胞癌患者glypican-3和afp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肝细胞腺瘤以及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p75%为4分;(2)阳性着色计分:无着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3分(可根据阳性着色部位,排除假阳性)。

两项结果相加<2分为阴性(o),2~3分为阳性(+),4~5分为中度阳性(++),6~7分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分析统计,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30例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glypican-3阳性率100.0%,afp阳性率50.0%。

15例肝细胞腺瘤glypican-3和afp 均无表达;2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glypican-3阳性率6.7%,afp阳性率3.3%。

(详见表1)表1 免疫组化结果对比注:*与后两者对比p<0.053 结论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之一。

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依赖于肝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

诊断主要依赖常规染色切片技术,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常表现对肝细胞癌进行诊断。

由于穿刺活检取材有限,标本小并且易于变形,并且良恶性病变间的形态差异较小,尤其是肝细胞腺瘤与高分化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高分化肝细胞癌,在光镜下难以鉴别、易导致误诊,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作为辅助诊断对肝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afp由胚胎卵黄囊细胞、胎儿肝细胞和肠道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正常成人肝细胞不产生afp,而当肝细胞癌变后,afp又重新表达。

目前,afp作为肝细胞癌的主要分子标记。

肝癌组织SOD、PCNA免疫组化定位观察

肝癌组织SOD、PCNA免疫组化定位观察
t s  ̄ a d t e n r a e i u s l <0 0 iu s n h o m l【 rt s e P s 5) T ep s i e m1 f I ^ 龃 【 J lv nak d h l te c r i h o i v o N t I b e d rr e i n h ac … h te  ̄d iyo OD l b v t f S I e山e e  ̄t e f [ v I n a lt e刖 w h o e a o e 【trc io o h bi h t fh p le 【 a  ̄ n ma u p i r l g c l n ce at E n ml e ai e 【 u l m" l e l n i t e h 山… i sl 蛐  ̄u nt e h
1 1 材料 来源 . 搜集我 院 19 年 ~20 年 间 3 例 原 发性 肝 细 95 01 2 胞性 肝癌 活检标 本 。 中男性 2 例 , 其 7 女性 5例 , 年龄
Ke :n y w0 immn h s c e sr,h p t etlr c cn ma:u e o ie d s t o [ o h mi  ̄ e a m ̄t a + i o l t ; u s p r xd imu ̄
原 发性 肝细 胞性 肝癌在 我 国发 病率 较高 .本研 究通过免疫组 『 七定位 方 法 ,探 索超 氧化 物 歧 化 酶 (ueoi i uae O ) 及 增 殖 细 胞 棱 抗 原 spr d d m t ,S D xe s s (rimtgclncer ni nP N 表达与 原发性 pof i e ul te,C A) te i l h aa g 肝细胞 性肝 癌 的关系
f h 姆 S ̄n o i l er T | evd H s t j pa 35 t hn 10 0 C ia J

CD44v6、MT1-MMP和VEGF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CD44v6、MT1-MMP和VEGF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2 C 4 v 、 T . M 、E F蛋白在肝癌中的表 . D 46 M 1 P V G M
2 结 果
2 1 H C组 及 对 照组 MT — P、 D 4 6 E F . C lMM C 4 v 、V G
血管瘤 8 , 例 其中男 8 、 2 , 例 女 例 年龄 3 5 岁 ) 3— 5 。 H C患 者 ( C C H C组 ) 前 均未 行 针 对 HC 术 C的 治疗 ,
抗体、 鼠抗人 V G 单克隆抗体 、 EF 鼠抗人 C 4 v 单 D 46
克 隆抗体 、 缩型 s 浓 P法免疫 组化 染色 试剂 盒 、A DB 显色试 剂 盒 , 产品 均 购 自北 京 中杉 金 桥 生 物 技术 公 司 。用 已知 阳性 的乳 腺 导管 癌 标 本作 阳性 对 照 , 以
为 阴性 , 4分为 阳性 。 - >
在 H C组 织 中的表 达 情 况 , C 以分 析其 与 H C患 者 C 复发 、 转移 的关 系 。
1 资料 与 方法
11 临床 资料 .
选择 郑 州 大学 一 附院 病理 科 20 04
13 统计学 方 法 .
用 S S 2 0软 件 进行 数 据 处 P S1.
手术切除, 但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极高 , 因此探讨与肝
癌 侵袭和 转移相 关 生物学 标志 物与 复发转 移及预 后
疫组化 s 法 , P 具体步骤参照免疫组化步骤说明书。
在 切片 阳性 细 胞 区 随 机 挑 选 5个 高 倍 视 野 共 计 数
的关系是肝癌的研究重点。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 法检 测 了膜型基 质金 属蛋 白酶 1 MT . P , 管 ( 1MM ) 血
12 方法 .

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与鉴别

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与鉴别

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与鉴别肝细胞癌(HCC)和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但它们在病理学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1. 组织学特征:肝细胞癌主要由肝细胞恶性增生形成,通常以单个或多个肿块的形式出现。

肿瘤细胞呈现大而多形性的特点,细胞核常常呈现不同大小和形状,核分裂象也较常见。

另外,肝细胞癌细胞常具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和胆汁管样结构的形成。

肝癌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肝细胞癌以及其他一些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如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癌等。

这些肝癌的组织学特征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

例如,胆管细胞癌主要由恶性增生的胆管细胞构成,肿瘤细胞通常排列成管状结构,核分裂象较少见。

2. 免疫组化标记:免疫组化标记是一种常用的病理学方法,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

肝细胞癌细胞通常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如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epPar-1)和α-胚胎抗原(AFP)。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如胆管细胞癌,则表达不同的标记物,如CK7和CK19。

3. 影像学表现: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在影像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肝细胞癌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晰的肿块,肿块内部可见均匀的强化。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如胆管细胞癌,则可能呈现为多发性结节或弥漫性浸润,肿块内部的强化不均匀。

4. 分子生物学特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肝细胞癌通常具有多种分子异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则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综上所述,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在病理学上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影像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

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肝脏恶性肿瘤,了解这些差异非常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需要综合运用病理学、免疫组化学、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

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

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丁莉利,杨丞,陈建娜(海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海南海口 571199)【摘要】目的探讨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分布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硬化、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对27例高分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硬化组织、10例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及其病灶旁肝组织行CD34抗体标记,分析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硬化、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和正常肝组织中的分布。

结果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分布弥漫而均匀,在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呈“地图样”分布,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肝窦内皮细胞均CD34染色阴性;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分布范围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结节、正常肝组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CD34可作为鉴别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结节及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有用指标,但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分布有一定交叉性,因此在肝穿刺活检诊断时应审慎判读CD34染色结果。

【关键词】肝细胞癌;CD34;免疫组化高分化肝细胞癌(well different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w-HCC)的细胞核异型性和肝板增厚均可不明显,与肝硬化结节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难鉴别,仅观察HE染色组织易造成误诊。

研究发现HCC中可出现明确的不伴有胆管的血管样结构,即肝窦的毛细血管化[1、2]。

因此,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w-HCC及其癌旁肝硬化组织、FNH 和病灶旁肝组织行CD34抗体标记,分析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w-HCC、肝硬化、FNH和正常肝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切除且诊断明确的w-HCC标本27例,FNH 10例。

病理报告提示做“免疫组化”,这是怎么回事

病理报告提示做“免疫组化”,这是怎么回事

病理报告提示做“免疫组化”,这是怎么回事病理报告是判断患者肿瘤性质的关键依据,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应用哪些治疗药物等都需要按照病理报告的结果来进行。

而在有些患者的病理报告中常常会提示到做“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1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的全称是“免疫组织化学”,其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就被运用在病理诊断当中了,具体指的是根据免疫学中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采用一定的检测技术与方式对患者的组织细胞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式为利用显色剂如荧光素、同位素等对细胞抗体进行显色标记,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细胞内多肽与蛋白质等抗原的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定位、定性和相对定量三个方面。

在病理报告中提示患者做“免疫组化”,主要是为了更进一步诊断与明确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的疾病治疗、预后等环节提供参考,这一诊断技术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人们在肿瘤疾病研究中取得的进步成就,也代表了病理诊断水平的提升。

2“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具体应用(1)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检查出患得肿瘤后要想弄清楚它究竟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就需借助“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在过去只依靠病理切片的观察来做判断,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且对复杂性肿瘤无法做出准确诊断,而通过“免疫组化”不仅可以实现良性与恶性的诊断,而且还可以鉴别诊断出是淋巴癌、恶性黑色素瘤、小细胞癌等具体情况。

(2)病理分型“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对肿瘤进行病理分型,由于临床上一些肿瘤的组织形态较为相似,如果仅用病理切片进行鉴别诊断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而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能够精准区分肿瘤类型,如对淋巴瘤和软组织肿瘤的区分等,从而为后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3)明确恶性肿瘤组织来源“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明确恶性肿瘤组织的真正来源,找到转移癌的病灶位置。

肝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肝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摘要 :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 ( C ) H C 中上皮 型钙黏蛋 白( .ahr ) 神经型 钙黏蛋 白( . d ei) Ecdei 、 n Nc h r 和波形蛋 白 a n ( iet ) Vm ni 的表达变化 , n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E Vs n法检测 4 n io i 5例 H C患者 肿瘤组织 及 6例癌 C 旁正 常肝 脏组织 中的 Ecd e n N cde n和 Vm ni。结果 与对照组 相 比, - h r 、 —ahr a l i iet n 观察组 E cd ei .ahr n阳性表达 率升 高 , -ahr 、 i n n阳性表达率降低( N cdei Vmef n i P均 < .5 ; 0 0 ) 观察组 中高 分化者与 中分化者 及 中分 化者 与低 分化 者相 比, ・ d e n阳性表达率升高 , — d e n Vm n n阳性表达率降低 ( Ec h r a i Ne h r 、 i et a i i P均 < .5 。H C组织 中 Ecd ei、 i 00 ) C . h r Vm. a n
13 统计学方法 .
采用 SS 1. 统计软件。数据 PS3 0
比较采用 检验和 Bvf t相关性分析。P o 0 ii e aa ≤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11 临床资料 20 . 06年 8 一 08年 4月手术切 2 结果 月 20 除的 4 5例 H C患 者 的 肿 瘤 组 织 标 本 , 观 察 组 。 C 为 两组 Ecdei、 —ahr 、 i n n表 达情 况 .ahr Ncdei Vmef n n i 平均年龄 5 2岁。高分化 1 例 , 1 中分化 2 例 , 2 低分 见表 1 。与对 照组相 比, 观察 组 Ecd en阳性 表达 —ahr i 化1 2例 。无 淋 巴结 转 移 3 3例 , 淋 巴结 转 移 1 率升高, . d en Vm n n阳性表达率降低( 有 8 Nc hr 、 iet a i i P均 例; 术前都未接受放疗、 化疗等相关治疗。另取其 中

一文读懂肝细胞癌的免疫组化报告

一文读懂肝细胞癌的免疫组化报告

一文读懂肝细胞癌的免疫组化报告展开全文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最为常见。

肝细胞癌(HCC)的病理免疫组化主要是需要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转移性腺癌相鉴别。

尽管大多数病例可通过常规HE染色做出正确诊断。

但当临床症状不典型、肿瘤分化很差、活检组织少、病理学类型不确定时,免疫组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AFP:甲胎蛋白,其阳性率为36.7%,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为6.7%。

AFP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不高,但它是一个很好的鉴别诊断有用的指标。

CK: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家族有CK7,CK8,CK9,CK19,CK20等多个成员。

一般认为,CK7、Ck19是胆管上皮的标志物,是胆管上皮癌和肝细胞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CK8、CK18的肝癌组织邻近常见不典型增生的胆管上皮,提示CK8和CK18阳性肝癌来源于胆管上皮。

CK20在HCC中不表达,在转移性腺癌中表达率为74-100% ,在约10%的ICC中表达。

MOC31:抗人上皮相关抗原,是一种肝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抗体。

在ICC(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转移性腺癌中均持续表达,但在HCC中不表达。

HBsAg: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率为70-80%.生存期短于阴性者。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与细胞增殖、分化调节、肿瘤转化密切相关。

EGFR在HCC阳性表达率约73.08%,这有望成为一个治疗的靶点。

易瑞沙或特罗凯可以联合仑伐替尼用于HCC的治疗可延长仑伐替尼的PFS。

P53:P53基因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 对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起负调控作用,突变以后缺乏对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 可促进细胞转化和增生, 导致肿瘤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鉴别HCC,需要做CD34,CD68,CD8/18,AFP,HEP,GPC-3等。

我们医院主要是做肝穿,确定肝炎的分级,FGS分级,区分乙肝,自免肝,药物肝,脂肪肝,也有肝癌。

免疫组化主要是,HBVSAg,HBVCAg,CK19,CD34,另加网染,masson.还望各位前辈多加指点
肝脏病理学中免疫组化染色是很重要的。

在Washington University虽然特殊染色作为最重要的依据(Masson, PAS, 铜/铁染色),CK19是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指标(观察小胆管的变化)。

而具体的免疫组化的应用根据诊断的目的,个人粗略的分类如下:
1.病毒性肝炎病变:病毒学的检测,如HBS-Ag,CMV,EBV等;
2.自身免疫性肝炎或肝脏移植:PBS的小胆管改变,CK19;
3.肝脏代谢应疾病:如范素等的染色;
4.肝脏肿瘤,CD34,CK,特异性标记物(ER\PR\MCU\TTF-1等)系列鉴别转移性肿瘤
CD68在相对正常肝脏内,可以使Kupffer细胞染色,在肝窦内肝细胞之间排列较规则,而HCC时肿瘤细胞间没有此细胞,可有散在不规则的吞噬细胞阳性,与正常形态及排列均不同,可供参考。

GPC-3我们用于染HCC的肿瘤细胞,效果不错,特别是极高分化的HCC,很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