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合集下载

麻黄汤-方剂分析

麻黄汤-方剂分析
麻黄(杏仁(去皮尖)6g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 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制,营阴郁滞, 卫闭营郁。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出现恶寒、发热;营卫 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出现无汗、头痛、身痛、骨 节疼痛;皮毛内合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宣,则上逆为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治法当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
麻黄汤
《伤寒论》 落叶
沿革: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病,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 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麻黄汤主之。”
1.张仲景.《景 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8月
方剂组成:
加减变化: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 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 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 3.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配伍特点: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 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 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麻黄汤类

麻黄汤类

麻黄汤证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证功效:解表发汗,宣肺平喘。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勘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杏仁:七十枚麻黄:三两炙甘草:一两桂枝:二两注:本方不需喝热粥助发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邪热壅肺作喘证功效:清宣肺热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麻黄:四两石膏:八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枚本证禁服桂枝汤。

大青龙汤主治:太阳伤寒兼内热之证功效: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燥方。

桂枝炙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石膏:如鸡子大(碎)麻黄:六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五十枚小青龙汤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

功效:外散风寒,内蠲水饮。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要记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作喘句中探。

桂枝麻黄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少阴病之初,反发热,脉沉兼感外邪之太少两感之证。

功效:温肾扶阳,解表散邪。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

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奏奇功。

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少阴病又兼感外邪。

功效:温肾扶阳,解表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核。

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甘草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麻黄类方ppt课件

麻黄类方ppt课件

控制其使用。
在美国有14个州限制麻黄制剂的销售,不容许 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994年美国得州网 球锦标赛中一妇女导致死亡,认为因服用含麻 黄的“处方1号”有关,为此有关生产厂家受到 美国FDA的通报,WHO拟订的全球通用草药手 册范本,亦将其从目录名单中取消。(引自第二届
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资料《国际草药科研生产与市场 的最新报告》)
最大量方(6两):越婢汤
9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 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书指征: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 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一身悉肿,为全身性浮肿,提示麻黄用于浮肿,与甘 草麻黄汤主治相同。不过,本方证不是无汗,而是 “自汗出”。提示麻黄配伍石膏,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26医院王晋平、唐 农报道,
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给予中药 小续命汤灌胃 10 d 后,测定血浆中 NO 含量和 NOS 的活力。结果:中药治疗组血浆 NO 含量和 NOS 活力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1)。结论:中药复方小续命汤可降低急性 脑梗死大鼠血浆 NO 含量和 NOS 的活力,抑制 缺血性脑损伤。(《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2月19卷1期)
麻黄汤催生
19
清代伤寒家舒驰远治一产妇,发动六日,儿已出胞, 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 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舒诊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 腰背强痛,云此太阳寒伤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 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 讫豁然而生(《女科要诀》)。
麻黄汤催生
27

修改第二节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修改第二节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的证治。
【释义】
①大青龙汤证治
主症: 发热恶寒 身疼痛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无汗 脉 烦浮 躁紧——郁热扰心。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辛散表邪。
杏仁四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清解郁热。
大枣十枚 炙草二两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三两——解表、通阳、散寒。 芍药三两——破阴利水,助桂枝调和营卫。 细辛、干姜各三两 ——散寒化饮。 五味子半升——敛肺止咳;防麻、辛、姜辛散太过。 半夏半升 ——化痰降逆止呕。 甘草三两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和中以资汗源。
煎服法及护理:
1、先煮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温服; 3、温服取微似汗,切勿过汗伤阳; 4、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5、若一服汗出邪解,停后服;
注:
若复服过汗,乃至亡阳,可出现恶风、烦躁、
不得眠等变证。
②大青龙汤禁例
脉微弱 汗出恶风
—里阳虚,鼓动无力 —表阳虚,肌表失固
表里俱虚
“不可服之” —本方为发汗之峻剂,误服则表 里 阳气更虚,
6.其他:痔疮、便秘(肺热下移大肠)、带状疱疹 (肺热不得宣泄,郁于肌表)等。
五、麻黄细辛附子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
汤主之。(301)
【提要】 少阴病兼表的证治。
【释义】 少阴病 ——里虚寒证 反发热 ——兼太阳表证,正邪相争。 脉沉 ——少阴阳虚。
第二节 麻黄汤及其加减变方的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咳嗽治疗系列之3——“简简单单”麻黄汤!经方实验录

咳嗽治疗系列之3——“简简单单”麻黄汤!经方实验录

咳嗽治疗系列之3——“简简单单”麻黄汤!经方实验录 麻黄汤这个方剂只有四味药:麻黄9、桂枝6、杏仁9、炙甘草6。这个方是《伤寒论》里重点讲的第二个方,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古人的智慧,我知道这个方是沉甸甸的,因为古人治病,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理论,那是一个药一个药去尝,去试验,直接拿病人来试,刚开始是单味药,慢慢才有组合,到了《汤液经》才把他固定成形下来,而后仲景在伤寒论里才明确的做了方证的陈述:《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可以说伤寒论里的方,都是如现代医学里所说的做了N期临床实验的“神验药品”,伤寒论里把适应证说的很清楚,问题是你要会用。 这个方的用药金指标是:恶寒、无汗。特别是无汗最重要。当然再结合脉象弦紧,那就八九不离十了。感冒咳嗽,为何会咳嗽呢?在这个方里,古人是这样理解的,人体每个毛孔都在呼吸,感冒后,因受寒毛孔紧闭(无汗),人体的气需要排除,从毛孔排不出,只好通过气道集中排出,就产生了咳嗽。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的毛孔确实都在排气、排汗液。 现在很多医生不用麻黄汤了,我不知道是不会还是不愿意用。因为一剂药就2元多。我临床使用时,只要符合无汗脉浮紧的,感冒,很好使。退烧效果也是一流,当然对于咳嗽,也是不治而治。 要成为一个明白的中医医生,非得在《伤寒论》里用十数年的功不可。 临床中我也经常使用麻黄汤的原方。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基本已成定例。唐步祺先生遇到如果痰多泡沫,经常加生姜半夏,临床有验,可从。喉咙痒还是加紫苏叶、防风,神效,我也验证过,可信。唐步祺先生还把风寒表证分为轻者用新订止咳散(止嗽散加半夏生姜、紫苏防风。)重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咳嗽用麻黄汤。临床验证确实用新订止嗽散对风寒轻证也管用,唐师一辈子重点研究咳嗽,功夫比较细腻,刚开始我也是存疑,但也是小心求证。 用麻黄桂枝、有其禁忌证是要注意的,那就是“唇绛、口干、舌红”这是温热病的指征,我在这上面也是失手过的,但及时用银翘散解之,也平安度过。其实,临床征像有时不是教科书式的得病,有时会模糊的,所以“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法门无量誓愿学。“学贯寒温师从诸子百家”。

《伤寒论》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发汗小能手

《伤寒论》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发汗小能手

《伤寒论》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发汗小能手学语文先学拼音,学数学先学数字,学英语先学字母……当我们系统的去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最先学习的就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东西。

而在《中药学》教材上的第一药是麻黄,《方剂学》教材上第一方是麻黄汤,由此可见麻黄汤的重要性。

麻黄汤出自于《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堪称散寒解表第一方。

它在伤寒论中出现次数较多,第一次是第三十五条,原文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原方应用大致可以概括为太阳伤寒证;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闷;太阳病日久而表实证仍在者;太阳表证失汗致紐,虽衄而表未解;里证已罢而表证尚在;阳明病兼太阳表实证。

麻黄汤由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杏仁(去皮尖)6克,灸甘草3克组成,(剂量仅供参考)。

在煎煮过程也很有讲究,将麻黄汤的四味药,“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当然,现代煎煮麻黄汤的时候,水煎服也可,但仍需温覆取微汗。

桂枝麻黄味苦辛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之功,是为主药。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故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以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又促发汗之力,加强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为臣药。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利肺气、散风寒的杏仁,协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为使药而兼佐药。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苦杏仁麻黄汤在现代应用中,经加减化裁后可治疗疾病有:1.以发热、无汗、恶风为主的外感性疾病。

如普通感冒、流感、风湿热、肺炎、脑炎等。

2.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千古经方麻黄汤

千古经方麻黄汤

千古经方麻黄汤
麻黄汤,出自仲景先生《伤寒杂病论》,后世杏林学子无一不背诵过“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疼,喘而无汗服之宜”。

此方组成也甚是简单,以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然而在临床运用上,也是颇具特色,但是由于此方极其巧妙,非普通人士多能窥得其中奥秘。

麻黄汤最经典的记录条文是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也就是说,麻黄汤在这里的作用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要针对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而设立的,在舌脉上,主要以舌苔薄白,脉浮紧为要点。

在这里,麻黄汤主治的是外感风寒表实证,现代研究发现,麻黄汤可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只要辨证属于风寒表实证的都可以。

麻黄一汤以麻黄为君,主要起到发越人体阳气,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桂枝为臣药,起到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通经脉的作用;杏仁为佐药,起到降利肺气、驱散风寒的作用;甘草为佐使药,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样十分简单的四味药组合在一起,就能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麻黄汤堪称是千古名方,无论是从它的药物组成,还是它的配伍、用法用量以及调养法则,都是经方之中极其独特的,尤其它的配伍可以说是精妙到极致,方中麻黄发汗功强,故诸医家用之需慎。

经方演绎之二麻黄汤类

经方演绎之二麻黄汤类

经方演绎之二麻黄汤类 经方演绎之二麻黄汤类 经方始于张仲景,因其疗效卓越,用之得当,常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故学者无计其数,自仲景而下,经方代有发展,此搜集历代名医化裁之经方,以供医者参阅,并可使医者在临证时举一反三,并可收“左右逢源”之效。 一、麻黄汤类 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如下: 1、麻黄汤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大青龙汤 4、小青龙汤 5、麻黄附子细辛汤 6、麻黄附子甘草汤 7、甘草麻黄汤 8、葛根加半夏汤 9、麻黄加术汤 10、射干麻黄汤 11、桂枝麻黄各半汤 12、桂枝二麻黄一汤 13、桂枝二越婢一汤 14、麻杏薏甘汤 以上经方,亦举大端,其意义详见《伤寒论》、《金匮要略》,此不赘述。 演绎之方 1、加减麻黄汤 组成: 麻黄、羌活、防风、紫苏、甘草、生姜、葱白。 出处: 《医学集成》卷二。 主治: 感冒无汗。 加减: 血虚,加生地。 2、加减麻黄汤 组成: 麻黄3钱,桂枝2钱,苏叶3钱,黄芩3钱(酒洗),芥穗3钱,滑石4钱,豆豉4钱,木通3钱,甘草1钱。 出处: 《医学探骊集》卷三。 主治: 伤寒初病,腿膝无力,头痛,发热恶寒,脉象浮洪而紧,亦有不紧者。 用法用量: 葱头1个为引,水煎服。 各家论述: 以麻黄为发汗之君药;佐以苏叶、芥穗清扬之品,发头部之汗,以桂枝、葱、豉温散之品,发四肢之汗;酒芩能清血中之热;滑石能清六腑之热;木通清心火通小肠,能引热从小便出,较之大黄利大肠,最为柔和;甘草能和中气,则汗出而病愈矣。 3、加味麻黄汤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半夏、橘红、苏叶、生姜、大枣。 出处: 《类证治裁》卷二。 主治: 伤寒嗽,恶寒无汗,脉紧。 4、加减麻黄汤 组成: 麻黄(去节)1两,辣桂半两,甘草(炙)半两,杏仁50枚(去皮尖,微炒,别研),陈皮半两,半夏(制)半两。 出处: 《直指》卷八。 主治: 肺感寒邪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紫苏3叶,生姜4片,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细锉,拌和杏仁。 5、加减麻黄汤 组成: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大力、沙参、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姜。 出处: 《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 麻疹初起,时令大寒。 6、发汗麻黄汤 组成: 麻黄5两(去节),葛根4两,栀子20枚(擘),葱(切)1升,香豉1升(绵裹)。 出处: 《外台》卷三引《广济方》。 主治: 天行壮热烦闷。 用法用量:上㕮咀。以水8升,先煮麻黄、葛根2-3沸,去沫,纳诸药,煎取2升5合,绞去滓,分为3服。服别相去如人行5-6里,更进1服。不利,复取汗,后以粉粉身。 用药禁忌: 忌风及诸热食。 7、王氏麻黄汤 组成: 麻黄、杏仁、前胡、桔梗、葛根、荆芥、防风、生甘草。 出处: 《瘄科要略》卷上。 主治: 瘄症初发大热,直至出时而壮热不退者。 加减: 舌白,加石膏;舌尖红,加犀角、川连;舌苔黄厚,加大黄、蒌仁、元明粉、枳实;点子焦,加紫草。 8、杏仁麻黄汤 组成: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半两,甘草(炙,锉)1两,五味子(炒)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肺冷多涕。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9、五虎汤 组成: 麻黄7分,杏仁(去皮尖)1钱,甘草4分,细茶8分(炒),石膏1钱半。 出处: 《直指附遗》卷八。 主治: 外感风寒,内蕴痰热,痰气喘急,咳嗽。痰气喘急。小儿哮喘,因感寒而得之,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小儿咳嗽初起,夹风寒外感者。外邪在表,无汗而喘者。风寒所感,热痰喘急。暴喘。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煽动,陷下作坑,鼻窍煽张,神气闷乱。 用法用量: 上㕮咀。水煎服。 10、麻黄加生地黄汤 组成: 麻黄2两半,桂枝2两,甘草半两,杏仁25个(去皮尖),生地黄1两。 出处: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 妇人伤寒,脉浮而紧,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发汗后恐热入血室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细。 11、麻黄加独活防风汤 别名: 麻黄加独防汤 组成: 麻黄(去节)1两,桂枝1两,甘草半两,杏仁25个(去皮尖),独活1两,防风1两。 出处: 《此事难知》。 主治: 刚痉。发热无汗,恶寒。 用法用量: 每服1两,以水3盏,煮至1盏半,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细。 附注: 麻黄加独防汤(《伤寒全生集》卷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2015-12-01xx类方:--------xx老师主讲: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

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

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

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

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

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

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

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

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

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

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

毕竟是津液不足嘛。

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

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

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

《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

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

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

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

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

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相关条文: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汤证,也就是太阳中风证,医生辨证不清,反而给用了攻下法。

xx病,用攻下法,会引邪内入的。

一般来说会出现几种情况:1、表邪内陷,形成结胸证。

2、内陷后,形成阳明湿热下利,也叫“协热利”。

3、表邪不解,并且转入太阴,形成水饮上逆。

4、形成xxxx水热互结于心下。

5、表邪不解,并内陷xx而下利。

以上不过是个简单的总结而已,实际上,更复杂的也有。

那么,这条属于哪种情况呢?我们看看他后面怎么说的:“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

“利遂不止”——这是告诉我们,病内陷阳明,出现了协热利。

“脉促者,表未解也”——这个是说,脉象出现促脉,也就是寸浮实而尺沉的那个脉,要胸闷气短的,这是表邪不解,表证尚在。

“喘而汗出”——汗出,说明是有“太阳中风”或者有阳明热。

“喘”,是怎么回事?阳明里热要外发的,如果肌表有风邪没有解除,则湿热之邪会因外发不畅而上逆,热邪上逆,就会出现胸满闷而汗出气喘。

脉促,说明表邪不解。

君药:xx3两臣药:xx3两xx8两佐药:炙甘草2两使药:无葛根芩连汤,——是以清热止利为主,还能解表。

对治湿热下利而发热的,黄连,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xx,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xx、xx清里热而燥湿xx。

xx,甘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它能生津液而透表,清肌表的风热之邪。

并且降逆,气得旁流。

治“呕吐”,就是降逆嘛!我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

主讲老师简介:李明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执业医师,师从汉传中医创始人刘志杰先生。

毕业于四川省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士学位。

先后在重庆新桥医院、重庆格林医院、重庆城南医院临床工作。

现就职于重庆渝中区张医生诊所、重庆南岸区全顺诊所。

善用汉传经方诊治妇科、男科、儿科以及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以及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皮肤疾病等。

汉传中医大事记2006.7刘志杰老师等人创建中医传承论坛,同时开始在网上教授中医知识。

2007.8刘波、许玉龙、禤宝子、朴玲玲等人将原中医传承论坛数据搬迁至可以自主备份数据的服务器。

2007.8.25刘志杰老师开始讲解《伤寒论》,许玉龙等人将讲课内容进行初步整理在论坛内部版块(讲课内容最终出版成书为《<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2008.7.13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圆满。

2008.7.24刘志杰老师开始讲解《金匮要略》,并从《备急千金要方》等书增补部分实用条文(讲课内容最终整理出版成书为《<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09.1.1《<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系统阐述了汉传经方六纲辨证理论。

2009.2.9刘志杰老师《经方小品增补》圆满并对外公布序言。

2009.4.6《药症本草经》序言对外公布。

2009.7.22刘志杰老师讲解《金匮要略增补》圆满。

2009.8.6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开始。

将宋版伤寒条文按汉传经方理论框架进行重新编排,补充合理条文并进行详细讲解。

2009.11.1《<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在此著作中首次公示了汉传中医五证病机。

2010.1.19“中医传承论坛”更名为“汉传中医师承论坛”;汉传中医管理委员会成立。

2010.3刘志杰老师首次对外阐明四象真五行理论。

2010.6.13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圆满。

2011.3.10汉传中医阴阳大论之《阴阳类分终始论第一》对外公布。

2011.4.1《<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

2011.10.8汉传中医阴阳大论之《五行体用论第二》对外公布。

2012经络实质的公开阐明及汉传医经学针灸映像系统的明确建立。

2012.2.20-24汉传中医(第一期)临床讲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刘志杰老师首次公开讲授《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

2012.7.1《<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第二版)出版发行。

2013.3.21《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出版发行。

2013.4.29-5.2汉传中医(第二期)临床讲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3.9.3刘志杰老师《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对外公布。

2013.10.8刘志杰老师《<药症本草经>之防风药症》对外公布。

2013.11.21-24汉传中医(第三期)临床讲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4.05.01-04汉传中医(第四期)临床讲坛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4.5.11刘志杰老师《<药症本草经>之白头翁药症》对外公布。

2014.5.12刘志杰老师《<药症本草经>总论》对外公布。

2014.08.28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正式注册成立。

2014.10.1刘志杰老师国学著作《佛理集萃》结集出版并免费结缘。

2014.10.2刘志杰老师携汉传中医众弟子及学员在河南南阳医圣祠祭拜仲景先师。

2014.10.02-05汉传中医(第五期)临床讲坛在河南南阳成功举办。

刘志杰老师无私将中风病治疗大法与方证公之于众。

2014.10.9汉传中医经方系统理论框架(部分)公布,包括经方系统理论框架(简表)和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图示。

2014.10.17-至今刘志杰老师讲授《汉传中医辨治学》。

系统阐述了经方本义、详释名词、阴阳大论、病机大论、六纲病位、六纲三焦病理、三因病因学说、四本病理产物、五证病理枢要、六纲五证辨证框架、刘志杰方证解析法、汉传经方四神二旦汤规范方(六神方)、舌脉诊法、辨内伤病并治、辨外感病并治等核心技术。

2014.11.9刘志杰老师《<药症本草经>黄芪药症》对外公布。

2014.11.22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精神气血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4.11.23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行类分图对外公布。

2014.12.6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证与四神方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4.12.21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藏气味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5.1.12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藏通观图对外公布。

2015.3.10汉传经方三阴三阳原位序图对外公布。

2015.3.15汉传经方病位表对外公布。

2015.5.15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四神二旦汤示意图对外公布。

2015.5.23汉传中医六合图对外公布。

2015.8.15《金匮要略增补》临床网络班开班,由禤宝子,朱培府,高珊珊主讲。

2015.8.19汉传脉诀提纲对外公布。

2015.10.15汉传中医不二堂深圳诊所暨临床传承基地开业,刘志杰老师及嫡传弟子禤宝子坐诊。

2015.11.3汉传中医第七轮《伤寒论》免费普及网络课程——之《类方讲伤寒》开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