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黑色幽默―――《疯狂的石头》影评
影评:疯狂的石头

影评: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国电影。
这部电影以黑色
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四个朋友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荒诞和疯狂。
导演宁浩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荒诞和无奈融入到电影情节中,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非常新颖,四个主角各有各的故事,但又紧
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为了梦想而不择手段,不断陷入困境,却又在
荒诞的情节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勇气。
这种荒诞与现实的结合让
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塑造
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为他们的遭遇和坚持点赞。
他们的表演让
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欢乐。
最后,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特
技镜头,将故事中的细节和荒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配乐更是让
人印象深刻,每一首歌曲都与情节相得益彰,让观众更加投入到电
影的氛围中。
总的来说,电影《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黑色幽默电影。
它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这部电
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感悟和共鸣的佳作。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
影评:疯狂的石头

影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一部让人沉浸的黑色喜剧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电影。
而《疯狂的石头》正是一部让我感受到了强烈共鸣的电影。
这部黑色喜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演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荒诞和深意的旅程。
首先,我要赞扬导演宁浩对细节的把握。
他以一种幽默而又严谨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从角色的服装到场景的布置,每一个元素都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观众不禁沉浸其中,为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和情节感到身临其境。
其次,该片的演员阵容也是其亮点之一。
黄渤、刘桦、徐峥和王宝强等演员们都展现了出色的演技。
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黄渤饰演的“疯子”,他在片中的疯狂和痛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碰撞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该片的剧情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故事以一颗神秘的石头为线索展开,通过一系列荒诞的事件和意外的发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和荒谬笑料的世界。
这种荒诞性和喜剧元素的结合,让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思考了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
正是这种独特的剧情安排,使得《疯狂的石头》成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最后,我要提到该片所传递的情感共鸣。
《疯狂的石头》并非只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片,它在荒诞和喜剧之下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痛苦,他们在现实的压力和困境中奋力挣扎。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总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的黑色喜剧。
它通过精心的细节处理、出色的演员表现、独特的剧情安排以及情感共鸣的传递,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欢乐又思考的电影体验。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影评《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由宁浩执导的中国黑色幽默犯罪喜剧电影,于2006年上映。
本片以北京为背景,讲述了四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了一起机会而展开的一场疯狂冒险。
影片以夜晚的北京街头为开篇,暴露出城市面貌的毫无顾忌。
四位角色背景各异,但各自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黄渤饰演的展先生是个小老板,以维修电话为业,他抱着一腔热血,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陈学冬饰演的刘牧师是他的一个员工,同样身背巨额债务,急需解脱。
许晴饰演的……四位角色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这也是影片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但在金钱的诱惑下团结一致,用各自的方式展现了对命运的抗争。
导演宁浩通过对这几个人的刻画,给观众展现了当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并在幽默中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影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惊喜和悬疑,每个转折点都让人捧腹大笑。
导演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将犯罪与喜剧结合,用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使整部电影充满了活力。
尤其是终极大戏中,影片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博得观众的称赞。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非常独特,画面充满了时尚感。
导演宁浩运用精准的剪辑技巧,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剧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尤其是电影中的音乐,增加了整个故事的节奏感。
片中每一个场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比如展先生在草地上打电话的场景,明亮的灯光照亮了他和Phone修理店的小伙伴们,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影片中的幽默不仅仅体现在情节和表演上,对社会和人性的讽刺也频频出现。
尤其是对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金钱至上、势力欺压弱小等问题的嘲讽,使得观众在一边捧腹大笑,一边反思。
在整个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浩导演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幽默而又不失深度的手法,将对社会的批判融入到情节之中,呈现给观众一个既好笑又发人深思的故事。
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精彩,更在于导演对细节的把控和对时代现象的思考。
总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讽刺和幽默的黑色喜剧电影,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示了当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

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导演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秉承黑色幽默风格的犯罪喜剧片。
影片于2006年上映,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围绕一颗巨大宝石展开一系列勾心斗角、离奇故事的故事。
影片整体剧情紧凑,笑点密集,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成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氛围。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小城市上海,背景设定非常真实。
影片不仅通过独特的情节设计让观众捧腹大笑,同时也深入探究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下面将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和黑色幽默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丰满,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动机,通过相互之间的碰撞和阴谋诡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情节。
富二代刘、纽约大学留学生王、工人龙、与黑帮有联系的警察均具备鲜明的个性,每个角色都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角色的个性和行为塑造了一个犯罪喜剧片中独特的氛围,使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能够对这些角色产生共鸣。
其次,剧情发展紧凑合理,在保持喜剧效果的同时又并不失去严谨性和可信度。
影片通过宝石的引诱让一群平凡的人们卷入了一场草蛇灰线的犯罪行为,进而形成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
这种将犯罪与喜剧结合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导演对于犯罪问题的思考和嘲讽,也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观影体验。
最后,影片中黑色幽默的运用独树一帜,使得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犯罪背后的故事充满了离奇和反转,人们的行为也往往超出了观众的预期。
例如,龙的父亲在警察面前自首等一系列荒诞举动,以及富二代刘和纽约大学留学生王的撞车事件等,都令观众啧啧称奇。
这种对现实中行为和情节的颠覆性处理,加上幽默的对白和搞笑的场景设计,使整部影片充斥着一种犯罪与喜剧并存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嘲讽,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深入揭示,成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影片氛围。
角色塑造鲜明,剧情发展紧凑合理,并运用了独特的黑色幽默手法,使得影片具备了深刻的思考意义和娱乐价值。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影评)

《疯狂的石头》——疯狂的怪诞幽默新鲜的重庆方言的讲述方式,极具黑色幽默风格的经典台词,环环相套的独特叙事技巧,荒谬绝伦而又逻辑严谨的故事情节,同时加上错落有致的蒙太奇手法,适时的京剧等配乐,构成了由宁浩所导演的《疯狂的石头》——讲述了两伙盗贼和保安队长为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展开的错综复杂、阴差阳错的偷宝、护宝工作的故事,整部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元素。
一.精彩片头分析整部影片以郭涛饰演的主人公包世宏的一张脸部特写开场,一副极其纠结的表情。
接着是水龙头的特写,水滴一滴一滴的滴下,导演很巧妙的给的水龙头的特写事实上是以这种形式间接点明包世宏的病症,然后镜头转向医生,给了一个脸的特写,镜头推向医生关掉水龙头的动作特写,伴随着医生的台词,直接说明包世宏患了前列腺。
几个切换的画面一开场就表明他的难言之隐。
第二个镜头转向重庆上空,利用声画关系,采用了声画分离的形式,随着一段缓和的音乐,镜头以俯拍的形式在上空推动,而谢小萌的声音也随之出现,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形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此时声音也对谢小萌的形象具有刻画作用。
然后是女人的特写,不屑的眼神;镜头切回,谢小萌和女人的中景镜头,他围着女人转一圈,然后把拿着可乐的手搭在窗边,女人嘴唇特写,谢小萌嘴唇特写。
画面中,谢小萌一直紧紧绕着这个女人,其中有一个中景,两个老太太坐在旁边对着他说,“流氓!”。
女人的高跟鞋用力踩在谢小萌的脚上,可乐随之落向空中。
这些镜头的转换,台词的讲述,都充分的勾勒出谢小萌是个好色的摄影师。
第三个,以特写开场,打开车门,一只光鲜亮丽的脚踏出小车,原本这个镜头给人的感觉可能是车上出来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但接下来饰演秦秘书的眼镜男人照了一下车子的后视镜,思想一下受到冲击,然后移动的中景,男人拉开皮包拿出一张文件,这是一个仰拍的镜头,突出男人的骄傲和不可一世,而这个男人给观众的定位也立马清晰,是个贪图势力,仗势欺人的小人。
加上后面这个男人在墙上涂鸦时脸上扭曲的表情特写,和包世宏理论撞坏的车灯费用时的中景,更加证明了这点。
影评: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影片《疯狂的石头》

今天介绍一部黄渤的成名作品《疯狂的石头》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影片。主演是郭涛,刘桦,黄渤和徐峥。《疯狂的石头》刚上映 的时候,可能我们并不知道或者说不认识这几个演员,特别是一说《疯狂的石头》立马就让我 想起了黄渤和徐峥! 影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徐峥是个房地产公司老总准收购一个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加工厂,但是厂 里一直不愿妥协,自己在翻建厕所时,无意间挖出来一块绝世翡翠,价值上百万,这件事迅速 上了新闻。翡翠的出土不仅吸引了本土“小偷”三人组,其中就有黄渤(最黑的那个),而且房 地产公司老总徐峥还请来了了国际大盗麦克。但是翡翠却被厂长的败家子儿子谢小萌偷偷利用 拍照期间换走了。之后的几个小偷团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围绕着“偷梁换柱”、“得来全不费工 夫”、“以真换假”、“完璧归赵”这几个小事发生。 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向观众表明了这是一部喜剧,不管是电影的整体画面,轻松的配乐,还是人 物的语言,都透着一股子幽默。整部影片以主人公包世宏的脸部特写开场,镜头慢慢由黑白转 为彩色,与此同时包世宏一副难以名状的表情出现在观众的眼中。然后是水龙头的特写,表面 上是给水龙头特写,但导演在这个地方其实是隐寓地去点明包世宏的病症,伴随宁浩饰演的医 生的台词,让观众直接明白包世宏患了前列腺。这点宁浩导演做的非常巧妙,几个切换的画面 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镜头语言的魅力。
第三条线索是以道哥为首的三个小偷伪装成搬家公司,光明正大的把别人家东西搬出来。第一 个镜头是从微波炉里头往外拍,他嘟囔着要把小狗放进微波炉里“微波”了。之后镜头切换,转 到门口,三个人大包小包地提着东西从别人家里出来,愣住——警察站在卡车前正在抄车牌 号。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特写,警察的脸,道哥的脸,警察的笔纸,榔头,警察后脑勺。正当 鲁莽的黑皮榔头举起准备敲下去的那一刻,另一边“砰”的一声,镜头转到了不远处两辆车相撞 了,警察口头告诫了他们一句便开车走了,故此他们逃过一劫。
温暖的黑色幽默―――《疯狂的石头》影评

温暖的xx———《疯狂的石头》影评《疯狂的石头》自2006年6月30日上映以来,票房成绩一路飙升,在这个大片越大,小片越小的年代,导演宁浩创造了一个小片的票房神话。
此后很多记者对于此片在民间火热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人提出,《疯》的出现是中国大制作的结束和小制作电影的开始。
对此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回应道:“大片我们拍了十几部,大部分赚了钱;小片拍了几千部,现在头一回取得了票房。
”小制作的电影取得不同凡响的票房,这是《疯》引起轰动的根本。
导演冯小刚曾经评价小制作电影导演为“以赔钱为己任”。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李安的片子十几倍的收回成本都没有如此强烈地被人们所关注。
我想说的是,从《疯狂的石头》的90分钟里,我被那种毫不做作的幽默主线,多变的镜头表现力,带点疯狂味道的穿插迂回剪辑所惊叹。
很难相信在充斥着大量中国式史诗大片的海水里还能冒出如此清新纯粹的浪花。
导演宁浩我不认识,也是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但从《疯狂的石头》的镜头里,我看到了一代年青导演在电影语言上寻找突破的窗口正在打开。
宁浩只身一人从山西来到北京,他尝过作一个“北飘”几乎所有的苦和累,干过影视圈里所有的活计。
所以单从生活经历来看,拍出一部很多地方很贴近平民的电影,而且实力不俗,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石头》好看,我们不能否认宁浩的才华。
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抄袭了98年英国的片子《两杆大烟枪》,不说别的,就算是抄袭出来的,能够抄袭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一个电影故事或者结构的问题,而是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就算让你遇到国产片保护月,你也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
更何况《疯》有很强的本土化印记。
导演宁浩说,当初考虑要本土化,很刻意地追求什么,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
比如徐峥扮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是挨骂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虽然片中有很多并不是符合逻辑,有些夸张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喜剧的前提。
影评: 疯狂的石头

影评: 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深入人心的黑色喜剧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由宁浩执导的黑色喜剧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难
以忘怀的角色而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
电影,更是一部充满深意和思考的作品。
首先,电影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
通过四个
朋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时的无奈和迷茫。
这些角色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观众很容易将自己
代入到这些角色中,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影片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价值观。
通过四个朋友为了
寻找宝藏而展开的冒险,我们看到了现实世界中的贪婪、欺骗和无情。
这种对
社会现象的揭示使得观众不禁反思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引发了对社会道德和
人性的思考。
此外,电影在表达情感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通过幽默的对白和精彩的演技,
影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痛苦
和无奈,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与角色一同经历他们的成
长和变化。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黑色喜剧。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电影,更是一部通过幽默和讽刺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作品。
观众在观影过
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电影给予的欢乐和笑声,更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和
思考的方向。
无论是对生活的困惑还是对社会的不满,这部电影都能给予观众
一种独特的慰藉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暖的xx———《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自
2006年6月30日上映以来,票房成绩一路飙升,在这个大片越大,小片越小的年代,导演宁浩创造了一个小片的票房神话。
此后很多记者对于此片在民间火热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人提出,《疯》的出现是中国大制作的结束和小制作电影的开始。
对此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回应道:
“大片我们拍了十几部,大部分赚了钱;小片拍了几千部,现在头一回取得了票房。
”
小制作的电影取得不同凡响的票房,这是《疯》引起轰动的根本。
导演冯小刚曾经评价小制作电影导演为“以赔钱为己任”。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李安的片子十几倍的收回成本都没有如此强烈地被人们所关注。
我想说的是,从《疯狂的石头》的90分钟里,我被那种毫不做作的幽默主线,多变的镜头表现力,带点疯狂味道的穿插迂回剪辑所惊叹。
很难相信在充斥着大量中国式史诗大片的海水里还能冒出如此清新纯粹的浪花。
导演宁浩我不认识,也是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但从《疯狂的石头》的镜头里,我看到了一代年青导演在电影语言上寻找突破的窗口正在打开。
宁浩只身一人从山西来到北京,他尝过作一个“北飘”几乎所有的苦和累,干过影视圈里所有的活计。
所以单从生活经历来看,拍出一部很多地方很贴近平民的电影,而且实力不俗,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石头》好看,我们不能否认宁浩的才华。
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抄袭了98年英国的片子《两杆大烟枪》,不说别的,就算是抄袭出来的,能够抄袭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一个电影故事或者结构的问题,而是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就算让你遇到国产片保护月,你也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
更何况《疯》有很强的本土化印记。
导演宁浩说,当初考虑要本土化,很刻意地追求什么,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
比如徐峥扮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是挨骂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虽然片中有很多并不是符合逻辑,有些夸张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喜剧的前提。
影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黑色幽默,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
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下面我们以片中石头的去向以及围绕石头出现的人物为线索,按照原片的顺序对本片进行分析。
玉器厂厂长大概是出现在石头旁边的第一个人,正是他的细心才发现了石头。
也正是他为了拯救工厂才想出要展出石头去拉动经济。
当然如果有人在这里对厂长的做法表示怀疑就没意思了。
很多人会说,既然厂长要积极拯救工厂,为什么不去卖石头,反而搞什么展览?其实我们看宁浩导演1一件滑稽的事情,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
只不过冯小刚更加注重语言。
这个在很多细节地方有体现,比如在对于那个偷东西的大哥,就会天天把素质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干坏事也要做得漂亮。
这只是一种规律一种技巧,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在后面的故事中小偷的女人被厂长的公子睡掉,他居然给律师打电话,还说律师没素质。
这让人看来即合情合理又滑稽幽默。
好像很荒唐,但是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
这就是对于技巧运用的高明之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迅在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曾就开头提出质疑:
厂长的不动作,玉石的展览,按照规律,是构不成叙事的动力的。
然而什么是动力,需要什么样的动力。
就像希区柯克说的,一个炸弹放在那里本身就是动力,跟观众的感知结合起来就是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濒临倒闭的时候突然挖出来一块玉石,厂长会怎么办,人们会怎么办,这本身就是动力。
而正是围绕这个为核心产生了戏剧的基本:
冲突与矛盾。
而故事的推进改变了人物关系。
这又使得一切符合了戏剧的规律。
随后是一一登场的几拨贼们。
其实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很好,叫做《贼中贼》。
很符合当时的场景。
导演宁浩很巧妙地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整体看上去混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
整个故事的主线也随之变得清晰。
他在交叉叠放的画面中,各路小偷的活动对白,与保安科长的行动对白居然在对立上产生了某种语言或者动作上的联系。
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黑色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开头很生活化,很像是DV效果的画面看上去更加贴近生活。
而徐峥秘书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脚,随后给他一个仰拍,仿佛在突出他的伟大形象,其实是想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章显他的渺小。
接下来导演很巧妙地安排保卫科长和小偷住成邻居,讽刺意味显而易见。
当然这种戏剧化的安排也达到了喜剧化的效果。
宁浩把观众放在清醒的旁观者的一面,既不像一些大制作那样低看观众的智商,又不像王家卫那样经常跳出来使得观众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
这就很好的让观众自己喜欢上看这部片子。
因为他们既能够以观望者登高俯视的氛围,又能够有投入自己感情的心态。
实在是难得。
而影片中更加讽刺的安排是,石头不是被明争暗斗头破血流的小偷们偷走的,而是被厂长公子谢小萌调了包,最终几拨小偷为一仿造玉石两败俱伤,而成全了保卫科科长和他的女朋友。
因为真石头最终被挂在了保卫科科长女朋友的脖子上。
这很符合中国人好报,大团圆的心态。
戏剧学院的导演小菲说电影最终要宣扬真善美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能唤起人们心底的那扇窗。
《疯》也做到了这一点。
毕竟他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算是一个圆满地交代。
尽管片子还有很2的场景,而片子的最后黑皮从下水道里钻出来,和麦克不期而遇,这个时候应该有戏发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戏场景。
而宁浩搭了台子,却只是让他俩对视一眼就各自走了。
这就没有力度,哪怕是麦克推了黑皮一下,把他重新关到下水道里。
也会成为新矛盾的一个看点。
但是电影中依然处处体现出导演的睿智。
当然,作为宁浩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台词也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不同于冯小刚沉着的喜剧,宁浩的喜剧看上去更加生活更加活泼一点。
李迅曾经分析《疯》的观众群体,那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里面以大学生、比较有文化的青年和希望泡网络的人为主。
当然也有很多白领阶级。
而《疯》带给人们的是什么?《疯》。
也并不蕴含什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然而它却能给迫于生活压力的人们带去快乐。
让人们俯视生活在底层的,又荒诞的故事中人的生活。
《疯》里面并没有一个真正故事中所谓人物关系的主线,所以今天并没有从人物关系入手分析。
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疯》有一个由石头带来的动力。
有一个睿智导演安排的细节的堆积。
就整部电影来说,它是一部严肃制作的电影,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非常用心,片中的幽默元素毫不做作,完全是由剧情推动所带出的笑声,并非如一些拙劣的喜剧片,采用类似相声的夸张肢体,抖语言包袱等等来制作笑料。
这点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所必须达到的负重,严谨的态度是电影所应承受之重。
总的来说,在人人声讨的中国电影大环境下,冒出能称为奇葩的小花,总是令人欣慰的。
导演宁浩想必对拉丁风格电影有偏爱,受到西班牙意大利经典艺术片影响较大,尤其拉丁八九十年代的许多手法在《疯狂的石头》里都有不错的表现及应用。
如果以这部片为起点,中国电影在这一代新生导演里能走出更多更广的派系出来,那无疑是中国电影人之大幸,中国观众之大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