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无人区观后感作文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电影《无人区》观后感电影无人区观后感张骏5月20日晚,“青春放映厅”在新藏建管部临时营地放映了电影《无人区》,简单的零食,愉快的氛围,黑色幽默式的剧情仿若一支解乏剂有效驱散了连日的疲惫。
一段剧情,带来反思;一时欢笑,带走疲劳。
大家在感叹潘肖(徐峥)命运多舛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影片的含义?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从这个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也大有不同,以下就是我们的思考。
影片中以被捕鹰隼开头,以鹰隼的自由飞翔结尾,个人认为鹰隼代表了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杀手(黄渤)和盗猎老大(多布杰)为了金钱诱捕鹰隼,潘肖为了名利远赴大漠为罪犯辩护,他们都在追求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三人最后都是以命丧荒漠结束一生。
潘肖(徐峥)为了名利遗失了自己思想的自由,远赴大漠为罪犯辩护,回程途中一路坎坷,因为自大得罪货车司机,因为担心承担责任将车祸的受害者藏在车内离开现场,最后因良心发现用生命救赎了舞女,找回了自己思想的自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本来光明的人生,因为名利遮住了对生命的尊重而命丧黄泉,很是遗憾。
但是最后他能够找回自己的价值,用生命换回舞女(余男)的生命,做到了古语所说的“朝闻到夕死可矣”,这是值得庆幸的。
一时的迷失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失自己。
杀手(黄渤)为了金钱诱捕鹰隼,为了金钱半路截杀潘肖(徐峥),最后命丧傻子的铁锤之下。
全剧中这是一个喜剧角色,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为了生存他受雇于盗猎老大,为他猎鹰、截杀潘肖,一路坎坷,最后以丧命结尾。
居中杀手(黄渤)自持有枪而威胁手持铁锤的傻子,最后命丧其手,很是悲哀。
不要轻视对手,不要用自己的优势去蔑视别人的劣势,很多时候趁你不备,别人的劣势可能战胜你的优势。
盗猎老大(多布杰)为了金钱操纵杀手(黄渤)猎鹰、截杀潘肖(徐峥),为了隐藏一切杀死警察、老板娘、傻子等。
为了金钱,他迷失自己、蔑视生命、血染双手,最后却一场空,命丧荒漠。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电影《无人区》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卡特琳·比格洛维执导的科幻剧情片,通过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展示了人类环境破坏与技术进步的冲突。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它所传达的深刻主题和精湛表演所震撼。
首先,该片独特的故事背景引人入胜。
故事设定在2050年后的未来世界,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替代人类进行各种工作。
然而,这项技术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几乎将人类逼入了绝境。
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荒芜的无人区,只有少数人类生活在其中。
这样的故事背景给人以深思。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
电影通过展示一个近乎绝望的未来世界,警示我们要警惕环境破坏的程度。
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珍惜资源,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其次,该片的演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主演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主人公凯尔,是一个在废弃的城市中寻找残余资源的人类。
他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他面对巨大的困境和不确定的未来,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敢的一面。
此外,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凯尔的搭档克里斯蒂娜,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不仅在剧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通过精湛的演技展现了她的才华。
最后,电影的视听效果也是令人赞叹的。
无论是废墟般的城市景象,还是极具张力的追逐场面,都展现出了导演的才华和团队的努力。
电影中的特技和CGI效果令人目不暇接,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配乐也是十分出色,通过音乐的氛围,增强了观众对电影情节的代入感。
总的来说,电影《无人区》不仅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员表演,还通过精细的制作设计和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极佳的观影体验。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个引发深思的作品。
它警示我们要对环境破坏负责,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社会的关注和行动。
《无人区》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无人区》观后感篇一:《无人区》观后感“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片中徐峥不断地在发问,最终他用一把大火给出了答案:“人类会用火”。
我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认为动物是靠本能行事,而人则懂礼义廉耻,有着一套行为规范来决定其可为或不可为。
此规范是国法,是家规,也可能只是主流社会所认定的一些道德观念。
但古人又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这点上来看,似乎人和动物又离得不是太远,善与恶的一线之差也许就在于环境允不允许,诱惑够不够。
看完影片后恰巧看了篇文章《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此文列举了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人在短短3个月内杀死了80-100w原本是他们朋友,邻居,同事图西族人,仅仅是因为被告知图西人是坏人,然后军队发放了武器;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随机抽取的斯坦福大学学生角色扮演狱警和囚犯,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实验中包括发起实验的教授(典狱长)在内的所有拥有特权的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变身为魔鬼,开始虐待囚犯。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讲法,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的问题。
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能成为凶手。
是一些情景,是某种的场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这就是所谓《路西法效应》。
而《无人区》则是以徐峥一个年轻有为的知法懂法的律师,却堕落成为一个企图毁尸灭迹的罪犯来应验了这一法则。
你我皆是普通人,也许有着各色各样的小毛病,但自觉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扪心自问,当你碰到徐峥所处的困境,一边是牢狱之灾,一边则是锦绣前程,你会不会做出更为正确和理性的抉择?而堕落通常是连锁反应,一步错导致步步错,直至堕入地狱。
值得庆幸的是,余男的出现给了徐峥机会,让他克服自身的恐惧,贪婪和怯懦,最终拯救了对方,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他用挺身而出和一把大火验证了:“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是人。
”片中徐峥名叫潘肖,英文名叫肖恩,十分巧合的是此片的某些场景设定和肖恩潘主演的西部片《不准掉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烈日炙烤下的西部,不见尽头的乡村路,满怀恶意的小镇居民及身处绝境对人性的考验。
《无人区》观后感

《无人区》观后感《无人区》恰似一部在荒蛮之地展开的人性深度透视画卷,观影后,那广袤无垠的戈壁沙漠、惊心动魄的剧情冲突以及影片所赤裸裸呈现出的人性善恶挣扎与道德底线的徘徊,如同尖锐的刺针,深深扎入心中,引发了对人性本质、法律秩序、生存法则以及文明与野蛮界限的强烈思考。
影片以律师潘肖的视角拉开序幕,他为了名利,成功帮盗猎集团头目洗脱罪名,却在返程途中意外闯入了那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人区。
这片无人区,是法律与文明的边缘地带,黄沙漫天,死寂沉沉,唯有风声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这里隐藏的无数秘密与危险。
在无人区中,潘肖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性侧面。
盗猎者们,如鹰贩子和他的手下,他们在这片荒蛮之地肆意妄为,视生命如草芥,为了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举起猎枪,残忍地杀害珍稀动物,甚至对同类也痛下杀手。
他们的存在,是人性中恶的极致体现,在没有法律约束的环境下,贪婪与残暴成为了他们生存的唯一法则。
加油站老板和他的傻儿子,则是这片土地上的另一类特殊存在。
他们看似平凡普通,实则狡黠阴险,利用过往旅客的困境,进行敲诈勒索,在他们身上,人性的丑恶与卑微展露无遗。
而潘肖自己,从一个在城市中追逐名利、擅长巧舌如簧的律师,逐渐在无人区的种种遭遇中被剥去伪装,他的自私、懦弱与虚伪在极端环境下逐渐暴露。
例如,在面对危险时,他最初只想着保全自己,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但随着经历的增加,他内心深处的良知开始慢慢觉醒。
影片中法律秩序与生存法则的冲突令人深思。
在无人区外,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保障,人们的行为受到法律条文的严格约束。
然而,一旦踏入这片无人区,法律的影响力似乎变得微乎其微,取而代之的是弱肉强食的原始生存法则。
盗猎者们凭借武力和暴力在这片土地上横行霸道,而那些弱小无辜者则成为了他们刀俎下的鱼肉。
潘肖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冲突,他曾经赖以生存的法律知识和辩论技巧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在生存与道德之间艰难抉择。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电影无人区观后感(精选5篇)电影无人区观后感篇1无穷尽的荒漠和掺杂着砂砾的狂风,一眼望去,绵延的戈壁滩似乎没有尽头。
无人区永远都是一片绝地,是存放未知与破碎的地点,没人愿意成为这里的客人,赶着撞向被屠宰的命运,落日时分,可以看见太阳缓缓地落下地平线,旷野之中,竟是异常的凄美。
导演在汽车飞驰而过,卷起漫天黄沙间,呈现了一个粗粝的真实世界,用错综复杂的剧情表达了一个简单而宏大的主题,把“文明人”扔进蛮荒之地,上演了一场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
人性之美,需要欲望的沉淀。
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中一个纯粹的只有动物在追逐利益的故事,没有人会成为那两只合作共生的猴子。
当然律师和隼贩不是,隼贩问律师:“或许我是真的要撞他呢?”律师冷漠的回答“这与我无关”,律师只是在追逐为隼贩赢回自由后获得的酬金,而当律师开走了隼贩那辆装有鹰隼的车时,隼贩毫不犹豫的派出杀手去追杀律师,他要的只有鹰隼给他带来的高额报酬,显然,在面对金钱的欲望,法律如形同虚设;隼贩和杀手也不是那两只猴子,隼贩开车撞向警察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同在车中杀手的安危,他要的只是车中的鹰隼,杀手在从律师手中拿回鹰隼后,也同样将隼贩抛之脑后,而径直去往贩卖鹰隼的地方,欲望占据人心,在人性面前一碰即碎;律师和妓女也不是那两只猴子,妓女只是想利用律师逃走,而律师带走她是为了不让自己撞死杀手的事情被他人知晓,但是当妓女掏出多年来靠卖身获得的钱哀求隼贩不要杀律师的时,当律师跨上马背奔向营救妓女的路上时,他们开始成为故事中的两只猴子,欲望终于得到沉淀,最后,当律师义无反顾的将打火机扔向车后时,是火区别了人去猴子的不同,是火最终让律师把欲望燃尽,终于成为了“人”。
人性之真,需要人性的救赎。
律师的救赎之路走的异常艰难,他是一个坏人,在卡车司机给了他一巴掌之后,他明白了他的法律武器已经失去了效果,能凭借的只有智慧和暴力,面对唾手可得的名利生活,他决定烧掉杀手的尸体,从原本的素食主义到咽下第一口肉,绝望和煎熬中,他出卖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无人区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无人区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无人区整个片子,主要以一个故事为主线陈述下来,发展下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无人区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无人区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1《无人区》是青年导演宁浩的作品,由徐峥主演,黄渤、余男等参演,这是国内首部大西北公路片电影,2009年就已经开机进行拍摄了,可是迟迟未能上映。
广电总局给的理由是:一个好人都没有,都是坏人。
于是,这部电影终于在一系列的缝缝补补之后,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童话故事中打败坏人的结尾,并且于4年后成功上映。
2009年的黄渤和徐峥,其实并没有像现在这般风生水起,哥俩怎么样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在今年家喻户晓,他们一路走来拍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于是才能够成就他们的现在,《无人区》就是其中的一部。
影片的开头,就是一系列的空镜全方位展现了荒无人烟的戈壁,只有猎物与狩猎者暗自较量。
杀手为了捕获到一只名贵的鹰隼,费尽心思。
徐峥一段毫无感情却颗粒感分明的念白,讲述了一个关于两只猴子的故事,动物为了活着的本能。
让观众一下子进入到了动物的世界,、弱肉强食,然后一个声音淡淡的说了一句:人和动物的区别,不是舍弃了自私,而是会用火。
这部影片一反宁浩以前的风格,而是采取了传统的直线性叙事,平铺直叙的以一种很常规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残忍的故事。
以潘肖这一个小小的律师为中心,通过他驾车行驶在公路上的一系列遭遇,将想要表达的各色人物巧妙的联系到了一起,既不突兀也不松散。
将人物矛盾渲染到了极点,从而将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律师潘肖为了自己的名利,想争报纸头条,踏上了大西北之旅,一个贩卖鹰隼的老大杀死了一名警察,而潘肖帮助他成功打赢了官司,为了防止老大赖账不付余款,潘肖开走了他的车,于是踏上了一场惊险又刺激的旅程。
他在路上先是和开卡车的哥俩发生摩擦,导致车身受损,后来又遇到了求救的杀手,却一个不小心撞了上去。
以为杀手已经死了的他,将他装进了汽车后座,打算找个地方毁尸灭迹,于是开进了加油站灌满了汽油。
无人区观后感人性的扭曲与荒野求生

无人区观后感人性的扭曲与荒野求生无人区观后感:人性的扭曲与荒野求生无人区,一个荒凉而神秘的地方,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未被开发的角落。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无人区》的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人性的扭曲以及在荒野求生中的挑战。
这部电影以无人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意外迷失在此地的人们,他们在面对极限生存条件以及困境时表现出了各种人性的反应。
电影中的人物互相合作、背叛、争夺资源,展示了各种人性的形态。
首先,人性的扭曲在无人区中得以凸显。
面对生存危机,一些人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不惜背叛他人。
他们利用欺骗、伪装等手段来获取稀缺的资源,出卖自己的伙伴以求求生。
这种对生存的追求使得他们不再顾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在荒野中的本能支配下,展现出人性的黑暗面。
与此同时,一些人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一面。
在电影中,一些人团结一致,相互照顾,共同面对困境。
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寻找水源、食物和庇护所,用他们微薄的力量展现出对爱与互助的珍视。
这些描绘了人性中善良和团结力量的方面。
在电影中,生存需求驱使人们在极限环境中进行了各种求生行为,因此荒野求生成为了人性重建的舞台。
面对无尽的恐惧和孤独,人们能否保持道德良知和坚守原则成为了检验他们人性的试金石。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性。
如果置身于无人区,我又将如何面对极限的求生环境?是否会在面对困境时选择背叛与欺骗,或是坚守道德和价值观来寻求团结与互助?实际上,我们不仅在无人区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经历人性的考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面临着道德和选择的抉择。
我们的人性是多样而复杂的,既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只有在真正面对挑战时,我们才能了解自己内在的真正本质。
电影《无人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扭曲与荒野求生的挑战。
正如电影中所揭示的,面对困境,人们的反应千差万别。
有的展现出黑暗,有的散发出光明。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给予了我新的思考和启发。
在无人区,人性被放大,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十部无人区探险电影的观后感

十部无人区探险电影的观后感嘿,我最近看了好几部无人区探险电影,可真是各种刺激和感慨啊。
先说《可可西里》吧,那里面的画面真实得让人震撼。
看着那些人在荒无人烟的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跟偷猎者斗争,我心里就揪得慌。
我跟我朋友说:“你看他们在那环境里,得多艰苦啊,但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朋友点头说:“是啊,真佩服他们的勇气。
”电影里的那种荒凉和残酷,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无人区的可怕,也让我对那些守护动物的人充满了敬意。
《七十七天》也很不错,主人公一个人在羌塘无人区穿越,那经历简直太神奇了。
他遇到各种困难,缺水缺食物,还要面对恶劣的天气和野兽。
我看着都替他担心,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他在冒险。
我对我弟说:“你看这人多厉害,要是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我弟说:“那是他有坚定的目标,想挑战自己。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人的潜力有时候真的是无限的,只要有决心,就能去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荒野生存》,那个主角放弃了一切去荒野生活,一开始我觉得他挺疯狂的。
但是看着他在大自然中体验各种生活,又觉得他好像在寻找一种真正的自由。
我和我同学讨论的时候,我说:“他这样做是不是太冲动了?”同学说:“也许他是想逃离现实的束缚,去寻找自己内心的东西。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自由的意义。
《涉足荒野》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女人在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后,选择去徒步无人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治愈自己。
我看着她在旅途中逐渐坚强起来,就好像看到了生活中的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需要这样的勇气去面对和改变。
我跟我姐说:“姐,你看她多勇敢,我们也得像她一样,不能被困难打倒。
”我姐说:“嗯,从她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呢。
”《127小时》就更刺激了,主角被困在峡谷里,那场面太紧张了。
他为了活下去,想尽各种办法,最后甚至不得不自己截肢。
我看的时候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对朋友说:“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要是我可能早就绝望了。
”朋友说:“所以说人在绝境中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把我当成是同类,我和你不一样。
在影片中徐铮的这就台词屡次出现,让人印象深刻。
就像在《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一段经典的念白说出了吴宇森导演的境遇和心声,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被看作是宁浩导演拍摄《无人区》这部电影的内心写照。
拍摄《无人区》之前,《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两部作品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让宁浩迅速成为了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更让无数的观众和影迷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充满了极大的期许。
很快一部叫做《无人区》的电影在观众们的热切期盼中开拍了。
也许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大惊喜,也许是为了证明,别把我当成是同类,我和你想的不一样。
而刻意转型,宁浩导演一心想要玩点儿不一样的,他把拍摄地点选在了无人区,故事也不再只专注于幽默和搞笑。
没有一个好人的西部片成为了坊间流传最广传闻。
于是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就此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旅程,这一等就是四年。
四年,对于一部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真是太过于漫长了,漫长到近乎绝望。
且不说这么长的时间里,电影产业会有多么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观众的口味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部拍给四年前的观众看的电影,现在剩下的最大卖点也就只是对其为何被尘封了这么久的好奇心了。
我看完整部电影的第一感受是,《无人区》真是一部彻头彻尾失败的电影。
之所以这么说,第一个原因是,像这样一部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电影,它能够被尘封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而且就成片来看,它的被禁似乎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同宁浩导演的其它作品相比较,《无人区》并未让人看出明显的进步和突破,只能说是对类型片一次大胆的尝试而已。
把这部电影同那些经典美国西部片、黑色电影、公路片以及科恩兄弟的作品相提并论显然是极其荒谬的,硬要比较的话,其实更应该把它划分到《西风烈》的级别,这样的比较才更加合理。
说《无人区》比《西风烈》好看,我百分之百同意。
第三,就剧情而言,这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因为电影中的所有角色都是失败者。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如果怀揣着对宁浩导演疯狂系列电影的残存的好感走进电影院,那么大约会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你会失望而归。
之所以说百分之五十,是因为通过这部影片能够看得出宁浩导演的野心和志向,他想要拍出一部即让人惊艳,又能够大胆突破自己的电影。
然而矛盾的是他无法割舍那些曾经让他获得成功的技巧和手段。
于是他一面想要去模仿科恩兄弟的电影风格,另一方面又想在这个基础上贴上宁浩的个人标签。
事实证明,这两样东西在《无人区》中成为了相互抵消的因素。
学科恩兄弟只学到了皮毛,而在以往的作品中所显露出的才华和特色也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科恩兄弟的风格和宁浩的才华,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拉扯最终造就了《无人区》这部电影。
在宁浩以往的电影当中,人物性格塑造的最主要特色就是他们都有一股拧巴劲儿,正是这种拧巴劲让他电影中的人物都很接地气。
在《疯狂的石头》中所有人都为了一块石头而拧巴,在《疯狂的赛车》中黄渤为了讨一个说法而拧巴。
这种拧巴不但塑造了人物性格还成为了支持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
《无人区》中的各个角色身上依然有这种拧巴的特征,每个人都为了一件事儿较劲,比如在夜巴黎加油,老板非得要1500并提供特殊服务不可,老板的儿子非得把东西全都敲碎不可,老板娘什么东西都先收100然后再要50保密费,妓女非得逃跑不可,徐铮一心就想要把尸体烧掉,黑老大就非得把所有人都干掉等等,这些非得不可的劲头儿让这些角色都很有黑色幽默的气质,一看到拧巴的标签就立马就会知道这是一部宁浩的电影。
但是在疯狂系列电影中总会有一根线把所有人都捆在一起。
然而《无人区》中的这些人的相互关联显然并不够紧密,他们几乎都在各忙各的,硬要找到联系的话也都是如贪念、欲望等抽象的连接,这也直接造成了影片在剧情上的松散。
虽然人物各具特色,但是整合程度并不高。
此外,无人区这个环境并没有参与到叙事的体系当中,环境的特殊性作用不够明显。
感觉上无人区就是为了这几个符号化的角色的而特意安排的,而环境本身并不重要,这就像是随便找到一个盒子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去,而盒子本身并不重要。
无人区恶劣的环境,以及踏入其中的人所要面临的生存困境,似乎都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因此,在影片的一开场,徐铮的独白就在讲述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来比喻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就等于事先挑明了这是一部与环境无关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关注重点是人和人摩擦,而并非是环境的和人的相互拉扯,也就更谈不上环境在剧情中扮演重要角色了。
缺少了环境的参与,总感觉这电影少了点儿味道,想想《可可西里》中无人区的这个环境的作用,再对比本片,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把重点放在人和人的身上这无可厚非,但只是表现人和人的摩擦,有可能会让剧情显得过于单薄。
例如,《无人区》中大反派这个角色的设置明显的参照了贾维尔?巴登在《老无所依》中扮演的杀手形象。
这两个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冷酷无情、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泯灭人性。
试想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那么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就会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也就成为了辨别电影水平层次的分界线。
在《老无所依》中,杀手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对手,而却依然毫发无损,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处,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几乎要了他的性命。
命运或者说因果报应在影片中扮演了终极审判者的角色。
环境和命运这两个无形角色的重要作用使得整部电影的内涵更加丰富且厚重。
而在《无人区》中,环境和命运这两个角色的缺失使得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靠人的意识的生硬转变,或者说是人物思想的顿悟和升华,也就是不知道哪根筋突然跳了一下,终于想明白了,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有这样才能死得其所,于是立马化身为超人和无解反派同归于尽。
问题是徐铮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坏的,戏中也没有任何的转变的可能,最后怎么可能就突然顿悟而成为了英雄,难道是为了突兀而突兀。
影片中的其它角色也大都如此,没有一个好人的说法完全正确,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人完全都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的。
完全符合,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理论。
一部影片可以全都是坏人,没有好人,但至少要有善恶的对比,不能一股脑儿的都是一心赴死的混蛋,总得有人有应该活下去的理由,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版本会特意加上一段光明的结尾吧。
公平的说,这部电影的优缺点同样明显。
在光影的运用和镜头的设置方面《无人区》极具风格化的特色,基本上把美国同等类型片的特色学到了极致,单就这个层面而言,这部电影算得上是非常成功的模仿之作。
但是在叙事层面既无特色又无新意,只能算得上的中规中矩。
对于宁浩导演来说,这部电影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没试过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
尝试的意义远远要大于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
如果以此为基础继续探索,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把这当成是反面教材,从而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题材,那么这对电影观众来说肯定是好事一件。
总之这部电影的最终上映对于宁浩导演和中国电影行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如果因为这部电影曾经的遭遇就把它奉若神明,这实在是一件极其荒谬、极其愚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