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的固体松散物质被启动,直接冲淤×××8组或导致更多地段斜坡变形,危害黄草坝组32户206人、200万元财产安全,系一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1、×××××××××灾情真实存在,系一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议对灾害实施立项,尽快开展前期技术工作。
2、防治工程建议在冲沟沟口开始实施排水沟(排导洪水及携带的固体松散物),依据地形排泄至下游河道,长度约700m。
××××××公司201X年7月8日第四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目录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19【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24 第四章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34【关于地质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34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是兴山县境内一个特大型滑坡勘查工程项目,也是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实施项目之一。
为贯彻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1X年10月三期蓄水(坝前水位156m)和201X年汛后四期蓄水(坝前水位175m)必须防治的中期规划的指示,201X年3月8日,受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关于委托承担三峡库区湖北省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工作的函”(鄂地灾防函[201X]4号)的委托,湖北省鄂西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当地地质灾害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如下:一、调查地点本次调查地点为我国某地区,该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山区。
由于地处山区,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二、地质灾害类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震等。
山体滑坡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该地区地势较高,地形陡峭,土质松软,极易发生滑坡。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山体滑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该地区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地处山区,降雨集中期长,地面积水不易排出,容易形成泥石流。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面塌陷是该地区的另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由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土壤和岩石的失稳,从而引发地面塌陷。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地面塌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是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该地区孕育了多条地震带,因此常年存在地震活动。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城市的一次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对当地群众的影响由于该地区常年存在地质灾害威胁,对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较为危险的区域内的人,更是处于风险之中。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多起严重的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鉴于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严重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地壳内、地壳与地表界面以及地表上发生的大规模地质变化和爆发性地质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发展及其危害性,本文将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及分析,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正文】1. 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1.1 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特点1.2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系统1.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工作1.4 分析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规律1.5 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的建议2. 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2.1 利用历史地质灾害事件进行预测分析2.2 建立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2.3 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和时效性2.4 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工作2.5 提出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的建议3. 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3.1 制定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规划3.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技术研究3.3 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能力和水平3.4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组织和协调3.5 提出地质灾害治理和防治的建议4.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4.1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4.2 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编制4.3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4.4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4.5 提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5. 地质灾害科普与宣传5.1 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和教育宣传5.2 发布地质灾害知识宣传资料5.3 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5.4 组织地质灾害科普讲座和培训活动5.5 提出地质灾害科普与宣传的建议【总结】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监测、准确的预测预警、有效的治理防治、高效的应急管理和广泛的科普宣传。
只有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建议政府、专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实施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了解地质灾害的造成原因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便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
1.2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如下:•了解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和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评估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2.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调查结果,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实地考察: 我们对调查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观察各种地质灾害现象,并对其进行拍照和测量。
2.数据收集: 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统计数据,包括地震记录、降雨量、地质构造等。
3.调查问卷: 我们还针对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灾减灾措施的需求。
3. 调查结果3.1 地质灾害种类和特征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该地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地质灾害:1.地震: 该地区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2.滑坡: 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容易发生滑坡。
降雨量大的时候,滑坡风险更高。
3.泥石流: 该地区多山地,受降雨和山体侵蚀的影响,泥石流风险较高。
3.2 地质灾害的原因通过分析地貌和地质构造,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导致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1.构造活动: 该地区处于构造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带,地壳运动引发了地震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2.降雨量: 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
3.土壤类型: 土壤含水量高,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3.3 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地质灾害给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人员伤亡: 地震和滑坡引发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悲剧损失。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
二、调查地点本次调查选择了位于山区的某县城作为调查地点。
该县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影响1. 地震该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过去十年内,该县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达到了6.5级。
地震造成了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2. 山体滑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县山体滑坡频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个山体滑坡的迹象,其中一次滑坡导致了一座村庄被掩埋,造成了多人死亡。
山体滑坡还引发了河道堵塞,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3. 泥石流由于山体滑坡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该县泥石流频发。
泥石流造成了道路中断、农田被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
四、地质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该地区山体陡峭,土壤贫瘠,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该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房屋建设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增加了地震和山体滑坡的风险。
此外,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了植被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五、应对策略1. 地震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地震意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此外,对于地震易发区的建筑物,应加强抗震设计和建设,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2. 山体滑坡加强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滑坡的区域,应限制建设活动,避免进一步加剧滑坡风险。
3. 泥石流加强对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泥石流的区域,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富川地质灾害报告

富川地质灾害报告1. 引言富川地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地势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近年来,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加,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质背景富川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构造活跃,地下水丰富。
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地下水体系发达。
同时,河流穿越峡谷,地貌陡峭,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 富川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富川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滑坡是富川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是崩塌和泥石流。
这些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 地质灾害的成因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地质构造活跃:富川地区处于构造活跃带,地壳运动频繁,导致地层变动和岩体松动,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降雨:富川地区多雨,降雨集中,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人为活动: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破坏地质环境,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5. 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预警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必须进行灾害评估和预警工作。
对于富川地区的地质灾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和预警: - 制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收集地质、气象、水文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地下水位、地表变形、降雨量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地质灾害。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前准备救援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6. 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以下是针对富川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办法,合理规划用地,防止开发过度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地质灾害。
-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交单位:提交时间:2015年12月目录0前言 (3)1基本灾情 (3)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2.1自然地理条件 (3)2.2水文气象条件 (3)2.3地形地貌 (4)2.4地层岩性 (4)2.5地质构造 (5)2.6工程地质条件 (5)2.7水文地质条件 (5)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3.1灾害规模、特征 (6)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0前言1基本灾情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
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
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
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2.1自然地理条件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
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
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
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
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
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 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为120~159 d,个别高山地区达200 d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 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 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
滑坡前缘为长江二级支流锣鼓洞河,在沙镇溪镇陕西营汇入青干河,全长约5 km,流量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流量约8 m3/s。
2.3地形地貌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
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
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
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杉树槽滑坡位于锣鼓洞河左岸一走向北动的山脊南东侧,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峡谷地貌。
滑坡为顺向斜坡,斜坡走向北东8°~10°,倾向锣鼓洞河,斜坡顶部高程450~500 m,斜坡前缘直抵锣鼓洞河河床,河床高程175 m.斜坡总体平直完整,一般坡度18°~21°,前部较陡,约为30°,滑坡区域南侧为山脊,该山脊平面形态呈近三角形,两侧为陡崖,由山脊往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岭西南滑坡和杉树槽滑坡,由陡转缓,杉树槽滑坡就处在该山脊往北东方向的陡缓交界处.杉树槽滑坡南侧陡崖走向108°,崖顶高程280 m,长224 m,区内冲沟一般发育,滑坡区前缘为陡崖,基岩大面积出露,使滑坡具备两面临空的条件。
2.4地层岩性滑坡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q)地层,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冲洪积层(Q4al+dl)。
聂家山组(J2n):上部以紫红色夹黄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或绿黄色)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沙质页岩。
岩层产状总体为120°~125°∠19°~21°。
残坡积层(Q4el+dl):粉砂质粘土夹碎石,灰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该层在大岭不稳定斜坡中前部及南北部有初露,厚度0~5m。
崩坡积层(Q4col+dl):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灰色,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主要分布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侧陡壁下部,厚度0~6m。
冲洪积层(Q4al+dl):卵石夹中粗砂,多分布于高程175m一下,厚度1~5m。
2.5地质构造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南边缘,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主要构造行迹受秭归向斜、北北东向兴山断裂带影响。
滑坡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据调查,滑坡区地层软硬相间,层间剪切带发育,裂隙较发育,这对滑坡体的滑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6工程地质条件2.7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所处斜坡范围内发育有两条冲沟,分别位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端,其流量动态变化大,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或干涸,雨季流量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山区溪流特征。
地下水: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含水介质不同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上覆残坡积层土体透水性较好,含水性差,通常不含水或季节性含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
孔隙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迅速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长石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发育,易于水体下渗,含水性较差,为强透水层弱含水层。
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多为储水构造,该层岩石相对较软弱,遇水易软化,含水性中等,为含水透水层。
下部沙质页岩,岩性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构成隔水底板,为隔水层。
地下水最终沿隔水底板径流流入锣鼓洞。
2.8区域地壳稳定性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3.1灾害规模、特征滑坡为顺层滑坡,空间形态为舌型,以后缘陡坎、右壁陡坎、左侧冲沟和前缘堆积体构成滑坡边界,滑坡前缘长150m,后缘长50m,前后缘间斜距约350m。
滑坡南侧即为右壁陡坎,以基岩露头为主,局部可见少量崩塌堆积体,其他部分以滑坡地貌为主。
滑坡总体以岩质滑坡为主,南西侧为岩质滑坡,滑距170m,厚度23.5m,面积0.89*104m2,体积约28.7*104m3,并牵引北侧发生岩土混合型滑坡,滑距5~15m,平均厚度5m,体积约13.4*104m3,总体积约40.1*104m3,属中型滑坡。
滑坡坡度总体约20°,前缘较陡可达35°,主滑方向在滑坡后缘为108°,随着往前缘山脊的滑动而逐渐变为90°。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有外部诱发因素,又有内部的自身因素。
1)地貌条件滑坡发生于两面临空的斜坡部位,斜坡北东方向绵延较长外,西南侧为一陡崖,因其切割斜坡,以致西南方向无侧向约束,南侧为锣鼓洞河,这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地形,并且该地形在降雨时,易导致地面径流沿陡崖处汇水,源源不断补给滑坡地下水。
2)地层岩性滑坡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n),地层,泥质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呈软硬相间分布,砂岩层较厚,泥岩层较薄,易风化且遇水软化.3)构造条件杉树槽滑坡部位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整体倾向锣鼓洞河,前缘以及西南侧为陡崖,经实地走访调查测得若干组节理裂隙,得知滑坡区的三组优势节理为:92°∠80°,22°∠78°,113°∠29°,倾向多近似垂直或平行岩层产状,倾角均大于自然边坡倾角,因此该切割体利于滑坡滑动。
4)诱发因素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有很多,但是结合现场调查和走访,认为对于杉树槽滑坡可能的诱发因素为三峡水库蓄水和持续强降雨,为便于分析,现将秭归县沙镇溪镇2014年8月1日至滑坡发生时的9月2日期间降雨以及库水位数据表示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滑坡发生时(2014年9月2日)库水位正处于上升阶段,即从8月27日~9月2日的7 d时间上升了8 m,平均1.1 m/d。
其次,从8月27日~9月2日沙镇溪镇发生持续强降雨,其中9月2日,即滑坡发生当天降雨量达到96.5 mm,属于暴雨等级。
由于缺少专业的监测资料,只能通过调查走访获取相关信息,此滑坡多年未发生滑动,因此与水库水位变化关系不大,而滑坡发生后滑坡后缘基岩裂隙水流渗出,并且其后缘右侧公路在降雨时可汇聚地表水流,同样,由于滑坡区地形地貌的特征有利于汇聚地表水流,而且滑坡区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不断补给裂隙水,随着裂隙水的不断人渗,软弱岩层持续被软化,在发生持续暴雨时,基岩裂隙水趋于饱和,形成巨大静水压力,滑坡随之发生,因此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滑坡发生之后,由于产生了新的临空面,对周边岩质边坡稳定性将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避免二次灾害。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7.2保障物资(1)药品:携带野外急救包一套,急救包包含物品: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安全别针、三角巾(无纺布)、医用弹性绷带、医用脱脂纱布、碘伏棉棒、创可贴、医用胶带(无纺布基材)、手电筒、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清洁湿巾、密封袋、急救手册、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等。
(2)干粮:压缩饼干三日份。
(3)水壶挎包,头盔手套。
7.3注意事项现场调查时,应注意:(1)严谨到峭壁边沿行动;(2)调查时应设安全员,观察可能的次生灾害对调查队员威胁;(3)遇到较为难走的路段,调查队员要建立绳索保护。
若应急调查需要在野外进行宿营,应注意:(1)选址应在滑坡侧面安全地带,距离滑坡有足够距离的安全缓冲区;(2)确保选址处地质环境是稳定的;(3)选址还应符合其他野外生存条件,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