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各种自然灾害因地质原因引起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情况反映调查很重要,这篇文档将介绍该调查报告的情况及其分析。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由国土资源局主导,旨在掌握全国地质灾害的情况,了解各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规模、影响范围、救援措施等方面情况,以为政府制定灾害防治政策和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在调查之前,相关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各种地质灾害信息,制定采访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同时也结合了一些现有的文献资料,以碎片化数据为参考,旨在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结果1.各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根据采访结果,可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各地不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中河谷的解剖坍塌、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高发区,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大,地表沟谷特别密集,地形坡度较大,土壤稳定性低,地表水、地下水对土壤固结性影响大,甚至滑坡、泥石流的灾害致灾因素也是这些地质灾害高发区具备的特征。
而在华北平原和低山区中,地面塌陷和大面积沙尘暴是主要灾害类型。
这些区域土地平坦,河道较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积水增加,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地面沉降、沙尘暴等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影响范围调查结果还显示,地质灾害影响范围较广,尤其是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更深远,可引发道路封闭、交通中断、山体隔离、民房倾覆等灾难,给当地居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同时,地震和火山也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灾难,需要防范预案。
3.地质灾害的原因对于地质灾害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制约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形等,而人类活动因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次要因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砍伐植被、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错误等因素。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当地地质灾害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如下:一、调查地点本次调查地点为我国某地区,该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山区。
由于地处山区,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二、地质灾害类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震等。
山体滑坡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该地区地势较高,地形陡峭,土质松软,极易发生滑坡。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山体滑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该地区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地处山区,降雨集中期长,地面积水不易排出,容易形成泥石流。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面塌陷是该地区的另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由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土壤和岩石的失稳,从而引发地面塌陷。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村庄的一次地面塌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是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该地区孕育了多条地震带,因此常年存在地震活动。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某城市的一次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对当地群众的影响由于该地区常年存在地质灾害威胁,对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较为危险的区域内的人,更是处于风险之中。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多起严重的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鉴于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严重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
二、调查地点本次调查选择了位于山区的某县城作为调查地点。
该县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影响1. 地震该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过去十年内,该县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达到了6.5级。
地震造成了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2. 山体滑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县山体滑坡频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个山体滑坡的迹象,其中一次滑坡导致了一座村庄被掩埋,造成了多人死亡。
山体滑坡还引发了河道堵塞,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3. 泥石流由于山体滑坡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该县泥石流频发。
泥石流造成了道路中断、农田被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
四、地质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该地区山体陡峭,土壤贫瘠,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该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房屋建设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增加了地震和山体滑坡的风险。
此外,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了植被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五、应对策略1. 地震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地震意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此外,对于地震易发区的建筑物,应加强抗震设计和建设,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2. 山体滑坡加强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滑坡的区域,应限制建设活动,避免进一步加剧滑坡风险。
3. 泥石流加强对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泥石流的区域,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报告(二)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报告(二)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及时发现和排查地质灾害隐患,防止灾害发生,我单位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情况,并提出相关防治建议。
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1.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和现场勘察,全面掌握了待排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灾害隐患情况。
2. 对于不同地区和地质条件,制定了相应的排查方案和标准,确保排查工作的科学和规范性。
3.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采取了相应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排查了地质灾害隐患。
4. 结合历史灾害记录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详细调查了灾害发生可能性较高的区域,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5. 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档案和数据库,方便随时查阅灾害隐患信息,并为随后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持。
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发现情况1. 在排查过程中,发现了多处滑坡隐患点,分析了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2. 调查了多处泥石流隐患点,并核实了其泥石流路径和可能威胁的区域,以便进行有效的防御措施。
3. 发现了一些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利用地震仪器进行了地震活动的监测和分析,提供了预警和防御的参考。
4. 发现了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和分析,探索了地下水位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便早期预警和控制措施。
5. 在排查中还发现了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隐患,如矿山开采和土地开发等活动,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据。
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存在问题1. 在某些隐蔽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复杂,隐患排查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和风险。
2. 部分隐患排查工作中,信息采集和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对一些灾害隐患的判断不够准确。
3. 部分排查工作中,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限制导致工作效率较低。
4. 部分隐患排查工作中,缺乏综合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对隐患点的重要性和危害程度认识不足。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下或地表的地质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质滑坡、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对一次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调查目的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确定地质灾害的具体类型和成因,为后续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2. 评估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活和产业的影响程度;3. 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救助建议,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范围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及其附近一定范围内进行的。
调查方法包括实地勘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咨询专家。
四、调查结果根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结果,我们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
1. 地质灾害类型:经过调查和分析,确认本次地质灾害为地震和地质滑坡的复合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成因:地震是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本次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
而地质滑坡,则是地震造成地表岩石和土壤松动,通过重力作用发生滑动。
3. 地质灾害影响:本次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和产业的发展。
4. 预防和应对措施: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管理,不建设高风险区域的重要工程或居民区;- 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结论地质灾害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通过本次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震和地质滑坡的复合地质灾害;2. 地质灾害成因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和地表岩石土壤松动;3. 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活和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4. 应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对易发区域的规划管理和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二〇一八年五月报告会审意见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一、矿井概况与矿区范围1、矿井概况六枝特区新兴煤矿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堕却乡及新窑乡境内,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六枝特区管辖。
矿区距六枝特区县城约10km,煤矿有简易公路与贵(阳)烟(嘴山)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属于整合、扩界、扩能矿井,由原新河煤矿和新发煤矿整合为现在的新兴煤矿。
原新河煤矿建于1994年,2001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3万吨/年。
2005年,该矿办理有关延续采矿证的有关手续,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准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
该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主要开采3、7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
原新发煤矿建于1999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2000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每年仅产出原煤3-5千吨,2001年11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几年来虽生产一直未间断,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瓦斯、顶、底板管理困难等原因,导致产量不高,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回采工作面仅布置在3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
煤矿整合后,进行新系统的布置及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及风井均为斜井,现已形成+1250运输大巷、C3和C7煤层运输巷及采煤工作面、+1200运输东、西运输大巷,井底车场、永久避灾硐室。
整合后的新兴煤矿,于2014年自行停产至今,目前矿井处于启动阶段,仍处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之中。
2、矿区范围新兴煤矿为30万t/a生产矿井,本矿井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1.3902km2。
表1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矿区拐点坐标二、气象本区属山地温暖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矿区地处山区,气候受地形、高程控制,高山与谷地气候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六枝气象局1994~2003年气象:年平均气温12.7℃。
日最高气温31.9℃(2002年5月1日),最低-12.6℃(99年元月12日)。
年平均降水量1148.0毫米,最大1665.3毫米(1969年),最小884.8毫米(1966年)。
每年5~9月份为暴雨、大雨季节,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70~75%,其余月份为绵绵细雨。
年蒸发量1000~1400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1090~1500小时,无霜期254天。
本区总体为脊状山地貌,属低中山地形。
岩溶洼地、漏斗、溶洞等岩溶形态不发育。
微地貌呈峰丛、沟谷。
总体为东北及南西低,矿区中部较高,地层走向近南东向,倾角32~46°,最高点位于矿区东南部,海拔高程为1625.9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的落塔大坡,海拔高程为1375.0m,最大高差252.9m。
矿区煤系地层大部为反向坡,地形相对较陡;地面植被较发育、丰富,有乔木、竹林、灌木丛、杂草丛生,矿区南部为夜郎组地层的同向坡,地势相对较缓。
矿区内小冲沟亦较多,并呈树枝状展布。
矿区内无山塘、水库及大的河流通过,仅发育有小冲沟。
地面植被较发育、丰富,有乔木、竹林、灌木丛区内及邻近区域内出露的地层均为沉积岩。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三迭系夜郎组1-4段,二迭系上统龙潭组。
分述如下:1、上覆地层,下三迭统夜郎组分四层:T1y4:位于矿区南西部外围,分两个亚层,第一层为厚层鲕状灰岩,厚70米左右;第二亚层为紫色、黄色页岩,厚60米左右。
T1y3:以紫色页岩为主,夹石灰岩薄层,厚80米。
T1y2:深灰~灰色,薄~中厚层状石灰岩,夹紫色页岩,厚80米。
T1y1:以紫色、蓝灰色、灰绿色页岩为主,夹薄层石灰岩,厚130米。
2、二迭系上统(P3)龙潭组(P3l):分布于矿区的北东部,主要为黑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黄灰色细砂岩,夹石灰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平均厚402米。
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位于矿区北东部外围,暗绿~黑灰色玄武岩,具气孔状及杏仁状构造,柱状节理发育。
厚150~275米。
3、二迭系中统茅口组(P2m)位于矿区北东部外围,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溶洞、裂隙发育,厚150~275米。
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六枝特区新兴煤矿位于黔西褶皱六枝向斜北端北翼,矿区总体构造形态呈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南东-北西,倾向南西,倾角32°-46°,一般40°。
本矿区共发现大小断层7条以横断层为主,斜断层次之,走向断层不发育。
新兴煤矿断层统计表综上所述,矿区地层沿走向及倾向有一定变化,断层发育中等,因此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六、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岩土体力学强度、岩土体结构类型,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硬质岩类、软硬相间岩类、松散岩类三个工程地质岩组,各岩组的工程地质分述如下。
①硬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由三迭系夜郎组(T1y),二迭系中统茅口组(P2m)组成,该岩组呈层状,结构完整,岩石致密,稳固性较好,抗压强度相对较强,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好。
②软硬相间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组成,该岩组厚度、岩性变化大,岩质软硬相间,泥页岩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后呈土状、碎片状、细粒状结构,渗水性弱,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差异较大。
③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土层结构松散,工程力学性质差,力学强度低,易产生土体滑塌。
矿井开采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并均有厚薄不等的伪顶,伪底其岩性为粘土泥岩或炭质泥岩。
在钻探过程中,顶底板为泥岩的煤层发生过坍塌掉块及严重漏水现象。
因此,各煤层顶板均不太稳定,煤层顶、底板局部可能出现垮塌、片帮、底鼓、支架下沉(陷)等工程地质问题,本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差。
在开采和施工时应加强顶、底、帮的支护管理工作,预防不良事故发生。
七、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内无山塘、水库及大的河流通过,仅发育有小冲沟。
矿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矿区范围内中部李家沟发育一条雨源型间歇性溪沟,溪沟由北西向南东迳流,溪沟水动态变化极大,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或干枯,流量一般小于5.0-10.0L/s,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影响。
矿区及其附近相对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105m。
工业场地布置于缓坡地带,该区域从未受过洪水威胁,因此该矿历年最高洪水位暂不能确定。
工业场地均布置最低标高+1400m,井口最低标高为+1425m,不存在洪水威胁。
主、副斜井井口处于较高位置不受洪水威胁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煤层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105m,调查时地表溪沟与地下水没有明显的水力联系,矿区地形较缓,对地表水的排泄有一定的影响,矿井涌水量会有所增大。
工业场地选择在矿区中北部1号拐点附近的平缓坡地段,煤层露头外,基岩出露,无溶洞、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工业场地自然纵坡大于10%。
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标高分别为+1425m、+1425m、+1470m。
位于矿区外的李家寨沟溪标高为+1105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无常年性河流。
1、含水层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为茅口组(P2m)(强含水层)、夜郎组第二段(T1y2)(中等含水层)、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弱含水层)和龙谭组(P3l)(弱含水层)。
2、隔水层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中的相对隔水层有夜郎组第一段(T1y1)、夜郎组第三段(T1y3)夜郎组第四段(T1y4)、龙潭组(P3l)、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和第四系(Q)。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与基岩裂隙岩溶水两类。
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孔隙或其下的基岩面径流,于陡切割或低洼处排泄,故其含水性差且季节性变化明显。
基岩裂隙岩溶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也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节理裂隙向低处或深部流径,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在可溶岩地层中,以管道流为主,脉状流为辅,大部份沿地下溶洞、暗河经长途迳流,最后以溶蚀泉形式排泄于河谷中;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大泉、岩溶泉群、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最后汇入乌江水系。
在非可溶岩地层中,以隙流为主,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经短距离迳流在地形适宜处排出地表,为近源排泄。
矿区附近的茅口组灰岩地区岩溶发育,地层本身富水性强,可视为该小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边界,地表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依据地下水流向及其现场调查,在矿区东面有溪沟流经,作为该水文地质单元的排泄口,则矿区大部分区域作为该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域,由于矿区所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情况,矿区横向两端高中间低,其下部地下水具承压性。
新兴煤矿煤层部分采空区存在一定的积水,若矿山采动串通采空区,其积水将会是矿井水害的一大重要的影响因素。
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是指人类在地表或地下所从事的工程活动对地壳应力结构造成的破坏。
1、地下工程活动根据井上下实测对照,井下工程活动区域未对地表体造成不良影响,无崩塌、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体存在。
矿井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严格控制开采边界,留设合理的保安煤柱,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加强采空区充填,控制顶板缓慢下沉,该范围内矿层覆岩厚度小于安全采深,矿山开采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对处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零星村寨居民、矿山工业广场及乡道的危害程度大。
故未来井下工程活动有可能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地面工程活动近年来,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大量建房挖宅基地、开山取石、修建公路等对当地地质环境也造成了重大影响。
3、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目前,井下工程活动对区域内地质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房屋开裂和水源枯竭。
新兴煤矿从2014年停产至今未进行煤炭开采和巷道掘进,对地质环境未造成影响。
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村民在地表的工程活动和政府主导的地表工程建设活动,会对地质灾害构成一定影响。
4、社会环境条件经实地调查,区内及其周围无通讯、高压铁塔、电力设施等其他重要建构筑物。
矿区内零星分布6户住户和矿区西南面李家寨,现场走访未发现其房屋有开裂等破损现象。
综上所述: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地貌较复杂、地质构造中等、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九、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根据野外地质调查,井田范围内地形起伏较大,沟谷较发育,坡体自然坡度20°~30°左右。
据实地调查,井田范围内目前暂未发现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矿山建设遭受现状地质灾害危害小,危害程度小。
综上所述:井田范围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一)、矿山地下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1、矿区煤层安全开采深度的确定矿区内可采煤层有1、3、7、18号煤层,其中,1号煤层平均厚约0.95m;3号煤层平均厚度约0.79m;7号煤层平均厚度约1.39m;18号煤层平均厚度约1.02m; 1号与3号煤层间距26m,3号与7号煤层间距20m,7号与18号煤层间距75m,倾角33~43°,平均倾角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