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最近,我们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此,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关于滑坡的情况。

首先,关于滑坡的发生原因。

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这次滑坡的发生主要
是由于连续强降雨所引发的。

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了土壤的松动和饱和,加上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其次,关于滑坡造成的影响。

这次滑坡造成了大量房屋和道路受损,导致了交
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据初步统计,已有数十人失踪,数百人受伤,部分地区民房和农田被严重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接下来,关于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旦发生滑坡事故,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救援队伍,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疏散了受灾群众。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险情地段的监测和预警,确保了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最后,关于接下来的工作。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滑坡灾害的防范和监测,加强对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安置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总之,这次滑坡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
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和救援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地质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受镇XX 村XX2.1地理位置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

XX县XX 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

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温2.356人/均耕地XX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1)气象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

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蒸发量据降雨量,(2“V”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3.2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属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西邻缅甸掸邦高原,总体属XX盆地地貌区,区内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逐渐降低,调查区处于大沟左岸,地势由河道向北西XX村XX组方向斜坡逐渐增高,地形坡度15°~20°,地面标高1260~1340m,相对高差80m。

3.3地层岩性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二)2024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二)2024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二)引言概述:山体滑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山体滑坡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单位近期对山体滑坡处理方案进行了总结,特编写本报告,旨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山体滑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正文:一、现场勘察1. 对滑坡区域进行全面勘察,明确滑坡形成原因和滑坡范围。

2. 了解滑坡发生前的天气情况及降雨量,并分析其对滑坡产生影响的可能原因。

3. 利用地质雷达等设备,进行地质结构和土质的勘测,确保了解滑坡地区地质特征。

二、风险评估1. 对滑坡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估,确定潜在的风险点。

2. 评估滑坡对邻近土地、房屋等的影响程度,确定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3. 基于滑坡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评估滑坡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确定处理方案的紧急程度。

三、处理方案设计1. 根据滑坡的规模、形态等特点,制定具体的处理方案,包括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2. 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如挡土墙、护坡、护岸等,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滑坡特点进行设计。

3.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行动流程,以提高处理过程的协调和响应效率。

四、工程实施1. 确定施工队伍和施工周期,合理安排人员和设备,确保滑坡处理方案按时完成。

2.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在施工过程中强化安全意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 对施工进展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处理方案,确保处理效果。

五、效果评估1. 对处理完成后的滑坡区域进行彻底检查,评估滑坡处理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2. 根据现场情况和处理结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3. 分析处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提高处理质量和效率。

总结:山体滑坡处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如现场勘察、风险评估、处理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效果评估等。

通过本次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方案。

岷县泥石流调查报告

岷县泥石流调查报告

关于岷县“5.10”特大雹洪灾害的调查调查目的:实地调查岷县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原因分析。

为防治灾害提供建议,减轻灾害损失。

丰富假期生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时间: 2012年7月15日至 2012 年8月25日实践地点: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实践内容:实地调查岷县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调查路线:岷阳镇——茶埠镇——西寨乡——中寨镇[一] 岷县概况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何中心,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当归之乡”的美誉。

地理座标:东径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

海拔在2040—3747米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相对高差为500米,东西狭长120公里,南北最窄处15公里,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

[二] 岷县地质构造岷县属西秦岭地槽皱系的北支秦岭海西褶皱带。

经历了中生代的燕山运动隆起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的格局。

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炭、泥岩为主。

在县西南部有新生代第三纪的红色岩层以及第四纪的黄土。

黄土以洮河域为深厚。

岷峨山、莫遮梁及闾井镇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

境内地层,从晚古生代泥盆纪中期开始至新生代第四纪,均有出露。

中生代缺失白垩纪。

除第三纪和侏罗纪分别属于大陆山麓相和内陆湖沼相沉积外,其它各纪地层均属滨、浅海相沉积、变质程度较浅。

侏罗纪以前的地层均为浅变质的板岩、砂岩、灰岩等。

仅在浸入体的边缘和断裂带的两侧有接触变质的黑云母片岩、绢片岩、千枚岩和角岩以及动力变质的糜棱岩、角砾岩、压磷岩等。

滑坡调查报告

滑坡调查报告

滑坡调查报告滑坡调查报告一、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对某地区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成因和影响,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背景本次滑坡发生在某山区,该地区地势陡峭、多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滑坡的隐患。

近期,由于连续强降雨,该地区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滑坡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

三、现场调查1.地质环境该地区属于山地地貌,地势陡峭,多为黏性土壤和泥石流沉积物。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水渗透性强,容易导致土壤液化和滑坡的发生。

2.滑坡规模本次滑坡发生在山体的中部,滑坡带宽度约为100米,滑坡高度约为50米,滑坡体积约为100万立方米。

滑坡带上的房屋和农田受到了严重破坏。

3.滑坡成因(1)降雨影响:连续强降雨是本次滑坡的直接诱因。

雨水渗透土壤,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度,进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2)地质结构: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褶皱带。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山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

(3)人为活动:该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农田和房屋的建设活动对山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也加剧了滑坡的风险。

四、滑坡影响1.人员伤亡本次滑坡造成了数人死亡和多人受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财产损失滑坡导致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和农田的毁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3.环境影响滑坡导致了大量土壤和岩石的下滑,对周边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五、防灾减灾建议1.加强监测预警在该地区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合理规划用地在土地规划和城乡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建设。

3.加强土壤保持在滑坡易发区,加强土壤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植被覆盖和护坡措施,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概述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滑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进行滑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滑坡分析报告进行总结,以期提供决策者更全面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

分析方法滑坡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资料收集、现场考察和数值模拟等。

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在本次滑坡分析报告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资料收集:对历史滑坡事件进行梳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数据。

2.现场考察:到滑坡发生地实地勘查,观察滑坡地带的地貌形态、岩石结构和土壤特征等,并采集样本进行室内实验。

3.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型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和预测了解滑坡的可能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获得多角度、多尺度的滑坡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滑坡发生的机理和规律。

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滑坡分析报告,得出了以下结论:1.滑坡成因:此次滑坡事件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地下水的积聚和土壤饱和引起的。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一地区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导致地下水位明显升高。

这种地下水的积聚对滑坡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滑坡类型:本次滑坡为斜坡滑坡,在滑坡的下部形成了明显的滑面。

滑坡发展过程中,滑面逐渐向上扩展,土体不断破裂,最终形成滑坡体。

3.滑坡危险性评估:通过数值模拟和对历史滑坡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滑坡的危险性较高。

滑坡体上方的土壤存在明显的裂缝和变形现象,预示着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可能。

此外,滑坡还对下方的建筑物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应对措施根据滑坡分析报告的结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治理现场:对滑坡发生地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加强滑坡体上方土壤的支护和整治滑坡体下方的交通线路。

2.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位移监测和地质应力监测等,实时监测滑坡的变形和演化。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滑坡作为一种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的影响,对滑坡进行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提供对滑坡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参考。

2. 滑坡的定义和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发生连续性的、不可逆的、相对于地下稳定体的滑动现象。

根据滑坡的形态、滑动方式和滑动材料的特征,可以将滑坡分为多种类型,如崩塌滑坡、滑动滑坡、蠕滑滑坡等。

3.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滑坡分析是通过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以及岩土体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动力学原理滑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外力的作用,如重力、水力、地震力等。

通过对这些外力的分析,可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程度。

3.2 静力学原理滑坡的稳定性与岩土体的内部力平衡密切相关。

静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分析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有效应力和摩擦角等参数,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3.3 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滑坡的形成和演化与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的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地下水位、土层厚度、岩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滑坡的发生机理和危险性。

4. 滑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滑坡分析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力学、数学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滑坡分析,如:4.1 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获取滑坡区域的地质地貌、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和变形迹象等信息,为滑坡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2 试验和实验室测试通过室内试验和实验室测试,获取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变形特性和水文特性等数据,为滑坡分析提供定量依据。

4.3 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或计算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和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预测滑坡的演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需要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地质构造的多样性,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稳定和安全,本次勘察将对一些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区域的背景本次滑坡勘察的研究区域位于市的山区地带,地势较为陡峭,植被丰富。

该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多起滑坡事故,对附近村庄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该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十分必要。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1.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该地区的地质图、地形图、气候数据、植被状况等相关信息。

2. 现场勘察:对研究区进行现场踏勘,查看滑坡面的地貌特征、滑坡体的形态和滑坡区的水文特征。

3. 取样分析:针对滑坡体和滑坡区的不同土层进行取样,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文特征分析。

4. 监测与测量:利用地下水位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对滑坡体和滑坡区进行长期监测,并且结合遥感技术对滑坡进行测量和变化分析。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综合考虑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的勘察与分析,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 地质条件:研究区域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山地。

岩石层的倾角较大,土层较厚,容易出现滑坡问题。

2. 气候条件: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多雨季节长,降雨量大,容易导致地质滑坡。

3. 植被状况:研究区域的植被状况较好,但土壤侵蚀和根系破坏等因素会对滑坡的发生产生风险。

4. 水文特征:研究区域的陡峭地势导致地下水的积聚,增加了滑坡的危险性。

5. 人类因素:在滑坡区附近的建筑工程和道路施工,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也对滑坡问题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

五、防灾对策与建议结合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防灾对策与建议:1. 减轻地质滑坡的风险:加强对滑坡区的稳定性监测,提前预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绪言 (1)第一节任务由来 (1)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第一节自然条件 (7)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一、地形地貌 (9)二、地层及岩性 (9)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五、不良地质现象 (14)六、人类工程活动 (14)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一、Ⅰ号滑坡上段 (15)二、Ⅰ号滑坡下段 (16)三、Ⅱ号滑坡 (17)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一、Ⅰ号滑坡上段 (17)二、Ⅰ号滑坡下段 (18)三、Ⅱ号滑坡 (19)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一、Ⅰ号滑坡上段 (34)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二、计算参数 (35)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64)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64)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65)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65)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65)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66)第一节综合分析 (66)第二节建议 (66)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66)二、防治工程措施 (68)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8)结语 (69)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任务由来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是兴山县境内一个特大型滑坡勘查工程项目,也是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实施项目之一。

为贯彻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05年10月三期蓄水(坝前水位156m)和2009年汛后四期蓄水(坝前水位175m)必须防治的中期规划的指示,2005年3月8日,受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关于委托承担三峡库区湖北省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工作的函”(鄂地灾防函[2005]4号)的委托,湖北省鄂西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任务。

根据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实施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鄂三地防办发[2005]5号),兴山县金乐滑坡纳入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急工程治理项目之一,总序号为45号。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金乐滑坡区位处兴山县高阳镇~大峡口的香溪河左岸滑坡、崩塌多发区和老滑坡易复活变形区内。

由于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岩土组分与结构和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又兼每年雨季暴雨频繁,因而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屡有发生。

进入本世纪以来,于2003年夏季,即在原金乐小学北面和东南面,先后发生过两次滑动变形,致使数座农宅倒塌、金乐小学被迫停课,滑动方量4~5×104m3。

对目前金乐滑坡区525名常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均造成严重威胁。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在武汉长意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于2004年5月提交的“规划勘查报告”中,金乐滑坡包括滑坡Ⅰ和滑坡Ⅱ两个滑坡体。

通过此次进一步勘查,原滑坡Ⅰ实际上为由标高约300m以上和以下两个主滑方向不同的两个滑坡一构成。

为使本次勘查成果与“规划勘查报告”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立项命名相协调,该两滑坡体仍分别以Ⅰ号滑坡下段予以命名。

Ⅱ号滑坡仍与“规划勘查报告”命名一致。

针对兴山县金乐滑坡区的地质环境和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及灾害体危害程度严重一定差异:对Ⅰ号滑坡上段,主要是初步查明滑坡的分布范围、规模、边界条件、形态特征、滑体物质组成与结构、滑带及滑床特征,并初步评价其稳定性等,从而为可研性防治工程设计及下步勘查工作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对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主要勘查目的与任务则是:1、查明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

2、查明各滑坡分布范围、规模、形态特征、边界条件、滑体结构与物质组成、滑带特征及其埋深与标高、近期变形特征;研究滑坡的成生条件、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测试滑带和滑体与滑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能;分析滑坡的变化特点与规律。

3、评价各滑坡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为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4、详细调查滑体上建(构)筑物类型、分布、数量和变形破坏情况,分析、评价和预测各滑坡变形的相关性与危害程度等。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2003年10月~11月,武汉长意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意公司”)曾对金乐滑坡进行了“规前”勘查工作,并于2004年5月提交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规划防治兴山县金乐滑坡规划勘查报告》。

“长意公司”在该次勘查中,将金乐滑坡划分为两个滑坡体,分别命名为金乐滑坡Ⅰ和金乐滑坡Ⅱ。

前者包括标高300m 以上、滑动方向225°和标高300m以下、滑动方向转折为284°两滑体在内,并按上述主滑方向布设和施工了JLZK1~JLZK5五个勘查孔,孔距136.66~266.81m,除JLZK1 、JLZK3和JLZK5三孔达到揭穿滑带目的外,其余两孔孔深仅钻至20~34.90m,均为在滑体内终孔,未能达到揭露滑带的目的;另外在JLZK3东面约32m地段布设探井一个,井深仅施工至15m,亦未达到施工目的。

金乐滑坡Ⅱ在主滑方向上布设勘查孔3个(JLZK6、JLZK7和JLZK8),孔深22.10~27.50m,均达到施工目的。

在所提交的“规前”勘查报告中,均未附各勘查钻孔地质柱状图,故各勘查孔的情况(包括滑体和滑带的物质组份、结构及简易水文观测等)不详。

“规前”勘查报告中,金乐滑坡Ⅰ的滑体厚度在中部为35~45m,前后缘较薄为10~15m,平均厚度30m,体积1183×104m3。

金乐滑坡Ⅱ,滑体平均厚度约18m,体积106.2×104m3。

两者均定为碎、块石土滑坡类型。

我院自2005年3月8日接受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任务后,于3月中旬即派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踏勘,并收集“长意公司”的“规前”勘查资料,随后即着手编写勘查设计。

2005年4月上旬设计初稿完成,经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初审后,认为金乐滑坡成因机制和滑体、滑带结构复杂,有必要首先开展物探和1/500地形图测量工作。

“设计书”则于2005年4月中旬修改补充完成,并报送“湖北省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评审专家组”审查(详见附件1)。

我院根据专家组的审查意见对勘查设计进行补充修改后,于2005年4月24日,即组成“兴山县金乐滑坡勘察(查)项目部”,包括地质、测量、钻探、山地工程等专业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10台钻机工人,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相继进入勘查现场,实施各项勘查工作。

勘查范围包括Ⅰ号滑坡与Ⅱ号滑坡后缘和南北边界以外100~200m,前缘以香溪河河床为界。

至2005年6月10日,经专家组审定的34个钻孔,均已全部完成;3个探井(浅井和竖井)亦于2005年6月18日完成;设计的PD1平硐,于6月29日达到设计长度60m,随后即按设计要求进行现场大面积剪切试验工作。

完成各项勘查工作量及勘查质量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兴山县金乐滑坡勘查完成勘查实物工作量表表1主要勘查项目质量情况简表表2-1表2-2表2-3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一)地理位置与交通金乐滑坡位处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南面约5km、香溪河左岸金乐村的杨家院~金乐湾的斜坡中及下部,地理座标为东径110°46′05″,北纬31°10′49″。

由兴山县大峡口~高阳镇复建县级公路横切滑坡区中部。

经此复建公路,往北经高阳镇至兴山新县城约21km,往南与宜(昌)~兴(山)公路和复建的秭(归)~兴(山)公路相接。

由滑坡区至宜昌市区约170km,并有公路和水路可通迁建的秭归新县城和归州镇,继而上可通巴东、巫山、奉节、万州和重庆,往下经宜昌市可达武汉、上海。

交通尚称便利(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二)区域经济状况兴山县为宜昌市辖的山区县。

县境内磷矿资源和小水电资源丰富,当地工业主要是磷矿开发和配套的磷化工产品,为宜昌地区内主要磷矿产地和兴山县支柱产业之一;此外,兴山县又是唐代王昭君的故乡,因而,开发昭君品牌的旅游业,对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金乐滑坡区一带,目前无工矿企业分布。

全村现有居民525人,当地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果园和农作物及外地务工。

农田计710亩,其中果园和经济作物旱地560亩,水田150亩,岭坡地带种植少量经济林木(松树、杉树)。

据2004年资料统计,当地人均年收入3050元,经济欠发达。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勘查区一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

春季冷暧多变,夏季闷热,暴雨频繁;秋多阴雨和伏旱;冬季多雨雪。

四季分明。

受长江“峡谷暖流”和山区地形制约,小气候特征明显。

据兴山、秭归气象站近40余年来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43.1℃(1959年5月),极端最低气温~9.3℃(1977年1月)。

相对温度平均73%。

多年平均降雨量1245mm,平均降雨日数134天;雨季(5~9月)平均降雨日数68天,占全年降雨总日数的50.75%,降雨量则占年总降雨量69~77%;日最大降雨量162.9mm(1982年7月20日),小时最大降雨量54.8mm(1987年8月6日),并以降雨强度大、雨势猛为特点。

雨季常暴发山洪、滑坡等灾害。

香溪河是勘查区内最大的地表水系,其流域面积约3000km2。

多年平均流量65.5m3/s,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920m3/s(1935年7月3日),枯季最小流量7.73 m3/s,平均坡降14.2‰,具暴涨、暴落的山区河流特点。

据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区划研究成果,在香溪河两岸宽度10~20km范围内,属较强水土流失区,年侵蚀模数在6000t/km2左右,年平均流失厚度约2.5mm。

在勘查区内,发育两条冲沟,即龚家沟和望柱湾沟,总体流向均为自东而西,并注入香溪河。

平水期流量0.50~1.50 /s,枯季流量在0.00~0.05 /s之间,暴雨时最大可至0.50~1.50 m3/s,但雨停后流量迅速衰减,亦表现为山区溪沟流量暴涨、暴落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