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洛阳方言中的代词特点
关于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

关于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
洛阳方言是指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地区所使用的地方俚语。
这
种方言在河南省内被广泛使用,而且在中国一定的地方也有使用。
和许多方言一样,洛阳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语法特点和词汇用法。
其中儿化词是洛阳方言的一大特色,例如“孩儿”、“妈儿”、
“哥儿”、“姐儿”等等。
下面就来讲解一下洛阳方言中的儿化词。
首先,儿化词在洛阳方言中起到了强调语气的作用。
例如,
“老头儿”、“老太儿”、“铁道儿”等等。
这些儿化词的使用让
人们感到这些词语的含义更加明显,更加强调其实质性的内容。
这
些词语在口语交流中非常常见,也是洛阳方言的特色。
其次,儿化词有时候被用于替代其他词。
例如,“大哥儿”、“小妹儿”等等。
这些替代性的儿化词在洛阳方言中非常常见,也
是洛阳方言音韵特点之一。
这种方式表达的含义往往比较隐晦,需
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其三,儿化词在洛阳方言中也被用于减轻语句的语气。
例如,“这儿”、“那儿”等等。
这种轻松的口吻让人感觉到交流气氛比
较轻松,没有太大的压力,是常用的日常用语中的表达方式。
最后,儿化词的使用在洛阳方言中是很常见的,但也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例如有些时候儿化词使用过度会显得过于口语化,不太
符合书面语的规范。
因此在不同场合下需要注意适当的口语和书面
语表达方式的转换。
总的来说,儿化词在洛阳方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其特色之一。
理解和使用这些儿化词对于体验和学习洛阳方言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语言文化体验。
洛阳方言中的“A+BB”式形容词特点浅析

洛阳方言中的“A+BB”式形容词特点浅析“A+BB”式形容词是洛阳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类形容词,带有浓郁的洛阳地方特色。
本文从“A+BB”式形容词的构成、语义功用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对其特点进行浅析。
标签:洛阳方言“A+BB”式形容词构成语义功用语法功能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历史上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所以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阳方言中的词语大多与普通话经常使用的词语是相同的,但是仍有一些词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形容词,尤其是形容词“生动形式”就是比较有特点、使用范围比较广的。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这一说法。
所谓的形容词“生动形式”是与形容词的“基本形式”相对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形容词的固有形式称为“基本形式”,而把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形容词称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吕叔湘先生在书后附了普通话形容词的七种生动形式,如“AA”“ABB”“ABC”“AXYZ”等等。
这七种生动形式在洛阳方言中都有使用,而“ABB”形式中的“A+BB”式的使用在洛阳地区最为广泛且较有代表性。
本文从“构成、语义功用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对“A+BB”式形容词进行论述。
一、“A+BB”式形容词的构成“A+BB”式形容词是指“红丢丢”“黑黢黢”一类的形容词。
其中“A”代表词根,“BB”代表叠音后缀。
“A+BB”式形容词的末尾必须带词尾“的”,它的性质与普通话状态形容词末尾的“的”是相同的。
为了方便,下文词例中的“的”不再写出。
(一)“A+BB”式形容词中的词根“A”1.洛阳方言中“A+BB”式形容词的“A”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容词,或单独作形容词,有明确而又实在的意义,与后面的“BB”一般构成“附加式”的形容词,这种形容词在洛阳方言中的数量是最多的,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
如:蓝英英、凉哇哇、嫩戳戳、灰出出、麻酥酥、密扎扎、脏兮兮2.“A+BB”式中的“A”是名词性语素,与后面的“BB”一般构成“主谓式”的形容词,这种类型的形容词在洛阳方言中的数量不如第一种。
河南方言特色总结汇报

河南方言特色总结汇报河南方言是中原地区最为典型的方言之一,它独具特色,深受河南人民喜爱和使用。
下面就河南方言的特色进行总结汇报。
一、语音特色:1. 声母发音:河南方言中的声母发音刚猛有力,清音变浊、浊音变清的现象较为常见。
如“饭”读作“番”,“在”读作“咱”。
2. 舌尖音:河南方言中的“舌尖音”比较明显,如“四”读作“肆”,“十”读作“拾”。
3. 长短音:河南方言中有较多的长短音的区分,如“亲”读作“勤”,“床”读作“幢”。
二、词汇特色:1. 特殊词语:河南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词语,如“汤勺”读作“蚕钩”,“脑袋”读作“注耳”。
2. 动宾调换:河南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动宾调换现象,如“打破碗”读作“砸磨”。
3. 方位词:河南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方位词,如“前面”读作“左手”。
三、语法特色:1. 反意疑问句:河南方言的反意疑问句表达方式较为特殊,常常使用“是不是”、“不是吗”等短语结尾,如“你不是要去吗,是不是?”2. 重复句:河南方言中常常使用重复句的表达方式,如“你干啥干啥,我心疼。
”四、语气特色:1. 否定词:河南方言中的否定词使用较为频繁,常常使用“不”、“毋”等词语进行否定,如“不去”读作“不带去”,“毋是”读作“不是”。
2. 助词使用:河南方言中助词的使用也有一定的特点,如“啦”、“嘞”等词语经常出现在语句的末尾。
3. 语气词:河南方言中的语气词使用较为丰富,如“嘛”、“呗”、“呗子”等。
五、口语特色:1. 简洁直接:河南方言的口语表达方式简洁直接,语言通俗易懂,有时甚至直接用方言词语代替普通话进行交流。
2. 幽默幽点:河南方言中常常使用幽默幽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加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河南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语气和口语等特色,这些特色使得河南方言极具辨识度和个性,深受河南人民的热爱和使用。
教你用正宗的唐代洛阳口音(接近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语)读唐诗

教你用正宗的唐代洛阳口音(接近粤语、客家话和闽南语)读唐诗从今天开始,本人决定做一件奇妙的事:用“正宗”的唐代洛阳口音读唐诗。
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唐朝没有录音机,所以我们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清楚唐朝人到底怎么讲话的。
更何况汉字没有表音功能,只能表示意思,无法表示读音。
但幸而古人并不是一点线索也没有留给我们。
古文的反切是一个重要的表音线索,诗歌押韵的韵部也是。
比如平水韵中的“东”和“冬”就不押韵。
现代人,特别是以北方话为母语的人群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两个字不押韵,其实他们的古读音并不相同。
另外,最大的线索就是作为古音活化石的方言。
尤其有用的是南方方言,比如保留了浊音的吴语;保留了塞音韵尾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保留尖团区分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部分湖南话等等;甚至一些保留了古音的外语也可作为参考,比如日语的“汉音”、韩语、越南语。
唯独没有参考价值的,是今天横行无忌的普通话,以及普通话的亲缘方言,如东北话、山东话等。
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群往往很歧视以南方方言为母语的人群,自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正宗的语音。
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普通话是正儿八经的受狄夷影响而变种了的汉语,离正宗的唐宋“中原雅音”距离最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普通话连“四声”都不全,何谈正音呢!可能很多语文学的一知半解的人,会不理解。
明明普通话不是有“四声”吗?怎么你说它四声不全呢?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甚至可以说是极力宣扬提倡普通话而压制方言的教育者们有意无意的误导。
其实古“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而今天北京话或普通话有的是这三声里的四种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连入声都没有!如果按调类来算,那唐宋的读音就应该有八声!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当今中国这么多方言里,随便哪一个南方方言四声都是全的!因为它们有入声,而北京话或普通话却没有!比如粤语有11个调;闽南语有7个调(加变调一共14个调);苏州话也有7个调。
浅析洛阳方言

浅析洛阳方言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摘要]:洛阳方言属北方方言,语音发音与普通话接近,但也有一些不同点。
洛阳方言的声母和普通话相比较,除z c s 和zh ch sh 、尖音和团音、个别零声母外,其它声母的使用情况与普通话大体相同,差异不大。
在洛阳方言中,有39个韵母,但是这些韵母在与声母相拼时,有些发生了差异,甚至有些韵母变异较大。
洛阳方言的声调有四种调类,但对应的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因此,洛阳方言同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调值的差异上。
古入声字在洛阳方言已不存在,调值的分派有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洛阳方言普通话发音差异声母差异韵母差异声调差异[前言]: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廛河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57万(2009年),市区人口147万。
廛河区和老城区是旧市区,居民多是本地人,大多说洛阳方言;涧西区、吉利区是工业区,外来人员占多数,98%说普通话;西工区、洛龙区是新区,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语言杂乱;洛阳市辖县人口多为本地居民,以方言为主。
洛阳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演变过程中,受战争、迁徙的影响而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以及其它方言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语音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的都城。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雅言”对全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此话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及宋代以前,洛阳方言在全国语言中的地位。
洛阳方言属北方方言,洛阳市区的廛河、老城、洛龙区,以及下辖的一市八县(除洛宁外)都以洛阳方言为交流工具,洛阳方言语音发音与普通话发音接近。
洛阳人对母亲的称呼:姩

洛阳人对母亲的称呼:姩洛阳人称呼母亲有四个发音,一个是:嬷儿,一个是姩niè niá,最后一个是妈妈,其中“妈”在旧时乃称后母的意思,可不是如今的亲妈。
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母亲的称呼开始转变,基本都变为:妈妈啦,六十年代后,老的称呼发音基本没有了,但上年纪人依然保留,比如,当今七十岁以上的人,还回家对母亲喊:嬷儿或姩。
前几天,我解释过“嬷儿”,今天就说说“姩”。
姩niè niá:这个对母亲的称呼,不在洛阳老城。
偃师、伊川、嵩县等都是这样叫的,其中,偃师发音是:姩niá ,伊川发声是:姩niè ,需要强调的是伊川人基本是四声,而偃师中、南部的发声有拖腔:姩niá.....耶.....姩:本身就是多音字,发音不对、意思迥异。
建瓯话:姩(ning):囝姩;子女总称。
海南话,姩(nian):称呼叔叔的妻子,比如你的叔叔筱风是老大,其妻子被侄子们称呼为大姩。
湖北襄阳一带方言,姩(nian上声):用于称呼父母的姐妹。
发音:nian er。
鹰潭话:姩(niǎn):女孩。
常与鹰潭话中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的助词“哩”连用(即“姩哩”)。
事实上,鹰潭人习惯将其读作niě。
用法:①女儿。
我的姩上小学了。
②对女生的蔑称。
这个姩哩,不晓得多老卵。
③用于劝诫女生时对女生的称呼。
姩哩,好好读书哦。
这两个洛阳周边县区称呼母亲的发音,确实难为了我好长时间,很多人帮我解析乃“娘”的转音,但我很倔始终不相信,因为洛阳文化积淀太深厚了,绝不是“念转音”那么简单。
请大家记住:洛阳老城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人管母亲叫:嬷儿;周边乡村依然还有称呼母亲为:姩niá或姩niè。
普通话的流行和定位“官话”,大大减弱的地方土语,但土语的内涵不可小视。
收集研究为了传承,但弘扬已经很难。
目前我能做到的仅仅是纠偏网络上孩子们的胡乱:据音填词。
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特点浅析

中 图分 类 号 :H 7 12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7 5 3 ( 0 1 0 0 1 o 64— 05 2 1 )3~ 0 l— 4
洛 阳市位 于河南省 西部 ,是我 国著名 的古 都之 词 ,使用范 围也 比较广 ,但是 ,在 句法 分布 和语法
一
。
洛 阳方言 主要集 中在 老城 区 ,洛 阳话 属 于北方 功能 等方面还是 存在 一定差异 的 。
第2 6卷
第 3期
洛 阳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 a o uyn stt o Si c n eh ooy Sca Sine orl f oagI tue f ce eadTc nlg( oi c c) n L ni n l e
Vo. 6 Nn 3 12
2 1 年 6月 01
“ ” 哩 。
122 1 语义分析 .. .
“ ” 作程度 副词 时 ,表 示做 事 情超 过 一定 的 憨
“
一
1 14 3 语用分析 ... 发现 ” 的评论判断 意味 。如 “ 他怪 会说 哩 ” 。意思
“ ”用在句 子 中含有 “ 怪 原来 不 知道 ,现在 才 限度 ,意义 相 当 于 普 通话 中 的 “ ” “ 劲 ” 狠 、 使 、
... 通话 中的程度 副词很多 ,如 “ 、非 常 、十分 、特 1 112 分布 特点 很 别 、格外 、最 、太 、更 ”等 ,这些程 度副词基 本上
使 用 。而在 洛 阳方言语 法系统 中有着 一些极 具 特色
从组 合能力 上看 ,与普通话 有一 定 的差 异 。陆 ‘ ’相 当 ,但 是 ‘ ’ 可 以 修 饰 动 词 性 成 分 , 很 很 ‘ ’不 能修饰 动词 性成 分 ,即使 在修 饰形 容 词上 老
洛阳方言 简介

---------------------------------------------------------------------------------------------------------------------------------------------------------------------------------------------------------------------------------------------------------------------------------------------------------------------------------------------------------
---------------------------------------------------------------------------------------------------------------------------------------------------------------------------------------------------------------------------------------------------------------------------------------------------------------------------------------------------------
空Hale Waihona Puke 篓、木任啥——没有的意思 出儿出儿油——蟋蟀 各意人——恶心人 突鲁——下滑的意思 咣揩——咣揩,你不能了吧,很难解释,看看的意思吧 个寥——古怪 气蛋——烦人 个一蛋——怎么解释呢?很讨厌吧 得劲——舒服,爽的意思,全省通用,河南的代表方言 摸肚——最后的意思,郾城说的比较多 光嘟,撤都儿——不穿衣服光屁股 芫荽( yan sui)——香菜 摸出——动作缓慢,墨迹的意思 老末——最后的意思 愚活——绣逗,迷瞪 枯楚——有皱纹,不平展,多用于纸张,人物面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洛阳方言中的代词特点
【摘要】在汉语表达中,代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代词作为洛阳方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洛阳方言与普通话中代词的区别与联系,并搜集相关资料和第一手的语料,阐释洛阳方言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洛阳方言;代词;特点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是局部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汉民族方言,分支众多,内容丰富,不同地区各具特色。
洛阳,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千三百年的建都史。
洛阳方言,更是河洛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到“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洛阳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洛嵩片。
洛阳方言虽与普通话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但仔细研究起来,会发现还是存在着很多区别于普通话的特点,需要我们研究分析。
因此,洛阳方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代词是根据是否具有替代或指称功能而划分出的一种特殊词类,它的语法功能与它所替代的实词和短语相当。
在代词研究方面,前人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还缺乏对洛阳方言的代词的特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洛阳方言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方面来探讨洛阳方言代词独有的特点。
一、人称代词
洛阳的人称代词有:“我”、“我们”、“俺”、“俺们”、“咱”、“咱们”、“你”、“你家”、“你家们”、“他”、“他们”“人家”、“人家们”。
它们与普通话中的人称代词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具体说明其特点。
(一)单数人称代词
与普通话相比,在洛阳话的单数人称代词有一下几个特点:
常用“俺”来代替“我”,例如:
俺家住在涧西区。
俺达达今个儿去北京。
(我叔叔今天去北京。
)
洛阳方言中的“俺”、“你家”、“人家”可以当单数“我”、“你”、“他”用,也可以当复数“我们”、“你们”、“他们”使用。
但是具体这类词用作单数还是复数,我们要依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定。
例如:
俺都同意他去。
你家房子怪大哩!
第一句“俺”作复数用;第二句中将“你家”理解为单数、复数均可。
人家可不喜欢你这样嘞。
这个例句可以理解为:人家(一个人)可不喜欢你这样的或人家都不喜欢你这样的。
“俺”、“你家”、“人家”用在数量词“一群”、“一堆”、“三个”、“几个”等词之前,是复数“我们”、“你们”、“他们”的意思。
例如:
那地方可美,俺几个都去过。
你家几个人都是干啥哩?
人家一群人都去东北玩儿了。
以上三个句子中,“俺几个”、“你家几个”、“人家一群”都是复数的意思表达。
“人家”也是洛阳话的常用代词,可以表示特指或泛指,但是,要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合为一方的时候,为泛指意。
例如:
人家王明都做完作业了,咋就你没做完嘞?
这是咱们的,那都是人家嘞,可逮分清楚。
以上句子中的第一句中的人家为特指,第二句为泛指。
(二)复数人称代词
自称中复数洛阳话的俺们并不等同于普通话中的咱们,他们的用法是有分别的。
咱们是“包括式”,即包括听话人和说话人在内;俺们是“排除式”,即只包括说话人,不包括听话人在内;所以,俺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我们”但是与“我们”,也有细微差别,“我们”一般情况下用作排除式,谈话中或文章中只用到我们时也可以是包括式,但是,俺们只用作排除式,不用作包含式。
我们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其区别:
俺们走了,咱们明个见。
我们一起去逛街吧!
在第一句中,“俺们”相当于“我们”,为排除式,咱们为包括式。
在第二个例句中我们为包括式。
二、指示代词
洛阳方言中的指示代词有“这儿”、“那儿”、“这儿个儿”、“那儿个儿”、“阵”、“恁”六个。
其用法与普通话差别不是很大,在这里我们只说明和普通话有细微差别的几个特点。
(一)“这儿”、“那儿”、“这儿个儿”、“那儿个儿”
“这儿”、“这儿个儿”指近指,“那儿”“那儿个儿”指远指,这个用法与普通话是一致的。
但是,在普通话中,“这儿”、“那儿”这类词用在“打……起”、“从……起”这个框架中,组成“打这儿起”、“打那儿起”可以表示时间,意思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自从那个时候。
例如:
打那儿起,我就再也不理他了。
从这儿起,谁在说这件事我跟谁急!
但是在洛阳方言中,不存在此用法。
在洛阳方言中,“这儿”、“那儿”、“这儿个儿”、“那儿个儿”只能表示处所。
在洛阳话中,它们用在“搁……往……”、“从……往……”这个框架中,也只能表示方位:
搁这儿往北,你就能看到那座庙了。
想去关林你逮从那儿个儿往新区走。
另外,在洛阳话中,“这儿”、“那儿”和“这儿个儿”、“那儿个儿”也有细微的差别。
单用时,距离的远近没有限制,但是在“这儿”和“这儿个儿”、“那儿”和“哪儿个儿”对举时,“这儿个儿”比“这儿”所指距离更近,“那儿个儿”比“那儿”距离更远。
例如:
你坐这儿,他坐那儿。
你坐这儿个儿,他坐那儿个儿。
以上例句,第一句,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远和近,而第二个句子是以说话人作为立足点,让听者坐到离自己更近或者更远的地方。
(二)“阵”、“恁”
“阵”是“这么”的合音,“恁”是“那么”的合音。
洛阳话中这类词可以修饰形容词。
这点和普通话用法一致。
例如:
你的裙子咋阵漂亮哩。
你别走得阵快,中不中?
她年龄恁小,可不能结婚!
在普通话中,“阵”、“恁”可以修饰动词,但是在洛阳话中,这类词只能修饰助动词“能”、“敢”、“会”。
例如:
她咋阵敢要你干这儿事儿嘞?
你咋阵会说话儿哩?
她恁能干,你干脆让她去呗!
三、疑问代词
洛阳方言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啥、咋、多臧晚儿(什么时候)、多佘儿(多少)、啥影儿(怎么样)、哪唷儿(哪一个)等。
洛阳方言疑问代词和普通话的不同是造成洛阳话和普通话特指疑问句不同的主要因素,其特指疑问句结构基本一致。
现将以上疑问代词逐个分析:
(一)询问人称
洛阳话与普通话都用“谁”用于询问人称,用法一致,可以询问主语、宾语等。
例如:
谁将前儿改那儿哩?(谁刚才在那儿呢?)
(二)询问原因、方式
洛阳话中用“咋”询问原因方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为什么”、“怎么”。
其中,“为什么”则用于询问原因;“怎么”主要表示询问方式。
例如:
咋回事儿啊?
她上学这事儿咋办哩?
其中,以上,第一句询问原因,第二句则询问方式。
另外,在洛阳方言中,疑问代词“咋”还与其他词结合使用,组成“咋着”、“咋弄”等。
“咋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怎么了”,用于询问情况发生的原因。
如:
他咋着了?
“咋弄”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怎么办”或“怎么搞的”的意思。
如:
我看你咋弄嘞?
你咋弄成这样儿哩?
(三)询问事物
洛阳话用“啥”来询问事物,一般用在特指问句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常常充当定语和宾语。
如:
你们说啥哩?
那是啥东西啊?
你们改那儿干啥嘞?(你们在那边干什么呢?)
“啥”还常常用来表示任指和虚指,例如:
我想干啥我妈都不让我干。
你镇这儿要啥木啥,还想着娶媳妇儿?(你现在要啥没啥,还想娶媳妇?)
在洛阳方言中,“为”与“啥”连用构成“为啥”结构,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为什么”,用来询问原因,其用法与普通话一致。
例如:
你为啥恁想回家?
你说说这是为啥?
(四)询问时间
洛阳方言中用“多臧晚儿”或“多咱儿”来询问处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时候”。
如:
她多臧晚儿毕业啊?
你这孩子多臧晚儿才能长大哩?
(五)询问处所
洛阳方言中用“哪儿海儿”来询问处所,和普通话中的“哪里”用法一致。
例如:你家人都是哪儿海儿人?
他打扮阵排场,是去哪儿海儿哩?(他打扮这么隆重,是去哪里呢?)
(六)询问数量
洛阳方言中用“多佘儿”来询问数量,和普通话中的“多少”用法一致。
例如:咱们班一共多佘儿人啊?
这多佘儿钱?
参考文献:
[1]贺巍.洛阳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2]胡进京.洛阳话探微[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帆.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特点浅析[J].西南大学,2011.
[5]陈榴.河洛方言的语言价值及其历史地位[J].辽宁师范大学,2009.
[6]黄伯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