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

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

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

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等。

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

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不同。

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

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

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

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

“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

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一、填空题(5空10分)课上笔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和中国马克思史学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法。

即把文献分析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用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历史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生活史。

历史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们不能从某种主观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或凭主观意志将其任意改铸,但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历史有它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探究历史。

狭义的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记录和研究。

前者含义是客观的,后者含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因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3.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学的任务是描述历史和揭示规律,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规律。

历史学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是对历史、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主体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等。

史学结构中各部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们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发展。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辑要1、史学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斗争。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研究的问题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3、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例如历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等。

4、《史学要论》:李大钊著。

《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5、合力英雄史观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卡莱尔,尼采等。

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历史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6、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历史本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人类历史是以往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

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罢了。

7、人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如果有,如何正确理解?有。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九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1、不认识过去(历史)就难以认识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共性。

认识了历史,就可以以历史为“镜子”,观照现实,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并且可以准确地预见未来。

2、史学主体对历史的认识往往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史学主体对某一历史问题产生研究的兴趣,是因为此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3、历史认识的结果应对现实有借鉴、启迪意义就历史研究要不要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进行过讨论。

有人认为,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歪曲历史;而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必然会破坏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与史学的科学性是相违背的。

但是,胸怀历史责任感的历史学家都不赞成这样的主张。

而坚持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研究历史,认识历史。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就因为历史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漠视现实的历史研究,必然受到人们的漠视。

二、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一)事实判断:考实性认识。

即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运用史料,应注重使用第一手史料;但第一手史料并不能保证获得的历史认识都是真实的、正确的。

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因此,做好事实判断并非一件轻松的工作。

(二)成因判断:即探讨历史事实或事件的造成原因或条件。

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探讨常常是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

成因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常理式,即按常理推断。

二是经验规律式。

即根据人们从以往的事实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带有或然性的结论(认识)去分析推断。

三是因果必然性规律式的判断。

四是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式的判断。

由于史学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成因判断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常有的事。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一)2024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一)2024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引言概述:史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研究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学问。

作为历史学的入门课程,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史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历史学基本概念、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历史学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历史学基本概念1. 历史:介绍历史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2. 历史学:探讨历史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史料:介绍史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4. 事件与过程:阐述事件与过程在历史研究中的区别和重要性。

5. 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讨论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以及历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论1. 归纳与演绎:介绍归纳和演绎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和应用。

2. 文献分析:探讨文献分析作为重要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

3. 田野调查和考古学:讲解田野调查和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方法。

4. 时间与空间:阐述时间与空间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

5. 比较研究:介绍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2. 国家与政治制度:探讨国家与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相关的研究议题。

3. 经济与贸易:阐述经济与贸易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4. 社会与文化:讲解社会与文化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相关的研究领域。

5. 科技与环境:介绍科技与环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四、历史学的研究领域1. 古代史研究:介绍古代史研究的范畴和重要性。

2. 中世纪史研究:探讨中世纪史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议题。

3. 近代史研究:阐述近代史研究的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4. 现代史研究:讲解现代史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议题。

5. 当代史研究:介绍当代史研究的对象和对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五、历史学的意义与价值1. 历史的记忆与认知:探讨历史研究对于个体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史学概论的复习资料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历史学的定义和特点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学科。

它以人类社会的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揭示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以期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和认识。

历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学是一门客观科学,它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的真相。

第二,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第三,历史学是一门具有时代性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

二、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形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

在古代,历史学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在中国,史官制度的建立是古代历史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到了近代,历史学逐渐从史官学转变为学术研究。

欧洲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历史学家开始关注人民的历史,研究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变迁。

同时,历史学也开始注重研究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历史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史料研究、考古学、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

其中,史料研究是历史学的基础和核心,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和史料,揭示历史的真相。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文物、遗址等物质遗迹,重建历史的场景和过程。

田野调查是历史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

比较研究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历史的共性和差异。

四、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历史文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

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不同。

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

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

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

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

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

“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

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

……。

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人是不是被睿智而精明的天命所统治的?……认为神本身并不关心人类事务,而只关心报复和惩罚。

”4、孔德的历史观:孔德:《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实证原意是肯定、清晰、确切的意思。

19世纪人们使用“实证”一词,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的实验自然科学。

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实验,要求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实证性,与空洞、荒诞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实证作为他哲学的主导性概念,并对其作了五点规定:一是“现实的”,与空想、玄想相对立;二是“有用的”,与空洞、无用、脱离生活实践相对立;三是“确实的”,与虚构、抽象相对立;四是“正确的”,与错误、暧昧、模糊相对立;五是“积极的”或建设的,与消极、否定、静止、孤立相对立;孔德的历史三阶段神学阶段:人们把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神的意志。

形而上学阶段:人们认为抽象的“力”才是根本的原因。

是神学阶段的变种。

实证阶段:人们不在去探索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是根据经验观察来归纳和总结经验规律。

5、人性理性史观的总结与评论(1)他们力图使历史学成为一门揭示历史规律的科学。

(2)他们认为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人性”和“理性”,而不是神的意志。

(3)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性”和“理性”的上升进化过程。

(4)他们用生物体的生长过程来类比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

(5)但是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人性”,以及决定“人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他们也就没能够把历史学转变为真正的科学。

(6)因此,当时西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只是一种艺术或文学。

(7)英国马考莱《英国史》,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8)德国兰克及兰克学派。

史料考证。

用“移情法”研究历史上的精英人物。

不对历史进行总体上的理论总结。

6、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的规律(1)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

(2)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3)不是从观念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7、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提出了把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对立起来的理论。

(1)知识分为“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

(2)前者可以根据经验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后者涉及主体对对象的评价和态度,不能通过归纳得出规律,只能做出特定的价值判断。

(3)自然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一般规律,因而使用“一般化”的方法;历史科学的目的在于判断事物的价值,因而使用“个别化”的方法。

(4)他们认为社会历史科学,不可能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只能称为“文化科学”或“精神科学”。

(5)后来该派的学者还用“人文学科”来称呼文、史、哲等学科,完全放弃“科学”的称呼。

8、后现代主义史学观(1)后现代主义否认人们能够认识客观真理。

(2)把人类所有的认识对象看作为“文本”。

强调对文本的解释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标准。

(3)海登·怀特把后现代主义引入史学。

认为不可能有真正的客观史学。

(4)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的“写史模式”。

浪漫历史、悲剧历史、喜剧历史、讽刺文学历史。

9、什么是最后动力和直接动力(1)什么是“最后动力”,又叫“原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就是推动历史的最后动力。

其中生产力又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能力。

(2)什么是“直接动力”一切来源于经济运动又反过来对经济运动发生反作用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动力,就是“直接动力”,马克思比喻其为“杠杆”或“助产婆”。

凡是有助于促使经济运动发展的其他力量或因素,包括法律、科学、哲学、教育等等,都会成为直接动力。

凡是能对经济运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或因素,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10、什么是史料(1)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物品、行为和口碑。

(2)新史料的发现,一般都会引发学术研究的创新。

20世纪初中国新史料的发现,殷墟卜辞、吐鲁番文书、汉晋简牍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

11、殷墟小辞发现的意义(1)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使。

(2)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12、史料的类别与特点(1)实物史料:指那些可以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如一所清代民居、一幅明代壁画、一口宋代古井等等。

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2)行为史料:指今天人们行为所保留的历史积淀。

如中国的祭祖或节庆仪式,虽然历经岁月的变化,但可以发现历史的遗存。

行为史料可以称为“活的历史”。

(3) 口碑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往往通过传说、故事、歌谣等形式口耳相传。

许多人没有用文字编撰历史的机会,他们往往把自身的经历或听到的历史以及他们对历史的看法,通过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

要了解大多数普通人的历史,这些传说、故事、歌谣是不可忽视的。

(4) 文献史料: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可以是一片甲骨、一座碑、一支竹简、一张帛书、一本书。

是文字发明后的产物。

文字的表达方式比口语更固定,容量更大。

13、什么是校雠(1)所谓校勘,就是核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错误。

(2)在校勘时,“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

”所以,校勘也被称为“校雠”。

14、史学家陈垣归纳的考证方法史学家陈垣认为考证方法主要有理证、书证和物证三种。

(1)理证,指从道理上看不符合逻辑,但又没有多少证据来反驳,只能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

(2)书证,指利用各种文献来证明史料正误。

(3)物证,指以出土实物来证明文献记录的真伪。

15、二重证据法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16、以文证史陈寅恪“以文证史”。

陈寅恪并不限于旧有的材料。

他不但利用正史类书,而且还用了诗文别集,乃至敦煌写本。

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一文中从元稹、白居易的诗词中发现唐代艺术文化的前后变化,又从元、白的乐府中考察唐代史事,以文证史。

17、什么是体裁和体例(1)体裁:指一切作品的种类和样式(2)体例: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叫体例。

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

18、什么是史家四长唐朝刘知几把史家的素养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

(1)史才,指历史编撰和文字表述的能力。

(2)史学,指历史知识的积累。

(3)史识,指历史见识和价值判断高低。

(4)清朝章学诚在以上三才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

所谓“史德”,是要求史家要有端正的“心术”。

史家只有具备了“史德”,史才、史学、史识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19、比较史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极其兴起(1)内涵:比较史学,顾名思义就是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

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3)兴起:历史比较研究在西方从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出现了,希罗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就曾运用过比较的方法。

但比较研究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史学流派却是在20世纪。

1900年,在海牙召开了“国际比较历史学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比较史学作为一个史学流派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克。

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的《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