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复习题
历史总复习-历史学业考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A. 秦统一六国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春秋战国时期D. 西周分封制A. 岳飞B. 王安石C. 诸葛亮D. 司马光3. 明朝时期,我国实行了哪项重要制度?A. 科举制B. 土地改革C. 一条鞭法D. 布政司制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蔡元培5.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哪次重要谈判?A. 重庆谈判B. 南京谈判C. 北平谈判D. 上海谈判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
()2. 宋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
()3.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了农民起义,建立了大顺政权。
()4.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
()5.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____、____、____、____。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__、____等制度。
3. 唐朝时期,我国与日本进行了____次遣唐使交流。
4. 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____提出了“天工开物”的理念。
5. ______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2. 请列举出唐朝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3. 简述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
4. 请简要介绍五四运动。
5. 抗日战争中,我国取得了哪些重要战役的胜利?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假设你是秦始皇,如何说服六国归顺秦国?2.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盛世的原因。
4. 分析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5. 请谈谈你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精神的看法。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现代史上民族危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
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
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
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
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
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舒习龙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1、《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2、《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
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
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完整版)中国史学史题库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总括239件史事,分别列目,各自成篇,并于各篇之间略按时间先后编次创立了以记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国志》西晋陈寿,65卷,上起东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
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事,以吴蜀二主传名而记实,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这种编撰手法在正史的撰述中为新创造。
《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鉴纲目》59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纲;后面设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卷,“商榷”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之一的赵翼所著。
共36卷。
此书的特点是于考史中重视历史评论,书中所提出的论题,对后人多有启发,是古代史的入门指导。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
共100卷。
“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
他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崔述《考信录》考信录的作者是崔述,它是先秦故事做系统考证的第一人。
对于先秦古史的解释,其程序是辨“伪书”进而辨“伪史”史才三长才:写史的表达能力,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学: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识:对史事是非曲直的鉴别,认识和判断能力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
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
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史识,还要求了解“史德”。
“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
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历史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A. 土地私有制B.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C. 君主专制D. 资本主义经济的广泛发展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D. 导致地方割据的加剧答案:A3.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B.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D.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帝国主义社会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甲午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鸦片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C2.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A.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B.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 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西化D.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方向答案:A、B、D三、填空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制2. 唐朝的______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开端。
答案:进士科3.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______,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答案:辛亥革命四、简答题1. 简述明朝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限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 描述一下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论述题1. 论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这种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被动挨打局面。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史学概论中,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
A. 收集史料B. 整理史料C. 考证史料D. 解释历史2. 历史学与历史的区别在于()。
A. 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研究方法B. 历史是主观认识,历史学是客观记录C. 历史是过去事件,历史学是未来预测D. 历史是个人记忆,历史学是集体记忆3. 史学研究方法中,实证主义主张()。
A. 历史研究应以事实为依据B. 历史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C. 历史研究应以假设为出发点D. 历史研究应以预测为目的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个人意志B. 社会制度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5. 历史学研究中,史料的分类不包括()。
A. 原始史料B. 次级史料C. 口述史料D. 虚构史料二、多项选择题6.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 比较研究法B. 历史分析法C. 逻辑推理法D. 统计分析法E. 田野调查法7. 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全面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批判性原则E. 创新性原则8. 史学研究中,史料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A. 来源考证B. 真实性考证C. 可靠性考证D. 完整性考证E. 逻辑性考证三、简答题9. 简述史学研究中的“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区别。
10. 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11. 论述史学研究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2. 论述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3. 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研究中如何运用比较研究法。
六、材料分析题14.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其来源、真实性、可靠性,并给出你的评价。
[此处应附上具体的史料材料]七、综合应用题15.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者,你打算研究20世纪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请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方法。
八、结束语通过上述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史学概论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对历史研究方法、原则和理论的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1属辞比事属辞比事,是孔子作《春秋》时创立的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2.《东观汉记》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
到献帝时修成。
历时160余年。
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
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
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3.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
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
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
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
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4.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5.国史之狱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6.监修总裁。
修史的主管官,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
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
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
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
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政治问题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
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
7.《史通》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史学批评著作20卷52篇10卷39篇10卷13篇49篇。
全书以内篇为主8.“五志三科”“五志三科”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所阐述的关于史书的选材原则的观点。
五志是: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即要求史书要阐发封建道德礼仪,显扬封建秩序,总结古今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表彰统治者的功德业绩,树立典型楷模;三科为: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即“礼仪用舍,节文升降则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书事》)这一方面表现了刘知几的远见卓识,对史书的内容提出了更广泛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了刘知几难以超脱封建等级名分的束缚。
“五志三科”的意义在于突出史书写作中道义和伦理成分的含量,从而强调史书彰善惩恶的作用。
9.“史家三长论”“史家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三、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简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①《左传》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②《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③《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④《左传》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⑤《左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性提高了。
《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
2.简述《通典》的体例和史学思想。
体例:《通典》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政书”为体例的通史,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止,全书共200卷,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类,每类又分列若干子目,共1500余条。
每一典章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题。
史学思想:1、创立典制体。
分门别类,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了史书自注方法。
2、主会通。
(1)全面掌握资料,资料丰富。
(2)将历代正史中的书志融会贯通,探本穷源,从古到今原原本本地叙述历史典制的起源、发展,充分揭示各项制度的利弊得失。
3、立分门。
分九门,按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编排。
4、重论议。
一方面,记历代“群士论议得失”,另一方面,以序、论、说、评、按等形式发表己见,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5、倡经世。
特点有:一是勇敢的批判精神。
批评儒家经典“罕存法制”、“阙匡救之方”等;二是重实际讲实效。
“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
必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
”三是把握社会症结,反映时代要求。
6、进化的历史观。
一是反对“非今是古”;二是主张“变通”和“适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3.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可以将史学史研究的内容规定为:历史编纂学、历史观、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史学评论、史官制度4.陈寿史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对三国时期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纂上的适当处置。
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②评论人物基本准确,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
③叙事简洁。
5.杜佑《通典》内容上和体裁上的特点。
①以制度分门立目,他每件事情都按所归属的门类做到以类归从,是第三种重要史学体裁。
②讲求汇通。
③重视论议,包括两方面内容: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和自己对所做事实的评论6.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原因:(1)这一时期由于封建皇朝的迭起、对峙和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活动,以及门阀地主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活跃和中外交通的发展等历史特点的影响,由于思想领域中经学发展的相对削弱,《史记》、《汉书》在传播中不断扩大了史学的影响,史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多途发展的气象。
①统治阶级对重要史学的认识得到了深化,重视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②私家修史的兴旺。
此外这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如纸的普遍使用及印刷术的发明都推动了史学的发展7.唐代史馆制度与设馆修史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史馆制度对唐代史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和丰富的史料,为修史提供优越的条件开馆修史,能集众家之长;有助于纠正前朝史籍中的隐讳不实之词等。
局限:朝廷对史学的控制,不论对当朝史或前代史,都要由官方裁定。
褒贬史事,臧否人物的标准,皇帝诏命的监修,总裁,刊修官执行的就是朝廷的意旨,史臣如何思考,如何撰写,都绝对不能逾越。
故封建时代官修史书是同史家的独立见解直接相对立的,史学家的进步史识和自由思想必然受到严重的桎梏。
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和史官的阶级局限,也必然造成历史记载存在大量的夸饰、隐讳和失实。
历代官修正史的体裁形式,其总体格局也是代代相因,缺乏创造。
同时,监修多无能之辈, 不能贯彻修史宗旨,监修不当,铨配无法,会造成修史责任不专,严重影响史馆修史的效率和质量。
8.简论《后汉书》的编纂特点和史学价值。
编纂特点:(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2)重“论赞;(3)文字组织做到“疏而不漏范晔的《后汉书》,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是我国一部史学名著,无论从体裁的编撰技巧,还是从所写内容的思想性来说,在史学史上都有其相当高的地位和价值。
①《后汉书》有肯定王权秩序、颂扬忠贞名节等儒家正统思想,亦有褒扬避世隐逸、狂狷放达的道家玄学思想,还有对佛教思想的批判等;②首创《列女传》以褒美女子中“才行尤高秀者”,打破了以往史书中拘于正统思想而除皇族女性外不为女性立传的禁例,肯定了妇女的历史地位,是史学思想上的一大创举;③东汉尚气节,范晔的《后汉书》首创《党锢》、《独行》、《逸民》等类传,来记述社会上敢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崇尚节义的人士,这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积极意义。
④范晔生活的时代去东汉已经较远,因此在编写《后汉书》时,与当时统治者并无直接利害关系,当然在编撰时也就有条件据事直书,无需回护隐讳,对于人物评价,亦大体能够做到“立论持平,褒贬允当”。
9.简述《五代史志》的编纂与价值。
编纂:唐初“五代史”均无志,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诏修五代史志,令狐德棻、长孙无忌先后任监修,历时十五年,至高宗显庆元年(656)成。
初单行,俗称《五代史志》,后因体例以隋为主,内容亦详于隋而略于梁、陈、齐、周,故编入《隋书》。
价值:《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它比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为丰富。
第一、总结“正史”的书志撰述成果;第二、发展了对天道、人事的认识。
四、问答题1.试比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在纂修动机、编纂体例、史学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一、纂修动机相同点:二者都是承继父志。
不同点:司马迁《史记》:司马迁继承《春秋》精神;肩负史家职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班固《汉书》:为了踵继《史记》,班彪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歌颂汉朝功德。
二、编纂体例相同点:二者都是纪传体史书。
不同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的是西汉始末。
班固取材于《史记》而并非完全照搬,承袭《史记》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