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1.希西阿德《田功农时》:P8 又名《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第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诗,风格简洁朴素,清新自然。

他是在社会生产力提高,贫富对立加剧的情况下写成的。

诗中,作者强烈谴责氏族贵族的专横跋扈,并侧重叙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

作者对于时代的划分所包含的每况愈下、今不如昔的悲观说法,反映了那时希腊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对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观念。

2.希罗多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

青年时期漫游各地,搜罗天下奇闻轶事。

以数十年精力撰写了《历史》一书。

该书以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故又名《希波战争史》该书视野开阔,文笔华美典雅。

在政治态度上,赞扬奴隶主民主制度,重道德垂训。

《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史学名著,故希罗多德有西方“史学之父”之称。

3.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萨战争史》。

该书按照编年体体例进行撰写,共8 卷,记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努力探求历史事件的因果规律,歌颂奴隶主民主政治,注重历史的垂训作用。

该书是古典史学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但记时粗简,取材过狭。

4.色诺芬:古希腊史学家。

早年师从苏格拉底,曾参加过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能成功,次年率军从波斯返回。

后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

著有《远征记》、《希腊史》、《回忆苏格拉底》等。

《远征记》记载了它率军从波斯回到希腊的悲壮经历,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5.波里比阿:古希腊史学家。

曾担任阿哈伊亚同盟骑兵长官,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作为人质被送往罗马,后回到故乡。

著有《通史》一书,共40 卷,记叙了公元前218 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到公元前146 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的历史,旨在说明罗马强盛的原因。

作者深刻认识真实对史学的重要意义,批判歪曲事实史著的创作,维护史学的纯洁性,并独创了“政体循环论”。

6.恺撒: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

外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外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外国史学史期末复习1.古希腊史学普世史的特点普世史(general history)指的是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具有某种共性,正是这种共性将历史阶段连序起来,是历史变化中的不变之处。

它与通史不同,更加强调的是横向空间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从一个不变的基点来认识历史的变化。

普世史的传统在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时期就已见端倪。

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希腊、西亚乃至非洲众多地区多方面的史事,具有普世史的一定特点,但是没有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叙述战争的同时注重各事件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些联系具有一定的局限,不是从历史变化中得出的认识。

希腊化时期是普世史观念的形成时期。

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得“整个普世”的观念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

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之城”的说法也隐含了普世史的内容。

当然,普世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是波利比乌斯。

在他的著作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普世史思想:历史的连续性是有阶段性的;阶段与阶段之间有共性,是历史阶段的共性使不同历史阶段能联系起来;历史的共性是一种损益(扬弃)的过程。

至此,古希腊史学的普世史发展至完备。

2.罗马史学与希腊史学历史变化观之异同希腊史学认为,历史是变化的,而不变的东西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上的历史一定是变化的,因此没有区分变与不变。

希腊人在历史记述中只写一段历史,他们认为历史中的联系不会永远存在。

因此,他们写的是有一定联系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之前和之后的历史与之没有联系,因而只以一段历史的形式出现。

在希腊化时期,普世史的观念逐渐成熟。

波利比乌斯认识到历史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有阶段的,阶段之间具有共性,这种共性使不同历史阶段能够联系起来。

这个“共性”就是在历史变化中的不变。

到了古罗马史学时期,历史变化观在希腊化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古罗马史家认为,变化的历史中具有不变的因素,这个不变的就是古罗马的道德。

塔西佗将罗马人的传统道德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标准,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强调道德的作用,希望梳理道德榜样,起到教育世人的作用。

外国史期末复习材料

外国史期末复习材料

外国史期末复习材料一、古代文明1.古代近东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等。

2.古希腊文明:希腊城邦制、雅典民主、苏格拉底哲学等。

3.古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等。

4.印度古代文明:印度教、佛教、孔雀王朝等。

5.中国古代文明:夏、商、周、秦、汉、三国、晋、隋、唐等。

二、中世纪欧洲文明1.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海上活动和探险:维京人的活动范围、维京人殖民活动的后果等。

2.封建制度:封建主义的起源、农奴制度、封建君主国家的兴起等。

3.教会与国家:教皇国权之争、十字军东征、修道院的重要性等。

4.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崛起:航海探险、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

三、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1.经济革命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源、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等。

2.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等。

3.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欧洲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扩张、殖民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

4.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原因及其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原因及其后果等。

四、冷战与后冷战时期1.冷战的起因与特点:苏联和美国的意识形态冲突、冷战冲突的地缘政治性质等。

2.核武时代:核武器的传播与非扩散、冷战核军备竞赛等。

3.后冷战时期:苏联解体、德国统一、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等。

4.国际组织与全球化:联合国的作用和局限性、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和问题等。

五、国际关系理论1.现实主义: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权力政治的重要性等。

2.自由主义:国际制度、国际民主体系、民主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等。

3.构建主义:角色认同、社会化过程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

4.性别,种族和后现代主义:性别和种族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等。

六、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1.大国的外交政策:美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俄罗斯外交政策等。

2.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合作和贸易战、国际组织的作用与限制等。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1.古代史:古代史研究的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时的历史。

古代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靠考古研究和文献记载,主要分为古埃及史、古希腊史和古罗马史。

2.中世纪史:中世纪史研究的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历史。

中世纪史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的影响、十字军东征、黑死病以及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中世纪历史等。

3.近代史:近代史研究的是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

近代史的研究内容包括文艺复兴、宗教、大航海时代、启蒙运动等。

4.现代史:现代史研究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今的历史。

现代史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世界大战、冷战等。

5.历史理论:在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发展中,不同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理论主要包括材料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实证主义、历史综合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

每种理论都有它们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历史。

6.史学家与其作品:学习西方史学史时,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史学家及其著作。

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对古希腊历史的研究有重要影响;蒙台涅的《历史哲学原理》为历史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利克的《法国革命史》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详尽研究。

7.群体与社会历史:社会史和群体史是西方史学史中的重要分支。

社会史研究的是社会结构、社会阶级、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群体史研究的是人口、城市和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8.原始历史:原始历史是西方史学史中的一个特殊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历史和文明起源。

原始历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手段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以上是关于西方史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复习西方史学史。

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的著作和文献来扩展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简答题:一、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1. 民主政治及学术自 2. 殖民运动与东方文化的影响A.铁器和农耕技术B.货币和商品经济(地中海沿岸的人很早就开始从事商业贸易,后来吕底亚人发明了金属铸币,并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传入希腊,同时商品经济也传入,希腊成为一个典型的商业民族) 3. 各种思想材料,包括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医学、天文历法,尤其是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等。

二、古典史学的特1. 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立意求真,竭诚探索,试图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这也许是西方古典史学传统的核心。

2. 人文主义观念;西方文明的出发点是人,史学亦然。

3. 宽宏的历史眼光;在有代表性的西方古典史家那里,这种宽宏的历史眼光有着充分的反映,尤其在那些撰述“世界史”或“通史体例”的史学家中表现更为突出。

4. 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 注重史学的文字表达和史家的自身修养。

名词解释:一、希罗多德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生于小亚细亚南部哈利卡那索斯一个富有的奴隶主家庭,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酷爱史诗,成年后随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斗争,失败被流放。

公元前447年来到雅典,与文化名流交往密切。

公元前444年来到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新城邦图里奥伊,并获得公民权,长居于此。

其代表作是《希腊波斯战争历史》。

主要论述波希战争前地中海世界各地的民族及波希战争。

在史学思想上,《希腊波斯战争历史》视野广阔,有通史的规模,材料丰富,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主义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和道德,文笔华美,是世界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

希罗多德是西方文化史学的奠基者,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对后世西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修昔底德 1 约公元前455年出生于雅典一个显贵家庭,父亲是富有的农民。

修昔底德在希腊先进文化中长大,学习过哲学、修辞学。

公元前424年被选为十将军委员会成员,后因通敌嫌疑被放逐在外达20年,战争结束后归国。

(完整word版)外国史学史复习

(完整word版)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肖泽宇一、名词解释1. 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小亚富豪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成年后因随其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运动失败而被放逐。

曾周游列国,写出其著作《历史》。

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也被成为“历史之父”。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吕底亚、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

后半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后人用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全书分为九卷命名。

写作目的是将丰功伟绩和战争原因记录下来使之不被遗忘。

该书首创首创叙述史体裁的写作体例,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学作品、神谕和档案、铭文等,实事求是,不抱偏见,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

他开始了对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探究,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提出历史批判思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求真实。

但是书中的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等,并且存在一些具体史实的错误。

2. 修昔底德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富有的显贵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

曾当选是将军之一,主持色雷斯一带战事,后因被指控贻误军机、通敌之嫌,被流放。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专门讨论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著作。

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过度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等其他各帮的嫉妒和恐惧。

其《战史》以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闻名。

强调历史的实用性,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

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重人事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提出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真正原因、其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具有良好的史德,作为参加战争的将军,并没有自诩专功,对自己的错误不辩述,虽然是雅典人,但叙事过程中比较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重点笔记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重点笔记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重点笔记西方史学史期末考试答案一、塔西佗:约公元55—公元120年,塔西佗无疑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他的史学思想是:在社会政治观上塔西陀反对暴政,歌颂共和,痛恨暴君;在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的职能在于保存功业和劝善惩恶。

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演说家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也称《罗马史》)、《编年史》。

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二、波里比阿:波里比阿是希腊中部麦加罗城人,“希腊化”时代杰出的的历史学家,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他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包括:⑴开阔的历史眼界。

⑵深刻的历史思想。

⑶进步的历史方法。

⑷强调史德的重要基础。

﹙5)注重实地调查。

代表作是《通史》也称为《罗马史》。

三、李维:古罗马的史学家。

他的历史思想是:在历史观上,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在政治观上,有浓厚的复古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爱国思想。

代表作是《自建城以来罗马史》,简称《罗马史》。

李维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它对罗马早期的历史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四、《君士坦丁赠礼的证伪》:由意大利那不勒斯史学家罗伦佐·瓦拉所作,这部著作使他获得不朽名声。

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是八世纪时教皇编造的一个历史文件,他们借此提出世俗政权的要求。

瓦拉此著作从各个方面批判了“赠礼”,证明赠礼是伪造的。

《君士坦丁赠送的伪证》揭开了西方世界最著名的赝品,为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内部的改革势力提供了反对教皇的有力武器。

也为意大利各王国王权反对教权的斗争提供了重要武器。

五、比昂多:意大利人,对古罗马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著作有《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和《胜利的罗马》,这三部书可以认为是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之作。

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他第一次提出“中世纪”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他所坚持的历史连续性的观念,他对资料的重视和理解使他有能力对书中某些细节进行考证,使考古学资料和史料批判工作在历史写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西方史学史复习

西方史学史复习

西方史学史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1.希西阿德《田功农时》:P8又名《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第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诗,风格简洁朴素,清新自然。

他是在社会生产力提高,贫富对立加剧的情况下写成的。

诗中,作者强烈谴责氏族贵族的专横跋扈,并侧重叙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

作者对于时代的划分所包含的每况愈下、今不如昔的悲观说法,反映了那时希腊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对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观念。

2.希罗多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

青年时期漫游各地,搜罗天下奇闻轶事。

以数十年精力撰写了《历史》一书。

该书以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故又名《希波战争史》该书视野开阔,文笔华美典雅。

在政治态度上,赞扬奴隶主民主制度,重道德垂训。

《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史学名着,故希罗多德有西方“史学之父”之称。

3.修昔底德:古希腊着名的历史学家,着有《伯罗奔尼萨战争史》。

该书按照编年体体例进行撰写,共8卷,记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努力探求历史事件的因果规律,歌颂奴隶主民主政治,注重历史的垂训作用。

该书是古典史学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但记时粗简,取材过狭。

4.色诺芬:古希腊史学家。

早年师从苏格拉底,曾参加过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能成功,次年率军从波斯返回。

后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

着有《远征记》、《希腊史》、《回忆苏格拉底》等。

《远征记》记载了它率军从波斯回到希腊的悲壮经历,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5.波里比阿:古希腊史学家。

曾担任阿哈伊亚同盟骑兵长官,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作为人质被送往罗马,后回到故乡。

着有《通史》一书,共40卷,记叙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到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的历史,旨在说明罗马强盛的原因。

作者深刻认识真实对史学的重要意义,批判歪曲事实史着的创作,维护史学的纯洁性,并独创了“政体循环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一书的评价1、在西方史学史上开创了历史叙述体的先河;2、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3、为后世树立了客观求实治史的榜样;4、重视道德垂训,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显示了历史学家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5、浓厚的宿命论、天命观色彩;6、疏于考证。

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及其史学贡献。

史学思想:①对早期史学活动进行理性总结;②自觉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研究特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人物;③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是天命观和人本观的混合体。

贡献:①首创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②首创社会文化史的编史传统;③提出求真存疑的治史方法;④写史注重平等的民族观,论述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历史;⑤治史视野比较宽广。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点①体例上:编年与叙事相结合。

②方法上:受智者学派的影响,表现出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理性分析精神和运用修辞手法。

1/4的篇幅是演说辞。

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及其贡献史学史想:在对史学的思考上,1.历史学的功用,对于修昔底德而言,历史书写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过去事件,更重要的是发现和阐明那些事件背后的一般性规律,以使历史能够成为现实生活的指导。

2.客观主义,修昔底德重视第一手资料,注重证据的批评,实事求是,被奉为客观主义的鼻祖,尽管他的历史书写并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客观真实。

在对历史的思考上,1.人本史观:修昔底德受到当时的智者学派的影响,基本上排除了天命观,肯定人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在对人的理解上,他是用抽象的和永恒的“人性”来分析和理解历史发展。

2.对历史原因的探求,修昔底德对于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3.经济因素重要性,修昔底德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兴衰治乱中的作用。

史学贡献:希腊史学在修昔底德那里,形成了一个从神到人的过渡。

开创政治史、军事史模式。

1、可贵的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特重视人的地位,极少出现神鬼现象,他把人类历史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这是史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2、富于理性的批判态度(科学的理性态度)特别乐于探究事物的原因结果,并尝试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运动。

他是古代西方第一位把经济因素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因之一的历史家。

3、歌颂民主和法治精神,为西方政治道德传统观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4、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特别重视原始材料的搜集和二手材料的考订,为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兰克所继承。

修昔底德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历史学家。

5、重视历史的垂训功能。

6、严谨而富于激情的文笔,开创了西方政治军事史的历史叙述传统,夹杂演说词,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的比较。

①修昔底德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政治态度等方面,较之希罗多德要大大前进一步。

希罗多德追求博大宏伟与无所不包,不免使此书杂有不少奇闻轶事;而修昔底德剔除了一切与记载战争无关的内容,并把荒诞的传闻之类的东西摒弃在历史之外,一扫过去那种虚构与现实,传闻与真实不分的情况,给后人留下一种信而有证的感觉,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可以称之为信史。

②希罗多德有首创历史叙述体之功,但还不够完善,枝蔓丛生而时常游离于主题之外,缺少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而修昔底德使历史叙述体更趋严密,所述史事紧扣主题,绝无迂回曲折之感,显示出一种完美和谐的整体感和连续性。

③希罗多德的考订与批判精神也不急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所叙述的历史批判原则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希罗多德。

④在历史观方面,修昔底德泽比希罗多德更胜一筹,他把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运用于史学的研究之中,否定了天象与人事之间的神秘关系,摒弃超自然因素的作用,力图揭示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发展了希罗多德还处于稚拙状态中的人本观念,使古希腊史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⑤希罗多德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其原生义是探究,而修昔底德则将自己的历史写作归为记述;⑥希罗多德的风格是荷马式的,而修昔底德的风格是辩论式的;⑦希罗多德的写作目的是讲述听到的事情,而修昔底德是为了垂诸永远的目标。

修辞学派的特点注重炼字造句,只求文字之动人,而不关心史事之正确,力求把历史著作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在历史编纂中,它过分强调修辞常常导致因词误义,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和求真精神。

撒路斯提乌斯著史特点:(1)其史著堪称信史,资料来源是官方和自己收集的史料。

历史真实和文字描述处理得较为得当,凡是引用著作的都标明出处;(2)著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写的都是当代史,描写了共和制的腐败,元首的堕落,预示共和国的瓦解。

(3)比较善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文风古朴,善于运用古辞,是研究共和国末期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塔西佗的史学思想。

(1)对历史学的认识:①特别重视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普希金赞誉他为“惩罚暴君的辫子”,在启蒙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时代备受推崇。

②想以一种超自然的客观态度来完成历史记述,而不掺杂任何个人主观认识偏见。

但由于其强烈的情感,其作品并未实现“不忿不偏”的写作初衷,个别论断出于片面。

(2)对历史的认识:①循环论思想,“万事万物,不管是道德的变迁还是季节的变迁,都存在着一种循环往复”。

②强烈的旧贵族共和情绪,反暴政、颂共和、恨暴君。

评价塔西佗的史学思想:1.塔西佗在史实方面虽然有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但大抵可信。

他的问题是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选择史料,比如,他笔下的提比略是残酷、淫虐、罪行累累的魔王,但实际上提比略却是罗马史上出色的统治者之一。

2.塔西佗的分析能力很强,他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分析十分深入;3.叙述上使用演说家的方法,将叙事变成对话;4.讽刺技巧也很高超;5.笔锋尖锐无比,体现出一位文学天才的素质。

塔西佗的史学地位答: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1)塔西佗在西方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这是塔西佗史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对史学本体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塔西佗十分重视历史的教育垂训功能。

(3)塔西佗的著作写作技巧高超,文字风格独特。

(4)反对暴君统治、怀念共和制度,这是塔西佗历史研究的最大主题。

波里比阿的史学思想1、对历史学的认识上,①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②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③史学家应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原因的认识不是为了求得规律,而是理解自己的命运。

2、对历史的认识上,柯林伍德的评论:“在波里比乌斯看来,罗马的历史是从罗马已经充分形成、成熟并准备进行她的征服使命而开始的。

对波里比乌斯来说,给定的、现成的民族精神乃是历史的〔基层〕,是成其为一切变化的基础之不变的本质。

”3、史学方法,①通史的眼光: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②明确指出历史学的两个任务——记录真相和作出解释。

③对历史学家提出三个要求:研读史料、地理知识和政治经验。

简述西方古典史学的特点和缺陷。

特点:①求真探索精神,试图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这是西方古典史学的核心;②人文主义理念,西方文明的出发点是人,史学亦然;早在西方上古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就不发有先民对人的问题的思考。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希腊罗马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

③宽宏的历史眼光,在有代表性的西方古典史学家那里这种宽宏的眼光有着充分的反映,尤其在那些撰述世界史或通史体例的史学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④注重历史对历史的借鉴作用,古典时代史学家都注重史学的垂询作用,指出历史应当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⑤重视史著的表达与史家的修养,指出史家应具有卓越的编史才能;缺陷: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循环史观;具有天命论思想。

早期教会史学兴起的原因。

①为了教导信徒;②为了与异教徒辩论。

③沟通基督教与古典传统。

奥古斯丁的神学史观①在历史时间观念上:他明确了历史从创世纪开始结束于末日审判,确立了一个有始有终的框架;②在历史发展的观念上:他以黑暗的地上之城和光明的上帝之城为主线,提出了若干种历史的分辨方法,是历史分期的观念开始深入史学,也提出了一个与古典时代流行的循环史观不同的前进的历史发展观;③在史学性质与目的方面,奥古斯丁虽然没有从事史学创作,但他的影响使他的史学目的被后来的教会史学家分为信条,确立了以后史学服务于神学,历史学为传教服务的观念;中世纪史学的特点①历史观:神本主义取代人本主义;直线进步观取代循环史观;基督教的普世史观。

②历史方法上:圣经是判断一切事实正误的标准;历史分期;基督教纪年;年代记和编年史是主要形式;拜占庭对古典史学传统的保留。

③史学社会功能:精神世界的统一;文化教育。

如何评价中世纪史学。

消极:①从历史著述目的来看,大部分中世纪历史学家们的写作只是为了证明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符合上帝的安排,都发生在上帝的意志范围之内,历史写作是一种宗教行为;②从历史著述内容来看,史料的选取偏向于能够证明基督精神的材料,有时甚至不惜篡改、编造;③从历史著述方法来看,按年代顺序的简单编排与罗列。

积极:①基督教史学创造了一种普遍主义的历史,即一种世界通史,它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达到了最大限度。

②基督教史学蕴涵着目的论,是一种目的论史学,而目的优于起源便使得进步史观的出现。

③基督教史学关注历史的连续性,采取历史分期方式。

④中世纪史学实现其社会功能,它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宗教化理解符合信仰时代的要求;它为社会树立了虔信的典范,并作为社会伦理准则的化身,不仅为个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伦理指导,更重要的是对中世纪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文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

a.在历史观方面,开始同神学史观决裂;b.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c.崇尚古典文化d.殖民地研究成为时尚;e.具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f.从地域上而言,从意大利发展到欧洲西北部;简述马基雅维利的史学思想在历史观方面,主要是天命与人本的混合观。

在史学观方面,①人本主义史学观:从世俗政治斗争的角度考察历史演进,摒弃神学色彩。

②功利主义史学观:强调史学为政治统治服务。

③历史研究要寻找历史规律,要从人类活动的形形色色的现象背后探求其共同的动机,从而找出一条普遍的规律来。

他从古罗马和意大利的历史中发现“由治到乱,然后又由乱到治”的规律,其根源在于人性恶与堕落的必然。

认识到这一规律才能破解这一循环难题。

如何评价人文主义史学优点:a.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复苏,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b.强调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相结合;c.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出现了真正的古代史研究;d.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e.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缺点:a.尚未树立真正的历史进步观念;b.对史学性质与功能的人士还比较肤浅;波丹的史学思想(1)史学观:①历史学的价值:波丹对历史之效用的看法继承了西塞罗“历史乃生活之师”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