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批判现实主义⽂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对于其后的⽂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它的产⽣在学术上和现实中都有着极⼤的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意义吴敬梓以其杰出的讽刺⼩说《儒林外史》,为中国⽂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林外史》通过⽣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以⼋股取⼠的科举制度的⽆情,⽆情地鞭笞了孔孟之徒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度鲜明的独创性,同中外⽂学史上的讽刺名作相⽐,吴敬梓笔下的讽刺艺术形象,闪耀着别是⼀家的异彩。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产⽣《儒林外史》是以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为中⼼,描绘出⼀幅封建社会末期腐朽、⿊暗和丑恶的真实图画。
这⼀特定的时代思潮和政治⽓候交互影响,滋⽣出含蓄,委婉刺世的讽刺艺术。
吴敬梓⽬睹了官僚豪绅徇私舞弊,膏粱⼦弟平庸昏聩,举业中⼈利欲熏⼼,“名⼠清客”招摇撞骗之象后,察觉到“上层⼠⼈”翻云覆⾬的嘴脸。
思想上开始唾弃功名富贵,不愿成为功名道上的殉难者,对社会的庸俗⽣活厌恶⾄极,难容阶级社会的势利观念,促成其对⼋股取⼠制度的不满。
他的祖辈有好⼏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到⽗亲⼀辈才开始中落。
这样的家庭,加上他⾃⼰⾝处儒林的地位,使得他对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封建知识分⼦的⽣活⾮常熟悉,尤其对那些科场和宦场⼈物的⾔⾏与内⼼世界,简直是洞察幽微,了如指掌。
吴敬梓以他⾃⼰的⽣活经验为基础,⽤锐利冷峻的现实主义眼光,通过艺术的典型概括,真实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活,将它的真实⾯貌展⽰在⼈们的⾯前。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征谈到《儒林外史》最闪亮之处,应当⾸推其讽刺⼿法使⽤的⾼超。
所以,鲁迅先⽣曾这样⾼度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林;其⽂戚⽽能谐,婉⽽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与同⼀时期的《红楼梦》成为⽂坛上并峙的双峰,在世界⽂学史中也是特别优秀的讽刺⽂学作品。
《围城》讽刺艺术研究

《围城》讽刺艺术研究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对围城内外人物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和人们的迷茫心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管谟业的塑造,讽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私
和功利心态。
管谟业自命不凡,却在追求自己的私利和面子上不断
受挫,最终陷入困境。
这种讽刺暗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和
虚荣心的严重问题。
另外,小说中对围城内外的社会现象也进行了讽刺。
比如,对
于城内的虚荣、势利和自私以及城外的贫困、愚昧和无奈,都是作
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
这种讽刺通过小说中丰富的人物
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出来,使得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等议题的讽刺也是一大特色。
通过对管谟业和孙小姐、方鸿渐和英子之间的感情纠葛的描写,作者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功利化和现实化,以及人们
对于婚姻家庭的迷失和困惑。
这种讽刺不仅体现了小说对于当时社
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现象、爱情婚姻等议题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这种讽刺艺术使得《围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当代读者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浅谈《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潘先生在难中》的讽刺艺术【摘要】讽刺艺术一直是《潘先生在难中》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三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潘先生在难中》的体现。
【关键词】讽刺艺术细节写实利己主义讽刺作品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很早,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里就产生了不少成熟的作品。
如庄子的许多寓言,像《东施效颦》《望洋兴叹》等等。
随后,还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讽刺作品,如被鲁迅先生誉为“足称讽刺之书”的《儒林外史》,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当然还包括叶绍钧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
叶绍钧作为一名教育小说家,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但写的最好的,还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他的教育小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暴露出了教育战线的黑暗内幕,而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正是作者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
下面将分析这一代表作的讽刺艺术:一.讽刺内容以潘先生为活动线索《潘先生在难中》以潘先生的活动贯穿全篇,以1924年江浙战乱为背景,描写了教育职员潘先生在动乱中举家逃难的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妻儿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
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
只是风闻军阀即将在本地区开战,他就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
一路上历尽艰辛,妻子和孩子失散,觉得家破人亡,找到后又马上松弛下来,开始沾沾自喜,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遇不到了。
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只要跨出那一道铁栅栏,就有人保险”。
好不容易地找到了一家有空房的旅馆,他先是抱怨“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后来一想到现在全家逃难成功,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迷迷地笑着。
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成功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讽刺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态。
浅谈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小说的讽刺艺术檀林中学吴高银我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
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
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
接着,作者又描绘一幅更精彩的漫画:“(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其次,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在作品中,作者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显露原形。
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
作者对他们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是爱尔兰作家伯纳德·肖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虚伪、自大、道德沦丧等方面的揭露,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该作品的讽刺艺术十分精妙,本文将从其叙述技巧、人物塑造和主题阐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其讽刺艺术的内在逻辑。
一、叙述技巧《华威先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华威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与其产生共鸣和互动,也加深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肖还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和情节,从而让读者深入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华威在讲述自己的成就时夸大其词,自称“我是个很出色的人”,同时又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人生真是多灾多难啊,我比其他人好运一些,不是吗?”这种对比式的表述让读者在愉悦笑声中发现自己的思考盲点,从而引起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二、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主人公华威是一个道貌岸然、自大虚伪的上流社会人物。
他生活奢华,爱慕虚荣,经常在社交场合作出种种华丽的姿态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他淳朴的面具下,隐藏着一个铁面无私、自私自利的人,他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并不友善。
华威的人物形象不仅揭露了上层社会的伪装和道德沦丧,也突出了现代人性的扭曲和空虚。
除了哈罗德·华威,小说中还塑造了其他丰富的人物形象,如华威的妻子,银行家,朋友等,都是对社会虚伪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描绘,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三、主题阐发小说的主题是反虚伪和人性扭曲,通过对华威等人物的揭露和讽刺,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华威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他的道貌岸然和自大,以及他的家庭生活中的自私自利和铁面无私,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揭示。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和思考,从而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通过其细致的叙述技巧、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阐发,达到了揭示社会、批判人性的目的,同时也让读者在笑声中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与扭曲,启示读者反思社会与人性的本质,使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2016.02“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由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先生对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肯定了其对封建科举制度弊病的揭露。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一部优秀的“讽刺之书”———《围城》,在这部作品中,钱钟书先生直指八年抗战时期病态的社会、政治、文化,深入道德、心理剖析病态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用诙谐、机智、锐利的语言建造了一座人生的“围城”。
一、虚荣心态的鞭挞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自序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全书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这样一群人类,他们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却将中国传统美德完全丢弃,漫无目的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在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特殊时代下苟延残喘,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虚荣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而这种扭曲的心态却在《围城》中鲜活的展示出来。
主人公方渐鸿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方渐鸿来到欧洲攻读学位之后,并没有投入到学术研究当中,而是不学无术、生活懒散,在父亲和老丈人的两面夹击和自己的虚荣心作祟之中,他决心买个文凭,“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方渐鸿以知识分子自居,却不追求知识上的超越,反而想用一张假文凭将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
在《围城》中,虚荣之心放佛瘟疫一样感染了每一个人,伪造作品的女博士苏文纨,畅谈昔日荣光的三闾大学教授,这些人物都毫无例外的染了“虚荣病”。
作者这是通过对这些人物虚荣心的揭露,展现了人性的颓败变质。
二、崇洋媚外心理的讽刺《围城》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到40年代,这时的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军阀统治的三重压迫,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炮火打开之时,中国人的思想也被西方文化所浸染,许多中国人对于先进的西方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等各种方面都表现出一种浓烈的崇拜之情,将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抛之脑后,只要与“洋”沾上边都会让人们趋之若鹜,即便是一些西方的文化糟粕———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也浸入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子里。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家。
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
鲁迅自己曾经说过,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本文试就他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说;讽刺艺术;表现手法鲁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作家,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对社会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小说之中,他的讽刺艺术的卓越成就即在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某些重大的方面。
1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形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与中国的、外国的优秀文学遗产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
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在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曾看了百来篇外国作品,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在鲁迅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没有把自己与世界文学隔开来。
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下,他将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讽刺与幽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
2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夸张、白描、对比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2.1 夸张背后实含讽刺在《阿Q正传》中,几乎全篇都贯穿着夸张的手法,它像显微镜般,把事物的本质更加凸现出来。
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阿Q临终时在法庭上画圈,更使人啼笑皆非、笑与泪俱涌。
这些夸张而带有漫画式的讽刺之笔,把阿Q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声色态齐俱。
阿Q 无端被捉,糊里糊涂被人押着画押,他不但不申述自己的冤枉,反倒羞愧自己画押时圈画得不圆,这种惊人的麻木和愚昧是何等可笑,又是何等可悲。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他在将阿Q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过程中,将喜和悲,笑和泪,哀和愤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幕幕带有喜剧色彩的大悲剧,使人不得不在经历一段喜,悲交加的感情风波后又燃起愤怒的火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等方式揭露腐朽落后现象,批判愚昧蠢笨的行为,使人发笑而予以否定的一种创作方法。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就是讽刺小说的写作高手,他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选入初中课本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是这一写法的大成者。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小说为例,谈一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就我看来,它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达到讽刺效果。
夸张是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某一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很离奇,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又是可信的。
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科举能改变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中举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
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后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二、运用典型细节,做实讽刺文章。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细微事物所作的描写,它能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中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在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是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丑态百出,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三、运用对比映衬,强化讽刺效用。
对比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个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在《范进中举》中,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变化的对比描写,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中举前,
范进是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他不得不去集上卖鸡换米,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相信。
然而中举了,马上一切都变了。
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称呼为“老爹”。
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
范进开始接受众人的朝贺,立即,房子、田产不招自来。
小说正是通过范进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刻画了出来。
四、通过客观描写,积蓄讽刺力量。
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客观的描写,达到讽刺的目的。
作者对讽刺对象,很少直接评说,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的描绘流露自己的感情,写来似乎非常冷静客观,但爱憎感情十分鲜明。
“无一贬词,而褒贬毕露。
”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
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可是一听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
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
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而他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就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还有对胡屠户收银子的动作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揣……”这里包含了丰富的讽刺意味。
胡屠户非常贪财但又不能不推让一下,他贪婪而又虚伪,显得非常可笑,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他假意推让,又生怕弄假成真,生怕范进当真以为叫他收着,生怕已经到手的银子又失去了,所以假意推让时仍攥着拳头,而且动作那么不爽利,是慢吞吞的“舒过来”,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真心相送,他就再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动作又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全然相反,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表现得惟妙肖。
增加了小说的讽刺力量。
也正是由于采用了这些巧妙的讽刺手段,才使得这篇小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都说蒲松龄“写鬼写人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肯定了他高超的讽刺手腕。
我看,吴敬梓在运用讽刺手段这方面跟蒲松龄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嬉笑怒骂,顿成佳作。
真善美丑,深入人心。
这就是讽刺小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