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和超越_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摘要:鲁迅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名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廊中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一页;而鲁迅的小说无疑以无可挑剔的雄资,英姿飒爽的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尽情的领略他小说艺术海洋中的波澜壮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鲁迅的小说艺术成为无可比拟的独特存在了,他的讽刺手法独到,批判到位,对人物,对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
从现实的角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讽刺在揭露的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特色。
关键词:世界思想手法讽刺传统价值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完美结合;是超越时空,在当今以至将来都有现实价值。
,在他宽广而深邃的艺术殿堂中,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读到了那颗火热的救国心,也认清了我们自身的劣根性,他的讽刺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
小说讽刺艺术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至高无上的地步,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范本。
一、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白描、夸张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我们不陌生在作品中使用对比的手法,但是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出神人化却是鲁迅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和力度得到了增强,感情色彩也更加明显,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在《幸福的家庭》中,作者处处把混乱而贫困的现实生活和人物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作家”要写“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乱四起,盗贼遍地的中国连安置这个家庭的地方都没有;“作家”在幻想着作品里主妇的风姿——“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当他一回过头去,自己身边站着的却是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作家”想象着作品主人公们“高尚优美”的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柴米油盐,家务活,女儿的啼哭声……强烈的对比,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喜剧色彩,也深化了作品的讽刺性。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
”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
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
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
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
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
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荒谬与黑暗。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他所运用的语言魅力。
一、讽刺艺术的特点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善于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以至于让读者既感到可笑,又深感沉重。
其次,他通过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夸张的形象来突显问题的现实性和荒谬性。
不仅如此,鲁迅还通过对话和描写人物举止等方式,将讽刺的箭头直击社会弊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狂人日记》中的讽刺艺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展现了人性的愚昧与丑陋。
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鲁迅巧妙地借用了讽刺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和社会病态。
在小说中,主人公笔记的内容兼具讽刺性和呼唤人性觉醒的目的。
比如,主人公写道:“夫国民既能如是,近代大进步,亦可未必不能如是,思想大进步。
”通过这样的讽刺描述,鲁迅表达了对旧观念和顽固习俗的不满,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反省。
三、《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部小说以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示了他的无知和自负之处,同时也揭示了剥削阶级对阶下团体的残酷压迫。
阿Q的失败和自欺欺人的态度成为了小说中最鲜明的讽刺点。
四、鲁迅语言的魅力鲁迅的语言犀利而生动,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所表达的观点。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主人公的视角,用细腻的描写将讽刺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运用夸张和比喻来渲染故事情节,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善于捕捉社会问题的实质,亦善于以幽默的方式将之呈现给读者。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导语: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浅析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欢迎大家阅读。
一、以乡愚的眼光嘲讽乡愚即乡镇愚民,他们的产生与中国传统乡镇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物质财富相对贫乏以及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乡镇居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尤其在城市兴起,形成了自己相对庞大的经济与文化规模之后,乡镇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力就更加趋于弱势,而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或者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因此,往往被智识之士称为愚人。
与此同时,乡愚的朴实、无知与憨直成为对于装腔作势的官方礼仪的有力的攻击。
乡愚式的嘲讽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下愚民的口吻风趣而犀利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装腔作势的伪善嘴脸,无论“真命天子”如何乔装改扮,在对他知根知底的乡愚们面前,都要脂粉脱尽、原形毕露,用巴赫金的话说,这是典型的“脱冕”,而这一“脱冕”则是通过一个愚人――一个乡间愚民的无知却又质朴真实的眼光而达到的,但是这种眼光却具有所向无敌的洞穿虚伪的揭露力量。
二、白描中暗含讽刺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基本技法,指的是不着颜色,纯用墨线勾描物象。
我国素有“白描打底”的传统,无论是画人物肖像,还是花鸟山水,是工笔画,还是水墨淡彩画,都把白描勾勒当作绘画之本。
白描同样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
它在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不作静止的、繁重的描摹,而是用最简练的笔触,勾画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外部现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到描写对象的整体品貌、内在生命和全部关系,得到美的享受。
在鲁迅小说中,作者往往使用白描手法就让讽刺对象无以遁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以对照手法冷静、客观讽刺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有尊卑之分,命自然有贵贱之别,在中国革命还没有胜利、社会处于动荡的旧社会,以赵太爷、鲁四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牢牢掌握着其他人的命运,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其他劳动人民,而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眼里,他们高高在上,仗着有钱有势对别人的剥削和压榨都是理所当然毫无异议的。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狂人日记》之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一八三四年,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
”(《且介亭杂集》)下面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
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
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
”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
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的原因。
果戈理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
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还骂英国政客;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
现在,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
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
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表现在哪里呢?第一,书名相同。
第二,都是日记体。
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借“狂人”之口发表自己的议论。
《狂人日记》中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
第四,结尾一句话。
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救救孩子”,这一灵感显然来自于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
鲁迅学过医,对果戈理以精神病学为参照来塑造一个“妄想狂”的写法,领会比旁人要深。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摘要】鲁迅作品以其犀利的社会批判性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而闻名,其中的讽刺艺术更是其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探讨其在文本中的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分析了鲁迅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包括夸张、讽刺、冷嘲热讽等手法的运用;其次探讨了对话在鲁迅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以及比喻与象征的运用;然后分析了怪诞语言和声音表达在鲁迅作品中的独特之处。
结论部分将探讨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研究鲁迅作品中的讽刺艺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在当今社会与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作品、讽刺艺术、社会批判性、语言表现力、讽刺手法、对话表现、比喻与象征、怪诞语言、声音表达、当代文学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鲁迅作品的社会批判性鲁迅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对话表达等手法,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制度、思想观念以及当时政治现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讽刺。
他以犀利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虚伪。
鲁迅通过作品中对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的冷嘲热讽,引导读者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他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性不仅仅停留在描绘社会的丑恶,更深入揭示了社会的根源所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代文学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2 鲁迅作品的语言表现力鲁迅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闻名于世。
在鲁迅笔下,语言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成为了讽刺的利器。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展现出强烈的表现力。
鲁迅的语言风格简练明了,富有力量,能够深入人心。
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巧妙地展现出社会的丑恶和荒诞。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

“狂人”的表述---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人物塑造论author: Windy tutor: Henry论文提要:““狂人”作为一种代表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人物特征无疑是一个最贴切的名词,对于这一名词的分析与描述,代表不同国度与不同年代的果戈里以及鲁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一个小小人物——“狂人”来深层剥解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情况。
两位作家作品言简意赅但又不失一针见血,把“狂人”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旨在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的迫害;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
本文从果戈里与鲁迅塑造“狂人”人物、对社会批判控诉与在艺术表达上的异同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异同点Abstract: " Madman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the time features of the social system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term, for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rm, representing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eras have their Gogol, as well as Lu Xun its own unique views, they are from a small little guy - "Madman" to deep-stripping solution of the bottom of societ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two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concise and yet sharply, the "Madman" image portrayed vividly. Gogol The Diary of a Madman era of tsarist Russia seeks to expose the persecution of the feudal system of governance; Lu Xun's "Diary of a Madman" was aimed at exposing the family system and the propriety of the evils, worried and indignant deeper. In this paper, Gogol and Lu Xun mold "Madman" figure on the social Critical complaint with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ree aspects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Keywords: Gogo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u Xun's madman果戈里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无疑都反映出在当时他们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国家、社会制度下最底层人们的心态历程。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张敏(湖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代热血青年接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白话文掀起一阵旋风。
白话文的兴起带动中国幽默讽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喷涌式发展新时期,中国幽默讽刺文学也由此在现代大放异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瑰丽画卷。
优秀代表执戟荷枪的孤独“战士”——鲁迅。
他的作品讽刺艺术的思想真实而又揭示矛盾,文学创作风格更赋予创造性。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创造性;0引言鲁迅的小说创作于中国白话文的兴起时期,并在当时中国“五四”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处于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与剥削,还受到封建地主、官僚、军队的层层盘剥,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他们进行麻痹。
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诞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他的作品更赋予真实性色彩,从他的各种讽刺技巧中可以找到他的内心呐喊与彷徨。
在他的小说人物描写中,通过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 、祥林嫂、闰土和爱姑,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上述四位作者刻画得鲜明突出的人民形象外,作者还刻画了七斤、阿长等等,这类人物形象相对于阿Q 、祥林嫂等人来说是简单了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色彩。
鲁迅曾经和农民有过接触的,对农民的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当中也许不乏智识者,但他偏偏选择去刻画一系列带悲剧性的农民形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他笔下的阿Q 、祥林嫂、闰土的出现,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人民的声音。
通过一些讽刺性刻画人物特写,展现了社会矛盾的一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当时各个阶层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责备。
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当时启蒙主义和文学革命的需要,以及现代审美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从讽刺的艺术上讲,鲁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他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当世腐朽,讥讽时弊的传统,一改之前谴责小说的玩弄辞藻,笔无藏峰,失去批判节制的黑幕展示,跳出了题材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 0),12*- 03-423+5 4)..313
6789 #$ : % (;<9 #&&’
借鉴和超越: 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迟 蕊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 )
摘 “为人生 ! 的艺术观念上, 要: 鲁迅取法果戈里, 不独体现在 还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甚至说, 鲁迅对果
外强用船坚利炮击碎了清政府狂妄自大的大国美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赶跑了皇帝, 却引出了一连 串的大大小小的政坛小丑, 使得原本已经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再度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由此, 鲁迅强烈的感 受到现实是多么滑稽可笑!而且这比比皆是的滑稽可笑处,远比作家可以制造的笑料还要滑稽可笑不知多 少倍。甚至说, 滑稽是鲁迅对于现实的一种普遍感受。它成为作家长期的心理积郁, 必然有朝一日会喷薄于 “所反映 笔端。 只不过, 当时的鲁迅也许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方式加以表现而已。 后来他遇到了果戈里, 从他 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黑暗、 腐败、 愚昧、 贫穷的俄国社会的缩影中, 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原形, 看到了中 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果戈里作品中暴露的帝俄专制社会的相似之处,看到了果戈里笔下塑造的一群贪赃枉 法、 营私舞弊、 涂炭人民的官僚统治者与我国的反动统治者是本质相同、 沆瀣一气的社会蠹虫。 ! ! " # 正如鲁迅 “在外国, 《外套》 (韦素园译, 《未名丛刊》 自己所言: 则如近来已被中国读者所注意的果戈里的作品, 他那 在 《鼻子》 (许遐译, 《译文》 中) 里的大小官吏, 在 中) 里的绅士, 医生, 闲人们之类的典型, 是虽在中国的现在, 也 还可以遇见的。这分明是事实, 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 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 $ # 可见鲁迅对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产生了深度的认同感。此外, 鲁迅特别不喜欢那种插科打诨式的写法, 认为刻意地制作笑料没有力度, 于是 当他看到一向以在平常小事中见讽刺的果戈里, 便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共鸣, 对他赞叹不已。鲁迅认为果戈里 !%#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 的伟大之处在于 振其邦人 ! 。在此, 鲁迅那种以生活原本就是充满滑稽可笑的思维 习惯或思维方式被强化了。 他从果戈里的小说中悟出了文艺反映社会的真谛, 坚定了他弃医从文的决心。 果 “果戈里的小 “催化剂 ! 的作用。正如有人曾提出的: 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形成起到了 说给鲁迅一个意象和一个出发点,让他不但表现出对外部被吃掉的恐惧,而且还表现了被从内部吃掉的耻 辱。 ! ! &’ # 笔者认为鲁迅从果戈里讽刺艺术那里继承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 一、 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的手法; 二、 含蓄的讽刺美。 “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 这个基本的原则。鲁迅在评价果戈里时曾说: “纵使时代 这两个特点实际上都源于 不同, 国度不同, 也还使我们像是遇见了有些熟识的人物, 讽刺的本领, 在这里不及谈, 单说那独特之处, 尤其 是在用平常事, 平常话, 深刻的显示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 !“这些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 剧, 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 剧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 && # 鲁迅的这段评价极其精准。对此, 果戈里 “以前没有一位作家有这种如此生动地表现平 本人也曾经引以为自豪。 他在 "#$% 年的信中写到普希金说他: 庸乏味生活的才能, 没有一位作家能如此有力地描绘俗人的平庸乏味的生活, 这种描绘使逃过人们注意的所 ! &( # “于平常小事中见讽刺 ! , 有微小细节在每一个人眼中放大闪亮。! 所谓 就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可 讽本质, 让人物和故事的内在逻辑力量产生出讽刺效果, 从而来达到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讽刺的概括。它是一 种内在的讽刺, 即讽刺性和喜剧往往多从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内部而来, 它是一种独立于作家主观情绪以外 “平常小事 ! “是公然的, 的客观存在。 它遵循真实的原则, 注重于写实。 那些 也是常见的, 平时是谁都不以为 奇的, 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 可笑, 可鄙, 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 行下来了, 习惯了, 虽在大庭广众之间, 谁也不觉得奇怪; 现在给它特别一提, 就动人。譬如罢, 洋服青年拜 佛, 现在是平常事, 道学先生发怒, 更是平常事…… ! ! &) # 如此可见, 讽刺与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进行 《 捏造、 暴露及中伤的方法有着根本性区别。比如, 果戈里的 死魂灵》 中马尼罗夫和乞乞科夫进客厅一幕就是 最好的例证。 那里没有故意的嘲笑和暴露, 可人物自身的言行不一足以产却生出浓郁的讽刺效果。 在鲁迅的 《 》 “ 作品中也有过许多类似的细节表现。比如 阿 & 正传 中写到:赵秀才消息灵, 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 “辫子盘在头上 ! 这一细 便将辫子盘在头上……尼姑待他们走后 ! 发现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其中 节使得恶势力投机丑相昭然若揭; 而不见了宣德炉则更是不着痕迹地揭露出他们表面上正人君子, 骨子里的 《祝福》 《风波》 盗贼本性。又如, 中的那个在祭祖时不让祥林嫂插手的鲁四老爷和 中那个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三国志》 的赵七爷, 都是上述精妙讽刺艺术的产物。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 ! 的含蓄的讽刺美。他认为真正的讽刺是 除此以外, 鲁迅还十分赞赏果戈里那种 “一个作者, 用了精练的, 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 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 — 写出或一群人或一面 “鼓动 的真实来, 这被写的一群人这作品为 ’ 讽刺 ’ 。! ! &* # 可见, 鲁迅提倡含蓄的讽刺。讽刺作家的目的固然是 “尽力用各种情绪—— 其读者也起来讽刺与谴责 ! , — 嘲笑、 轻蔑、 愤怒、 憎恨—— — 激发读者, 从而达到其目的。 !
! &am 假如过甚其辞, 就失去了文艺底价值。, ! &- # 这就是说讽刺艺术应当远离无
・!"・
度的夸饰, 避免为迎合读者而降低应有的审美趣味。虽然只有尖锐的笔锋, 才能揭穿隐伏在事物表象下的本 质特征, 提高人们对于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辨析能力, 但含蓄的手法则是力图使暴露丑恶本质的过程更加耐人 《钦差大臣》 寻味, 意蕴深长。否则便会锋芒太露, 缺乏诗味。比如 中那段市长召集全体官做迎接准备的描写 便堪称含蓄讽刺的典型。在那里没用一句故作嘲讽的语言,可是从几只散养的鸭鹅与随意摆放的各种破烂 东西,读者很快就能领教了那些官吏们庸懒涣散的工作作风和贫乏卑鄙的精神世界。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常 《肥皂》 见这种写法。比如在 中, 作者并没有辛辣讽刺去戳穿四铭的假仁假义, 而是用他妻子的大骂和同事的 《高老夫子》 笑穿来撕破他道学家的假面具。又如在 中, 作者把一个道貌岸然的高尔础放置在女校讲台上尽 “ 情表演, 使他的下流庸俗的心理一展无遗, 达到了 无一贬词, 而情伪毕露 ! ! "# $ 的精湛的艺术效果。这种讽刺 “蹙而能谐, 让读者感到他虽是辛辣的, 但却是委婉的。正如鲁迅所主张的 婉而多讽。 ! ! "% $ 二、 在鲁迅的杂文、 散文与诗中暗动着果氏讽刺的影子 《从讽刺到幽默》 《论讽刺》 《论语一年》 《从幽默到正 鲁迅杂文中有关讽刺的文章有《什么是讽刺》 、 、 、 、 《谁的矛盾》 《小品文的生机》 经》 、 。此外, 还有论小品文时兼论讽刺的文章, 即 等。可见鲁迅对讽刺艺术曾有 “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 ! 和 “含蓄 过精心的研究。他的某些杂文也明显地体现着前面所述的两个基本特征, 即 《夏三虫》 的讽刺美 !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杂文作品中俯拾皆是。比如 , 就是写生活中最常见的不能再小的 《灯下漫笔》 “特别一提 ! 就产生出动人了讽刺效果。再如, 也是由身边的兑换银元的小事说起, 事物, 可经他 进而从民族历史和文化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两样时代, 呼吁青年人扫荡那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肩负起创造第三 样时代的使命。 在鲁迅某些非写实的讽刺杂文中, 虽然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 实则句句写实。这种写法有时让我们很容 “荒诞中加写实 ! 的讽刺手法。所谓 “荒诞中加写实 ! 也就是鲁迅曾评价到的: “果戈里 易联想到果戈里擅用的 ("#$%&’# () *%+%& ,-./—— — ,-01) 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他开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谈的, 但逐 ! "& $ 《 ! 对此, 鲁迅的杂文 拟豫 渐移到人事, 并且加进讽刺去。 奇特的是虽是讲着怪事情, 用的却还是写实手法。 》 “ 言—— — 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 就是最好的注脚。文章于 荒诞不经外衣掩盖下, 揭示了社会的形形色色, 光 怪陆离。一些不便直说的话, 便都曲曲折折地写到纸上了。 ! ! ’( $ 《野草》 《复仇》 同样的技法也曾被运用到了鲁迅的散文诗的创作中。如 中的 描写到: 一对男女裸身持刀, “路上人们从四面奔来, 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密密层层地, 如槐蚕爬上墙壁, 如蚂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 亮, 手倒空的。 然而从四面奔来, 而且拼命地伸长脖子, 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 他们已经预觉着事后的自己的 但却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渗透着清醒的现 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 ! ’" $ 这是一个荒诞的场景和夸张的情节, 《立论》 实主义精神, 将所有看客的本质揭示出来了。又如那篇短小精悍的 , 再次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于平凡小 “摄取了为人们所习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事见讽刺的本领。此文 反映了中国国民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 凡 事都要讨个大吉大利是, 明知是个骗局, 也要自欺欺人。 ! ! ’’ $ 鲁迅把讽刺的焦点聚集在圆滑世故的中庸哲学 上。 《朝花夕拾》 鲁迅的杂文是讽刺艺术的典范, 而 虽是散文集, 却也具有一种杂文式的幽默, 对日常生活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 不合理的, 可笑的, 可鄙甚至可恶的事加以嘲讽, 颇耐人寻味。其中的 、 《五猖会》 经》 、 等某些回忆性散文, 从一个特定角度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又于不经意间讽刺了二三 《 》 十年代的当权者及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 藤野先生 中,对大清留日学生的外貌特征作了如下描述: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了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了帽 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 $ 作者颇含意趣地以日本的象 征富士山作喻体, 寥寥几笔, 却入木三分地生动展露出留学生们不思求学, 醉生梦死的丑恶行经和庸俗卑琐 《父亲的病》 “最平常的是 2 蟋蟀一对 2 , 2 要原配, 的心态。 一文中, 写绍兴老中医开的药引子, 旁注小字: 即本 ! 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 在一窠中者 2 。 似乎昆虫也要讲贞节, 续弦或再醮, 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 将中医中 的某些陈腐荒唐因素与旧伦理拉到一起, 加以嘲弄, 妙趣横生。如此可见, 鲁迅运用讽刺, 绝非随意想象, 而 是建立在尊重现实生活及规律的基础上, 所以才显得更加含蓄隽永。 除了杂文、 散文与散文诗, 鲁迅一生还写了十多首政治讽刺诗, 显示出很高的艺术造诣。这些诗也是以 真实为基础, 针砭假、 恶、 丑。让人物和事件的内在逻辑, 焕发出含蓄却不失辛辣的讽刺效果。鲁迅作诗也像 “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 创作其他题材的讽刺作品一样, 非常讲求委婉含蓄的讽刺美。他认为: 而毫无善意, 也毫无热情, 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 一无足取, 也一无可为, 那就并非讽刺了, 这便是所谓 2 冷嘲 2 ! 。 ! ’* $ 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