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关于鲁迅文学作品的评价
《呐喊》点评

《呐喊》点评《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多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呐喊》的详细点评:首先,从思想内涵来看,《呐喊》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鲁迅先生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了封建礼教、旧道德观念对人们的束缚和压迫,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他们的苦难和无奈,并对这种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由、平等、民主等人类普遍价值观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呐喊》成为一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品。
其次,从艺术价值来看,《呐喊》展现了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运用简练明快、质朴自然的语言,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此外,鲁迅先生还注重情节的构思和安排,使得每个故事都紧凑而富有张力。
这种精湛的艺术手法使得《呐喊》成为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最后,从社会意义来看,《呐喊》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启发了后来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观念。
同时,《呐喊》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对于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呐喊》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和重要社会价值的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思考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人类普遍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句子简短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句子简短
1.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2. "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小说方面,他的散文和译文同样精彩。
"
3.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4. "鲁迅的小说虽然描绘了惨痛的现实,但在细节和情感描写上却非常细腻动人。
"
5. "鲁迅痛恨封建思想和旧文化,他的作品呼吁人们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和平等。
"
6.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利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
7.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处境,并为他们发声。
"
8. "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这些思考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9. "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黑暗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历届文人对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评价

历届文人对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朝花夕拾》被认为是他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历届文人对鲁迅的《朝花夕拾》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鲁迅的代表作,《朝花夕拾》展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
思考。
这本书以散文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
这些故事富有真实感和鲜明的画面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历届文人对《朝花夕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鲁迅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集
大成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写作风格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文人赞赏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真实刻画。
他们认为,《朝花夕拾》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同时表达了鲁迅追求进步、改革的强烈愿望。
在不同的时期,历届文人对《朝花夕拾》的评价也有所差异。
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书作为社会批判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它呈现了旧社会的丑恶与罪恶,对于当时正在改革和觉醒的中国社会起到了警示和启发作用。
而一些文人则更加注重鲁迅作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创作技巧,赞赏他在散文写作上的突破与创新。
总的来说,历届文人对鲁迅的《朝花夕拾》评价普遍较高。
他们认为这本书在
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也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才华和独创的写作风格。
《朝花夕拾》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作家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启迪。
朝花夕拾名家评价

朝花夕拾名家评价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一些名家对《朝花夕拾》的评价:
1. 鲁迅先生通过对往事的回忆,用真情实感描绘了那些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他的文字充满着真情实感,用真挚的笔调描绘了那些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使人深深地被感动。
2. 鲁迅先生的文字雄浑有力,充满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他敢于坚持真实,对现实进行深度的剖析。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而且也展现了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3.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岁月变迁的感慨,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4. 钱钟书认为,《朝花夕拾》是我们散文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经典,是不断追求真理的开始和努力的标准。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才华和思想深度,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鲁迅作品的评论

关于鲁迅作品的评论关于鲁迅作品的评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解放》,1940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含泪的微笑、悲喜剧性格的矛盾统一、讽刺的真实性和诸如对比法、滑稽法、夸张法等独特的表现手法。
含泪的微笑: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有一点超群之处,是在朴素精练的真实描写中,把眼泪同微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寓庄于谐,亦庄亦谐,不仅讽刺情调富有变化,而且在笑声里还隐含着深沉的忧郁和哀伤。
悲喜剧性格的矛盾统一:讽刺艺术运用于悲剧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使人物的性格具有了悲喜剧的双重组合。
这是鲁迅在塑造悲喜剧性格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塑造悲喜剧性格的范本。
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人物的性格的双重组合,主要是悲喜因素的组合。
讽刺艺术的真实性:鲁迅的小说的讽刺,正是作者正视现实,毫不容情地把生活中的丑恶事物真实地加以描绘与揭露的结果,作者以深邃的眼力观察现实,于是他随时发现出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的虚伪性。
独特的表现手法正因为鲁迅特有的讽刺笔法,使得鲁迅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比同时代任何人的都要真实,所揭露的国民性格弱点比同时代任何人的都要深刻。
鲁迅将封建愚民政治框架下国民性格的异化作为艺术聚集的焦点,力图通过揭露国民人格的麻木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在这过程中,讽刺犹如一把犀利的刀,无情地剜下人性溃疡的腐朽之肉,将国民劣弧根性的种种卑劣状态公然推到了历史的祭坛。
写鲁迅的作文盗版也盗版的太缺德了吧!二楼还好点……汗!经过第五组的学习,我初识了鲁迅。
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我更深入的了解了鲁迅。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鲁迅的家庭彻底破落了。
他发奋学习,学堂里一个月进行四次考试,考了第一名,奖三等银牌一枚,四枚三等银牌可换二等银牌一枚,四枚二等银牌可换一枚金牌,鲁迅花了三年时间才换了一枚金牌。
对鲁迅作品《呐喊》的文学评论

对鲁迅作品《呐喊》的文学评论第一篇:对鲁迅作品《呐喊》的文学评论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茨维塔耶娃的这句话:“我生活中的一切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结合来爱的。
”后来在读《树上的男爵》的时候,看到结尾处,在男爵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终身住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
”逗趣之余也能感受到那种又恨又爱最终还是爱但是又以告别和决裂来表现的爱。
在重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之时,我忽然觉得,小说很多时候也表现了这种矛盾的爱。
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决裂的爱?我想这和其基于个人经验之上的孤独感有关。
一、个人经验的孤独。
鲁迅一生当中,有很多经历使他感觉到寒冷,让他觉得与环境格格不入。
我们从小说当中能够看到,对鲁迅影响至巨的个人经历至少有两处,《〈呐喊〉自序》里是这样说的:“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这处经历使少年鲁迅体会到人情冷暖,并且在逐渐成长的鲁迅心头放大生根,使得他在所处环境中总是遽然转身,瞪着怀疑的眼睛审视周围一切,感到遍体生凉,格格不入。
这点我们在《狂人日记》中当能体会到。
《狂人日记》的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从怀疑赵家的狗到怀疑赵贵翁一直到辨认出吃人的还有自己的大哥,可不是要从头直冷到脚跟?在《明天》里,单四嫂子的宝儿夭折之后,邻居王九妈帮做丧事,作者这样写着:“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事主家里都已经家徒四壁,却仍然要顾及人情请帮忙办丧事的人吃饭,这种人情可不是冷酷?所以作者不无讥讽地说:“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

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大全
一、关于鲁迅先生文章的评价:
1、鲁迅先生文章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其文风清新、生动,用词妙趣横生,有时还慷慨激昂,深得读者喜爱。
2、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把思想变成一切可能的深刻思考,有力地激发读者思考、启迪思维。
3、鲁迅先生文章的风格独特,他把传统的古典文学语言和“八股”文章的格式融合在一起,整个文章既有古典文学的文雅表达,又有现代文学的缠绵悱恻,令人叹服。
4、鲁迅先生的文章内容丰富而多样,他以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为中心,以情感价值观作为最核心的主题,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5、鲁迅先生的文章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表达出他对于人性的追求和对文学的高度认知,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想感悟。
对鲁迅作品的评论

对鲁迅作品的评论对鲁迅作品的评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作品评论,希望大家喜欢哦!篇一:鲁迅作品的评论我从小就常常阅读鲁迅的作品,最喜欢读的是鲁迅的小说和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都使我百看不厌,如醉如痴。
正是鲁迅的这些作品,给了我终身难忘的文学启蒙教育,初步窥探到了美好动人的文学殿堂,从而爱上了文学,引导我立志一辈子走文学创作道路。
从青年时代直到今天,我虽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但在我国现、当代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仍然还是鲁迅的这类作品,经常“炒冷饭”,实际上是作为创作典范不倦地加以精读,细细品味。
我之所以如此热爱鲁迅的这类作品,原因就在于鲁迅的作品中,含有开创性特色的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价值。
这和一般评论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视角可能不尽相同。
有些人在谈论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说的往往就是作品最后的那两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仿佛这篇文学经典之作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这两句话。
诚然,鲁迅借助于一个狂人的自我表述,以狂人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独白,深刻地揭露了半封建社会人压迫人、人吃人的内在本质,这确实是这篇作品的伟大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
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作品中直言不讳地对此提出抗议和大声呐喊,永远应该受到世人的重视和尊敬。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并不是一篇政治论文或社会学论文,而是一篇以审美价值为前提的小说作品。
如果我们(包括广大读者)要的仅仅是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鲁迅还何须用小说的形式去加以表达?只须写一篇政治论文或社会学论文就可以表达清楚了,甚至还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得比写小说更加清楚。
依此类推,如果根据某些评论家的评论方式,鲁迅所有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也都是这么一回事了:《阿Q正传》就在于它说明了我国当时的国民劣根性;《故乡》就在于说明了人和人之间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所谓“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祝福》就在于说明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精神禁锢;《孔乙己》就在于说明了封建没落知识分子毫无出路的可怜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含泪的微笑、悲喜剧性格的矛盾统一、讽刺的真实性和诸如对比法、滑稽法、夸张法等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在他的文学战线上表现的非常突出。
特别是他的小说。
鲁迅自己曾经说过,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本文试就他小说中的讽刺艺术特征作些阐述。
1含泪的微笑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有一点超群之处,是在朴素精练的真实描写中,把眼泪同微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寓庄于谐,亦庄亦谐,不仅讽刺情调富有变化,而且在笑声里还隐含着深沉的忧郁和哀伤。
鲁迅小说中的讽刺,是出于对人民麻木状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所以,他的幽默绝不是轻松愉快的玩笑,更不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的解嘲的麻醉剂,而是掩饰在表面的平静和滑稽之下的沉郁和严肃。
鲁迅很反对那种轻松的幽默感,他认为,在中国还不适宜于这种幽默的存在。
所以,他那沉郁的幽默总是“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阿Q的喜剧性格和悲剧命运的交融是最典型的一例。
可以说,阿Q 的每一个喜剧性行动中都隐含着深刻的悲剧因素,而阿Q的悲剧命运又完全是通过喜剧性格的发展构成的。
阿Q是引人发笑的,但他引出的正是一种含泪的笑,从“君子动嘴不动手”到“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从阿Q真能做“到钱府门前的龙虎斗”……甚至直到阿Q走向革命时,也还是阿Q式的白盔白甲、元宝、女人等等的幻想;而在临死之前,他还羞愧于判决书上画押画的不圆呢……《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是并不单一的。
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和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艺术修养、艺术特长等。
《阿Q正传》是要暴露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精神的畸形,这就决定了作品的主要方面,具有讽刺喜剧的特色。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生活中有些东西本来是丑恶的,荒谬的,却偏想装成或说成为美好的东西,有的甚至是真诚地自以为光荣的。
作家把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暴露出来,就使人感到可笑。
笑,正是讽刺作家特有的武器。
阿Q本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的丑,不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的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
总之,他的主观精神状态与实际生活地位,是那么不调和,因此,阿Q这个人物就主要不是使人觉得可怜而是令人可笑了。
一般地说,悲剧使人落泪,喜剧使人发笑。
阿Q的结局的艺术效果与这两者都不同。
作者以沉重而非轻松的心情,用讽刺又带幽默的手法写出,因而读者不会流泪,而是欲笑又笑不出声。
这就是因为阿Q的可悲的结局,是以喜剧艺术形式演出的结果。
2悲喜剧性格的矛盾统一讽刺艺术运用于悲剧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使人物的性格具有了悲喜剧的双重组合。
这是鲁迅在塑造悲喜剧性格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塑造悲喜剧性格的范本。
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人物的性格的双重组合,主要是悲喜因素的组合。
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子君、涓生、魏连殳都是悲喜交织的性格。
他笔下的阿Q和孔乙己,就是悲剧性格和喜剧性格的双重组合的范本。
鲁迅在给乔南的信中谈到《阿Q正传》时说:“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
”鲁迅的目的,虽不在于滑稽或哀怜,而在于描摹国民的灵魂,以拯救垂危的中国的“死魂灵”,但他的艺术手段却是通过滑稽哀怜的组合来实现的。
我们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悲剧,而是一个喜剧性的社会悲剧,可悲欲可笑在小说主人公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笑使泪更加浓烈,喜剧因素强化了悲剧深度。
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
他本身是矛盾的,是唯一穿着长衫而站这喝酒的人。
他已经被社会遗弃,变成了读书人的异已物,甚至是普通人的异已物,但自己却未能认识到这种异化,仍以一个读书人自居,强撑着知识分子的架子。
这就是说,孔乙己的性格,是一个悲剧与喜剧的矛盾交织物,是最可悲与最可笑的两种不可调和的因素的有机统一体。
而联系可悲可哀与滑稽可笑这两极的中介,就是他的“无知”,他的“不自知。
孔乙己他明明是最可悲的,却不知道自己的悲惨,还自以为比别人多懂一些“之乎者也,”多一件长衫。
他自己认识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相去很远。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孔乙己的性格正是如此。
在别人看来,他是非人,他是贱人,他是完全多余的人,不合社会的人,而他自己身临其境,却完全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自己正处在这种悲剧世界里甚至还要炫耀那些把他引入这悲惨世界的东西。
这才更加可悲。
“喜剧是把毫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但并不是说,在孔乙己身上毫无价值可言,他们的性格所以带有悲剧因素,正是他生来就具有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这就是人的价值,但他这种本是非常神圣的价值,被不合理的社会力量撕毁了,然而他仍然是善良的,诚实的,正直的。
当人们谴责他偷盗的时候,他抗议并以“窃书不算偷”为理由进行辩白,这种辩白恰恰在实际上承认自己的偷窃,这又透露了他灵魂深处的真实。
孔乙己正是保留着一些善的品质,滑稽的性格才带上深刻的悲剧性,这也正是鲁迅运用讽刺艺术塑造任务性格形象所达到的高度。
3讽刺艺术的真实性鲁迅的小说的讽刺,正是作者正视现实,毫不容情地把生活中的丑恶事物真实地加以描绘与揭露的结果,作者以深邃的眼力观察现实,于是他随时发现出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的虚伪性。
比如在《祝福》里,我们看到鲁四老爷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却时常要发怒,骂人,而且动不动就皱眉心……这些事,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太普遍套平常了,甚至人们都已经习惯,不以为奇了,但经过鲁迅锋利的笔锋淡淡地一勾勒,虽然未加片言只语的贬责,而丑态却暴露素、无疑了,而且格外地动人了。
《高老夫子》中那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在弯腰拱手,连连客套,连对方“大作”的题目也弄不清,还说什么“百读不厌”,“座右铭”;一个讲“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的道学先生,却皱着眉头,甚至于发怒骂人。
这是多么地虚伪、矛盾和丑陋!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完全立足于现实生活,锋芒所向,无一不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痼疾的。
《阿Q正传》里赵太爷、假洋鬼子的狐假虎威、称霸一方,“咸与维新”所谓“革命政府”对劳动人民的镇压,阿Q的自我麻醉的胜利精神;《肥皂》、《高老夫子》里四铭和高尔础之流的顽固守旧和男盗女娼,《在酒楼上》、《孤独者》里吕纬甫、魏连殳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由勇敢叛逆到颓废、沉沦以至毁灭;《孔已己》、《白光》里主人公迷恋仕途的悲惨结局;《风波》里小土场上的惶恐不安,这都是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物和病态思想,鲁迅都一一给予了讽刺。
鲁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比吴敬梓更加自觉地把讽刺看作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为讽刺美的本质就是通过对丑的否定来达到对美的肯定,所以,他的讽刺,比《儒林外史》显得更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是爱是憎,鲜明,强烈。
想想《阿Q正传》里阿Q飞飘过赵府门前时,鲁迅写赵太爷之流的卑劣、怯懦、虚伪和无耻,渗透着那样强烈的愤懑和蔑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这种讽刺是多么严肃、慎重而又痛快淋漓了。
鲁迅所用的讽刺笔墨是很精练的。
这种精练,除了文字的简练之外民主要表现为作者从生活中选择、提炼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或细节。
作品中赵秀才与假洋鬼子到静修庵“革命”的描述,不过二百多字,含义却十分深刻,把人物丑陋卑劣的灵魂揭露得淋漓尽致,真是妙绝。
这两个反动人物的“革命”行动是这样荒谬不经,但又完全符合他们的身份、处境和思想性格的逻辑发展,令人可信,既是夸张的,又是真实的,高度典型化的。
还应该指出,这个生动真实的情节之所以含义格外深远,还由于它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武昌起义后的社会本质,一方面是赶跑了清朝皇帝,一方面是各种反动势力纷纷乘机篡夺革命果实,照旧骑在人民头上。
在未庄,“革命”就表现为打碎了静修庵里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老尼姑被当作清政府,挨了赵秀才们“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庵里又不见了一个宣德炉,这是多么辛辣而又意味深长的讽刺。
这样的描写,在作品中并非仅见。
革命风声传到末庄时,赵太爷与阿Q对话的描写,多为人们所称道。
一向不把阿Q当人看待的赵太爷,居然怯怯地迎着阿Q低声叫“老Q”了。
几句对话,把啊Q飘飘然的狂态和赵太爷的惶恐狡猾,都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来了。
还有,《不准革命》一章中,假洋鬼子“白着眼镜”对几个闲人胡乱吹牛,同样是让人物通过言语动作,“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丑态毕露。
这些都显示了鲁迅的深刻洞察力,高超的捕捉形象的本质和杰出的讽刺才能。
4独特的表现手法正因为鲁迅特有的讽刺笔法,使得鲁迅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比同时代任何人的都要真实,所揭露的国民性格弱点比同时代任何人的都要深刻。
鲁迅将封建愚民政治框架下国民性格的异化作为艺术聚集的焦点,力图通过揭露国民人格的麻木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在这过程中,讽刺犹如一把犀利的刀,无情地剜下人性溃疡的腐朽之肉,将国民劣弧根性的种种卑劣状态公然推到了历史的祭坛!4.1.对比法。
鲁迅善于利用讽刺艺术的特点,紧紧地抓住讽刺对象的要害。
将其放大,在强烈的对比之下。
让其丑态毕露。
例如《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他脱离了现实的斗争,为生活而挣扎,但在穷困的生活中,却幻想着富裕的生活,并企图将这种生活描写出来,以投绅士淑女们所好,可以“捞取稿费”。
于是,鲁迅处处以混乱而穷困的现实生活与虚伪而肉麻的空想对比,形成强烈的讽刺:“作家”要写“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乱四起,盗贼遍地的中国连安置这个家庭的地方也没有;“作家”幻想着作品里主妇的丰姿——“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像一个麻雀窠,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可是他一回过头去,靠左肩,便立着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
“作家”想象着作品主人公们“高尚优美”的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白菜堆、劈柴、女儿的啼哭声和阴凄凄的眼睛……。
现实的生活给予空想家以多么辛辣的嘲讽啊。
作者无须多加评论,他利用巧妙的构思,以形象的画面,就把讽刺对象的丑陋本质全盘揭露出来了。
4.2.滑稽法。
滑稽是讽刺艺术采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国文学理论家刘复把滑稽分为肯定性滑稽和否定性滑稽两种。
他认为“肯定性滑稽,是内在真的、善的、美的内容,却通过丑陋的、异常的,渺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滑稽,……而否定性滑稽则是假的、恶的、丑的内容,硬要通过美的、庄严的、神圣的形式来炫耀。
”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形象是采用了滑稽法的。
如阿Q,孔已己等。
尤其是在《故事新编》中,人物形象大多是肯定性滑稽与崇高组合在一起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