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
知识者灵魂的解读——废名、沈从文、钱钟书讽刺小说比较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知识者灵魂的解读——废名、沈从文、钱钟书讽刺小说比较分析姓名:张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王卫平20030410Y6904418知识者灵魂的解读知识者灵魂的解读一一废名、沈从文、钱钟书讽刺小说比较分析研究生:张滢指导教师:王卫平学科专业: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摘要:本文对废名、沈从文、钱钟书讽刺小说审美形态的组构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
从选材的独特视角、人物构成的人性内涵、心理真实中的讽刺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三位作家讽刺小说的共性:从文本形态、小说叙述模式与结构特点以及语言风格等万面,解析了他们讽刺小说的差异性。
文章进一步探寻这些异同的成因,并对他们的讽刺小说进行价值评估,肯定其文学史地位,同时也指出其局限,关键词:废名沈从文钱钟书讽刺小说比较废名、沈从文、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文学天赋和艺术个性的作家。
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力,执著地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审美取向。
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共同的时代心理。
促成了他们对讽刺小说的共同选择和对上层知识者的类型再现;他们的共同追求,掩抑不住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不同的审美取向,这使得他”J的讽刺小说,既有内蕴相通的共间性,X有异彩纷早的差异性。
他们的讽刺直指知识者的灵魂深处,是对人生、人性、人类的深刻反省和批判,讽刺体现,他们超凡的心境和『尊大的胸怀。
同时,他们的讽刺中也蕴含着幽默,这幽默体现了他们的性灵和智慧。
因此,他们的讽刺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共同的追求(一)选材的独特视角这三位作家在选材上,不约而同地游离于时代丰潮,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不带有社会政治的功利动机,也摒弃'r商业化的世俗功利意图。
他们不直接叙写社会重大事件,不去描摹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图景。
他们把人生看得火丁日,代。
他们避开时代激流面前文学的社会选择和政治选择,依照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特别感受,对焦于知识分子有限的人生经历、琐细的日常生活、微妙的心境,将人性与审美放置到文学刨作的中心,拓展了主流文化之外的题材空间和精神视野。
小说之境文字之美——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小说之境文字之美——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于阿丽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6)003
【摘要】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沈从文的成就已经毋庸置疑,然而作为一名批评家,我们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本文认为,沈从文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对于文字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关注,这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极为难得,就是时至今日也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份文字赏评的贡献迄今都还没有被批评界充分注意到.因此,本文就沈从文关于文字本身风格的体验、文字运用的技法特色、文字表现与创作得失等方面的论述展开分析,并对这种批评特色的形成原因加以剖析.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于阿丽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平静而婉约的审美追求--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旨趣 [J], 谭善明;赵俊芳
2.英美派影响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英美派背景下解读沈从文的小说创作[J], 余荣虎
3.唯美之舞——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J], 曹艺琳
4.沈从文“希腊人性神庙”的艺术分析与审美感知——评吴正锋《沈从文小说艺术
研究》 [J], 欧娟
5.沈从文“希腊人性神庙”的艺术分析与审美感知——评吴正锋《沈从文小说艺术研究》 [J], 欧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小说的反讽叙述

论沈从文小说的反讽叙述
李美容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现代反讽最显著的特征是反思性和批判性.沈从文的小说采用情境反讽和语调反讽两种方式,对中国二十世纪刚刚发轫的现代性,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试图寻求一条更人性化的、审美的现代性之路.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李美容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沈从文小说的叙述者与叙述策略 [J], 王晓萍
2.沈从文小说的反讽修辞——以人物“称谓”为中心 [J], 王晓冬
3.孤独的映衬与共谋的反讽r——论不可靠叙述的反讽效果 [J], 陈志华
4.反讽关照下的“自我”——论《航程祭典》中的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 [J], 肖霞
5.叙述的个性化与反讽性──《红楼梦》的叙述学分析之一 [J], 高恒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唯美”与“残忍”之间——论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反讽构成

轻力 壮 的水手 柏子 ( 《 柏子 》) ,有 年事 己高 的摆渡 人爷 爷 (《 边 城》) ,有 “ 长年 与流 水 斗争 的水 手 ,奇 身船 中枯 闷 成疾 的旅 行者 , 以及 其他过 路人 却有 了落脚 处 了 ”吊脚 楼 的妓 女 (《 鸭窠 围的夜》) 等等 。 水养 育 了这一方 儿女 ,这是 大 自然 的馈 赠 。水在给 他 们 带来 机遇 的同 时也 带来 了烦 恼 和不 快 甚至 是死 亡 。《 丈 夫 》中写 到 :在 乡村 农 闲时,家 中妻 子可 以到河 边的船 屋 做 些事贴 补家 用,人 们见 惯不怪 。丈 夫在 一次看 望在船 中 做 生意 的妻子 时 , 自己妻 子所 做的事 激起 了他 内心一 阵波 澜 。水上 生活 时时 与风浪 、激 流、 暗礁为 伴 ,生 命安 全是 没 有保 障 的 。“ 上滩 时 一个 不小 心 , 闪不知 被 自己手 中竹 篙 乱石激 流 中,在水 中淹 死 了,船主 方面 写得字 据 ,生死 家 长不 得过 问” 。这 是在 现 实 的生 活 中沉淀 下来 的潜 规 则 ,每 个 人 都 在 承担 着 生命 中 的意 外 。这 其 中 包裹 着 喜
然风 光的表 象展 览一一 种素 朴而简 陋 的忆往 的记实 ,多数 甚至算不得小说” 。4 O 年代千 U 行的作品 《 神巫之爱》 《 虎 雏 》《 边城 》《 长河 》 。这 些小 说构 成他 的 “ 湘 西系 列 ”小 说 的 主要 部分 , 而 散文 集 《 从 文 自传 》《 湘 行 散 记 》《 湘 西 》等 则 可 以作 为 沈 从 文 湘 西 系列 小 说 的 注 释 。在这 湘 西 ,生活环 境清 新 自然 但没 有与世 隔绝 的死寂 和寥 落 ,静 谧 中却 富有 生机 和 活力 。《 边 城 》开 篇作 者一 连 用 了七个 量词 “ 一 ”作 为修 饰 彼岸 的地 理 位置 和 人们 生 活的 状态 : 条 官路 ,一个 地方 ,一 小溪 ,一户人 家 ,一个 老人 ,一 个 女 孩子 ,一 只黄 狗 。他 们 的 生 活 是那 样 的 简 单 ,但 简 单 并 不 是简 陋 ,也 不 是 单 调 ,而 是 纯净 的美 。生 活 在 其 中 的 村 民更 是 心 思单 纯 , 民风 淳 朴 但 在沈 从 文 的小 说 里 ,我们 却读 出 了异 于淳美 的 因素。人 生 的残忍 ,旦夕 祸 福 的无常 对生命 的玩 弄 ,愚昧蒙 昧的无 知对 生命 的践踏 交 织 其 中。他 的学 生汪 曾祺 曾说 “《 边城 》是一 个温 暖 的作 品,但 是后 面 隐伏着 作 者 的很深 的 悲剧 感 ” 。在 沈从 文 的文 学世 界里 ,湘西 所孕 育 出的一切 与唯美 的距 离似乎 很 “ 近” ,触 手可及 。但 异质 因素 的存在 又使它 变得 很 “ 远” , 遥不 可及 。这些 异质 因素 与湘西 的美 好并置 ,唯 美与残 忍 的共存构 成 了沈从文 湘西 系列 小说 的反讽特 质 。反讽 有观 照 人生 ,对 自我及周 边世 界进 行一种 哲理 性反 思 。沈 氏的 “ 湘 西 系列 ”小说 主要 采取 的是情 景 式反 讽 。这在 人物 的 语 言与行 为 的对 照 中存在 着 ;这 在人 物 的现 实处 境与他 的 主观 愿望 之 间的对 照 中隐匿着 。沈从 文正是 通过 对湘 西系 列 小说 的这种 反讽 的艺术 化 处理 ,使 他 的小说简 约但 不简 单 ,具有 包容性 ,从而 上升 到一种 文化 思考的层 次 。 二、唯美与残忍的邂逅 沈 从 文 致 力于 地 展 现 了湘 西 的 自然 美 ,风 俗 美和 人
浅析沈从文文学批评

浅析沈从文文学批评作者:宋韶勋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4期宋韶勋(平顶山教育学院,河南平顶山 462500)摘要:在沈从文的批评世界里,文学的独立性和个性是他研究的最高范畴。
他大量的批评注重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的估衡。
在他的某些有偏见的批评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为现代文学批评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剖析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4—0143—02一、对沈从文文学作品批评的基本认识沈从文出生在1902年,原名叫沈岳焕,笔名有很多,譬如甲辰、休芸芸、上官碧、璇若等一些大家比较常见到的,但是沈从文儿时的乳名叫茂林,字崇文,家乡在湖南的凤凰县,是苗族人。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作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历史文物研究家。
无论是他的人生或者是文学作品,他都想尽力去将丑的东西进行完善,虽然,那些不全都是罪恶,但是,却能够让人感到很愉快,无法让人们预先就知道生命的庄重,并产生的高尚的情操。
我只想建造一座希腊小庙……在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而我表现的确是另外一种“人生的形式”。
这种世界大概根本没有,也不妨碍故事的真实。
把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放在文学批评史上度量,他的批评是别具一格的,独特和与众不同是他的一贯风格。
沈从文在对文学进行艺术创作时很现实地描绘出了他对梦想的渴望与追求,主观创造理论和客观反映现实这两个方面,并且把“生命”的本身性质和内涵融合到了一起。
譬如,在《会明》中,就像屠格涅夫所说的“堂吉诃德式”的会明的形象那样,堂吉诃德自身所表达出的就是一种“某种永恒的”真理信念,他全身上下无不透露出他对理想的无限崇拜,为了自己崇高的梦想,他忍受着巨大的困难,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危险。
他完全凭借自己的直接感受对作品进行点评,而他诗一般地去揭示国民的每一种弊症,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挖掘并且改造社会的各种方法;但是,他主要强调的是通过人性美来实现对民族与国家的重建。
[沈从文,文学批评,文体]沈从文文学批评及文体批评分析
![[沈从文,文学批评,文体]沈从文文学批评及文体批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efab0dce2f0066f43322c7.png)
沈从文文学批评及文体批评分析文学批评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更要重视评价的科学性,要以事实求实的态度来对待和评价文学作品。
与文学作品欣赏者不同,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要持有批评家的态度和视野,尽可能回归到文本的本来面目,并且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文学作品。
沈从文在进行文学批评时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尤其珍视作品的独立性和艺术生命,,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其实就是心灵自由的表现。
所以他的文学批评不从思想入手,更多的是探究文学作品的最深处,这一点不同于茅盾等文人的社会批评。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除了包含文学观以外,在批评自身的反思方面也包含对批评文化功能的理解。
一、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风格别具一格,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巨大反响,同时也写下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理念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追求静观的审美心态鲁迅先生说“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子,或者是其他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
”鲁迅先生所说的圈子就是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
沈从文和其他批评家一样,有自己的文学批评标准。
沈从文在进行文学作品批评的时候比较重视静观的审美心态,以一种静观的心态来批评他人的文学作品,这是批评家理性评价态度的体现。
沈从文将静观应用于文学批评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老子“虚静”文化心理的继承,让“虚静”更具有现代化意识。
沈从文认为,以静观的状态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完全的形式。
静观的审美心态要求注重理性,要求客服外在的束缚,并去除浮躁气息,在理性的状态下展示作品的独特风格,各种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理性过滤后才能成为作品。
如今很多作家一味攫取读者兴味,随意抄袭,结果作品内容千篇一律,这是极不理性的表现。
在评价闻一多的《死水》时,沈从文写到:“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一种光明”,认为其是一本理知的静观的诗。
美的诉求与守望——试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理想探微的论文

美的诉求与守望——试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理想探微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作为文学批评名家,沈从文以自己的人性乌托邦重新修复着人文精神生态,他以对荚的诉求与守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批评理想,思考着文学创作,探索着文学的未来走向,想象设计着文学的现代形态。
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人性;美与爱;经典重塑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生活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独特的精神气质,独步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的文学经典。
同样地,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的文学批评以对美的诉求与守护,传承着五四新文学之精神,构建着文学之理想形态,参与着世界意义的创造。
一、人性乌托邦之美学构建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于《新青年》的《人的文学》,率先竖立起了“人性”觉醒的鲜明旗帜。
之后,“人的文学”成为贯穿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一条思想主线。
周作人以人道主义作为根基,以个人为本位,认为人性是兽性和神性的集合,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主张灵肉二重生活要一致,最终实现人性之解放。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则更加明确地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很复杂的,唯因其复杂,所以才是有条理可说,情感想像都要向理性低首。
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淮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强调了“人性之约束”,“人性”成为文学批评之唯一标准。
而到了三十年代,沈从文则申明:“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延展丰富了五四以来文学的人性学说,成为经典的自然人性论沈从文所崇尚的理想“人性”,一如其在湘西系列小说中所呈现于世人的那样,是基于人的原初状态之下的天人合一。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作者:郭传梅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36期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
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
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
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作者为什么会在那样一种纷乱之中,还会有这样一份“闲情雅致”呢?作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有着原始民风的特殊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的人生形式”的描写来与外界那种动乱、喧闹,无秩序地堕落的人的生活状态相对照。
对湘西边界里完美人性的赞美与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对外界社会的一种否定。
在两相对照中,呼唤全民族的醒悟,寄托着作者对重塑全民族性格的期待。
作者对故乡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表明他站在乡村中国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痛苦历程。
作者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然人性理想。
即一种未经现代文明玷污,未受世俗礼法约束的自在状态的人性。
从两相比较中。
也可以看出沈从文由此作出了全现代人吃惊的文化选择:对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自豪的“秩序”和“美”极为反感,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
这种反文明反理性的文化选择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乃至误解。
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文化选择还原于20世纪初历史文化的氛围中,还原于理性与人性的原始冲突时,就会感到沈从文的文化选择隐含着非常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
以及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普遍性困惑。
湘西人身上注入了民族原始文化的因子。
表现出朴素勤劳、善良等优美的人性,而现代文明里的现代人则混乱、堕落无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摘要】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
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了其小说的讽刺艺术,并且还把他与老舍进行了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世态;怜悯;内省;外化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也确实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和社会人生。
贯穿其全部创作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从道德的角度,将都市上流社会和乡村下层人民两相对照,表现他的基本爱憎。
只要将《边城》与《绅士的太太》,《柏子》与《八骏图》对照看看,即可明白。
在乡村下层人民,是纯净无瑕的灵魂世界,人们信守着自己的本来,一任命运的捉弄而不变初衷,一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
即使是柏子与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这类人物,粗野中也见出热情,放纵中露出率真。
他们的爱也炽热活泼,充满着生命活力。
而在都市上流社会,则是人性泯灭的昏天黑地。
华丽的衣着掩盖不住灵魂的肮脏,高贵的身份反倒滋生透顶的虚伪。
欺人又自欺,在相互地瞒和骗中,混合着哭声与笑声。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作者的取舍是泾渭分明的。
所以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
本文拟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并与老舍进行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一沈从文的以都市上流社会为题材的小说是一种社会世态讽刺小说。
其讽刺对象主要是都市上层社会中的绅士淑女。
小说着力于他们在其小小恩怨得失中的表现以及对爱情婚姻的焦灼。
就思想内容来说虽然有政治批判力弱的缺点,但他所写的也是社会病态的一部分。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病态人们的一般性的讽刺上而是上升到人的精神领域观照,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病态精神特征。
沈从文憎恶文明都市中那种“假道学”的作派,称这种违反自然人性的人物“在朝则如张天翼写的华威先生,在野则如鲁迅所谓阿Q”,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对都市文化下的国民性进行了反省、解剖和嘲讽。
《八骏图》就是描写文化界道貌岸然的名流学者的空虚的人生态度和变态的情欲心理的。
传说周穆王曾有“八骏”,这位耽于安乐的穆天子曾驾着这八匹名马万里遨游,在昆仑山瑶池与西王母相会,饮马赋诗,其乐无比。
沈从文以这个属于小说家言的古老典故作小说的篇名,本身就包含着讽刺。
这八位来自千里之外的“人人皆赫赫大名”的教授聚集到青岛海滨作暑期讲演,虽然他们被誉为“千里马”,但一个个无非是被城市文明和学识堵塞了心灵上正常欲望的衣冠俗物。
他们可没有周穆王八骏那种夜行万里,超越飞禽的雄姿,而是一个个在卑琐的泥泞中打滚。
有的教授杜撰出一些大而无当的人生哲学来自我解嘲;有的教授儿女成行,还在蚊帐里挂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而宣布不愿结婚的教授却大谈精神恋爱并跪倒在上海交际花的石榴裙下。
小说这样说:这些衣冠楚楚的“千里马”所在的海边公寓,实际上却是病态心理的“天然疗养院”。
沈从文以人性的治疗者自诩,寄寓着其对生命的热力从而难以冷眼观世。
沈从文实际上是把都市人生作为他笔下湘西社会的对立面加以表现的。
在“神即自然”的泛神论思想烛照下。
都市人的一切所为,所成就,无一不表示对“自然”之违逆,“见出社会的拙象和人的愚心”,他认为城里人是“要礼节不要真实,要常识不要智慧,要婚姻不要爱情。
”“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
”《绅士的太太》正是要“为高等人照一面镜子”,因为他( 她)们违背了人类的天性,一个“瘫子”竟霸着三房姨太太。
虽然对三姨太与少爷的奸情有一定的批判,但把他(她)们放在老朽的瘫子的对立面,其行为作者又是宽恕的。
另外一个“绅士”到处拈花惹草,最后作者也让他的太太与人私通对他进行“报复”。
《大小阮》中的大阮则代表着都市社会中的垃圾人生。
他进学校“重在可以混毕业”,在新闻界服务“为的是混生活”,“在戏子里混,在酒肉中混,在女人中混”。
他侵吞了小阮托他保管的活动经费,以此为资本,凭“地主、作家、小要人的乘龙快婿”三种资格跻身上层,大阮的弃义逐利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一些人的发迹和成功是以另一些为多数人谋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为基础的。
另外也批判了小阮的盲动主义。
总之,沈从文对都市人生的讽刺批判是从人性扭曲角度去观察的从而展示了都市人生人性的失落。
诚如他自己所说:“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到《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分子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
如何显明具体反应在作品里。
”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小说中显示出的讽刺品格,在他的乡土题材小说中也随处可见。
如《会明》中的会明有着当将军的体魄却又在峨然巍然的躯干上安置了一颗平庸的心。
他对战争的信念来自十年前蔡锷讨袁时的一次训话。
十年以后战争的性质和环境已起了变化。
战争与和平成了一场交易,但会明却未发现这种质变。
生活的表象欺骗了他。
他认为战争仍接近他的理想,他对战争的责任与警觉丝毫未减。
他的行为、精神与时间严重脱节,显得冒傻气。
由于作者对典型细节的描写使这种冒傻气获得了强化。
如他一直保留着讨袁时用的“三角旗”结果成了被人嘲弄的对象,促成了悲剧命运。
十年前能追随潮流的人甚至马牧、流氓都做了大官,他仍是一个火夫但他自有他的人生乐趣,如与老农聊天、喂鸡等,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农民。
他所具有的土根性与行伍环境是不谐调的。
他的精神由于与空间脱节又一次显得滑稽然而他的这种固执保守的乡巴佬性格是与其理想信念联在一起的。
由于他无知无识无法发现战争的裂变,在平时又以人生小适为满足无法积极参与现代竞争。
同时他对战争的朴素理解类似于堂·吉诃德即主体精神与时间严重脱节。
对这一切作者是有讽刺的。
但是作者决不愿把会明作为一个讽刺对象,在这里除了讽刺以外还有一种反讽。
这从会明对反袁战争的神圣感,对战争职责的神圣和在对周围聪明人的对比中获得突出。
这些聪明人虽然能顺应潮流却阉割了对战争的应有之义。
会明的呆与傻反而有一种神圣与庄严,因此会明并不是一个讽刺对象。
透过作者的讽刺语调可以看出作者的惋惜。
会明这个形象具有的思想和精神意义超出了这个形象。
人类既要为真理而追求可也要识破欺骗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思想课题和精神课题。
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人类凝视反省自身的镜子。
另外农村题材小说中有讽刺特征的还有《顾问官》等。
应该指出的是这类讽刺是有别于都市题材小说的讽刺的。
如他所说:“叙述到地方一群小官吏特权者作威作福种种时,一枝笔即使再尖刻残忍也不能写下去,有意作成的乡村幽默,终于无从中和那点沉痛感慨。
”三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体现了京派讽刺小说的典型特征。
从主观态度看:其讽刺少了尖刻和辛辣,却带有怜悯。
这源于沈从文是从人性扭曲与人性自然冲突可是人物却不自觉病态这一角度来表现的。
“轻视他吗? 不,只怜悯。
”从而使这种讽刺只是对人与事的惋惜和规劝。
诚如他所说:“故事内容呢,无所谓‘真’,亦无所谓‘伪’(更无深刻平凡区别) ,要的只是那个恰当。
”“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充满一把泪与一滩血。
”因此他既反对“写实主义”那种“零度感情”的作品,也不赞成左翼作家“张着血口来怒吼”式的一味在作品里面宣泄痛苦和愤怒的表现方式,而讲求“节制悲哀”,学会“情绪的体操”。
从表现方式看,沈从文的讽刺艺术有一种内省经验外化的倾向。
体现出作为伦理学家从道德角度作出价值估量,从心理学角度表现出确有其事却不一定有其事。
其笔总是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把自己置于人物所处的地位,有一种推己及人的味道。
这些特点也为老舍所具备但又有区别。
老舍讽刺对象是作为老中国儿女来表现的。
善恶、美丑、正常反常交织在一起都来源于一种古老的民族根性。
其视点显得厚实,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而无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偏激。
老舍拥有一种小市民的心理优势,拥有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厌恶小市民身上的弱点源于对其身上优点的爱,因为都市小市民社会是老舍的根之所在。
而沈从文的根是在乡下,所以他的观察有乡下人的特点从而几乎全是人性的扭曲。
因此他笔下的都市人生像浮萍,所以他的讽刺小说缺少老舍的那种深远的历史感。
具体表现方法上,老舍在写实基础上对人物外部极度夸张扩大,多漫画色彩令人捧腹。
沈从文不同意漫画化所以他不取人物外貌的漫画而是在写实基础上的白描。
同他以乡村为题材的抒情小说不同,在这些作品中,这个写景高手少用甚至几乎不用自然背景,而是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自相矛盾的表现落笔,朴素的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来。
《来客》紧扣着那位大学生本无根底却又目空一切的矛盾展开情节;《若墨医生》在人物奉行的哲学与其自然本性相悖处着墨;《王谢子弟》以七少爷处处被人当活宝玩弄,自己反以精明自诩为描写中心;《烟斗》则以人物瞬息之间表情与心理的陡然转折显示人物性格。
在这些作品中,人物事件没有枝叶的舒张和着意夸大,而是直接提取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矛盾和矛盾现象,通过具体生动的人生现象再现这种矛盾。
它同样给人以笑,但这不是取其一点着意扩大带给人们的捧腹大笑,而是一种使人有会于心的微笑。
对于艺术创作,要紧的不只是从生活中提取这种矛盾,更要紧的是通过生动具体的人生现象再现这种矛盾。
在这里,细节的提炼成了关乎成败的重要因素。
然而,单是足以表现人物外在行为的细节描写还不够。
作为沈从文讽刺小说的重要特征,这种细节描写担负着既再现人物外在行为,又暗示人物隐秘的心理内容的双重任务。
如《来客》里那张写有“你是水教育的,我是火教育的”名片的出现与消失;《烟斗》里的王同志在接到调任稽查股的通知前后态度与语言的变化等等,都再现了人物矛盾可笑的心理过程。
这样,从具体的细节描写中暗示出来的人物心理活动与人物表面行为构成强烈对比。
在这种对比中,显示出来的人物内心活动不象作者以乡村为题材的创作,多是下意识的心理再现,而是更多地显露出一条清晰的心理活动的线路。
在《绅士的太太》里,当那位与人私通而生子的太太听到丈夫含糊提及大少爷的荒唐行为时,便突然变了颜色,到后来,她“伏在那尚未完成的小孩子的胸巾上面,非常伤心的哭了。
为什么哭?只有她知道。
”《八骏图》里宣传独身主义的乙教授,捡起一个漂亮女人踩过的蚌螺壳轻轻地拂拭着;《烟斗》里的公务员一瞬间从“脸上发着烧”,对科长大发其火,到“忽然感着兴奋”,望着科长大骂自己王八蛋等等。
在这等场合,人物的行为不再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而具有人物自己知道的明确心理内容。
这样,作者完成了再现人物人性扭曲的特定主题。
沈从文曾明确声明要“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
”他的小说,尽管题材广泛,内容复杂多样,但叶落归根,总是落脚到人生种种道德表现形态为中心而表达出来的改善现存人与人关系的理想和期待,以及从这种种人生世相中感受到的强烈爱憎情绪。
因此他的小说创作总体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