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鲁迅出关的讽寓艺术

鲁迅出关的讽寓艺术

鲁迅出关的讽寓艺术
鲁迅的讽刺艺术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出关》为例,这部作品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展现了鲁迅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 人物讽刺:在《出关》中,鲁迅通过塑造关尹、老子、孔子等人物,以及对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行为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迂腐和自私。

例如,关尹在作品中象征了当时的官僚作风,他对孔子所说的“礼”的推崇,以及对待学生的严厉态度,都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伪善和僵化。

2. 社会现象讽刺:鲁迅在《出关》中通过对关尹和孔子所处环境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封闭和封建。

例如,作品中提到的“出关”一事,就是对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讽刺,暗示了国家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无知。

3. 文化讽刺:鲁迅在作品中对关尹和孔子的对话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他们的辩论,讽刺了当时文化领域的腐朽和矛盾。

例如,孔子对关尹的批判,反映出当时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和斗争。

4. 讽刺手法:鲁迅在《出关》中运用了寓言、讽刺、反讽等手法,以幽默、尖锐的语言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例如,作品中对关尹和孔子之间的辩论,鲁迅采用了讽刺性的描绘,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文字中感受到深刻的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出关》作为鲁迅的讽刺艺术的代表作,通过人物、社会现象、文化和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鲁迅独特的讽刺艺术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荒谬与黑暗。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他所运用的语言魅力。

一、讽刺艺术的特点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善于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以至于让读者既感到可笑,又深感沉重。

其次,他通过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夸张的形象来突显问题的现实性和荒谬性。

不仅如此,鲁迅还通过对话和描写人物举止等方式,将讽刺的箭头直击社会弊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狂人日记》中的讽刺艺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展现了人性的愚昧与丑陋。

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鲁迅巧妙地借用了讽刺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和社会病态。

在小说中,主人公笔记的内容兼具讽刺性和呼唤人性觉醒的目的。

比如,主人公写道:“夫国民既能如是,近代大进步,亦可未必不能如是,思想大进步。

”通过这样的讽刺描述,鲁迅表达了对旧观念和顽固习俗的不满,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反省。

三、《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部小说以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示了他的无知和自负之处,同时也揭示了剥削阶级对阶下团体的残酷压迫。

阿Q的失败和自欺欺人的态度成为了小说中最鲜明的讽刺点。

四、鲁迅语言的魅力鲁迅的语言犀利而生动,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所表达的观点。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主人公的视角,用细腻的描写将讽刺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运用夸张和比喻来渲染故事情节,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善于捕捉社会问题的实质,亦善于以幽默的方式将之呈现给读者。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杂文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

他的作品犹如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领略其文学魅力。

一、幽默与诙谐的运用鲁迅的杂文常常充满着幽默与诙谐,然而这种幽默并非单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他善于运用夸张、反讽等手法,将严肃的主题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对于“落水狗”的论述就充满了幽默。

他说:“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

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以看似轻松的口吻谈论狗,实则是在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再如《拿来主义》中,鲁迅用“大宅子”来比喻中国的传统文化,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以及既有有益又有害的部分。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幽默风趣,又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二、犀利的讽刺与批判鲁迅的语言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旧道德、旧传统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种直白而犀利的批判,让人触目惊心。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中,鲁迅把“一群绵羊”比作在军阀统治下的民众,而“凶兽”则是军阀,形象地揭示了民众的麻木和军阀的凶残。

他写道:“中国现在的事,即使如实描写,在别国的人们,或将来的好中国的人们看来,也都会觉得grotesk。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讽刺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讽刺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讽刺艺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讽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各种手法、形式和语言,讽刺社会现象和人物,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弊端和荒诞。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讽刺艺术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探究其特点和意义。

一、讽刺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讽刺指戏谑、嘲笑、抨击等,它是文艺创作中一种犀利而直白的方式。

讽刺艺术是通过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犀利的文学表现手法。

它通过各种手法、形式和语言表达出弊端和荒诞现象来,展现人类社会的各种靠不住、腐朽和可鄙面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讽刺艺术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特点一是咄咄逼人,进退有据。

它利用了多种手法,比如夸张、夸大和变形,使反讽更加突出、强烈,令人印象深刻。

二是言辞讲究,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

中国的讽刺艺术,离不开其崇尚文字的传统。

三是以文学为主要载体,其背后蕴涵的思想、情感、生命和精神内涵非常丰富。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讽刺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著名的讽刺作品,这里我们挑选一些进行研究。

1、《庐山谣》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庐山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讽刺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开元年间的庐山游人所见所闻,诙谐而又尖刻地表现了唐朝文人的荒诞世界。

诗中使用的各种极具想象和夸张性的手法,如宏大的景物描写、谣传或杜撰的轶事和富有禅意的展示,都是在反讽当时的统治者和士人的矫饰、瑕疵和庸俗。

2、《论语》中的讽刺《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之一,此书中的讽刺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片断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子路曰:‘衣而裳,连而巾,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子曰:‘五世之国,昭姬用之巫,郑国之(大夫)、卫国之(相)二州,其斯之谓舜乎!’这里反讽的是封建领主阶级和各种有代尔特斯特邦联成员国与普鲁士王国联合抵制法国的行为。

它借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致力于批判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奴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相声讽刺艺术

相声讽刺艺术

相声讽刺艺术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幽默讽刺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当下时事的嘲讽和批评。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形式,相声以诙谐幽默的对话和对比剧情为特点,通过夸张和夸张的表演手法,运用普通人们熟悉的语言和情境,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物形象,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相声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声通过夸张和夸张的表演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评。

无论是对官员的腐败行为、商人的唯利是图、官僚主义的官僚主义还是普通人的各种陋习,相声都能以幽默的方式将其暴露出来,使人们对这些现象产生思考和警醒。

相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和夸张,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和缺陷。

比如,相声中常常出现的"脱裤子",就是对人们贪婪和不诚实的讽刺,通过夸张的表演手法,将人们的欲望和欺骗揭示出来,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自身的行为。

相声还通过对当下时事的讽刺和批评,使观众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和问题,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素材,以幽默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这样不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还能激发观众思考和参与社会问题的热情。

相声的讽刺艺术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表演方式上。

相声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口才和幽默的语言技巧,将讽刺和批评巧妙地嵌入到对话和剧情中,使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接受了讽刺和批评。

而这种讽刺和批评并不是简单地指责和贬低,而是通过幽默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相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当下时事的讽刺和批评,相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促使他们对社会现象和自身行为进行反思。

相声的讽刺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警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等方式揭露腐朽落后现象,批判愚昧蠢笨的行为,使人发笑而予以否定的一种创作方法。

中外著名作家如吴敬梓、契诃夫等无不运用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选入初中课本的两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变色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进中举》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范进那喜极而疯的形象。

《变色龙》不厌其烦地描写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化,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灵魂,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对他们所塑造的人物没有作一句主观的评判,而是将自己的好恶隐含在客观的描写里,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通过他们的前后矛盾,丑态百出来达到尖锐讽刺的效果。

应该说,两篇小说都表现出极高的讽刺艺术。

它们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是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某一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很离奇,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又是可信的。

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科举能改变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中举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后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而《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态度发生了五次变化。

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

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讽刺效果。

对比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个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面对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变化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卑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弄死它”,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刚才还说要为赫留金伸张正义,马上又说赫留金是敲诈勒索。

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
巴,尖锐地讽刺了人物的奴性人格。

《范进中举》则是通过他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描写。

中举前,范进是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他不得不去集上卖鸡换米,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相信。

然而中举了,马上一切都变了。

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称呼为“老爹”。

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

范进开始接受众人的朝贺,立即,房子、田产不招自来。

小说正是通过范进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刻画出来。

三、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细微事物所作的描写,它能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中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在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是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两处细节描写,生动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思想起伏。

变色龙的灵魂正是通过一热一冷、一脱一穿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深刻地讽刺了这个沙皇的忠实走狗。

四、在客观的描写中隐藏着讽刺。

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客观的描写,达到讽刺的目的。

奥楚蔑洛夫有副严肃的仪表,举止郑重,当他一听到有人叫喊时他把身子微微一“转”,“挤”进人群,“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严厉”地问话,这位警官的一副官老爷的架子,装模作样的丑态,只用“转”“挤”“咳”几个动作就形象地表现出来。

作者正是在这种严肃的客观描写中隐藏着讽刺。

吴敬梓也以白描写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中,不动声色地鞭挞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增加小说的讽刺力量,也正是采用这些巧妙的讽刺艺术,才使得读者牢牢地记住奥楚蔑洛夫、范进这两个艺术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