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第一篇: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
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
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
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
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
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等方式揭露腐朽落后现象,批判愚昧蠢笨的行为,使人发笑而予以否定的一种创作方法。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就是讽刺小说的写作高手,他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选入初中课本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是这一写法的大成者。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小说为例,谈一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就我看来,它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漫画式的夸张,达到讽刺效果。
夸张是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某一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很离奇,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又是可信的。
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科举能改变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中举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后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二、运用典型细节,做实讽刺文章。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细微事物所作的描写,它能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中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在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是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丑态百出,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三、运用对比映衬,强化讽刺效用。
对比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个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文章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在的体现。
《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细节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想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经历的人和事。
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
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下属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
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男盗女娼、贩卖药材、勾搭妓女。
这里面也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借口来博取男人情感,包括采用假冒作家题字赠书的女生指导,也有由教员蜕变成“资本家走狗的走狗”的女大学生,有自称为“老古董”而打扮得妖形惨状,所写东西搬来搬去,几十篇如同一篇,宣言不问政治却随同已受伪职的丈夫离职遁去的报馆女编辑,也有认为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换情人像换衣服一样随便,出洋学医而学到了不致怀孕的性开放女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确实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讽刺艺术【知识概说】讽刺手法在小说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技巧,用于揭露和批评社会现象、人物行为及思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讽刺手法,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夸张法通过放大人物的某些特征或行为,来揭示其荒谬或不合理之处。
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夸张行为(如穿雨鞋、带雨伞等)被用来讽刺他的守旧和虚伪。
2.对比法通过对比人物的言行或性格特征,来强化讽刺效果。
例如,华连卡的热情与别里科夫的保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别里科夫的过时和可鄙。
3.漫画法利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简笔勾勒人物特征,以形传神,表现人物个性。
如别里科夫的漫画式描绘,突出了他的怪异和可笑之处。
4.反语法使用反语,即表面上肯定的话来表达否定的意思,以此来讽刺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行为丑陋的人或现象。
例如,在《祝福》中,柳妈的话语表面上是善的,但实际上是残酷的。
5.比喻法(托物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讽刺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以突出其特点,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将物价上涨比喻为“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形象地表达了物价飞涨的惊人和不合理。
这些讽刺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这些手法,作者能够以幽默或辛辣的方式,指出社会和个人的不足之处,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典型例题】(《善人》[捷克]雅罗斯拉夫·哈谢克)“讽刺”是这篇小说写作上的重要特色,本文是如何进行“讽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如小说以“善人”为题、俱乐部命名为“真善人”、“这帮善人们的酒喝得很有节制”等,都讽刺了委员们的伪善。
②通过细节(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进行讽刺:如“可怜的主席睁大了眼睛呆呆地盯着”,主席“在盛怒之下,也抡起双拳投入了这场混战”,“有气无力”地喊“快给我拿点白兰地来……”等,表达幽默,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③运用对比进行讽刺:主席嗜酒的可笑跟行善的严肃形成对比,余款的微薄与申请书的繁多形成对比,开头“计划发放善款”到最后“救济金不能照发”,目的与结果形成对比,讽刺了委员们打着“行善”的旗号,侵吞善款的丑恶现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幽默和讽刺是常见的手法,它们能够给读者带来欢乐和思考。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也经常运用幽默和讽刺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等的观察和批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首先,小说中的幽默手法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
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作者丹尼尔·笛福通过描写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上生活的种种搞笑经历,展现了他的机智和聪明才智。
鲁滨逊在孤岛上制作工具、建造住所,甚至驯服了一只野猫,这些情节都带有一定的幽默成分,让读者忍俊不禁。
通过这些幽默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乐观向上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次,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常常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来实现。
讽刺是一种批判性的幽默,它通过夸张、反讽等手法来表达对某些事物的不满或嘲笑。
例如,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视角,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小说中描绘了霍尔顿在学校中的各种遭遇和对周围人的评价,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虚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也常常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实现。
作家们巧妙地运用文字游戏、双关语、夸张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通过对南方美国口音和方言的模仿,以及对社会习俗的嘲笑,营造出一种幽默而讽刺的氛围。
这种语言上的幽默和讽刺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还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对话的描写来实现。
作者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或者刻画一些滑稽可笑的对话来制造笑点。
例如,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作者通过让主人公道林·格雷永远保持年轻貌美,而他的肖像画承担了他的罪恶和衰老,这种情节的设计既有幽默的成分,又带有深刻的哲理。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说的讽刺艺术
檀林中学吴高银
我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
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
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
接着,作者又描绘一幅更精彩的漫画:“(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
其次,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在作品中,作者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显露原形。
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
作者对他们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再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和精彩的动作描写进行讽刺。
作者对讽刺对象,很少直接评说,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的描绘流露自己的感情,写来似乎非常冷静客观,但爱憎感情十分鲜明。
“无一贬词,而褒贬毕露。
”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
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可是一听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
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而他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就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还有对胡屠户收银子的动作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包含了丰富的讽刺意味。
胡屠户非常贪财但又不能不推让一下,他贪婪而又虚伪,显得非常可笑,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他假意推让,又生怕弄假成真,生怕范进当真以为叫他收着,生怕已经到手的银子又失去了,所以假意推让时仍攥着拳头,而且动作那么不爽利,是慢吞吞的“舒过来”,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真心相送,他就再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动作又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全然相反,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表现得惟妙惟肖。
总之,吴敬梓以他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众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笑,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