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第八条

合集下载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

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

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编撰,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不分卷。

本书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简明易诵,各条之下有薛氏自注,对条文所涉内容详加辨析,故后人有以《湿热条辨》为此书命名。

全书仅论35条,直述湿热病证候表现、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

所论多为作者临床心得,间或论及张仲景《伤寒论》及吴有性《温疫论》的理论或治法。

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虽仅六千余字,却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有创新性的补充。

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始见于此书,至今对临床温病辨治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以徐行《医学蒙求》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温热是一种物质或环境的温度感受,通常表达为暖和或适宜的感觉。

温热论原文2:温热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每个人对温度的感受不同。

温热论原文3:温热是指人体感受到的一种温度状态,通常在舒适范围内,有利于身心健康。

温热论原文4:温热是指温度适中的状态,既不会感到寒冷,也不会感到过热。

温热论原文5:温热是一种舒适的感觉,使人感到放松和安逸。

温热论原文6:温热是一种对温度适宜的感受,能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温热论原文7:温热是一种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感受,可以帮助人们保持体温平衡。

温热论原文8:温热是人体自然反应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
环和代谢来维持体温。

温热论原文9:温热是一种与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感受,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温度平衡。

温热论原文10:温热是一种对室内或室外环境温度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可以通过穿衣、调节空调等方式来改变温度感受。

温热论

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不循前后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盖伤寒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加温热则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风与温和,蒸郁不能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温热论第八条

温热论第八条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 清热凉血养阴,活血化瘀散血之品 • 方剂:犀角地黄汤,化斑汤 • 用药:生地,丹皮,阿胶,赤芍
血热
耗血 动血
瘀血
卫气营血与针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邪热在上焦,《黄帝内经》是最早记 载了针刺治温的方法,指出“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 不足”,对病甚者及邪在上焦病证,主张取诸阳五十九刺,书 中列举“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选取少商穴 以泄肺热,开肺之热痹。 《伤寒论》言“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 风府”。 而现代治疗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少商,针用泻法,以患者 汗出为度。此与“在卫汗之可也”相一致。 热入气分多选用远道选穴、巨刺法、繆刺法、浅刺速出法以 清泄气分实热 营分证、血分证因其病位较深,热势较重,热在血脉,宜凉血 散血,多选用近部选穴、深刺久留法、刺血疗法等 。
卫气营血的辩证
卫分证:初期阶段,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
失调,表热证。 (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 苔薄白,脉象浮。)
气分证: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
阳热炽盛里证。(病变非常广泛,病位可涉 及肺,胃,肠,膜原,胆)
营分证:温热之邪内陷心 营,以实质性损害为。营热 伤阴,扰神窜络。(营分受 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 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 · ) 血分证:最后阶段。耗血动血,瘀热内 阻。(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之 趋势)
谢谢!
• 气分——热邪侵 入于里,热炽津 伤,脏腑功能失 常,病位层次在 脏腑
• 血分——热盛迫 血致耗血动血而 出血瘀血

凡看法· · · · · ·
eg.逆传心包&病发于里的春温
人体有形的 液态物质的 损伤

《温热论》

《温热论》

《温热论》
1.
验齿
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走于此处。

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色紫,紫如干漆;阴血色黄,黄如酱瓣。

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

然豆瓣色者多险,惟症尚不逆者犹可治,否则难治矣。

此何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证见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

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

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而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而湿浊用事,多死。

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为胃火冲激;不痛者为龙火内燔。

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若切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切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切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也。

此何以故?虚则喜实也。

舌本不缩而硬,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症。

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木来泄土故也。

塘医话温热论

塘医话温热论

塘医话温热论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之邪,留变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胞,邪尚在肺。

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温于湿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

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

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

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退斑为要。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肾水毒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症。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症。

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汗大出,便为气脱之症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势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入血恐就耗血动血,宜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之类。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二、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温热论1~10条

温热论1~10条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固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3、不而,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于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忧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忧不卧,肤冷汗出,便为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尤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伤寒论》言“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 风府”。
➢ 而现代治疗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少商,针用泻法,以患者 汗出为度。此与“在卫汗之可也”相一致。
➢ 热入气分多选用远道选穴、巨刺法、繆刺法、浅刺速出法以 清泄气分实热
营分证、血分证因其病位较深,热势较重,热在血脉,宜凉血 散血,多选用近部选穴、深刺久留法、刺血疗法等 。
气则药闭。塞” 即气是机指,治诛疗伐不是正以气清,气正为伤主邪,辛实寒、 苦,寒且清卫气分之气品应机慎郁用闭,,而邪宜无用一外些达具之有路轻清
透 出, 《邪泄气遂 温已作分内 病入用而陷 条营的解,于 辨药。气物里》分宣。中阳无畅指明邪气出热,机“用,盛肺辛使为凉已清清人肃气营,之之郁• 只热脏清而能透热化泻火火 初• 轻入清伤 及 伤, 微 轻气宣正营则微 苦 清气分,阴气苦 之 ,无,机则 味 不助苦涩降 , 可祛寒滞邪当不,并过外慎流辛认煎•• 出用,辛 白凉为,,更。寒虎则风过清汤因使且平温煎气营营苦肺”则热分燥,无证亦病味故透中可用厚取转,伤药入辛之热阴•宜中邪,机凉黄解伤阴。芩毒汤汤,黄连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 清热凉血养阴,活血化瘀散血之品 • 方剂:犀角地黄汤,化斑汤 • 用药:生地,丹皮,阿胶,赤芍
血热
耗血 动血
瘀血
卫气营血与针刺
➢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邪热在上焦,《黄帝内经》是最早记 载了针刺治温的方法,指出“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 不足”,对病甚者及邪在上焦病证,主张取诸阳五十九刺,书 中列举“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选取少商穴 以泄肺热,开肺之热痹。
卫气营血的辩证
卫分证:初期阶段,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
失调,表热证。 (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 苔薄白,脉象浮。)
气分证: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
阳热炽盛里证。(病变非常广泛,病位可涉 及肺,胃,肠,膜原,胆)
营分证:温热之邪内陷心 营,以实质性损害为。营热 伤阴,扰神窜络。(营分受 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 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血分证:最后阶段。耗血动血,瘀热内 阻。(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之 趋势)
卫气营血的论治
在卫汗之可也
• 治法:汗法。疏泄腠理,透汗邪法外,达 “故云 在表 ,宜用辛凉轻剂” 汗出?? 出多少汗??
• 忌辛温发散之剂(但是对于表气郁闭较甚 者,辛凉之剂中可以酌加辛温之品。)
腠理闭郁??
• 表邪性质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表方法亦不同
谢谢!
• 栀豉焦汤矣加,味亦即言病在卫分,勿用清气 。
不可拘泥于清气一法
若属有形 之邪,如 湿,痰,
燥屎等
随其所 得而攻

祛湿,化痰, 通下……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阶段:邪热入营,劫灼营阴,扰神窜络
• 包括:凉营清热,透热外达, 滋养营阴
• 代表方剂:清营汤 • 用药:犀角(亦生地加大黄),玄参,
羚羊角
脉中
• 营分——热灼营 阴致血中津液受 损
• 血分——热盛迫 血致耗血动血而 出血瘀血
小凡看法······
eg.逆传心包&病发于里的春温
• 卫&气——功能失常
人体有形的 液态物质的
损伤
• 营&血——实质损伤
卫气到营血的传变是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转变, 病位渐深,病情转重,由气到血,也由实证转为虚实 夹杂。
《温热论》第八条
主讲人:
大凡看法····· 浅深层次&传变规律
• 卫—气—营—血的分布部位/作用范围等
决定了温病的传变规律
关于卫气
营血的经
• 卫—气—营—血的传变层次
典论述
说明温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
脉外
• 卫分——温邪袭 表,卫外失司, 病变层次在体表
• 气分——热邪侵 入于里,热炽津 伤,脏腑功能失 常,病位层次在 脏腑
到气才可清气
• 治法:清气泻热。里热得清,津液得存,中 止疾病发展,以防营血之变。
到气,动态传 变
×寒凉早投; 气分才用此法。
气,范围广
清气,应从广义上理解
(清气、祛湿、和解、 通下·····)不可拘泥于
清气一法
清气法 (气分无形里热)
邪已入营不可清气。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
,邪心在神卫不分安不,夜可甚清无气寐。或若斑过点隐用隐寒,凉即,撤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