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客家文化(5篇范文)

客家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广东博物馆调查报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汉民族文化分支的客家文化,则是其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历史了解和实践探讨,我组成员于5月30日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参观。
总结发现客家文化不但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的农耕文明、客家节日以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了。
在博物馆的广东历史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家的农耕图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写照在画面上展露无疑,展示了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开垦梯田的业绩。
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先民在岭上依山建房,开山凿田。
由于山高坡陡,聪明的客家先民依狭窄的山势开垦小田,甚至在沟边坎下石隙之中,都会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
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
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要,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家禽的粪便作为粪种,掺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些“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这是客家人团 1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展厅的场馆中还展示了客家人所独特制作的农用工具。
有传统耕种时使用的犁、耙;传统灌溉时所用的脚踏水车;施肥时用于装载肥料的灰箩、粪桶;收割时使用的稻桶、打稻机、箩筐、镰刀;加工时所使用的风车、石磨等;还有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所用的斗笠、蓑衣等生活用具。
而其中的风车是杰出代表,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饧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再用手摇动风车,那些糠就会被吹走了,留下的就是实粒的谷子,碾出来的米粒也就会很饱满的了。
而饧箕是用篾条或竹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目录一、前言二、调研目的和意义三、调研方法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4.1.2 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4.1.3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4.2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4.2.1 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措施4.2.2 客家文化传承机构和团体的组织形式4.2.3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4.3 典型案例分析4.3.1 江西三江口客家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4.3.2 广东梅县客家文化的创新与推广4.4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前言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调查和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促进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该调研对于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同时,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客家村落、博物馆和艺术团体等,了解客家文化的实际传承和发展情况。
另外,还将与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专访,就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客家文化是指由客家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系统,包括语言、宗教、建筑、风俗、音乐、舞蹈、服饰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调查报告一、序言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是市场经纪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世界的潮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打造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现今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这将大大推动客家文化产业化的进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的情况,我们小组4人分别选择了闽西不同的客家县进行调查,我做的是永定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调查。
二、调查背景客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各个角落,其中永定是纯客家县份,有悠久的客家文化底蕴。
客家人在不断迁徙、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岁月里,面对无数残酷环境,勇敢拼搏、团结进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
定居之后,客家人与当地的原住民和周边的族群交往融合,中原文化之根吸纳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汇成慎终追远、耕读为本、开拓进取、诚信善良、兴家报国为内核的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建筑的文化观念融汇了客家文化的真谛,永定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结晶。
土楼从简陋到完美的历程,见证了永定客家人奋发进取的历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调查主题关于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四、调查目的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载体,永定客家土楼从横空出世迄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且经久不衰。
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客家民系所留存的中原汉民族价值观念和客家人在辗转南迁过程中为适应和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因素,因而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化主要是以“福建土楼*客家永定”为主题,以打造客家土楼文化品牌为重点,以客家土楼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永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思路以及机制,加大闽台客家文化交流与协作,推动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永定土楼和民俗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实现客家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将客家文化逐步转化为全面的市场化,打造成地区的品牌形象,成为地区的一张“名片”。
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

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现状,探索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访谈:我们深入客家村落、文化遗址等地,与当地居民、文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2. 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龙南居民的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收集的数据,了解当地民众对客家文化的知晓程度和传承意愿。
3.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三、调研结果1. 当地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普遍认为客家文化只是一种地方表演艺术,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缺乏了解。
2. 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遗址较多,包括客家宗祠、土楼等,这些传统建筑和文化符号已成为当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3. 相比于其他地区,龙南的客家文化传承相对薄弱,很多年轻人对客家文化兴趣不高,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4. 客家文化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四、调研建议1. 提高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加龙南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加强客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传承的热情。
3.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客家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客家文化。
4. 建立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工作。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在面临传承困境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调研建议,希望能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调查报告:客家民风一、引言客家民风是指客家人民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客家民风独特而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深入探讨客家民风的特点和影响。
二、客家民风的特点1. 勤劳朴实客家人民以勤劳朴实著称。
他们注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农田里耕种,还是在工厂里劳作,客家人民都表现出极大的勤劳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
2. 孝道传统孝道在客家民风中占据重要地位。
客家人民传承着“孝道至亲”的传统观念,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节日里,客家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敬意。
孝道观念的传承,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深厚的家族情感和亲情纽带。
3. 重视教育客家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客家人都会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他们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鼓励他们追求知识和追求卓越。
三、客家民风的影响1. 社会和谐客家民风的特点使得客家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勤劳朴实的精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孝道传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融洽,重视教育的观念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客家社会的和谐面貌。
2. 文化传承客家民风的独特性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客家人民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3. 经济发展客家民风的特点也对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勤劳朴实的精神使得客家人民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孝道传统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习惯。
这些因素为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客家村落民俗研究报告

客家村落民俗研究报告
01、引言
客家村落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俗资源。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探索其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和内涵,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贡献力量。
02、客家村落民俗概述
2.1 客家村落的定义和特点
2.2 客家村落民俗的分类和特征
03、客家村落民族文化
3.1 客家人的历史和迁徙
3.2 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3 客家村落的民族意识
04、客家村落传统习俗
4.1 婚嫁习俗
4.2 丧葬习俗
4.3 生活习俗
05、客家村落的宗教信仰
5.1 儒教文化的影响
5.2 佛教在客家村落中的地位
5.3 宗教信仰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06、客家村落的节庆活动
6.1 农历传统节日
6.2 地方特色节庆
6.3 舞狮、炮竹等表演活动的民俗意义
07、客家村落民俗与可持续发展
7.1 保护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意义
7.2 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
7.3 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和方法
08、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客家村落民俗的全面调研与分析,发现客家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保护和传承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客家村落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于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贺州市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就像是一个以味觉写成的民系。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年来客家餐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以茶、酒、菜肴、小吃为系列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客家人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一、客家菜的形成客家菜肴特点是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客家汤原料一般是采用滋补保健型的草药与猪骨、或鸡用猛火炖足4小时而成。
其汤味浓而色清,清香润喉。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关系密切。
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易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
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
客家人出门即爬山,生活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份以补充消耗的热能和水分,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喜用“三鸟”,即鸡、鸭、鹅。
口味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居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客家人艰苦朴实,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易留存的食物,家居可佐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色。
二、客家饮食产品的代表作东江盐?鸡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的代表菜。
在客家饮食文化中除了菜肴以外,其中的茶和酒也很有特色。
“擂茶”在客家族群中是代代传承的茶点之一。
“擂”为研磨之意,它最早为“三生茶”,以生茶、生姜、生米研磨成糊状至粉状,加入盐(或糖),开水冲泡即可。
此外,客家人的竹壳也极负盛名,它是将红茶放入竹壳茶容器中一年后,再取出冲泡,茶水中既有茶叶的香味,也有竹子的清香。
客家人常喝的一种酒是用糯米和黄豆酿成,从一个粗陋的大缸中舀起来,用优雅的瓷壶盛起,很甜,一点也不像广东本地的米酒,跟客家菜的咸腻倒是十分相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
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
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
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客家的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
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
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
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人的分布,内地客家人口分布: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非纯客县65个。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非纯客住县有20个。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个,非纯客住县16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浙江、海南、贵州、云南、江苏、安徽、陕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都分布有一些。
(“纯客县”是指使用客家方言的人口超过九成,且当地经济、文化主要为客家民系主导的县域,这样的县域,只存在于中国内地,而且只存在于客家大本营即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的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
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
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
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的建筑,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有的人叫他们“客家围屋”。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河源南园古村——客家古建筑遗产南园古村又名南园第一村(南国古村又名南国第一村),位于中国河源仙塘镇红光村,由红光村委独立出资,是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客家风水古村落,据古书记载:自唐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建村以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南园位于河源市区东北方向,居禾溪约中枢之地;东江水傍南园而过,甘泉滋润,仙气缭绕;其龙脉发源于碣砑山,绕行向西复自西而南,盘旋起伏,气势雄伟,绵垣不绝”数平方公里福地神龙环抱有情。
河源客家的民居,南园民居古建筑共有30多座,有客家围龙屋、雕楼、书院等其中多以府第式结构为主,讲究风水布局、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所体现的特色是:取材便利,楼体坚固牢靠、规模大、结构封闭一体,同时还体现了阴阳思想和儒道治家思想。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夫第”、“新衙门”、“老衙门”“古炮楼遗址”、“柳溪书院”等。
南园古村落的客家民居古建筑多以府第式结构为主,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古民居建筑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
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的地方。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夫弟”、“新衙门”、“老衙门”、“老楼”、“新楼”等。
南园古村旅游区现由“大夫弟”、“新衙门”、“古炮楼遗址”、“老衙门”和“柳溪书院”等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建筑遗产组成一个完整的村落,体现了其古民居建筑的特色和艺术、古村落出色的防御性及潘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
客家话,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
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
此语言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西藏等省份、香港新界(北)、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例如客家话里面同样的“有”就有好几种说法“优”“海”“赫”“heai1、汝在哪也? ngi coi ngai ya2、汝又在届做乜嘅也?-- 你又在干什么啊(带点不耐烦)3、莫(毋爱)恁也,好无?--别这样了,好不4、快点也,无日夜恁拖拖拉拉。
---快点啊,别总是这样拖拖拉拉。
5、我样知也?--我怎么知道呢客家的婚姻习俗,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
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的服饰习俗,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
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
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
姑娘梳辫,少妇盘髻。
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
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
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客家的祭祀,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
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客家的美食,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
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
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客家美食名城福建长汀的菜肴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
烹饪是很少用味精的,甚至不用味精。
此外,糖也少用。
食品色素历来不用。
菜谱中的蒸、炖、酿、焖、煮的菜肴特别多。
炖牛腩、精蒸白鳗、甲鱼游江、炖鱼肚、精炖鱼、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鸯鸽、双燕迎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