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调查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以连城姑田游大龙的考察为例

还建 有关帝庙 、 公王庙 、 观音庙 、 碧岭庙 、 土地 神等 。连城姑 田这
些优越的条件都 为姑 田游大龙 的产生 、发展和流传提供了有力 的保 证。
2 . 2 连 城 姑 田游 大 龙 的 历 史 渊 源
姑田 镇“ 游大龙” 活动 的起源在资料与族谱的记载上大都是
作者简介 : 温艳蓉( 1 9 8 7~ ) , 女, 在读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 : 民族传统体 育学。
搏击・ 武术科学
2 0 1 3 年1 月
第l 0卷 第 1 期
【 民族传统体育 】
闽西客 家民俗体育 非物质文 化遗产 的传承模式
— —
以连城 姑 田游大 龙的考 察为例
温 艳 蓉 (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 章以连城姑田游大龙为研究对象, 通过田野调查探析 了闽西客 家民俗体 育的传承 内容以及传 承模式。 研 究表明, 在传承方式、 制作工艺上主要靠言传身教 , 传承谱 系较为单一; 从其制作工艺来看 , 多为手
关键 词 : 客 家 民俗 体 育 非物 质 文化遗 产 连城 游大龙 传 承模 式
中图分类号 : G 8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3 ) 0 l —0 o 9 3 —0 3
俗体育 的理解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至今 民俗体育还没有一个统
家民俗体育界定为在 闽西客家人的民俗活动中产生 ,依赖 当地 的民俗节 日发展 , 并在 一定 时空范 围内长期流传的 , 具有 闽西客 家地 区特色 的, 与健 身 、 娱乐 、 竞技 、 表演有关 的体育活动形式” 。
客家山歌文化渊源分析

客家山歌文化渊源分析作者:钟颖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摘要:客家山歌被誉为天籁之音,是客家下层民众在山野间即兴唱出的原汁原味的民歌。
对于其渊源,迄今为止仍未得到澄清。
但是根据对大量材料的调查显示,客家山歌的渊源在赣闽粤客地,主要有两个,一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吴、楚文化的传统。
关键词:客家山歌;文化渊源;少数民族以往关于客家山歌文化渊源的研究,学者们普遍强调客家山歌根在中原,是直接继承《诗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从中国文化中原中心论出发。
但是,通过分析、研究大量材料显示,客家山歌的渊源不在中原,而是在客地。
由此,本文主要对客家山歌文化渊源进行了分析。
一、以往客家山歌渊源研究综述上个世纪2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究和整理客家山歌文化系统。
如:钟敬文先生对广东疍民歌谣,进而客家山歌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客家山歌主要继承了六朝以来乐府诗歌的产痛,具有质朴、含蓄、委婉等风格,因此提出了客家山歌与南北朝时南方民歌相似的著名论断。
并且其通过修辞手法的比较,把客家山歌使用双关语的情况与《乐府诗集》所载溜槽江南歌谣常用双关语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肯定了客家山歌可以溯源于南朝江南民歌。
但是,罗香林先生,则直接把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客家人是晋代以来中原移民后裔,并大有成为定论之势。
胡希张等认为:“客家山歌的根在中原,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的。
”客家文学史专家罗可群也认为客家人来自中原。
随着客家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研究者认识到,客家山歌是随着从中原到赣闽粤交界区域的途径中,与各地文化进行了交流后,在当地土著、少数民族又相互融合的,客家人是晋代以来南迁中原移民后裔,因此,客家先民南迁途径的文化、赣闽粤交界区域土著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客家山歌渊源中。
如:罗可群认为,客家山歌不仅继承了《诗经》,还收楚辞影响很深,接受了楚辞、汉乐府以及江南吴歌的文化传统。
江西客家学者钟俊昆也认为:“在自身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客家山歌除受《诗经》以来的中国文学影响之外,还随着客家迁徙历程而不断地吸收沿途吴楚文化及南方畲瑶等族土著文化。
客家文化表述的微观历史比较分析——基于赣南两村的调查

客家文化表述的微观历史比较分析——基于赣南两村的调查杜连峰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5
【摘要】一直以来,客家被理解为某一群具有鲜明特征的人,学术表述为“民系-族群”,或者是某些地域范围内的人,学术表述为“赣闽粤边区”.这两者都因为其背后的诠释社群不同而使得客家多样性大于统一性,客家因此无法获得统一认识.“客家”是类似于“民问宗教”这样统一大小传统的概念,应当摆脱其族群性或地域性,放置
于移民社会、民间信仰和宗族三个脉络中理解,由于客家背后的多元诠释社群,需要
采用微观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客家的历史文化呈现方式.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杜连峰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1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4
【相关文献】
1.仪式与展演:承载赣南客家文化的两类场域 [J], 肖文礼
2.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村“两委”干部工作现状调查——基于741名村“两委”干
部学员的调查 [J], 苏文苹;李明辉;陈亚平
3.美丽乡村背景下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元素与景观关联性研究——以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为例 [J], 叶素琼; 王晓畅
4.体化实践与传统的再造:社会转型中民间仪式的结构功能变迁
——基于赣南G村两起生死仪式的案例分析 [J], 刘建
5.归属视角下农村低额彩礼形成的动力机制——基于赣南G村的田野调查 [J], 李永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乡传统建筑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建筑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以其独特而美丽的传统建筑而闻名。
本报告旨在对家乡传统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背景介绍1. 家乡历史悠久:家乡建立于数百年前,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小乡村,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
2. 传统建筑的重要性:传统建筑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三、传统建筑类型1.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家乡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和土族的建筑特点。
2. 四合院:四合院是家乡农村地区常见的传统建筑,具有庭院居住形式,注重私密性和家庭结构。
3. 水乡民居:家乡也有一些以水为中心的传统建筑,如仿古船屋和水上小屋,这些建筑体现了家乡独特的水乡文化。
四、建筑特点及设计原则1. 结构稳固: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2. 天井与庭院:传统建筑注重内部空间布局,通常有天井和庭院,以提供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条件。
3. 木雕与彩绘:传统建筑的外观通常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以展示家乡的传统工艺和艺术技巧。
四、建筑保护与传承1. 建筑保护:针对家乡传统建筑的保护,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缮古建筑、完善保护制度等,以确保这些珍贵遗产的传承。
2. 传统建筑的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传统建筑,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了各种活动和节日,如文化展览、传统工艺表演等,以吸引游客并传承家乡文化。
五、结论家乡传统建筑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激发人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保护和利用传统建筑,让家乡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民间客家山歌主体音乐行为的考察与分析——以广东兴宁“杨如彭山歌亭”为例

们 的音乐行为、音 乐观念是理解客 家山歌音 乐文化 的主要 内容 。对 广 东兴 宁 “ 杨如 彭 山歌 亭” 主体音 乐行 为的 考察 与分析 ,便展 示 了客 家山歌在 当地 民众 生活世界 中的意义一 歌唱 、愉悦 、交流,也呈现 了 当代 民间客 家山歌
音 乐 文化 的 传 承 特 征一 乡土 性 、 变化 性 、 口语 化 、 生 活化 、娱 乐性 和客 家 民性 。 由此 说 明 , 当 民俗 文化 满足 了人
切围绕音乐所产生 的 各种 活动 ,都 可 以称 为人类 的音乐 行 为 ,音 乐行 为 的延 续 实施 就 是人 类 的音 乐 行 为过
程。 ” ” ” 关注人类音 乐行 为及其过程 ,对于 了解整个音乐活动 的价值乃 至人类在创造音乐 过程 中获得 的个体生
命体 验均有着重要价值 。
中 图分 类 号 :J 6 0 7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7 3 8 9( 2 0 1 3 )0 2— 0 0 6 1 — 0 7
“ 客家山歌 的主体是歌手和 听众 ,他们对 山歌的理解应该 在山歌知识体系 中享有地位 ,他们 的声 音对于客 家山歌的发展和传承具有决定性 的力量 。因此 ,对 于 客家 山歌 的各 种参 与者 的调 查和 研究 亟需 展开 ,只有这 样 ,才能较为全面认识 口传文化 的传承 、传播 、变迁 ,在生 活世界 里感受 真切的民众心理。 ” 1 J 9 其次 ,“ 人类一
方公里 , 2 0 0 9年末总人 口达 1 1 4 . 9 8万 ( 农业人 口 9 1 .2 8万 ) ,9 9 %以上人 口为使 用客家方言的汉族。“ 潇洒兴
宁县 ,天南独一隅 ” ,清代县令卫稀骏的感慨一语道 出了兴宁物 华天宝 、蕴藏生机 。独 特 的环 境养育 了一代 又
关于忠信花灯的调查报告

关于忠信花灯的调查报告“忠信花灯”是广东省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元宵节前后,连平县各个村的祠堂都可见花灯高挂,香火缭绕。
而“忠信花灯”就是这种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让学生了解“忠信花灯”这种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笔者将其引入了高中美术课堂。
一、把忠信花灯引入高中美术课堂的意义“忠信花灯”被称为流落民间的宫廷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其主旋律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孝老爱亲”。
2006年,“忠信花灯”作为民间美术被列入第一批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忠信花灯”极具表现力,造型独特,大而精致,多呈柱形。
花灯外层配以剪纸、图案、纸穗等,灯内各种形象的画片能够旋转流动,灯饰五颜六色,是一种集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的客家传统工艺美术。
特别是“忠信花灯”的灯联,它与花灯融为一体,从古诗词、对联的传承与衍化而来,逐步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载体,既有观赏性,又体现了书法与诗词艺术。
“忠信花灯”的灯联伴随忠信客家人上灯、吊灯的习俗产生并发展,见证了客家人的崇文精神,体现了独特而灿烂的客家文化及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花灯下部的灯裙也很特别,通常大而长,多采用大红色。
在色彩面积的对比上,红色也是整个花灯的主色调,这是“忠信花灯”的一个明显特点(见图1)。
在连平县,花灯既是幸福美好的代表,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它源于民间,并蕴含着特殊的审美情趣。
把“忠信花灯”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其独特魅力,可使学生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增加对本土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二、把“忠信花灯”引入高中课堂的实践1.课前调查感知乡土艺术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如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收集“忠信花灯”相关资料。
关于龙岩传统文化习俗

关于龙岩传统文化习俗——闽西木偶戏(傀儡戏)的调查报告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历史12班黄露金一、前言闽西木偶戏是福建龙岩客家文化中的一朵“非遗”奇葩,在那片土地上,古时但凡年节喜庆迎神赛会都会请木偶戏团来表演,人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木偶戏的舞台,如今这个习俗仍然保存着,但是在台前看的人却越来越少。
二调查背景闽西(上杭)傀儡戏和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并称闽西三大剧种,亦是福建省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
闽西木偶戏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分支,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发展闽西木偶戏有利于更加深刻的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加强对客家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三、调查主题关于龙岩市闽西木偶戏的来源、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的调查四调查目的木偶戏,又称“傀儡戏”,闽西的提线木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戏种。
历史上,闽西木偶戏曾经辉煌一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木偶戏的发展受到了冲击。
有关业内人士呼吁,“现在后继无人,如再不拯救,该剧种就有消亡的危险”。
通过对龙岩传统文化习俗——闽西木偶戏的调查,进一步加深对闽西文化的认识。
同时加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五、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2月17日调查地点:龙岩市上杭县南阳镇六、调查人员:黄露金七、调查内容(一)闽西木偶戏的来源客家木偶戏原名称为“上杭傀儡戏”,又叫“闽西木偶戏”,因它起源于纯客家的乡村——上杭县白砂镇大金水竹洋自然村,所以,现在人们爱把“上杭傀儡戏”和“闽西木偶戏”称为客家木偶戏。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初年,上杭白砂乡张坑农民赖法魁、白砂塘丰农民李法佐、李法佑、温发明等4人,到杭州学高腔木偶戏艺,艺满之后,回到上杭,带回一套傀儡18个(俗称十八罗汉)。
白砂乡水竹洋村梁姓先祖由浙江杭州钱塘县迁徙而来,把傀儡戏带入上杭。
“田公”是历代木偶戏艺人尊敬的祖师、戏神,“田公堂”是木偶艺人祭供祖师的场所,白砂乡水竹洋建有“田公堂”,历史上传承有“田公会”,有会田收入作活动经费。
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作者:钟紫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2期
随着休闲时代和体验经济的来临,发展有特色的客家文化旅游成为当前客家地区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迅速发展,分析了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兴起 文化旅游是国内外旅游中最具潜力和最时尚的旅游方式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2亿4千多万。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汉民系地域文化。“客家人”是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原因,从黄河流域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各地的中原汉人。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迁移和居住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地域文化,有人认为其是移民文化、中原文化和山地文化的融合,也有人认为是农耕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过渡。客家文化根本上体现传统的中原文化内涵,但又融入当地土著文化和南洋文化的异域文化,这些文化特点渗透于客家人的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类型丰富且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客家文化旅游是指凭借客家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开辟寓文化乡愁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文化继承与文化体验目的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不断推陈出新。随着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兴起,闽粤赣客家聚居区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原
因有。 (一)在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客家文化既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特色民系文化,不仅属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一分支,也是中国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客家文化根本上体现传统的中原文化内涵,但又融入当地土著文化和南洋文化的异域文化,这些文化特点渗透于客家人的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类型丰富且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客家文化旅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源客家古建筑文化调查报告
为保存河源已有的客家文化,弄清河源客家文化的底子。
再有可以提升我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文化,增强客家文化的保护意识,我发起了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行动,由于我是河源人,使我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更加的方便、也让我更积极的去调查。
说起河源市和平县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地名吧!其实河源市和平县也之不过是在广东省极为落后的一个小县罢了,可是为什么会怎么的出名呢、我相信大家都是仰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的古村落的大名而来的吧。
是的林寨古镇的确有悠久的历史了。
基本路线:、
1、河源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上河源大道/205国道—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1-2小时)
2、广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沿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京珠高速—上G4京港澳高速—下增城龙舟场/增城体育馆/G35/增城/惠州/汕头出口走G35济广高速—沿G35济广高速前行—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4-5小时)
3、惠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2-3小时)
4、梅州出发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下G205/龙川出口—老隆大道/205国道—173县道—229省道—230乡道—朝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3-4小时)
和平林寨古村简介:
林寨古村悠悠二千多年历史,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独特的“老八古”。
这里蕴含神韵,人杰地灵,俊材辈出,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等多人,林寨乡间有盛演粤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习俗,这里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乡。
林寨古村,村廓城墙环成船形,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四周碧水绕环,这里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船艇可通东江,是东江上游小有名气的客家水乡。
林寨古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建筑。
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
林寨古村民风纯朴,村民秉承“崇文重义、恪守纲常、诚信经商、敬祖睦宗、铭恩乡梓”之祖训,几百户人家和睦相处,村落布局合理,巷街纵错有致,有两条石街贯穿全村,交通极为方便,排水导污设计精良,村內学堂塾馆、花街当铺、神庙宗祠、水井马厩、戏台广场,一应俱全,旧时村内有三个广场,北门校场是习武练功之地,西门是农贸加工场,东门广场可容数千观众,世代是乡人娱乐之所。
2012年1月25日我前往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实地考察了客家民居建筑、最为出名的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刚走进林寨古村落,首先看到的是那青山绿水间高高耸立的客家特色民居——四角楼,这些城堡式的建筑好像在显现着客家人的庄重与威严,黑瓦白墙在灿烂的阳光下耀人眼目,四角楼显得格外巍峨。
这里的四角楼不但高大雄伟而且浑厚壮观,一般都以三层楼屋居多, 高达十余米。
当我仰望着高耸的炮楼和厚实的墙体时,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你在它面前变得渺小,相形之下更感觉它的壮丽与宏伟。
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谓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大杰作。
从外观看,整幢建筑分为四幢(正座)、四杠(横屋),呈左右、上下对称的建筑风格。
石楼前面有一口半圆形的池塘,与整幢屋构成一个大的椭圆形。
五个角楼如同五个剽悍的勇士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石楼四周的墙壁全用条形花岗石砌成,厚达80厘米,坚如磐石。
看到这些我们可以想像到,即使是碰上了战乱,当石楼的大门被牢牢的
关上之后,石楼内依然是一片安乐祥和。
、
1、再有就是林寨客家民居建筑——朝议第、楼内遗镇属唯一的门当户对之石雕饰物,满屋廊屏雕刻精细、寓意深长,是较早的官宦豪
宅,因土地革命时期曾是农会会址,留下赤色印记。
朝议第又是朝议大夫陈济川的祖屋。
济川公崇文重教,教子有方,议定散居为安,互相照应,各自成家立业,多置田产,日则钱谷,夜则诗书,挤身科举之阶,是为立身兴家之本。
百十年后宗族即大振家声,兴旺发达。
2、下镇当铺,村头的“下镇当铺”,建于清光绪25年,是乡中富绅合办的乡村银行。
专营收取质押品,发放高利贷款。
此处典当价钱适宜,急人所急,诚信经营,生意一直红火。
此处遗有精美牌匾,
宣扬中庸之道。
据说楼内门官神位特别灵验,凡有人求财祈福、诚心则灵。
四、小结
目前林寨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古楼中几乎没有几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
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也很开心的和我聊天。
,非常热情地协助我,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林寨古镇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
从功能性上来说,它体现了客家先民强烈的排他性。
从技术性上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技巧和风水,可以看出客家先民建造他们的房子时所用到的全面的建筑思维。
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然而从建筑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瓦的烧制,到水渠的设计挖掘,楼房的搭建,都是客家先辈们经过精心的思考和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
从艺术性上来说,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都那么精美绝伦,而雕刻的精美度也极大地反映了建造者的家庭富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