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赣县客家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赣县客家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赣县客家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作者:巫晓红来源:《江西教育C》2017年第04期摘要:赣县是“客家摇篮”,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建筑独具特色,客家风情民俗引人入胜。

本文以省级课题《赣县客家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的实施为契机,尝试把赣县客家文化资源运用于“爱家乡”主题教学当中,形成彰显赣县地方特色的客家园本课程,让幼儿从小接受赣县客家文化的辐射和熏陶。

关键词:赣县客家文化园本课程开发利用赣县是“客家摇篮”,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建筑独具特色,客家风情民俗引人入胜,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融入赣县客家文化的内容,既能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又具有本土化特色;既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因此,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赣县客家本土文化,如何在“爱家乡”主题活动中有效融入赣县客家本土文化,开展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一、感受体验,了解赣县客家文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建议:“要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一起看有关的电视节目或画报;和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为了丰富幼儿对赣县客家文化的了解,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游览赣县的风景名胜,引导幼儿了解赣县特有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发现家乡赣县的美丽,如去客家文化城、白鹭古村、南塘麂山、桃花岛、樱花公园、文昌阁等地参观访问;带孩子到“客家美食一条街”品尝各种各样的客家小吃:煎薯饼、艾米果、黄元米粿、客家擂茶等;用照片、绘画、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班级外墙裙布置的作品。

现场的体验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赣县美景、美食、特产和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下一步开展主题活动打下了基础。

赣南客家民居的旅游开发探讨

赣南客家民居的旅游开发探讨

赣南客家民居的旅游开发探讨作者:赖懿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0期赖懿赣南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赣南客家的魅力文化。

本文针对客家民居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采用实地考察法、收集资料法和SWOT分析方法,深度挖掘赣南客家旅游的文化内涵,阐述了赣南客家民居的开发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对赣南客家民居的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开发建议。

赣南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结晶、艺术的载体,凝聚了历代客家人的智慧与力量,是客家文化熠熠生辉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有效得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有助于传承客家传统文化。

一、客家民居的SWOT分析(一)赣南客家民居的优势分析首先,赣南地区区位条件好,交通通达性好。

赣南地处闽粤赣三角区的中心地带,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拥有非常有利的区位优势。

境内铁路网纵横交错,公路网络以市区为中心,通达四方,在航空方面,赣州黄金机场是江西省重要的航空枢纽,便利的水陆空交通可以为赣南地区输送来自全国各地各大中城市的客源。

其次,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以稳固的姿态展现客家文化,与客家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全方位地诠释客家文化。

(二)赣南客家民居的劣势分析第一,部分民居破坏严重,资源流失。

因自然、经济、旅游开发等问题,现在已经有部分民居破坏严重。

有的历史悠久,自然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因原住人盖起新楼房而被拆除,经济发展中的人为破坏行为越来越频繁;旅游者在旅游时不同程度得对客家民居进行流动破坏;旅游开发过分商业化,传统民居被改造成了迎合市场需求的模式。

第二,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水平不高。

赣南地区客家民居所处的地级县市旅游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升,有些地区甚至很难适应个性化旅游服务的需要。

(三)赣南客家民居开发具有的机遇分析近年来,政府支持力度提升。

赣州市政府在客家民居的建设方面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申遗筹备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概述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客家文化在许多地方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其核心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因此,深入研究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1.2 背景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民系之一,其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特有的建筑风格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等因素,客家人在当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传统身份认同感,并面临着日益减少的使用客家语言和遗忘传统习俗等问题。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交媒体、电视节目以及流行音乐等新兴文化的普及,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流行文化,进而对传统客家文化产生疏离感。

1.3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保护与传承关乎着整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完整性。

通过深入探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增强对该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并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同时,通过提出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共识,并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篇长文将围绕以上大纲所列目录展开详细论述。

在"1. 引言"部分中,概述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背景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该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接下来,在"2.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部分将具体分析客家文化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3. 问题根源分析"部分将深入剖析导致问题存在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文化认同和转变困境以及教育与传承问题。

随后,在"4. 对策建议与解决方案提出"部分将提出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设立客家文化保护基金及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客家文化在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客家文化的传统方式传承方式多为口口相传的习俗,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易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承的环境和氛围,造成了客家文化濒危的局面。

2. 急需振兴传统手艺客家文化非常注重手工艺的传承,一些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逐渐失传,急需振兴传统手艺。

3. 文化资源管理不善一些客家地区的文化资源管理不善,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的保护与传承,导致客家文化在一些地区的传承断断续续,流失严重。

4. 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目前在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明确规定和保护,因此客家文化在继承中容易受到忽视。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建立完善的客家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客家文化的重要遗产进行精准保护,修复并修建保护设施,保护好客家文化的源头。

2. 推广客家文化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客家文化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传播客家文化的价值观念。

3.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客家文化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培养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4. 组织文化活动建立合适的机制和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客家文化节、客家文化展览等,增强客家文化传承的氛围和互动。

5. 增加经济激励对于一些传统工艺和手艺进行资金支持和培训,提高工艺传承者的经济收益,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客家文化的传承工作中。

6. 建立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应当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客家文化,明确规定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严惩侵犯客家文化的行为。

7. 引导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增加对客家文化的投入和资源,提升社会对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

2021浅谈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2

2021浅谈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2

2021浅谈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三篇:浅谈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摘要:民俗风情旅游是民俗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体,通过旅游把神秘的民俗风情带到大众眼前, 通过民俗把旅游带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这是一个双赢、完美的结合。

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发展前景广阔。

赣南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 再加上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如果得到充分利用, 对赣南的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但是由于交通不便, 资源散乱等问题的限制使客家文化不能良好的发展下去。

因此, 开发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游, 必须先解决好一些基本问题, 打破一些瓶颈的限制, 才能使规划开发有序进行。

一、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目前,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 客家围屋旅游发展呈逐步上升的态势, 现已探索出“村围合一”、“借船出海”、“提炼原味”、“串点成线”四大特色模式。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一些以赣南客家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也被逐渐开发出来, 如五龙客家风情园和客家文化城等。

五龙客家风情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以客家为主线、生态为内容、龙文化为内涵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客家文化城伫立在赣江源头上, 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客家文化城包含客家牌坊、太极广场、客家宗祠、客家风情街、客家风情园等景点, 被誉为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 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这两个开发的项目自对外开放以来, 虽然为赣南旅游经济赢得了不少收益, 但是这两个项目不是在原有的客家文化资源上进行开发, 而是重建客家文化, 缺乏真实性。

并且开发的这两个项目远远没有达到客家摇篮这个主题, 所以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亟需开发。

二、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赣南的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资金短缺、保护意识不强、可进入性差、宣传力度不到位等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引发的思考

由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引发的思考

要 的旅游 目的地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等方面 而交通条件 的 功能。 围龙屋是一座半封闭椭圆形建筑群 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面是 便捷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的增强也加快了三城市 区域旅游合作 的 个半月形池塘 .也称龙池 . 中间是合院式的建筑主体与屋前的晒
发展 。 目 但 前仍然存在跨 区域资源整合 和产品更新力度不够 . 产 坪组成方形 . 后面是半圆形的化胎 与龙池遥相呼应. 由前至后逐渐升
维普资讯
区 域 经 i 斋
以此为重点 推出适销对路的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而又能同时兼顾其它两类市场 的开发 . 主次重点分 明 有的放 矢 形成南客家文 化
3旅行社之 间、旅行社和景区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 . 目前 旅游社的旅游产 品占据了旅游市场主导地位 . 在京承 秦 “ 金三角” 范围内 大部分旅行社之间、 旅行社和景区之 间只 是随意性的合作 , 互之间没有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进行实质性 相 的联盟协作 . 区域内大型旅行社各 自为阵 缺乏有效 的合作 不
外墙高大厚实 巨大的瓦顶出檐 , 给人一种宏 各种渠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 的投入力度 . 区域旅游产品的合作 是一座封闭的圆形建筑 为 伟与神秘之感 。 在其内院 . 环周为穿斗结构 隔成几十个开间 一 分 打下 良好 的基础。
四 、结 语
通过对京承秦旅游产品合作进行分析发现 .区域旅游产 品合 作的优势表现在区域间旅游资源丰富 ,互补性强 .相互之间是重
层层回廊. 一排排木柱组成的极有节奏的韵律 . 充满祥和的生活气息。 圆楼有一环楼 、 二环楼 三环楼 、四环楼几种。除一环楼外 . 都是环 环相套形成同心圆. 内 楼 有楼 . 外高内低 . 外环多为3 层 —4 底层作厨

赣南客家旅游文化SWOT分析及发展新思路探讨

赣南客家旅游文化SWOT分析及发展新思路探讨

赣南客家旅游文化SWOT分析及发展新思路探讨江西赣州技师学院曾卫平客家文化是赣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色文化、宋城文化、绿色文化、风水文化等一起组成了赣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赣州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赣南客家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项目重复建设多、目标市场定位模糊、文化内涵把握不准、与市场发展衔接不够、缺乏开发客家文化产业的行业引领者、管理模式和营销开发渠道不畅等。

笔者从赣南客家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入手,探寻适合赣南客家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为做大做强赣南客家旅游文化品牌服务。

一、对赣南客家旅游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赣州交通便利、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

赣南四省通衢,地处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连线上,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以航空、内河运输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四通八达,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

2、旅游产业基础雄厚,竞争优势明显。

赣南不仅有丰富的客家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和宋城旅游文化,在各县市还有众多的绿色旅游资源和风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产业开发价值极高,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也非常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旅游快速发展的措施,积极引导客家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赣南可谓是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竞优势。

3、旅游客源市场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客家人口众多,广泛分布海内外,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是众多漂泊在外的客家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赣南客家旅游的客源市场目前主要分布在市内各县市和周边的闽粤湘地区,正进一步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尤其是在2004年后,来赣南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人就络绎不绝,赣南客家旅游的品牌正日益形成。

4、赣州是全国新农村建设进行较早和成效较好的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州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使“三农”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智慧,为赣南客家旅游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素材。

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江西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茶文化是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深入落实,发展茶文化旅游成为赣南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

赣南地区客家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当地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促进赣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进而具体探讨了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资源;项目引言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存在很多生产茶叶的地区,我国茶品种类繁多,部分名茶不仅被国人喜爱,更是世界闻名,茶文化中包含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具、茶画、茶艺等等,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发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有关部门要极大对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视度,并不断研究与探索客家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创新、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为客家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一)拥有宜茶宜旅的自然生态环境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是将有关茶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充分融入到旅游产业当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旅游形式。

在茶文化旅游开发中,需要依托于自然生态的茶叶产区,结合游客的文旅需求,以茶文化为主题,为游客打造多样化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茶文化、体验茶文化、了解茶文化,既能够让游客观赏到独具特色的茶园风光,同时又能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客家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客家名茶产区为核心打造旅游区域,不仅能够让游客在旅游的途中观赏客家茶区的优美田园风景,感受客家的民俗风情,了解与感受客家丰富的茶文化,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客家名茶的推广宣传,对客家优秀的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赣南地区地处中国陆地第三阶梯的东南边缘,属于我国“东南洼地区”中的重要构成,在江西的南部,其占地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被称为“界四省之交,扼闽粤之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关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镇以及其它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均属客方言区。

全区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亦即700万以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

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批“客家先民”。

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为客家民系。

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至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从赣南各县市姓氏源流资料来看,河东片唐宋以来世居姓氏较多,尤以宁都、石城为著,河西片明末清初回迁姓氏居多,有的县竟占百分之六、七十。

而且,闽粤客家回迁入赣后,又不仅仅局限于赣南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赣南后,再循着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湘之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因而,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期中同样起着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认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内容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反本追源的气质。

赣闽粤三地的客家文化既有高度的同一性,又有地域的差异性。

既然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和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所以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文化事象都应视作客家文化。

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

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现就其要者列举如下:(一)历史文物遗迹。

赣南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赣南的历程中,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赣南各地的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宋城赣州,是当时客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地人文兴盛的标志。

通天岩石窟群,赣县田村的唐代宝华寺玉石塔,大余的丫山灵岩寺、嘉祜寺塔,信丰的大圣寺塔,安远的无为塔,石城的宝福寺塔,赣州的慈云寺塔等等唐宋佛教艺术,反映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赣南佛教文化的发达。

明清时期赣南各地普建的风水塔,如赣州玉虹塔、龙风塔、宁都县城的水口塔、兴国的朱华塔、上扰县城水南的南山塔、东山下的卢公塔、营前的龙公塔,瑞金市区的龙珠塔,会昌县城外的龙光宝塔,信丰油山的上乐塔等等,则是明清时期赣南风水文化兴盛的反映。

大余梅关古驿道,会昌筠门岭闽粤赣古通道,石城闽粤通衢等,是赣闽粤三地客家血脉相连,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赣州文庙、兴国潋江书院等则是赣南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重要历史遗存。

(二)姓氏宗族文化。

这主要反映在祠堂的建造和谱籍的发达两个方面。

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成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

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外,还建有分祠、支祠,如宁都县洛口乡南岭村卢氏就有一个总词,四个分祠和两个支祠;上犹县营前镇黄氏除有总祠外,还建有四个分祠。

赣南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等等便是代表。

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深函文化内蕴,是我们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

谱牒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

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毁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敬若神明,千方百计加以保护、珍藏,故至今留存于民间的老族谱、家谱亦不少。

如1980—1984年赣南各县市在进行地名普查和编辑地名志的过程中,就发现和查考了不少谱牒资料,其中尤以宁都为甚,共查考了族谱、家谱、草谱等1100多种。

当然还有一些没有被发现的。

从这些谱籍资料中,我们得以考见赣南(特别是宁都、石城等县)是保留唐宋以来世居姓氏最多的地区之一,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

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

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三)方言文化。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

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

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的成份就较多。

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

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四)民居文化。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于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赣南的客家围层,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三县全境;信丰、安远两县的南部以及寻乌的个别地方,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不同的风格。

有的研究者指出,土楼和围龙屋均是由围屋演化发展而来的,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则赣南客家围屋作为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就更大了。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如赣县白鹭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吸引了许多中外旅游者和文化人前往参观和考察。

(五)饮食文化。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如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

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扎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

各地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勺子米果、薯粉饺子;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甘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具有浓烈的原汁性和乡土味,有些莱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如何进一步弘扬其传统特色,开发出系列客家名优食品,这是振兴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

(六)民俗文化。

客家民风淳朴,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敦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

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

这里仅举两例,以见一斑。

“九狮拜象”。

这是流传于上犹营前一带的大型春节民俗表演。

它以造型艺术为主要特征。

其造型为9头狮子,1条蛇龙,1头大象,1匹麒麟。

龙;象、麒麟均为一色;狮子大小、色彩、形象各异。

其色彩有红、黄、青、蓝、白等,形象有猪头狮、狗头狮、牛头狮、猫头狮、蚕狮、猴面狮等。

狮、象、龙均制作得极为形象生动。

表演时,锣鼓、唢呐、鞭炮齐鸣,九头狮子摇头晃尾,相互逗趣:蛇龙来往穿梭,腾云驾雾;麟麟伸颈缩腰,瞻前顾后;大象则甩动着长长的鼻子,接受龙狮麒麟的朝拜。

各种灯彩栩栩如生,整个场面壮观热烈。

据当地人介绍,“九狮拜象”最初的形式为“龙狮舞”,含有驱邪和庆丰收的寓意。

发展成“九狮拜象”以后,其寓意就更深刻了,它既隐喻着新年伊始,“万象回春、九州同乐,共庆太平”的喜庆情景,又寄寓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过去营前地区客家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本姓中没有人做过皇帝或丞相的,不准扎象。

于是,有的姓氏就借“九狮拜象”来炫耀宗族的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一些姓氏的族长、宗长或长辈,也往往借此鼓励后辈发愤读书,以成大器。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九狮拜象”这一形式本身的不断完善,它除能满足俗民们的上述心理外,吉庆和娱乐的功能大大增加,以至最后发展成一种大型的民间灯舞表演形式而被载入史册和搬上屏幕。

”竹篙火龙节。

这是宁都县北部洛口乡南岭村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大型民俗表演。

这项活动于八月初一日拉开序幕,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达到高潮,次日凌晨结束,前后历时半个多月。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火龙神。

相传火龙神为两兄弟,弟弟为火虎,哥哥为火龙,统称之为火龙神。

它们曾驱除了瘟神,保护了南岭百姓的平安,因而受到南岭百姓世世代代的崇拜;不但为它们建了“火龙神庙”,长年祀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

禳神分两阶段进行。

前一阶段禳火虎。

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天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着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