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合集下载

赣南客家舞龙灯文化探析

赣南客家舞龙灯文化探析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比如赵君豪在担任《旅行杂志》总编时,曾在1934—1936年间陆续对马相伯、蔡元培等当时的二十多位时代名流以“旅行讲座”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访谈,请这些名家就当时社会上关注的一些旅行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表达看法。

1937年,赵君豪对这些名家关于旅游主题的访谈,最终由中国旅行社以“旅行谈荟”的专题形式汇集出版,在社会上造成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又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闲暇时期也比较喜欢旅游活动,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南京》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其在南京游历时的详尽情形和心得体会。

在文章开篇,朱自清写道:“南京是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在朱自清的南京之旅中,从鸡鸣寺的品茶、台城的登高、玄武湖的观湖、清凉山的赏景、莫愁湖的瞭望、秦淮河的泛舟、夫子庙的游览,一直到明故宫的深思、明孝陵的感悟、雨花台的畅想、燕子矶的寻味、中山陵的忖量、江苏省立图书馆的眷恋、南京茶馆的回味等,都留下了他坚实而沉稳的足迹。

尽管一些景点在当时尚属“冷门”,但这位散文大师却始终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游走南京、领悟南京,他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其实是对南京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领略朱自清笔下南京盛景的同时,也可以一并感受到朱自清惯使的飘逸潇洒的文风表达,着实是一种再美不过的心灵大餐了。

参考文献[1]许春晓.民国时期中国旅游学术探索述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蒋湘妮.《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J].沧桑,2005(Z1).[3]贾鸿雁.民国时期旅游研究之进展[J].旅游学刊,2002(4).★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关于“客家”一词,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1]17。

根据历史记载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2]9。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成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成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流行于赣南地区,由客家人创造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地方的戏剧。

赣南采茶戏源于生活,与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紧密结合,是当地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采茶戏的兴衰成败也与客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主要探讨采茶戏的历史,并主要从创新、教育、市场三方面来分析采茶戏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采茶戏历史文化发展传承引言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

它是由采茶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

自唐代开始,江西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

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

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

明末清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

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

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的处境。

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一)赣南采茶戏起源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清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卸绮百花。

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

”[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很常见的。

清曾燠在《江西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育而生。

赣南客家制瓷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赣南客家制瓷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赣南客家制瓷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摘要:本文以七里镇陶瓷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为例,分析了赣南客家移民和七里镇陶瓷烧造、制作工序、烧造技术、陶瓷种类、现存遗址等情况,提出一种新型展现、传播与保存方法——数字化传承,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客家制瓷历史与人文信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播七里镇制瓷艺术文化。

关键词:七里镇;陶瓷文化;制瓷艺术;数字化1赣南七里镇陶瓷文化1.1赣南七里镇窑赣南七里镇窑烧瓷业始于唐代末年,最早烧造青釉瓷。

五代时期七里镇造瓷业迅速崛起,创烧了颇具质量的白釉瓷。

北宋初又创烧了质量极高青白釉瓷,北宋末年,随着北方流民大规模南下(其中不乏优秀窑工),他们到达七里镇后,重操旧业,发挥自己的制瓷工艺技术优势,把七里镇窑的制瓷技术在短时期内了推向烧瓷高峰。

宋末元初,随着战火的蔓延,七里镇窑烧瓷业开始衰退,明洪武至正德时期终烧。

七里镇窑的创烧史是中原、江淮、赣中移民窑工和本地窑工在赣南的创业奋斗史,是客家先民和客家人不断竞争创新,由此形成的一部反映赣南客家先民和早期客家人开拓赣南山区,发展地方经济,研究客家民系形成的客家学史。

1.2赣南七里镇陶瓷的种类与艺术特色七里镇古窑分布在赣于公路由西至东的沿坳和七里镇之间的斜坡地带上。

原有窑包堆积16处,今仅存14处。

古窑生产的瓷种有青釉瓷、青白釉瓷、白釉瓷、褐釉瓷、赭色釉瓷、黑釉瓷、结晶釉瓷和陶器。

其产品主要为民间用品,器形有枕、瓶、杯、壶、罐、盏、盘、碟、钵、盂、炉、砚等,而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褐釉乳钉柳斗罐。

赣州七里镇窑的装饰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丰富,在吸收北方定窑、磁州磁,借鉴南方建窑、吉州窑等窑变釉装饰手法的同时,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与装饰工艺以及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

2七里镇制瓷艺术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在漫长的岁月中,赣南客家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陶瓷文化遗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镇化的发展,七里镇陶瓷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客家陶瓷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

特色与传统
01
文化概述
02
祖先崇拜
03
传统村落
04
艺术文化
06
方言文化
05
红色文化
01
客家建筑
02
饮食文化
03
民俗文化
04
风水文化
06
代表人物
05
人文精神
赣南客家文化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 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之下,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 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白鹭古村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历史上一直处于赣南中心的赣县, 其地居赣江源头,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抚百粤,东接八闽,西连三湘,加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阜年 丰,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 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山海经》上有关于赣县上洛山一带有“木客”的叙述, 是人类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作为赣闽粤金三角客家源头行政建制第一县,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 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 古村白鹭、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杨仙岭等古迹,独具风韵的抢打轿、烧瓦塔等客家民俗留传至今。
赣南客家文化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的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 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朝末黄巢农民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 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 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 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 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 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 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 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分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漫谈赣南客家灯彩

漫谈赣南客家灯彩

赣南 是客 家文 化 的摇 篮 ,素 有 “ 客家 灯彩 之 乡 ”美誉 。客 家 灯彩 ,也称为 “ 灯会 ”、 “ 灯 会 ”。作 为 一项 客家 民间艺术 , 花 客家 灯彩 以其 多 种材 料 、多种 工 艺 、多种 装饰 技 艺生 动表 现 了客 家 的民俗 风情 ,成为 一种 社会 性 的岁时 文娱活 动 。


客家灯 彩的起 源
“ 彩 ”源 于 东汉 时代 的 “ 灯 宫灯 ” 、 “ 灯 ” ,原 本 是 一 花 种照 明用 的器 具 ,南北 朝 时期 开始 成 为传 统节 日的应 时之 物 。唐 宋时 期 ,花灯 的制 作进 入盛 世 ,从 民间家 庭 自扎 自玩 的手 工艺 品 变为 了可 以用来 交 易 的商 品 ,杭 州 等地 还 出现 了专 门的花 灯买 卖 市场— — “ 市 ”。 明清 时期 , 由于封 建 帝王 十分 重视 元 宵节 , 灯 故彩 灯的 品种和 样式 有 了新 的 发展 ,并 以地 域 划分 形成 广 东佛 山 灯彩 、广 东潮 汕灯彩 、江 苏灯彩 、浙江 灯彩 、北京 灯彩 、福 建 闽 南灯 彩等 诸 多代 表 。 《 湖 游 览志 ? 西 熙朝 乐 事 》更 是对 明朝 杭 州 节 前灯 市规 模和 彩灯 类 别及 种类 进行 了详细 描述 :在腊 月 后春 节 前 ,从 寿安 坊下 至众 安桥 ,谓之 灯 市 ,出售 各色 花灯 。人物 类灯 有 老子 、美 人 、钟馗 打鬼 、月 明度妓 、刘 海 戏蟾 等 ;花 草类 灯有 栀 子 、葡 萄 、杨 梅 、橘柿 等 ;禽 虫类 灯有 鹿 、鹤 、龟 等 。奇 巧 的 则有 琉璃 灯 、云母屏 水 晶帘 、万眼 罩等 各种 花色 。 从秦 汉 开始 ,客 家先 民们 为 躲避 战火 ,陆陆 续续 携家 带 口, 不 远 千里 从 中原 地 区来 到 南 方开 垦 荒 地 筑 室 定 居 。 在 长 期 的生 产 、 生活 过 程 中, 客 家 先 民们 为 祈 求 家 口平 安 、 丰 登 大熟 , 时 常举 灯 以消 灾避难 ,经年 累 月渐 渐在 赣南 客 家 民间形 成 了 “ 事事 当 中有规 矩 ,样 样规 矩 不 离灯 ”的 说法 。南唐 时期 ( 元 9 3 公 5 年 间 ) ,赣 南 客家灯 彩 就 已开始 在 民 间盛行 ,距今 已历 千余 年 。究 其原 因 ,却 与其方 言 土语 以及 色 彩爱 好有 关 。另 外一 个 原 因是 , 灯彩 色彩 红彤 亮 堂 ,鲜 艳 华丽 ,是兴 旺发 达 、欣 欣 向荣 的象 征 , 于是 灯彩 便在 民间愈演 愈 盛 ,经 过长 期 的传承 、延续 及发 展 ,形 成 了赣 南客 家人 独特 的 民间艺术 项 目,具有深 厚 的群众 基础 。

赣南客家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
同邑陈氏,于南宋绍兴三年(1192年)由泰和迁居营前,宗支繁衍,至第七世(约当元朝后期),已经有了 相当的经济基础,遂开始建宗祠,旋又建分祠。明初又开始修族谱。
围屋文化
宗族文化
构造艺术
主要特征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民居,但因建围者均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绅,所以,他们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 将围屋建得坚固、易守难攻外,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 尽精巧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赣南客家民居的建造,是中国古建筑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葩。
厅屋组合民居
宅居风水
结构特点
门榜文化
“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 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 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 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 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1.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 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 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 断向前的心愿。
赣南客家民居
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
目录
01 厅屋组合民居
03 产生背景
02 围屋民居 04 围屋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

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

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

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

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

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

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

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

《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

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

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

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

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

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

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

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

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

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

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

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着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

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

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

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
种。

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

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

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在曲俊⑶骱捅硌萆闲纬闪擞凶砸训胤教厣哪媳贝省D媳贝识嗔鞔诤佣母酉亍⑿斯⑷鸾鸺靶欧帷⒋笥唷⒚霰庇朊鑫鞯鹊兀愿又菽媳贝省⑿斯媳贝饰D媳贝视?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

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

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

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

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

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

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

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

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

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雕刻艺术,在赣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

木雕以赣州、龙南、赣县艺人较多,善雕花板,广泛用于家具、建筑之中。

许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庙宇建筑中应用,即是一件艺术品又充当实用构件。

如鳌鱼、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门格扇等。

石雕以兴国、赣县艺人为多,兴国盛产质地细腻的红石,赣南及赣中许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兴国红石,如乐安县流坑的一对大石狮均出于兴国。

花岗岩也是赣南盛产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

如宁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桥的栏板、望拄和门楼、柱础、石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