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与客家工匠精神研究

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与客家工匠精神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挖掘赣南客家传统核心技艺,分析核心人文价值,通过活态性生产生活传承、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高校重塑客家工匠精神等路径传承客家传统技艺文化。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一、赣南客家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核1.赣南客家传统核心技艺及特色。
截至2022年12月底,赣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96项、市级165项、县级556项[1]。
其中,有23项传统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传统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因传统美术涉及传统手工技术与审美,笔者也将其纳入传统技艺文化的范畴,目前赣南有4项传统美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表1可以看出,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涵盖了工具器械、饮食加工、建筑营造、雕塑工艺、织染、编织扎制、陶瓷制作、金属冶煅加工、家具制作、文房用品制作工艺、刻绘工艺等多个领域,又主要集中在饮食制作方面,26项中共有12项属于饮食制作技艺。
客家饮食原材料多数就地取材,制作样式多变,融合了中原饮食习惯与当地土著饮食习俗,体现了山区自耕自食的耕作文化特点。
雕塑工艺方面,木雕、石雕、砖雕、核雕、根雕、竹雕形式多样,取材广泛,富有艺术底蕴。
编织扎纸有竹编、花灯及车灯制作等技艺,至今仍然活跃在旅游市场和民俗活动中。
工具器械、家具制作以竹制、木制、藤器制作工艺居多,简单朴素,实用耐用。
金属冶煅加工以制锡工艺为主,满足客家人衣、食、住、行、婚、丧、祀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富有地域特色。
[2]在建筑营造技艺方面,客家围屋、客家祠堂建筑烙上了客家宗族文化的深刻印记。
祠堂居于各种民居建筑之上,祠堂建造庄重肃穆,气势雄伟壮观,各种雕塑彩绘交错,反映了客家人宗法礼制、敬祖睦宗的观念。
龙南的围屋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与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独具特色,围屋造型多变,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宽大厚实的墙基,防撬防挖外墙,炮楼射口,围外环屋的壕沟,围内集住宅、城堡、祠堂、议事厅、中心广场(跑马坪)于一体,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对外、守望相助的族群意识。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特点
赣南客家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为客家建筑风格独特、客家语言韵味独 特、客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等。
价值
赣南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02
赣南客家文化开发策略的基 础
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加强对客家历史、 民俗、文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培养客家文化传承人才。
2
赣南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社 会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
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人才流失、文化断层、缺乏创新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本次研究仅从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但受到时间、人力等因 素的影响,未能深入了解每个地区的客家文化特色。
02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如从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社会治理等方面入手。
文化产业升级策略
推动客家文化创新发展
01
将传统客家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发展客家文化产业,
提升其竞争力和附加值。
培育客家文化创意企业
02
支持和培育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客家文化企业,推动客家文化产
业向高端领域迈进。
加强与国际客家文化交流合作
03
积极参与国际客家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客家
文化产业理念和经验,促进赣南客家文化产业升级。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将传统客家文化元素与现代 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客家特色的文化产品 。
产业融合与发展
促进客家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手工艺等产业的融合发 展,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客家特色手工艺品、客家特色食 品等新的增长点。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
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
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
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
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
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
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
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
赣南客家文化

特色与传统
01
文化概述
02
祖先崇拜
03
传统村落
04
艺术文化
06
方言文化
05
红色文化
01
客家建筑
02
饮食文化
03
民俗文化
04
风水文化
06
代表人物
05
人文精神
赣南客家文化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 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之下,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 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白鹭古村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历史上一直处于赣南中心的赣县, 其地居赣江源头,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抚百粤,东接八闽,西连三湘,加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阜年 丰,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 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山海经》上有关于赣县上洛山一带有“木客”的叙述, 是人类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作为赣闽粤金三角客家源头行政建制第一县,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 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 古村白鹭、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杨仙岭等古迹,独具风韵的抢打轿、烧瓦塔等客家民俗留传至今。
赣南客家文化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的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 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朝末黄巢农民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 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 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 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 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 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 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 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分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文化习俗

遇见就不要错过哦
食——黄元米果
黄元米果是赣南的特色小吃,由大禾米、 黄元树、槐花等原料制作而成。
食——擂茶
赣县白鹭村村民在“擂茶”。“擂茶”的习 俗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擂茶”的茶料一 般是茶叶、姜米、芝麻、花生米等。
食——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住——围屋
客家习俗,新娘从娘家 出嫁到婆家,脚不能落 地,据说落了地就会被 人讲是跟脚婆,名声不 好听。所以,即使到了 男家祠堂拜堂,也要用 簸箕垫在地上,使新娘 双脚不沾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客家人用稻谷加热米酒。 喝上一口,清甜温暖。
赣县客家人舞起了“鲤鱼灯”,寓意来年鲤 鱼跳龙门。
在客家人的习俗中,放 “添丁炮”是件大喜事。 大年初二,上年宗姓家 族里喜添新丁的人家, 用箩筐挑着鞭炮到家族 祠堂前,用长长的竹竿 卷起鞭炮来燃放,持续 数小时的燃放场面非常 壮观。
赣县白鹭古村有一古老 民俗“抢打轿”。一群 壮汉簇拥着一个“井” 字形的粗大木架,疯狂 地抢夺,直到一方摆手, 大家方握手言和,开怀 痛饮。
以我爱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以我爱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我爱赣南客家传统文化》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在赣南,这里有超级棒的客家传统文化,我可喜欢啦!
比如说,我们的客家围屋,那可真是神奇!大大的围屋像一个城堡,里面住着好多家人。
我听爷爷说,以前为了防坏人,大家就一起住在围屋里,互相帮助,可团结啦!
还有那热闹的客家山歌,每次听到大人们唱,我都觉得特别有趣。
他们的歌声响亮又欢快,好像在讲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过年的时候就更热闹啦!我们会做各种好吃的,像艾米果,甜甜的、软软的,咬一口,满嘴都是香味。
还有舞龙舞狮,那些叔叔们把龙和狮子舞得活灵活现,我在旁边不停地鼓掌,手都拍红了呢!
《我爱赣南客家传统文化》
小朋友们,我今天要和你们讲讲我特别喜欢的赣南客家传统文化。
我们赣南的客家菜可好吃啦!就说那道酿豆腐,白白嫩嫩的豆腐里塞上香喷喷的肉馅,放进锅里一煮,哇,那味道,简直绝了!每次我都能吃好几块。
还有漂亮的客家服饰,衣服上绣着各种好看的图案,花花绿绿的,特别美。
我穿过一次,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公主。
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一起包粽子。
我也跟着学,虽然包得不好看,但是可开心啦!
这些传统文化就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我会好好地珍惜它们,也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喜欢。
你们喜欢赣南客家传统文化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文化
以白鹭古村为例姓名:
班级:
学号:
考察时间:2015年5月2日
考察地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
考察目的: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赣南客家文化、向同学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文化
(此次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主要以白鹭古村为例,并且主要为概念、发展历史和建筑方面的考察)
考察报告:
客家人的概念:1、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2、而为什么叫客家呢?客,顾名思义,就是与“主”相对。
赣南的客家人: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历史上的赣南,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
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赣州全市约900万人口中95%以上都是客家人。
白鹭古村: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只是在村里参观的时候,发现不少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民居,
几乎大部分现存的民居都缺乏有效的维护,听说现在村里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希望白鹭能借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
白鹭古名居是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部,而且村里的四条主要街道,极似一大大的“丰”字。
白鹭人很早就品评了村里含数字的主要景点,并归纳为“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
虽然到现在,这十处街
坊景观许多都不复存在了,但在白鹭老人的心里,一定保留着这些美好的记忆片段。
白鹭民居以祠堂为主,分“专祀型”和“居祀型”两种,从建筑结构上看,大部分都是精美的雕花门楼和建筑实体围绕中突的天井构成的“四水归堂”式。
祠堂外围的墙高大挺直,外墙的每块砖都要有一道研磨的工序,在没有水泥的时代,人们便用糯米和水来代替,虽经近千年的风霜,依然坚牢如初。
白鹭的由来: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赣县地名志》载:宋绍兴六年,钟兴由兴国竹坝迁此建村。
据谱载,钟兴夜梦白鹭,飞此栖息,遂以白鹭为名。
王太夫人祠:王太夫人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全国罕见的一座以女性的姓氏来命名的祠堂。
王太夫人生于1750年,殁于1822年,为原嘉兴知府钟崇俨之生母,初朝廷册封为大慕人,诰赠太淑人,其为人娴淑仁慈,乐善好施,深受族人的爱戴和敬重,后人立祠以作纪念。
恢烈公祠:恢烈公祠系乾隆年间清太学生、布政司理问钟愈昌(公元1736—1795)所建,又被人们称为“山沟里的大观园”,前后三栋,为白鹭最大的的联体建筑,屋内仅大小天井就16个,与“九井十八厅”相当。
南北纵深百米,正面宽约40米。
除厅堂楼阁外,还建有花园假山,只可惜在清咸丰年间为石达开残部炸毁,只剩西侧一排边屋。
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它是一块经过十多道工序,必须要长达二年的周期才能够烧制完成的特殊青砖。
砖质细灰润,其重如铁,因制作复杂,造价极高,而被时人称为“金砖”,它是专门用来铺砌皇宫地面的地面砖。
据说,这是皇帝特别赏赐给钟崇俨的御物,崇俨又将它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崇僎。
门当:门当一般放置于古代汉族传统建筑两侧,用于显示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
并与建筑物相互辉映,和谐统一,起到门庭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洪宇堂:洪宇堂,建于明朝末朝,专祀型,洪宇堂奉祀的是百岁老人钟邦梧。
洪宇堂的构造异常独特,门前的是少有的出五跳如意斗拱结构屋檐,俗称木方垒砌的“雀巢”,其突出部分还雕有100种精美的中草药。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虔州(今赣州)广发瘟疫,连朝廷赈灾官员也得病,幸有白鹭古村一位老中医医术精湛,才使得疫情得以遏制。
朝廷为嘉奖这位百岁老中医,遂推荐其为宫廷御医,但这位老中医却推掉官职,继续留在当地免费为当地百姓看病。
如意斗栱: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莲花托、牌科,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
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
世昌堂:世昌堂,是奉祀钟氏白鹭开山始祖钟舆的祠堂。
钟舆,字世昌。
后人为纪念先祖,在钟舆结庐牧鸭之地拓址建祠,称“世昌堂”。
世昌堂,也是现在的白鹭钟氏宗祠。
福神庙:1、白鹭福神庙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庙内主要供奉着黄飞虎天君,同时还供奉着财神赵公明、观音以及本地所信仰朝拜的神仙,是一座典型而又少见的佛道为一体庙宇。
2红一方面军军团长会议旧址。
1931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3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红一方面军在取得了兴国莲塘、良村和宁都黄陂战斗胜利后,于8月底9月初转移到赣县田村、白鹭和兴国的茶园、永丰一带隐蔽休整。
9月初,“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被打得焦头烂额、疲惫沮丧,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总撒退。
得知这一情况,毛泽东、朱德在白鹭福神庙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军团长以上干部会议(史称“白鹭会议”)。
书升堂:书升堂是专祀型祠堂,兴建于清乾隆初年,侍奉的是风水先生钟学遴(字书升,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且文学造诣深厚,著有《易经集解》),祠堂多为木架构,只有两侧墙体为青砖,门柱为精美的巨型木雕,祠堂内为一进式,堂内开阔,气势恢宏。
古戏台:古戏台位于白鹭村东北面,是“东河戏”表演场所之地。
东河戏发源并流传江西东河(贡江)故而得名,源于明嘉靖年间赣县
清唱“坐堂班”,于清初正式形成,唱高腔、昆曲,后陆续吸收二簧、西皮等乱谈腔,是江西古老戏种之一,是白鹭钟崇俨父子创建的。
国内战争时期,古戏台被国民党炸毁。
2006年仿古修建了白鹭古戏台。
教育:白鹭人非常重视教育,在白鹭古村至今还保存好多古代的功名柱,还有好多书院。
白鹭是人才辈出、富甲一方之地。
据有记载以来就有秀才586人、文武进士17人、知州知县6人、知府2人。
总结:这次考察让我对赣南客家文化有了一个新的更为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个地道的客家人,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做这样的考察,传播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能为更多人所了解。
当然,我这里所介绍的只是客家文化的冰山一角和皮毛,也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让客家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掘和传播,最后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