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文化研究
广东客家围龙建筑文化探析

一
二、 粤北客家围楼 的建筑文化特色
1 楼 民居 的 由来 . 围 清 代 中 期 至 民 国 初 年 , 会 震荡 , 患 四起 , 当 时 这 一 带 山 区 农 民起 社 匪 在
义频繁 , 小股土匪蜂起, 官府统治鞭长莫及 。 为避 免与当地土著居 民发生各 种 争 执 矛 盾 , 防 范 盗 贼 及 土 匪抢 劫 , 家 人 觉得 必 须 建 筑 坚 固 的 围楼 自 为 客
卫 。 外 当 时客 家 人 口膨 胀 , 族 之 争 、 客 之 争 、 另 宗 土 生存 空 间之 争 等 , 促 使 都
居 民需 要 寻 找 一 种 能 保 障 生 命财 产 安全 的居 所 , 是 一种 建筑 布 局 类 似 北 于 方 古 代 城 堡 和 四合 院 住 宅 组 合 的 堡 垒 式 住 宅 应 运 而 生 , 成 了“ 村 必 有 形 有 围, 围不成村 ” 无 的客家建筑 景观 。这些 围楼 的共 同特 点是高大坚固, 易守
科 学 论 坛
广东客家 围龙建筑文化探析
李 伟林
( 中农业大学 4 0 7) 30 0
要1 客家 人原祖籍地 为中原 , 中国中原 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闽粤赣地区, 后扩散 到海外 。客家先 民几经辗转迁徙 , 是 然 在迁徙 、 形成和 建筑文化 粤东 围龙屋 粤北 围楼 文化 印记 。其三, 从结构与功 能上看 , 结构复杂, 功能齐全, 实用得体 。屋内 卧室 、 房 、 小 厅 堂 及 水 井 、 圈 、 窝 、 所 、 库 等 生 活 设 施 一 应 俱 全 , 厨 大 猪 鸡 厕 仓 是 中 国封 建 社 会 自给 自足 生 活 的 典 型缩 影 。 四 , 了建 筑 形 态 、 其 除 内部 功 能 分 区、 统文化 符号 , 东北围龙屋还从宏观 到微 观将粤东北客家 人文 精 系 粤 神显著外化 , 强化了其教育和 民系凝聚的空 间效应 , 取得彰显 民系 宗法 社 会 的巨大功效 , 与客家 民系的社会人文环境 极为和谐。外坚固 内开敞的结 构既是适应 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 , 是适应 岭南湿 热 自然环境的产 又 物。
定南客家围屋研究报告

定南客家围屋研究报告定南客家围屋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对定南客家围屋的研究,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定南客家围屋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明代末期,一部分南方富有的士绅移居到广东、福建等地,形成了著名的“客家人”群体。
这些士绅在新居地建造了一种特殊的住宅,即现在所称的“围屋”。
围屋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对宗族的重视和互助精神,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客家人的文化传统有关。
定南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造型和装饰等方面。
整个围屋一般是一个三层的建筑群,外围是高墙拦住外界的侵扰,中间空地是祭祀活动和家族会议的场所,内部则是多个住宅单元。
围屋整体呈方形,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家族管理和互助。
在围屋的建筑造型上,主要以屋顶的形式作为标志,常见的有“马脊”、“牌坊檐”、“扇形脊”等。
而在装饰方面,围屋多以木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展现。
定南客家围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围屋是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围屋的建造和室内装饰,可以看出客家人对宗族的重视和对家族文化的承扬。
其次,围屋是农村社会组织形式的体现。
围屋内部的住户都是同宗的人,形成一个血缘社群,有利于族群共同协作和互助。
再次,围屋是南方农村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定南客家围屋代表着温暖、幸福和团结。
总之,定南客家围屋是一种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传统农村建筑。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客家土楼实践调研报告

客家土楼实践调研报告客家土楼实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客家土楼是中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
它是客家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客家土楼的现状和实践。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使用了问卷调查和参观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居住在土楼的居民,主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维护土楼的意识和实施情况。
实地考察主要参观了福建土楼群,通过与土楼居民的交流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土楼的实践状况。
三、调研结果1.土楼的实际居住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土楼都已经改建成了民宿或旅游景点,居民人口相对较少。
土楼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但由于受到旅游业的带动,居民的生活状况逐渐改善。
2.土楼的维护意识:绝大多数居民对土楼的维护非常重视,认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部分居民自发成立了土楼保护协会,定期进行集体维护和修复。
3.土楼的实践:土楼作为旅游景点的实践非常成功。
大多数土楼都引入了旅游业,为居民带来了收入,也为土楼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资金来源。
然而,一些土楼的商业化程度过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问题分析1.土楼的商业化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他们的生活逐渐变得依赖于旅游业。
这种依赖程度过高,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如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社区的凝聚力降低等。
2.土楼的保护和修复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专业支持。
虽然部分居民自发进行集体维护,但仍然面临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土楼保护的支持力度。
五、建议1.加强土楼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其身份认同感。
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和文化活动,培养居民对土楼的认同感,降低对旅游业的依赖。
2.完善土楼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加大对土楼保护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维护土楼的生态平衡。
3.加强对土楼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土楼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土楼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目录摘要 (1)引言 (2)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4.其他 (7)5.总结 (7)6.附录:参考文献 (8)摘要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
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
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引言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
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在书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为例

功能,直至形成土楼这一集防御、群居、娱乐、祭祀为一体的庞大单体建筑形态。
福建客家聚居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楼,在闽西客家地区有着大量的土楼分布。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东西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2]。
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因战乱多选择居住在多小山地和丘陵的山丘地带,受环境限制,土楼所用的材料也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泥土、石灰、木材等。
正因客家土楼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客家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材料多为红壤土和木材[3],土楼外立面所呈现的颜色就是材料的自然色;在地基方面,为起到疏浚雨水、防止淤积的作用,材料采用卵石和小碎石,因此地基层多呈灰色;在墙面方面,多采用黄泥和木料进行夯实上墙,并在墙上开洞口来御敌,洞口用白色石灰石覆盖;在屋顶方面,客家土楼使用的是泥土烧筑而成的青瓦,大片层叠的青瓦使得屋顶呈黑色。
土楼所具有的庞大单体外观不仅体现客家人团结的特点,也会更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如山体泥石流和强风暴雨等,环境和时间因素以及人为灾祸也让土楼的建造进化出有方有圆的多样形状,以更好地应对当地环境气候和社会环境。
2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特征客家文化体系是由中原文化体系分支而来,本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熏陶,因此在客家建筑中所体现的也是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战乱和地理环境使得客家人形成聚族而居、自立自强的住宅需求,因此从群落式住宅体逐渐演变成适合客家人聚居的巨型围合建筑,空间联结上使得邻里间能最快进行相互联系,也因此形成紧密的精神联结。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建筑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影响而最终呈现出独具客家特色的地域分布特征,也因此形成客家土楼这种结合中原传统文化及南方独有地域特色的融合建筑。
2.1 形态分析客家土楼样式多种多样,根据地势而成形,有圆楼、摘要 客家土楼建筑形制具有强烈的围合性和向心性,这背后体现客家人团结尚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
书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将客家的文化特色运用到设计中,打造具备客家特色的书店,激活城市传统文化空间的活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特点。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文化与美学价值1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文化与美学价值——“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专题论文在岭南粤东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是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的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
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 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
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
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二、围龙屋建造和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
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梅县客家围龙屋建筑遗产及其评价研究

2、石雕艺术
石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常见的装饰手பைடு நூலகம்。在围屋的石材部位,如门框、墙 角、石阶等,都有精美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作品以天然石材为材料,雕刻精细, 造型优美,呈现出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
3、砖雕艺术
砖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砖雕主要采用青砖为材料,雕刻 画面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鱼、鸡等动物形象,以及花、草、云、水 等自然元素。砖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之,梅县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广东省梅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产之一,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内容
围龙屋,这一具有浓厚客家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围龙屋与客家居住文化,以期读者能 更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围龙屋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围龙屋,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2、制定保护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围龙屋进行保护和修缮。政府 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3、开展保护项目:通过实施保护项目,为围龙屋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技术支 持和专业指导。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围龙屋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有 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其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客家居住文化的宣传 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此外,鼓励年轻人参 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学习班,培养年轻 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摘要:客家围龙屋是客家的典型民居建筑物,拥有非常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居民建筑当中的代表性特色建筑,。
也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特色,可以传递给人们更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信息。
并且在优化内部装饰特征的过程中彻底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智慧,是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以及融合建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引言:相传在晋魏时期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三次进行了大举迁徙华南地区的景象,因为在官府入籍时需要与其他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迁移的人们被称为客家人。
因此客家文化也被流传下来,客家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特色的代表性民居建筑物,其中所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在客家围龙屋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象征。
1.客家围龙屋的起源和布局1.1起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在南宋时期因战乱饥荒被迫迁徙之后,最终留归于南方平坦区域的丘陵地带,为了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登记户籍时被称为客家、客户和客籍,所以就有了客家人的称呼。
围龙屋是客家民族特色的建筑,因为客家人为了预防外部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大部分是以群居的方式进行生活所形成的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和雕楼等建筑类型,都是拥有浓烈客家文化色彩的建筑物。
其中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客家人采用中原建筑的方式,运用台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工艺将其选择在斜坡地段和丘陵地带所建造而成的。
房屋主体结构主要是一进三厅和两相一围的表现形式,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区相对较为偏远,所以为了更好的防止盗贼的侵扰,会在建造时大部分是采取砖瓦和土坯相融合的建筑方式[1]。
运用鸡蛋清和糯米饭作为粘稠剂,使用竹片木条作为筋骨夯筑起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从而形成完整的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和大小不同的厅堂,室外包括水井、猪圈、厕所、鸡窝、仓库等一应生活设施,在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厅堂院落中心必有半月形的池塘,之后还会有阴阳两极的太极图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1、靠山近水向阳的选址 2、客家民居风水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 3、美化和改造环境 4、建筑就地取材,成本较低
儒家建筑的文化特色
祠宅合一, 祠宅合一,聚族而居
客家人同一祖宗的子孙后代,增建新围或扩建老围, 可因地制宜,自由选择。但无论增建或扩建随着人口 的增加,适应“聚族而居”的需要。围居只是形式, 聚族才是实质,用大围屋这个躯壳把血族成员严严实 实地包裹起来,赖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客家围长期存 在的社会基础。
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
十三、中西合璧式围楼
四、椭圆形围楼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外景及内景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
九、杠式围楼
梅县梅江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十四、自由式围屋 五、八角形围楼
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外景及内景
十、城堡式围楼
深圳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城堡式围楼)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每个客家大围屋,都是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 体系。各家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生产工具,而大牲口和 大农具在围屋内部可以互相租借。大门口有共同的晒 谷的禾坪和养鱼的池塘。围屋内还有共同使用的水井, 有可以互相使用的谷物加工工具??风车、砻、碓、磨 等,甚至还有榨油和榨糖的大型工具。有些围内还建 有学校(私塾),围内或围屋旁边建有厕所、猪圈。 如此等等,从生产、生活到文化教育,围屋的设施齐 全,完全是一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的图景。这 是大围屋赖以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
客家围屋样式:
客家围屋样式:
客家建筑的意象和传统 文化特色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儒家文化特色 风水观念 军事防御特色 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
客家民居意向研究
客家民居的五类意向
1、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向 (1)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 (2)天圆地方的宇宙图示 (3)八卦宇宙图式 (4)采用宇宙符号 向往神仙胜境, 2、向往神仙胜境,佛国世界的意向 3、宣扬儒家文化的礼乐意向 (1)以祖堂为居民核心,突出祖先崇拜 (2)宣扬科举功名,忠孝节义 4、生殖崇拜的意象 (1)已八卦为模式 (2)圆形土楼隐喻子宫 (3)胎土为风水穴位,为地母之子宫 5、祈福纳吉的意象 内部通道形状,命名等
客家民居的防御系统
1、第一道防线-外墙 2、防御之关键-楼门 3、设突出墙外的炮楼、耳楼等, 以消除射击死角 4、土楼布局利于防御 5、凿井储粮,利于长期坚守 6、神秘的传声筒 7、秘密的逃生通道 ……
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
防生的意匠
法人的意匠 清代客家著名的风水师林牧,对客家三堂屋的 平面处理和空间组织,提出了法人的设计思想,将 三堂屋住宅比拟人体,以人体的比例决定三堂屋的 比例及平面关系. 客家的围龙屋是由三堂二横 屋发展而来,其规划设计的意匠为风水法人的意 匠
色彩
客家建筑装饰的色彩有黄、黑、白、红、绿、 青等。金色常是施与建筑木雕的纹样上(去鬼 魅之感),土黄常出现于建筑的外墙面,黑色 主要集中在客家建筑屋顶(象征天),白色主 要用于大门和室内墙面,红土本色主要用于建 筑的外墙面,红涂料被用于客家建筑木质构件 上。 最为常见的色彩搭配有红色与金色(有时还有 黑色),黄色、黑色与白色。 客家人通过色彩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纳入了 建筑中。建筑色彩的运用都遵循着五行共存、 相生相制和阴阳均衡的风水和谐关系,进而实 现人居的风水和谐。
客家风水
客家民居的胎土
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和五凤楼中,均 有一处称为胎土(或称化胎、花胎、 花头)的所在(图7),其位置在中 轴线上的祖堂之后,形如半月,高 于祖堂地平。若其后无围龙屋,则 呈土丘状;若后有围龙屋,则呈龟 背状。据民国十六年(1927)《兴 宁东门罗族族谱》云:化胎,即在 “龙厅以下,祖堂之上,填其地为 斜坡状,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 胎息。”在祖宗的神龛下方或祖公 厅后面的花胎上,都安有龙神,让 其与祖宗一样,享受长年香火。 “胎土”乃客家民居的“龙脉”和 风水要点。其文化渊源十分久远, 乃源自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
建构特征:
传统生态的技法和材料
客家围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 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建造了营垒式住宅,主 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 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土筑墙)。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
客家围屋样式
一、方形围楼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兴宁宁新刘氏大刘屋
六、围龙式围屋
十一、围村
深圳龙岗刘氏田丰世居(围村)
二、圆形围楼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
七、四角楼及其他角楼
兴宁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
十二、碉楼
始兴太平曾氏憩春阁(碉楼)
三、半月形围楼
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半月楼)
八、堂横式围屋
建筑分类 : 分类方法 客家聚居建筑形式多样,各地的叫法 也各有不同,在这里,主要根据建筑 的基本造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 类型: 1.单层建筑,包括俗称的门堂屋和围 垅屋; 2.单层与多层混合建筑,即俗称的五 凤楼和围屋; 3.多层建筑,即俗称的土楼或围子。
第一节单层建筑
一、门堂屋
形式:一堂式、二堂式、三堂式、四堂式、九堂式等 特点 :一堂式以厅堂为中心,两侧是房间 二堂式的平面布置是:两座一堂式,中间隔一天井, 天井两侧加上盖(称为“廊”,以此将上、下两堂相连, 形成一闭式的整体,故“二堂式”。以正堂子午线为中轴, 两侧加建横屋,称为“二堂二横”。 门堂屋内各厅房的使用,均有严格的规定。正屋为全屋 的核心,三堂均是公共的地方。 分布:主要分布在早期建置、平川面积较大、耕地面积较 多且交通方便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如闽西永定的高破、坎 市、湖雷三乡和龙岩、武平、宁化、汀州、连城、上杭、 清流;粤东的梅县、大埔;赣南的东北部。
第一节单层建筑
二、围垅屋
形式:它的主体是门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 展。它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 端相接,将正屋围在当中,有两堂二横一围垅、三堂两横 一围垅、四横二围垅、六横三围垅……有的多至五围垅。 围垅屋在对着上堂的位置,即围垅屋的中轴设置一敞厅, 称为“龙厅”;围龙屋的房间称为“围屋间”。龙厅可作 祖堂使用,平时堆放杂物,围屋间多为厨房或杂物间。在 正屋后面与围屋之间,有一半圆形坡地,从后向前斜,此 地称为“化胎”,在宅前开凿半圆形的池塘, 一些围垅屋在横屋的外侧又建平行的房屋,俗称“副杠”。 位 特点 : 分布:围垅屋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县、兴宁、大埔、焦岭、 丰顺等地。比较集中的是梅县的梅城、隆文、南口、白宫、 松口等地。还随着客家人的迁移,分布在广西、贵州、云 南、湖南、四川、台湾、香港等地。
客家风水
装饰风水探析
客家建筑的装饰风水意识主要通过装饰纹样和 装饰色彩等符号内容来传达。两者主要围绕 “和谐”和“祈吉”两个主题展开。
纹样
客家中常用来发挥装饰风水作用的纹样可以分 为动物、植物、人物、图符、器物等类别。这 些丰富的纹样被赋予了风水的象征内涵和纳福、 辟邪、化煞的作用。客家建筑常用龙(鱼)纹、 麒麟、喜鹊等,龙是水的代表。 首先,“林木兴则宅必旺,林木败则宅必败”; “水是农业的命脉” 其次,实现无行平衡 再次,峦头法五要素中“龙”是第一大要素, 寻觅真龙是要旨
客家人特别讲究风水,村落选址必须 依当地地理形势,进行现场勘察,其 选址与自然山水相契合。 客家风水师总结概括出客家聚落选址 的最佳模式是: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 屏障,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左右 两侧有低岭环抱围护,易守难攻;内 有千倾良田,河流婉转有情。这种俗 称“四神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 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模式在客家组 谱中多有描绘和记载。
风水观念
客家风水观念的表现形式
1、看地脉,有叫觅龙 2、观“水口” 3、不建围龙屋的”堂字屋“屋后必须建短围墙,以防外人动土而伤了本屋的”龙脉“ 4、德修运昌-道德与风水 5、负阴抱阳-坐向与风水 6、九曲萦回-排水与风水 7、收纳交泰-门户与风水 8、镇凶纳祥-生活与风水 .....
客家风水
选址风水探析
客家风水
布局与修建风水探析
布局: 布局: 禾坪前半圆的风水塘(鱼塘)与花胎、 围龙构成一个圆,代表天;中间的上 堂、中堂与下堂及它们两侧的横屋构 成一方形,代表地。“天”包着 “地”,意示着天大地小。人住在方 形的建筑物之 中,暗示着人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地。 这种天、地、人“三才”和谐相处的 境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状态,即“天 人合一”。 修建: 修建: 在修建房屋时,客家人特别讲究风水, 卜宅立向,选址布局,开门设池均一 丝不苟;房屋的朝向、灶台的摆设、 动土的日子、上梁的时辰,何时进香 火等,都有讲究。
点线围合、 点线围合、严谨秩序的空间设计
客家聚居建筑这种“祠宅合一”的建筑形式,是 通过点、线围合的构图法则和组合关系来体现的。 “点”指的以祖堂为核心的礼制空间和公共空间, “线”指的是围绕祖堂而布置的众多家庭的居住 用房。以祖堂为主体的点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属礼制建筑范畴,相当于建筑中的核心空间。
除煞
军事防御特色
为了提高防守自卫的能力,客家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把中原府第式房屋和坞堡壁垒等承袭并加以改 造糅合。围垅屋、土楼中的五风楼的基本形制为西周至汉唐中原衣冠士族、官宦大户府第式宅制。围屋、方土楼的基本 形制为汉唐中原世家大族的坞堡或坞壁旧制。 以土楼为例。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 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 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有的土楼大门还安 装了防火水柜、水槽, 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 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 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