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研究
定南客家围屋研究报告

定南客家围屋研究报告定南客家围屋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农村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对定南客家围屋的研究,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定南客家围屋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明代末期,一部分南方富有的士绅移居到广东、福建等地,形成了著名的“客家人”群体。
这些士绅在新居地建造了一种特殊的住宅,即现在所称的“围屋”。
围屋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对宗族的重视和互助精神,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客家人的文化传统有关。
定南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造型和装饰等方面。
整个围屋一般是一个三层的建筑群,外围是高墙拦住外界的侵扰,中间空地是祭祀活动和家族会议的场所,内部则是多个住宅单元。
围屋整体呈方形,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家族管理和互助。
在围屋的建筑造型上,主要以屋顶的形式作为标志,常见的有“马脊”、“牌坊檐”、“扇形脊”等。
而在装饰方面,围屋多以木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展现。
定南客家围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围屋是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围屋的建造和室内装饰,可以看出客家人对宗族的重视和对家族文化的承扬。
其次,围屋是农村社会组织形式的体现。
围屋内部的住户都是同宗的人,形成一个血缘社群,有利于族群共同协作和互助。
再次,围屋是南方农村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定南客家围屋代表着温暖、幸福和团结。
总之,定南客家围屋是一种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传统农村建筑。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浅析客家传统建筑立面特征

浅析客家传统建筑立面特征1 梅州客家传统建筑立面特征的研究梅州客家传统建筑经历千百年的演化,形成了众多让人记忆深刻的特点,其主要立面特征和元素有如下几个方面:1、堂屋、横屋门廊和山墙以一定的面宽比例及重复运用方式但合成立面主次分明具有韵律感。
2、山墙在正立面表达的建筑类型。
3、大门注重文化,无论是凸门楼还是凹门楼,均把贴对联挂灯笼放在主要位置。
4、屋顶形式多样。
本篇只选两个在现代工程中较有利用价值的山墙和屋顶的特征进行较深入到研究。
1.1、山墙的研究很多传统建筑之所以为大众所识别,都是以山墙的不同特征元素来实现的,如徽派建筑的马頭墙,广府建筑的大镬耳,湘西建筑的猫弓背。
而梅州客少见的将山墙在正立面表达的建筑类型,因此比例,线条都是极为考究的,讲求流畅舒展与协调,给人极高的美感。
梅州客家传统建筑山墙,有着独特的文化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五行特征,分为金式山墙、木式山墙、水式山墙、火式山墙、土式山墙。
由于各种原因,在梅州当地用的最多的是木式山墙和水式山墙。
1.2、屋顶的研究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区分型别等级的重要构件,是基础、墙身屋顶三段式构图中最为显眼的部分,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里,中国传统屋顶分为九级。
梅州客家传统建筑中形制等级较低,造型朴素的悬山顶、硬山顶较为常见。
梅州客家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形式①、庑殿式:四坡屋顶,多用于殿堂式公共建筑。
②、歇山式:由上半部硬山或悬山,下半部庑殿式所组成,基本上只准官使用。
③、硬山式:屋顶两侧不突出于山墙,此特点多与前面五行山墙结合使用。
④、悬山式:屋顶两侧突出于山墙。
2、梅州客家传统建筑立面工程实例2.1、新建建筑2.1.1、普通民宅:民宅效果图一该实例民居住宅屋顶有歇山式、硬山式、悬山式。
山墙主要为水式山墙,各种屋顶山墙配合使用让建筑立面造型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水式山墙使得建筑立面更加有动感。
民宅效果图二该实例民居住宅屋顶采用硬山式、山墙采用木式山墙相结合,局部做露台,形成凹凸错落感,使得立面造型更加丰富。
梅县客家围龙屋建筑遗产及其评价研究

2、石雕艺术
石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常见的装饰手பைடு நூலகம்。在围屋的石材部位,如门框、墙 角、石阶等,都有精美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作品以天然石材为材料,雕刻精细, 造型优美,呈现出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
3、砖雕艺术
砖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砖雕主要采用青砖为材料,雕刻 画面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鱼、鸡等动物形象,以及花、草、云、水 等自然元素。砖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之,梅县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广东省梅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产之一,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内容
围龙屋,这一具有浓厚客家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围龙屋与客家居住文化,以期读者能 更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围龙屋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围龙屋,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2、制定保护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围龙屋进行保护和修缮。政府 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3、开展保护项目:通过实施保护项目,为围龙屋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技术支 持和专业指导。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围龙屋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有 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其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客家居住文化的宣传 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此外,鼓励年轻人参 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学习班,培养年轻 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摘要:客家围龙屋是客家的典型民居建筑物,拥有非常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居民建筑当中的代表性特色建筑,。
也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特色,可以传递给人们更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信息。
并且在优化内部装饰特征的过程中彻底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智慧,是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以及融合建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引言:相传在晋魏时期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三次进行了大举迁徙华南地区的景象,因为在官府入籍时需要与其他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迁移的人们被称为客家人。
因此客家文化也被流传下来,客家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特色的代表性民居建筑物,其中所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在客家围龙屋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象征。
1.客家围龙屋的起源和布局1.1起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在南宋时期因战乱饥荒被迫迁徙之后,最终留归于南方平坦区域的丘陵地带,为了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登记户籍时被称为客家、客户和客籍,所以就有了客家人的称呼。
围龙屋是客家民族特色的建筑,因为客家人为了预防外部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大部分是以群居的方式进行生活所形成的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和雕楼等建筑类型,都是拥有浓烈客家文化色彩的建筑物。
其中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客家人采用中原建筑的方式,运用台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工艺将其选择在斜坡地段和丘陵地带所建造而成的。
房屋主体结构主要是一进三厅和两相一围的表现形式,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区相对较为偏远,所以为了更好的防止盗贼的侵扰,会在建造时大部分是采取砖瓦和土坯相融合的建筑方式[1]。
运用鸡蛋清和糯米饭作为粘稠剂,使用竹片木条作为筋骨夯筑起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从而形成完整的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和大小不同的厅堂,室外包括水井、猪圈、厕所、鸡窝、仓库等一应生活设施,在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厅堂院落中心必有半月形的池塘,之后还会有阴阳两极的太极图式。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客家文化的地方,而客家围屋建筑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的特有建筑形式,融合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宗族观念和建筑艺术,展现了客家人的独特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外观特征、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进行探究,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外观特征客家围屋建筑外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风格和材料上。
客家围屋的形式独特,通常呈长方形或方形,四面用土坯砌筑而成,屋顶用青瓦覆盖,整体造型简洁而稳重。
屋顶呈马背形状,边角翘起,有利于排水并能够更好地抵御台风袭击。
屋顶的设计既考虑了实用性,又兼顾了美学效果,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客家围屋的风格朴实稳重,外墙一般为素墙,没有花纹和浮雕,窗户和门廊的设计也较为简洁,注重实用性。
客家围屋建筑在建材的选择上,通常采用当地的土木材料,既符合环保理念,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客家人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二、建筑结构客家围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客家围屋通常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其中前厅用作客厅和起居空间,中厅作为主要的生活空间,后厅则被用作厨房和卧室。
整个建筑采用了通风采光和布局合理的设计,使得室内空间较大,并且采光通风效果良好。
在建筑结构上,客家围屋通常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木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客家围屋还采用了天井设计,使得室内外的空间得到了很好的连接,增加了整个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和层次感。
三、文化内涵客家围屋建筑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屋建筑展现了客家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族观念。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客家围屋是整个家族居住的场所,是家族凝聚力和精神支柱的象征。
在客家围屋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祭祀和祭祖的场所,这些场所凸显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是一个著名的客家聚居地,这里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围屋建筑艺术更是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
围屋建筑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建筑艺术,它融合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宗教和生活理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围屋建筑的历史起源、建筑特点、艺术风格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
围屋建筑起源于南宋末年,是客家人为了自卫而创造的建筑形式。
当时,南宋灭亡,宋朝王室和文人士族涌入客家地区,导致当地人民生活困难。
为了保护家园和财产,客家人开始建造围墙包围家园,形成了围屋的雏形。
后来,随着战乱的加剧,围墙逐渐升级成为以柴米油盐为核心的围龙屋,以污井为核心的围头屋,以敌楼为核心的围楼屋。
这些形式丰富多样的围屋建筑,成为了客家人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强堡垒。
围屋建筑在外观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它通常是四合院式的建筑,呈现出宽广的内院空间。
建筑群通常由正房、厢房、厨房、祭祀厅等多个建筑组成,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布局。
而在建筑结构上,围屋建筑通常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传统的斗拱榫卯和斗栱结构,使得整个建筑结构坚固耐用,且富有弹性。
围屋建筑还在屋顶上进行了精心设计,采用歇山式屋顶,使得建筑更加稳固,并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台风和暴雨的侵袭。
除了建筑外观和结构,围屋建筑在装饰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整个建筑的装饰通常以木雕、石雕和砖雕为主,这些雕刻都是由工匠们用手工精心雕刻而成,融合了客家人的民俗信仰和传统文化,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围屋建筑内部的壁画、木雕、剪纸等装饰也是别具特色,其中尤以壁画为客家围屋的瑰宝。
客家围屋的壁画通常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家庭生活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客家人对民族传统和家国情怀的一种表达。
围屋建筑艺术在广东河源地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围屋建筑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居住形式,更是客家人对土地的维护和传承。
围屋建筑体现了客家人的劳动智慧和精神文化,它展示了客家人团结、勤劳、淳朴、忠诚和乐群的精神风貌,成为了客家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符号。
广西客家建筑聚落研究

地和迁入地主要分别集 中在福建 闽西汀州府一 带和桂东 南地 区。 清代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 第 一次高峰是清 初 , 迁 出地 主要 为广东 、
福建 , 部分为 江西 、 湖南等地 ; 第 二次高潮 是清 中叶 , 数以 1 0万 计
阐述 , 为客家建筑聚落的研究奠定 了基础 。 关键词 : 客 家建筑 , 聚落 , 建筑形制
中图分类号 : T U 2 4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1 广 西客 家聚 落生态 现 状
1 . 1 广 西客 家 的“ 动 态” 文化 背景
广西是全国客家第 四大聚居 地 , 总 计人 口 5 6 0万 , 其总 体人 口是政 治性 移民 : 一是仕宦广 西 , 一 是躲避 战乱。客家人 在玉林 , 北海 、 防城港 、 钦 州和南宁 , 柳州 、 贵港 和贺州等地 聚集 , 占广 西客 家人 口绝 大部分 , 并且形 成 东南部 密集 、 西 北部稀 疏 的分 布。少
广 西 客 家 建 筑 聚 落 研 究★
胡雨孜
摘
覃媛媛 吕 廖 宇航 术
(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 工程学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4 )
要: 对客 家聚落基本形制特点进行 了详细 的分析 , 并对广西客家的来源 、 迁徙 路线、 形成过程 以及最终 的分布情况做 了详细 的
其 中位于最 西端 的隆林 、 西林 两县 , 客 家人 所 占的 比例 也有 广西客家第一 、 二次 主要迁 徙路 线 由中原 迁 至湖北 等地 , 再 区, 2 %。这样 , 点面结合 的分布形成 了“ 小集 中, 大分散 ” “ 东南 稠密 、 由其 迁入长沙而后依次进入衡 阳 、 兴安 , 最后 抵达广 西 , 最先到达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

广东河源客家围屋建筑艺术探究广东河源位于粤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特别是客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承和发展。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它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功能特点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广东河源客家围屋进行深入探究。
一、建筑结构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和西南的一个小山区,这里的客家围屋包括了“平岗四合院”、“落坡四合院”、“莲花楼”、“钟乳山细路”等不同类型的围屋建筑。
客家围屋建筑一般采用青砖木瓦结构,整体建筑形式多为三进四落式、四合院格局,以及龙墙、前厅和后院等构造。
在内部空间布局上,它通常由正门、内厅、客厅、房间和天井等部分组成,构成一种独特的内部空间。
由于地域和气候的原因,客家围屋的建筑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建筑倾斜度较高,设计合理的坡屋面,防雨避风等等。
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厚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青砖、木材、竹子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防火、保温性能,而且也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二、功能特点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是客家人世代生活和劳作的场所,因此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首先是它们的居住功能,客家围屋一般都是多代同堂居住的,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紧密的家庭关系。
其次是劳作功能,由于客家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客家围屋内还常常设有农具房、厢房等,以满足家庭生产、储藏和使用的需要。
客家围屋还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通常在正厅的东西两侧,会设置有正室和耳房,用来接待客人或做工作之用,这反映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家族文化传统。
客家围屋还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一般在围屋的正中会设置一块空地,用于家族祭祀和社区娱乐活动。
客家围屋的功能不仅满足了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三、艺术表现广东河源的客家围屋建筑在艺术表现方面,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客家建筑表现形式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1.1 空间层次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是指依据传统聚落的空间等级、分布、职能类型等对空间构成 进行的划分,依据聚落内中心的情况可以分为无中心(包括若中心)、单中心、多中 心三类。
单中心布局
多中心布局
在同一区域内,若只有一个姓氏的族人居 住,聚落往往呈现出单中心的现象。建筑 的规模随着居住人数的增多扩大,具有可 增长性。
当地势的坡度很大时,会采用 沿坡分层筑台法。在建造时基 地做迭级处理,房屋则在各层 台地上建造,当地势坡度很大 时屋面也会做分级处理。
1.3 与山的结合—坡地处理
利用坡地建造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利用坡地建造。当地势的坡度较小时,建筑通常依坡而建,是客家围龙屋的常见做 法;此种做法也能够使建筑更好地满足采光、通风及排水要求。
2. 4 三层次空间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祖堂 中堂
大门 禾坪 半月池
强
私
密
性
中
由 弱
至
强
弱
第一层次空间 第二层次空间 第三层次空间
第三层次空间:是建筑空间 的核心部分,也是建筑内部 进行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 具有明显的礼制建筑特征。
第二层次空间:是建筑内外 的转换空间,是建筑外部空 间向建筑内部空间过渡的枢 纽。
1.4 与水的结合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临水而居是中国传统营造观念中的重点之一,一则为了生活和生产的方便;二则水 的存在可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美化建筑环境的同时还能起到调节局部 气候的作用。
半月池
前塘后坡式布局
在客家围屋中,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塘后 坡”的传统建筑格局。半月池作为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常做养殖和灌溉之用, 同时也是客家建筑的消防用水。
以厅堂为中心的建筑布局 祖堂位置
2. 3 中轴对称
门厅 客家围屋中轴线空间排列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传统客家建筑中,基本 表现出了严格的中轴对 称性; 客家建筑将所有的公共 空间集中在中轴线上, 并通过对建筑与庭院空 间的规格、尺度、秩序 等方面的精心组织,将 各种严密的礼教仪规演 绎为沿中轴线严谨的空 间序列
第一层次空间:公共空间, 早期是作为客家的生产用空 间,在后来的演变中,禾坪 逐渐成为举行民俗活动、共 享宗族信息的场所,相当于 现代广场的原始交往空间。
2. 5 通风采光排水的设置
院落、天井空间
外通廊的布置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池
天井是建筑的进风口,弥补了建筑外 客家聚居地区多雨,因此客家人往往用外通 围封闭、开窗少和开窗小的不足,为 廊连接建筑各个部分,为其提供避雨空间的 建筑提供更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环境。 同时也起到了遮阳的作用 池的设置可以减少雨水反溅对墙体的侵害,同时防止积水现象的发生。
「客家建筑研究」
惠州中原顾问事业部 张裕苗 2015.08
目录
一、传统客家建筑分布特征 二、传统客家建筑表现形式 三、当代客家建筑元素运用
壹 传统客家建筑分布特征
自然条件 人文特点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聚居地位于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和广 东东北部,处于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岭南地区
1 自然条件
2 人文特点
客家人因战伐、不仕二 朝、逃军务、南下逃荒 等原因迁徙,早期的客 家建筑很保留了中原建 筑的风格;
客家人对居住空间提出 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
客家民系作为南迁 的中原人,儒家文 化,在建筑布局及 装饰装修中都有所 体现;
同时也传播了佛教 和道教思想
客家民系作为南迁的汉 民族Βιβλιοθήκη 继承了“尊祖崇 古”的儒家思想形制;
1.5 注重风水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客家人信奉风水的观念对客家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营造的第一步选址上,风水 观念是影响传统客家建筑聚落形态的主要元素之一。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的具 体方法分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四个步骤。
梅州客家围龙屋
梅州桥乡村秋官第龙脊
从聚落整体布局上看,风水是对“势” 觅龙:龙即山脉,在平原就是岗陵之类。
客家建筑双重门
客家土楼外墙窗洞
门是整栋建筑防御方面最薄弱的环节, 通常客家建筑中对外出口只有一个, 为加强防御甚至营建双重门
多层的客家建筑中底层通常不设置窗洞,随着 建筑层数的增高,其窗口随之增大
2. 2 向心性平面布局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在客家建筑中,无论哪种类型的布置,礼制厅堂都是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客家 文化的象征。以祖堂为核心的空间构成构成客家建筑的向心性平面布局,祖堂 是整栋建筑的视觉焦点。
气候
• 亚热带气候,夏季气 温高,日照时间长, 广大地区夏长无冬日
• 春夏多雨的关系,空 气湿度大
地形地貌
• 形态复杂,山脉、河 流、山地、丘陵、台 地及平原交错,且山 地居多
自然资源
• 客属地区的黄土、山 石和木材等自然资源 丰富
• 赣江、汀江和梅江三 大河流和众多支流流 经此地,也为客家人 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客家文化是要求“整体 大于局部”的文化,家 族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
利益甚至家庭利益。
自明末清初部分客家人 赴海外经商以来,有侨 居海外背景的客家人接 受了西方建筑文化,并 试图融入传统客家建筑 中,才有了客家侨乡特 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
格
社会政治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礼制 民俗与宗族观念 外来思潮影响
贰
的讲究,而依山而建的客家围龙屋便是 察砂:砂即宅基四围的土石高路高地。
对风水术的体现,其布局起到“造势”、 观水:因水主财,水界气,为生机财源所在。
“避凶”的作用
点穴:穴有真有假,山水向为真,山水背是为假。
2. 1 注重防御功能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客家聚居的地区往往是贫瘠的山区,自然环境险峻,同时又要应对原住民的侵扰 及宗族械斗,客家人必须要利用共同的力量才得以发展。因此,客家人选择聚族 而居的生活方式,建造对外攻击性较弱但具有极强防卫性的民居。
如果有不同姓氏的人住在同一个区域内, 客家建筑聚落会呈现出多中心的分布。称 之为围团式布局,一般是按照姓氏宗族的 不同,三五成群的置于坡地或山脚。每个 群体都自成体系,互不干扰。
1.2 与山的结合—台地处理
纵向台地筑造法
聚落形态
空间布局 材料的使用 细节与色彩
筑台法
当地势的坡度较大时,对坡地 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具有高 差的台地,建筑沿等高线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