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吕雯【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一直在呈直线发展,也正是因为经济上的发展迅速,所以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中英汉翻译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通过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文化和翻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具体影响和分析,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英汉翻译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 探究前言提高翻译质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和翻译活动研究状况,通过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与翻译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进而帮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更好把握自己的翻译方向和风格,使中国人对翻译活动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优化和传播,服务国家的文化建设需要,从而为我国翻译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
一、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Halliday认为语言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层次,这四种四种层次就是语法、语音、词汇以及词形,而由于任何一个层次比如语音和另外一个层次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翻译的,所以Halliday认为层次的转换仅仅限于同层次之间。
而Catford却认为翻译完全可以分为等级限制的翻译和不限制等级的翻译,所以Catford将这种不受限制的翻译统称为翻译转换理论。
译者的翻译活动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翻译、交流和理解的困难所在,但是翻译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必然通道,所以只有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使译者的翻译活动整体水平的得到有效提升。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但是语言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其中存在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存在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译者的翻译活动属于“权力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译者要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很准确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两种语言,还要对两个国家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忠于原文”。
英汉互译与视角转换研究

英汉互译与视角转换研究作者:熊潇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是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
而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受英汉语言文化影响很大。
英、汉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
因此,翻译人员必须转换视角,进行“语义翻译”。
对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进行了研究整理,同时提出翻译教学必须重视“文化转型”。
关键词:翻译;视角;转换;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322-04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即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过来文化又给语言以很大的影响,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
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及东西方人在思维上的不同使英汉之间的转换变得复杂与困难。
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即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 奈达和泰伯也提出:“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的等值物。
”翻译等值理论指出,要使译文“自然”、“可读”,原文与译文要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就需作必要的调整和转换,借助必要的变通手段,摆脱常规,采取不同程度的意译的对策,准确、通顺地译出原文、在翻译中有目的地进行视角转换,以符合译入语的逻辑、风俗习惯,使译文在通顺流畅的同时获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视角转换的运用为等值翻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一、视角转换的必要性翻译是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艺术,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取舍,使之符合译入语的逻辑、风俗习惯。
翻译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译者应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进行翻译[1]。
功能派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试图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应妥善处理两种文化差异的问题。
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

多实践,积累翻译经验
总结词
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提高对不同语 境和文本类型的处理能力,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视角转 换。
详细描述
翻译实践是提高视角转换技巧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 的练习和反思,译者可以逐渐掌握不同语境和文本类 型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 要注意总结和归纳翻译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翻译策 略和技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多阅读,提高语言敏感度
总结词
通过大量阅读英文原著、新闻报道、专业文献等,提高 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敏感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原文的 视角和意图。
详细描述
阅读不同类型的英文材料可以帮助译者熟悉不同语境下 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增强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同时,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不同作者或 文本的视角和观点,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合同翻译
商务报告翻译
在商务合同翻译中,视角的转换有助于更准 确地传达合同条款的意图,避免歧义和误解。 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合同条款,可以提高译文 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在商务报告的翻译中,适当的视角转换可以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提高 报告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词性转换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将英语中的某个词转换成汉语中的另一个词,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语境和表达习惯。这种转换可 以是名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之间的转换等。
例如,英语原文“She is a good student.”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她是一个好学生。”(名词),也可以翻译成“她学习很好。” (动词),具体选择哪种词性要根据语境和表达习惯来决定。
要点一
英汉翻译——视角转换

英语具体词汇抽象化
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When I met you, I finally felt like I was part of something. 遇到你之后,我终于有了归属感。 I was practically on my knees but he still refused. 我几乎是苦苦哀求,但他依然拒绝。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她生长在富贵之家。
汤普森先生是无可指责的 Mr. Thompson was above reproach. 她的美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 Her beauty is beyond words. 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了。 His name slipped from my memory. 今天的世界还很不安宁。 The world today is far from peaceful. 工作没有经验,出点差错,在所难免。 Slips are scarcely avoidable when you are new to your work. 男人有泪不轻弹,皆因未到伤心处。 Men only shed tears when deeply hurt.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The weasel pays a courtesy to the hen with evil intent.
Keep upright. 切勿倒置 The warrior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 战士们宁愿战斗到死,而绝不投降。 They will have to be prepared to wait longer for earnings from this investment. 这项投资不会在短时间内盈利,他们得做好准 备。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本文基于奈达的对等理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问题。
首先对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继而以思维对等、文化对等、情感对等和行为对等四个方面为着眼点,考察英汉互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理据,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翻译的对等。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给翻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签:视角转换翻译对等思维方式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文化多元性的环境中,随着国内外的密切交流,国外纷纷设立了孔子学院,出现了汉语热。
而翻译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翻译是一项基于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而进行人类跨语言文化的转换、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曹青(1995)指出:“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将储存于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
”而视角转换是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翻译的重要手段,是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翻译对等的良好方法。
二、研究综述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研究是目前翻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外国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
前人时贤在不同的理论、视角、方法下就此问题展开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和翻译对等的理论。
邵卫平在《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入手,通过描述、分析九大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动态与静态、人称与物称、抽象与具体、顺向与逆向、替代与重复、省略、主语与主题、形合与意合,并给予相关的例证与翻译策略。
张勤在《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等值翻译》一文中指出受制于中英文各自语言的结构特点,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正反转换、句式转换、主体转换和词义的褒贬等翻译技巧和方法。
连淑能(1993)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十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式、修辞手段、思维习惯、语体风格、翻译技巧以及某些文化因素,试图把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
从视点转换理论看英汉翻译中词类的变换

、
具 之一 。
尤金 ・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 的本质 ,提出了著名 的 “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即 “ 功 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 中, 他指出, “ 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 奈达有关翻译 的定义指 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括语义 、风格和文体 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 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 ,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 、句法对 等、 篇章对等 、文体对等。在这 四个方 面中,奈达认为 , “ 意义是最重要 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
[ 文章编号】 1 0 0 8 — 1 7 8 X ( 2 0 1 3 ) 0 5 — 0 0 8 4 — 0 2
各种语言在语义上有非常多的相同点 ,但在具体的表述方式上千差万别。因为文化是语言的基 因,每 种语言都与它所处 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文化不 同,语言体系也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 ,语言使用的个 体— — 每个 自然 人对 语 言又有 自己特殊 的理解 ,在 表达 方式 上 形成 一 定 的特性 ,这就 是 差异 性 的根 源 。要 实 现源语 与 目标语 之 间的等值 转换 ,以力求译 文 的 “ 信 、达 、雅 ” ,英 汉 翻译 中就 必 然要求 转换 表 达方 式 和 表 达角 度 ,其 中常 用 的一种方 式就 是视 点转换 法 。 视 点转换 的概 念 试 点转 换是 翻译 学 和语 言学 中的专用 术语 。语 言 学 中 ,视 点是 指 观察 事物 的角度 ,文学 中则是 指 叙事 或 论证 时所 采 用 的视觉 角度 。英 语专 业界 有 专家 指 出 ,试 点转 换指 的是 重组 源语 信 息 的表 层形 式 ,从 与 源 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递 同样 的信息 ; 并且 ,源语和 目的语之间可能存在的认识和思维习惯上 的差异 , 是 翻译 过程 中视 点转换 法必 要性 的根据 之一 。 美 国著 名 的 翻译 理 论家 和语 言学 家奈 达博 士 在 其T h e 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一 书 中认 为 , “ 翻 译就是用接受者的语言复制 出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 自然 等值体 ,首先在意义上 其次在风格上。 ”其 中 “ t h e c l o s e s t n a t u r a l e q u i v a l e n t ”与我 国严复所 提倡 的翻译标 准 “ 信 、达 、雅 ” 中的 “ 达” 、傅 雷 的 “ 重 神似 而 不重形似”中的 “ 似” 、钱钟书所持的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 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质都是强调源语 和 目标语 在 最大程 度 上的等 值 。 二 、视 点转 换法 的使 用依 据 文化是 语 言 的温床 ,每 一种 语 言都会 受 到具体 语 言文 化环 境 的 巨大 而深 刻 的影 响 ,会 产生 表 达方 式 上 的各 样差 异 。柯平 教授 认 为 ,源语 和 目的语 之 间可 能存 在 的认识 和思 维 习惯 上 的差 异 ,是 翻译 实 践 中视 点 转 换 的理 由。在 翻译 实 践 中 ,要 使译 文 和原 文最 切 近 ,就要 求在 不涉 及 特殊 文化 背 景 因素 的 条件 下 ,用 目 标 语 来重 组源 语信 息 ,转换 表 达角 度 ,使 译 文更 符 合 目标 语 的 习惯 ,更 利 于读 者接 受 。而 要 实现 目标 语 和 源语之间最大的等值 ,就需要借助必要的变通手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 ,试点转换就是最有效 的3
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作者:王天润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0期英汉翻译中既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要使译文通顺流畅,才能完整地实现翻译的目的。
英汉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导致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因此,英汉翻译中常常需要调整视角才能在译文中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英汉翻译中视角的转换。
一、叙述角度的转换由于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有的句子或词语在英语中表达顺利,但同样的叙述方法在汉语中却不顺利或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而需要转换叙述角度。
1.因为语言习惯的不同,有些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如At this his heart missed a beat and he became pale.(听到这些,他心里咯噔一下,吓得面无血色)/But you never know what’s in store for you.(但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遇到什么事情)/He made believe he was innocent.(他装作一副无辜的样子)。
上面几个例子中,his heart missed a beat 原意是“他的心停跳了一下”是比较具体的描写,而汉语说“他心里咯噔一下”视角在于“他”的感觉,描写比较口语化。
he became pale如直译为“他变得苍白”,不太顺口,翻译时把“吓得”和“面”的意义补充出来句子更通顺。
what’s in store for you原意是“什么事情在等着你”翻译成“你会遇到什么事情”更符合汉语习惯。
make believe 字面意思是“使人相信”,译为“装作”更通顺。
2.在某些并列结构中,英语和汉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表达顺序却不同。
如:old and new 新和旧;iron and steel钢铁;northeast东北;southeast东南;northwest西北;southwest西南。
3.有些固定的表达方式英语和汉语的用词不同,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浓咖啡(不加糖或牛奶);black eyes挨打或撞成的青肿的眼睛;dark eyes黑眼睛;brown sugar红糖;blue movie色影片;in the black有盈余,有节余;in the red亏损,有赤字;white lie善意的谎言。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译本探析——以《爱玛》汉译为例

转换理论 在翻译 实践 中有着 举 足轻 重的地位 。在翻译活 动 中,有 很多知
名译者来 探讨分析 这一理 论。 本文通 过分析翻 译转换 的分类 ,构 建翻译 转换理 论,将这 一理论应 用到 小说汉译 中加 以讨论分 析 ,通过对 翻译转
换理论 的介绍和 阐释 ,以 《 爱 玛》汉译本作为 素材 ,深 析翻译转 换理论
d o . ”在 这句话 中 的 “ h e l l ”一词英 文翻 译为 “ 地狱 ” ,而 中方文 化 中地狱代 表
的 是 邪 恶 的 势 力 和 死 亡 ,在 这 里 对 地 狱 直 接 进 行 翻 译 往 往 是 不 行 的 。 因 此 , 在
— —
译本探析
以《 爱玛 》汉译为例
I 中图分类号】 H3 1 5 . 9 l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l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1 0 — 0 1 3 3 3 . 0 2
表 达方 式 并 不 能充 分 表达 出作者 所 要 表 达的艺术 形式 。因此 ,一个 合格的翻 译工作人员就 必须学会对文学作 品中添 加 新 的喻 体 形 象来 表 达 出作 者在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艺 术 形 象 和 文 学 内 涵 。 例 如
“And Cr a wl e y’ S r e p u t a t i o n wa s a i f r e I e a t i ng
口引 言
卡特福德 发表 的 《 翻译 的语言学理 论》 中提 出 了 “ 翻 译转换 ”这一 术语 ,这 是一本开拓翻译理 论研究新途径 的著作 ( C a r t f o r d , 1 9 6 7 ) 。翻译
下的范畴转换在实践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人类的思维活动。
不同的文化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语言中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挣脱原语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原语所传达的信息,所体现的风格一并能被读者完全体会。
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及视角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视角转换。
2.文献回顾在研究翻译的视角转换这个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涉及,研究成果也颇丰富。
如刘保华在“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中介绍了主要的视角转换法;邵卫平在他的“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也对如何进行视角转换进行了相关阐述;张小珊在“中英文翻译视角转换浅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在这暂不一一列举。
本文准备从英汉翻译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和视角转换的方法入手,就这个论题谈谈我的观点。
3.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英、汉语在产生的背景、经历的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文化的观察视角也就有了很大区别。
请看如下一例: What we lose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在此例中原句用了hake(鳕鱼)和herring(鲱鱼)两种鱼来表示,因为历史上西方人以航海捕鱼闻名,各种鱼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必需的,从中就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生活习惯。
但如果直译成“我们从鳕鱼中失去的将会从鲱鱼中得到”,中国读者就不明其意了。
如果换成中国人熟悉的“东隅”“桑榆”两个词,就能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中国读者便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
3.1翻译中视角转换的必要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将原语传递到译语中,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转换是必不可少的。
刘宓庆先生说:“转换是翻译中用得最广泛的变通手段。
在一般情况下,转换是获得灵活对应的不可少的应变对策,而失去形式则常常是转换带来的必然结果。
”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按照自身文化思维习惯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因而在翻译中因为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原语逐词翻译而无法找到合适的译文。
比如,许多人将英语习语“a heart as hard as flint”理解为“心如坚石”来表示意志坚定,而实际上此习语是“铁石心肠”的意思,形容冷酷无情,两者含义相差甚远。
有不少人会把“望子成龙”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这是不可取的,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凶残、暴力。
正确的译文是“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somebody”。
由上可见若囿于原语的视角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难以找到地道的表达方式。
相反,若将视角适当转换,问题便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3.2英汉翻译中视角转换的方法3.2.1词序的调整英语表达式中一些修饰成分和词语有其一定的顺序,且不同于汉语表达式中的顺序。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成分顺序的调整,以符合译入语的语序习惯。
如:(1).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2).Mary’s pretty new black leather bag (玛丽漂亮的黑色新皮包)英语习惯把越能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定语越靠近中心词。
汉语则相反,喜欢把表明事物本质的定语放在最前面,而把一些大小、新旧、颜色的形容词放在后面,最后是主观印象词。
3.2.2肯定与否定的对译由于民族观察和认知事物角度的差异,英语中有许多“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肯定句(含蓄否定句)。
如:(1).Men only weep when deeply hurt.(2).You may spare yourself the trouble.这类句子在译成汉语时,通常要根据其含义,按照汉语习惯翻译成否定句。
上两句则分别译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和“你不必找这个麻烦”。
同样,英语中也存在“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的否定句(含蓄肯定句)。
如:(1).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to his motherland has never deserted him.(2).There is nothing that has not its opposite.在翻译此类句子时也要按照汉语习惯翻译成肯定句。
上两句则分别译为“归国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萦绕”和“凡是皆有其对立面”。
3.2.3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对译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法内容,在英语中频繁出现。
而汉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语法项目,只是用“被”“受”“遭”“挨”等词汇来表达被动的概念。
汉语的文化习惯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来完成的;事或物不可能完成人类的行为。
因此,在中国人表达意思时,常把施事者隐含起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事者及行为本身上,这样受事者便充当了主语,所以在汉语中有许多表示被动概念的说法并不用“被”“受”等这样的词汇,而是以主动形式出现,但这些句子在译成英语时则需译成被动语态。
如:(1).昨晚我盖了两床被子:I was covered with two quilts last night.(2).他分到了一套房子:He was allotted an apartment.反过来,英语中的一些被动句在译成汉语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译成主动句,且无需“被”字。
如:(1).Mr.Black was given the first prize: 布莱克先生得了头奖。
(2).Most trees are denuded of leaves in winter: 许多树冬天落叶。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一对译是尤为重要的。
3.2.4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的对译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无灵主语)而汉语多用人称主语(有灵主语),这也是一种视角的变化。
因为汉语比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以“人”为出发点来叙述客观事物,而且当人称主语不言而喻时,又常常隐含或省略人称;而英语常用物称,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是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表达出来。
如:(1).1980 found him working in a small factory:1980年时他在一家小厂工作。
(2).A ten minutes’ walk brought us to the restaurant: 我们步行十分钟就到了那家饭馆。
汉译英时,可以反过来将有灵主语译成无灵主语,以便更符合英语的习惯用法。
如:(1).收到一份紧急电报,我赶去了纽约:An urgent message sent me hurrying to New York.(2).我突然有了主意:An idea suddenly came to me.3.2.5动态与静态的对译英语倾向于静态描述,而汉语则倾向于动态描述。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英语多用名词、动名词或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同源副词以及介词、介词短语等;汉语表达则多用动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适当地对一些词的词类加以改变,比如将名词译成动词,形容词译成副词等。
如:(1).Arrogance and complacence turned out to be his ruin:骄傲自满最终毁了他。
(2).Britain has no such natural protection from a flood of Hollywood products:英国没有这种天然的保护来阻挡好莱坞影片长驱直入。
第一句中”ruin”是名词,有“废墟”的意思,在这里若将其译成动词“毁了”,则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转化。
第二句中将”flood”译为动词“长驱直入”,则变原句的静态为动态。
3.2.6抽象与具体的对译英语惯用抽象思维,善用抽象表达具体的事物。
而汉语喜欢用形象思维。
当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交混在一起时,汉语的视觉总是定位在具体事物上,因此许多从事英汉翻译的专家纷纷指出,汉译英时,化实为虚,即将具体化为抽象;英译汉时,化虚为实,即将抽象化为具体。
如:(1).All the wit and learning (全体学者) in this field are to be present at the symposium.(2).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第一句中将”all the wit and learning”译为“全体学者”比译为“全体才智和学识”更易读,更通顺。
第二句中将”wisdom”译为“聪明人”,将”folly”译成“愚蠢者”,把抽象转化成具体。
3.2.7从句的转换英语中的从句有很多种,大致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主语从句等。
这些从句在句子中起定状补语的作用,可以看出从句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繁程度及其重要性。
因此在翻译时懂得从句的转换是相当重要的。
请看以下两个例句。
(1).If children are so well able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plunge the mselves into the sea of language instead of reading a few textbooks only:孩子们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母语学好,恰恰是因为他们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中,而不单单是读几本教科书而已。
(2).You can mass-produce……incredible quantities of facts and figures. You cannot mass-produce knowledge, which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 minds, drawing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separating th e significant from the irrelevant:你可以大批制造……数量惊人的事实与数字,但不可能大批生产知识,因为知识是个人头脑用个人经验经过去伪存真后创造出来的。
第一例中原句的if条件状语在翻译时转换成了结果状语从句,不仅突出了原句的主从句内在因果关系,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
第二例中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解释说明了前面的主句,所以翻译时转换成原因状语从句。
3.2.8揭示用语及谚语的翻译转换英语和汉语的揭示用语也常常从不同的视角表达。
如“禁止通行”是”No Thoroughfare(没有通路)”,“未经许可的车辆不得入内”是”Authorized Cars Only(只有获准许的车辆才可入内)”,“顾客止步”的英语是”Employe rs Only(只有雇员才可通行)”,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收款箱上“恕不找零”的英语为”Please Tender Exact Fare(请付确切的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