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2003)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厉害的科技成果——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
这个成果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可是拯救了咱们地球家园的一匹黑马!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神奇的科技成果吧!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水生态。
水生态就是指水环境中的生物、非生物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一个健康的水生态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食藻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小生物,它们的主要食物就是水中的藻类。
通过大量繁殖和捕食藻类,食藻虫可以有效地减少水中的藻类数量,从而改善水生态环境。
而且,食藻虫还可以帮助清理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这个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比如,在污水处理厂,我们可以利用食藻虫来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域,我们可以通过投放食藻虫来控制藻类的数量,保持水质的稳定。
食藻虫还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帮助养殖户减少饲料的使用,降低成本。
要想让食藻虫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做好一些工作。
我们要研究食藻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
我们要建立完善的食藻虫养殖和投放体系,确保食藻虫能够顺利地进入水体并发挥作用。
我们还要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食藻虫不会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水生态环境,还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吧!。
食藻虫引导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食藻虫引导的水生态修复技术1 技术理论食藻虫控藻引导生态修复系统是一种综合生物治理技术(图1-1),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利用食藻虫摄食藻类,降低密度,提高透明度,为水下沉水植被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再利用沉水植被为主的水生植物吸收氮磷营养物质,降级富营养化程度;然后逐步引入挺水和浮叶植物、浮游动物、鱼虾类、螺贝类和有益微生物群,通过优化营养结构,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增强自身调节能力,巩固和维护生态修复后续自净效果,同时改善美化水下自然景观。
食藻虫是一种常见的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生存周期是45d,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分布。
经人工驯化改良后,食藻虫比天然个体体积大,摄食能力强,适应藻类爆发的水体环境,能将蓝藻胶团中滤食性鱼类不易消化的胶状物质消化吸收,成为蓝藻的克星。
因此,食藻虫在食藻虫控藻引导生态修复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食藻虫控藻是整个修复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
藻类被食藻虫摄食后,将藻体有机物质同化,避免了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控藻后产生的藻体腐化污染问题。
经过食藻虫控藻后,水体清澈,补偿深度加大,为水生植物生长创造了适宜条件。
需特别指出的是,食藻虫的使用不会造成生态安全问题。
首先,食藻虫原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不是外来种,不存在生物入侵问题;其次,在生态修复后期,当水体富营养程度下降导致蓝藻无法大量繁殖后,食藻虫也将因得不到足够食物难以维持种群增长,生物量必然下降;同时,生物多样性恢复后,水生昆虫和一些鱼类成为食藻虫的天敌,能抑制食藻虫种群。
高等水生植物按形态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主要从底泥中吸取氮磷营养物质和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生的氧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作用有限。
沉水植物在根系吸收营养的同时,叶面也能直接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光合作用气体也直接与水体交换,有利于改善水体溶氧水平。
因此,沉水植物治理效率较优,恢复沉水植被的自净能力应是生态修复的重点。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恢复受损的水生态,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技术和方法,其中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的科技成果备受关注。
食藻虫是一种经过驯化和改良的浮游动物,它们在水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食藻虫具有独特的食藻特性,能够大量摄食水体中的藻类,从而有效地降低藻类的生物量。
首先,食藻虫能够快速地吞食藻类,特别是一些常见的蓝藻和绿藻。
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迅速减少水体中藻类的数量,降低水的浊度,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这为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促进了水生植物的生长。
其次,食藻虫的代谢产物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在食藻虫摄食藻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元素。
这些物质可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随着水生植物的增多,它们能够进一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再者,食藻虫在水体中的活动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
它们的游动和摄食行为能够促进水体的混合和气体交换,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充足的溶氧量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实际的水生态修复项目中,应用食藻虫修复技术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对水体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藻类的种类和数量、水质参数等信息,为后续的修复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第二步是引入适量的食藻虫。
根据水体的大小、污染程度等因素,确定食藻虫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时间。
同时,要注意食藻虫的质量和健康状况,确保其能够在水体中良好地生存和发挥作用。
第三步是监测和调整。
在食藻虫投放后,需要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包括水质指标、藻类数量、水生植物生长情况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修复方案,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与传统的水生态修复方法相比,应用食藻虫修复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枝角类食藻虫技术在水生态修复应用中的局限性

“食藻虫”的真实面目及其在水生态修复应用中的局限性上海海洋大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水生态修复治理中,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种“食藻虫”,据称是一种能快速控制藻类暴发,消除黑臭河道,提高水体透明度的生态治水方法。
很多水利水务单位对此表示好奇、疑惑、怀疑,纷纷致电或当面咨询我司相关研究技术人员,询问食藻虫的身份,怀疑这种生物是否涉及外来种入侵?是否涉嫌生物转基因?控藻效果是否真有那么神奇?针对这些问题,在此一并解答,为大家去疑释惑。
一、“食藻虫”到底是什么?“食藻虫”本质是水体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枝角类在生物学分类地位中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俗称“红虫”、“鱼虫”。
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一般体长在0.20~3.00mm,目前发现个体最大的是透明薄皮溞,个体长达18mm;常见的种类有:秀体溞、蚤状溞、隆线溞、网纹溞、长刺溞、裸腹溞和大型溞等。
枝角类躯干部的两侧包被在两瓣透明的介壳之中;头部长有较大的黑色复眼;第二触角极为发达,呈树枝般,以形命名,故称枝角类。
图1 枝角类雌体模式图目前全世界总计有枝角类11科,约440种。
我国枝角类报道有9科,136种。
枝角类主要分布在湖泊沼泽中,遍布各类水体,较为常见,尤其是在静止或水流缓慢、蔓生水草的水体中最多。
由于枝角类体型较小,一般非水生生物学研究者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水体中它的存在,这就为“食藻虫”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其实,在天然河湖中,枝角类的密度一般在15~10000个/L,只要用浮游生物网在水中捞取几下,就能在浓缩液里看到很多小虫在游动,那些大型的游动个体就基本为枝角类了。
二、“食藻虫”真的只吃藻吗?枝角类的确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天然水域食物链中一个重要的营养环节,是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它在水体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可以摄食水体微型生物,是对物质循环、能量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一、食藻虫引导的生态修复技术原理食藻虫生态修复的技术原理是一种综合生物治理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利用食藻虫摄食藻类,降低密度,提高透明度;继而恢复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恢复后水体持续变清,并通过它感作用抑制蓝藻发生;沉水植被又通过光合作用把大量的溶解氧带入底泥,使淤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促进底栖生物包括水生昆虫、蠕虫、螺、贝的滋生,进而使底泥生态恢复自净,进一步使湖水水体保持稳定清澈状态;最后有计划地放入鱼、虾、蟹等原有土著水生动物,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源源不断地向人们输出绿色生态的优质水产品。
食藻虫控藻引导生态修复原理食藻虫吃藻、食腐屑、噬菌 水下森林、水下草皮促进水体变清生物操纵调节食物链,植物蛋白转为动物蛋白形成水体自净富营养资源化二、食藻虫简介食藻虫是一种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通俗地理解,也是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祖先。
食藻虫平均个体5.5-6.5mm,生存周期为45天,经过驯化可以专门摄食蓝绿藻,成为蓝藻天敌。
经人工驯化改良后,食藻虫比天然个体体积大,摄食能力强,这种食藻虫不仅喜欢吃蓝藻,而且还能转化蓝藻毒素,适应藻类爆发的水体环境,能将蓝藻胶团中滤食性鱼类不易消化的胶状物质消化吸收。
在实验室里,只见一缸布满蓝绿藻的水,放进相应比例的食藻虫后,1个多小时便澄清了,而且食藻虫细沙般的排泄物,对水底植物非常滋润。
食藻虫繁殖力极强,平均每3天繁殖一代,每条食藻虫一生可繁殖3000条幼虫。
正因为它的产出多,所以它的进食量也大,1公斤约40万条食藻虫,1天便能吃掉10吨水中的蓝绿藻,可以说它是藻害的天然“克星”。
三、生态安全性在一种生物引入某一新水体之前必须要能够保证这种生物对该水体不至于造成新的危害。
许多专家对此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有如下的理由保证食藻虫不至于对水体造成新的污染: 1、食藻虫是从其它湖泊采集后经驯化而得,开不是一个新物种,它的野生种群在我国的湖泊中早有分布;2、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下降导致蓝藻无法大量繁殖后食藻虫也会因为得不到足够有效的营养而难以维持其种群的增长,其种群生物量必然下降;3、食藻虫是水体初级消费者,食藻虫的天敌太多因而很容易被消灭。
食藻虫“吃”出好水质

师李景煜提到 ,水 中植物种 类多样
化, “ 这 些 水 草 不 开 花 、不 结籽 , 四 季 常 绿 ,水 下 生 存 能 力极 强 。 不 同 的 季 节 水 草 的 优 势 种 群 也 不 尽 相 同 ,但 都 能 发 挥 沉 水 治 污 植 物 的 光 合作 用 ,其 产 氧 能 力 是 陆生 植 物 的 5 ~1 4 倍 ,高 效 吸 收 、 转 化 氮 磷 等
利用食藻虫构建稳定生态系统
水 是 生 命 之源 ,水 同 时也 是 有 生 命 的个 体 。 “ 自然 界 中 的水 ,不 是 单 纯 的H 2 0 ,它 是 与 其 他 水 生 植 物 、水 生 动 物 和 其 他 访 客 ( 昆虫 、 鸟 类 ) 以及 我 们 不 易 察 觉 的水 生 浮 游 植 物 、浮 游 动 物 和 看 不 见 的 微 生 物 等 共 同组 成 的 生 命 体 ’ 。 ” 当 水 体 中藻 类 或 者 其 他 污 染 物 过 多 , 剥 夺 了其 他 物 种 的生 存 权 ,失 去 生 态 平 衡 的水 体 就 会 失 去 生 机 ,进 而
要提高很多。”食藻虫可以吞食数十
倍 于 自 身体 积 的 藻 类 和 有 机 颗 粒 , 能够 迅 速 提 高 水 体 透 明度 ,为 沉水 植 物 的 生 长 创 造 条 件 ,而 且 食 藻 虫 携带 大 量 的 有 益 微 生 物 ,可 显 著 提 高 沉 水植 物 在 种 植 初 期 的 成 活 率 , 促进 沉 水 植 物 群 落 的 和水运 用 “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
修 复 ” 技 术 ,通 过 采 用 “ 食 藻 虫 + 沉水植 物 + 水 生 动 物 ” 为 主 体 的 纯 生 态 解 决 方 案 ,构 建 了 以 “ 水 森林+ 水 生 动物 + 微 生 物 ” 为 形 式 的 、 结 构 完 整 、 功 能 完 善 的 水 生 态 系 统 ,使 得 湖 水 自 净 能 力 得 到 大幅 提 升 , “ 几 个 月 时 间 就 让 水 体 变 清 ,生 态 得 到 修 复 ,今 年 2 月 樱 花 盛 开 的 季 节 ,这 里 游 人 如 织 。 平 日 里 ,附 近 群 众 经 常 过 来 散 步 , 修 复 后 的 创 业 公 园 俨 然 成
高考复习(地理)专项练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突破练(十三)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东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C.东南丘陵D.内蒙古高原2.在图示景观的主要分布区中,需重点治理的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草原退化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
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微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
下图为龙感湖地区位置与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原因是()A.蒸发旺盛B.泥沙淤积C.地壳抬升D.围湖造田4.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D.维持生物多样性5.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原因是()①冬季温和多雨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③食物来源充足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021·山东潍坊二模)草本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的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某科研小组在三峡库区某地选取当地常见的草本植物黑麦草和白三叶,通过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研究草本缓冲带的截污能力,为三峡库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图1示意不同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
据此完成6~7题。
图16.推测白三叶比黑麦草削减污染物能力强的原因是()A.阻止入渗流量大B.抵抗冲刷能力弱C.吸收氮、磷能力强D.抑制蒸腾作用强7.草本缓冲带宜布局在图2中的()图2A.居民点B.旱地C.水田D.消落区每年人类在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使许多石油泄漏,流入海洋,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从而引起海岸及污染海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科技成果——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

科技成果——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技术开发单位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适用范围适用于市政河道湖泊治理、景观水体治理、水源地水体治理、中水深度净化治理。
成果简介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利用食藻虫摄食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绿藻、有机碎屑等,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构建或者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水体的生态自净功能,从而保持水体长期清澈,展现水下生命之美。
(1)食藻虫摄食消化水体蓝藻后,可以产生弱酸性的排泄物,降低水体中的pH值,并抑制水体蓝藻的生长(水体蓝绿藻暴发需要较高pH值);(2)水体蓝藻减少消失后水体透明度增加,阳光可进入水底,促进水体水底沉水植被的生长,沉水植被与食藻虫可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3)沉水植被替代蓝绿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化物质,形成水域生态“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自净,并产生它感作用进一步抑制蓝绿藻;(4)沉水植被恢复后,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有利于水生昆虫和水生底栖生物的大量滋生,在沉水植被共生作用下,“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形成底泥营养物质的封存和生态链自净(物质能量的逐步吸收转化);(5)最后逐步向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食藻虫和沉水植被又可以被鱼、虾、螺、贝等高级水生动物吃掉,最终通过收获有机水产品把水体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上岸,彻底降低水体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技术效果(1)工程实施后,水体透明度达到1.5m及以上,浅水区域清澈见底;水体生态系统初步达到稳定状态,主要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化学需氧量)达到国家地表水Ⅲ-IV类水标准;(2)恢复水体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覆盖率达60%及以上,水生植物保持四季常绿,形成优美的水下景观;(3)完善水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形成全面稳定的生态平衡并建立后续生态平衡维护保养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一、食藻虫引导的生态修复技术原理食藻虫生态修复的技术原理是一种综合生物治理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利用食藻虫摄食藻类,降低密度,提高透明度;继而恢复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恢复后水体持续变清,并通过它感作用抑制蓝藻发生;沉水植被又通过光合作用把大量的溶解氧带入底泥,使淤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促进底栖生物包括水生昆虫、蠕虫、螺、贝的滋生,进而使底泥生态恢复自净,进一步使湖水水体保持稳定清澈状态;最后有计划地放入鱼、虾、蟹等原有土著水生动物,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源源不断地向人们输出绿色生态的优质水产品。
食藻虫控藻引导生态修复原理食藻虫吃藻、食腐屑、噬菌 水下森林、水下草皮促进水体变清生物操纵调节食物链,植物蛋白转为动物蛋白形成水体自净富营养资源化二、食藻虫简介食藻虫是一种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通俗地理解,也是虾、蟹类甲壳动物的祖先。
食藻虫平均个体5.5-6.5mm,生存周期为45天,经过驯化可以专门摄食蓝绿藻,成为蓝藻天敌。
经人工驯化改良后,食藻虫比天然个体体积大,摄食能力强,这种食藻虫不仅喜欢吃蓝藻,而且还能转化蓝藻毒素,适应藻类爆发的水体环境,能将蓝藻胶团中滤食性鱼类不易消化的胶状物质消化吸收。
在实验室里,只见一缸布满蓝绿藻的水,放进相应比例的食藻虫后,24小时便澄清了,而且食藻虫细沙般的排泄物,对水底植物非常滋润。
食藻虫繁殖力极强,平均每3天繁殖一代,每条食藻虫一生可繁殖3000条幼虫。
正因为它的产出多,所以它的进食量也大,1公斤约40万条食藻虫,1天便能吃掉10吨水中的蓝绿藻,可以说它是藻害的天然“克星”。
三、生态安全性在一种生物引入某一新水体之前必须要能够保证这种生物对该水体不至于造成新的危害。
许多专家对此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有如下的理由保证食藻虫不至于对水体造成新的污染:1、食藻虫是从其它湖泊采集后经驯化而得,开不是一个新物种,它的野生种群在我国的湖泊中早有分布;2、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下降导致蓝藻无法大量繁殖后食藻虫也会因为得不到足够有效的营养而难以维持其种群的增长,其种群生物量必然下降;3、食藻虫是水体初级消费者,食藻虫的天敌太多因而很容易被消灭。
食藻虫营养丰富,鱼、虾、蟹十分喜食,还有一些水生昆虫如华椿、仰椿也喜食食藻虫(目前因为许多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蓝藻水华频繁大规摸暴发,这些水生昆虫已基本绝迹,但一旦水体生态恢复后则这些昆虫又会大量出现)。
因此,将食藻虫引入水体后决不会造成新的危害(即生物污染)。
用食藻虫控制蓝藻水华暴发、恢复水体原有生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四、技术分析项目是利用人工驯化后的浮游动物——食藻虫进行生物控藻,食藻虫是构建生态恢复过程至关重要的食物链和生物链环节,只有通过食藻虫才能引爆这个生态恢复的水体生物多样性大爆炸。
在构建完整的食物链、网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在生态链基础上构建产业链,使生态链与产业链相结合,在外源点源污染截流的情况下,彻底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的蓝藻暴发,扭转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进程,基本恢复富营养化湖泊原有水草繁茂、水体清澈的生态并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使污染物资源化进而实现产业化。
治理完成后,在治理区域内将会形成良好的水生生态自净系统,水质在较短时期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水标准。
水生生态自净系统形成后,合理投放的鱼、虾、蟹、螺、贝等又可形成丰富的高档绿色水产品资源,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食藻虫做为优质饲料又可推动诸如城市观赏鱼类等名贵鱼、虾、蟹产业的发展,甚至还可以将食藻虫深加工开发成优异的蛋白粉和其它特殊营养保健品。
五、主要技术关键及创新点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恢复的核心技术关键是——食藻虫引起水体沉水植被的种群生态恢复。
一般水域环境中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推进,单细胞藻类会优于沉水植物,得以迅速地繁殖发展,如果缺乏食藻动物的有效控制,藻类就会遮住阳光,降低透明度,进一步影响沉水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形成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与单细胞藻类相对应的是,食藻虫也有爆炸性繁殖的机能,而且食藻虫消化蓝绿藻的同时,还会释放酸性的粪便和代谢产物,抑制单细胞藻类的再生。
这样,食藻虫吃掉蓝绿藻,既可以增加水体透明度,又可以增加水质弱酸性,促进沉水植物的萌发和生长,最终形成水下森林。
在形成水下森林的过程中,沉水植物产生大量的氧气,促进食藻虫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同时食藻虫呼吸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又可以供给沉水植物作为光合作用的碳源,这种共生关系可以促使水体生态环境越来越趋于自净并形成良性循环。
恢复沉水植被抑制藻类的方法已有大量应用,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任何退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如果要取得持久的效果都必须恢复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是淡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湖泊、水库等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沉水植被对水体有如下作用:①阻止底泥的再悬浮,减少湖底水动力交换系数,从而使水体透明度保持稳定。
②很多水草对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从而使水体变清:首先是竞争性抑制,因为水草和藻类同处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位置,两者提供物质和能量的生态学功能一致,因此必然存在对光和营养的利用方面的竞争;其次是很多水草可以分泌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抑制藻类的生长,也即水草对藻类有它感作用,对此国内外很多学者作过大量研究,它感现象的存在还吸引了大批学者对它感作用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③沉水植被从水体和底泥中大量吸取营养盐,从而不断地净化水体,使内源污染下降,水体不断变清。
④沉水植被的存在可吸附储存生物碎屑于植物根部,增加底泥表层溶氧,而减缓底泥磷的释放,此外,沉水植被还为有利于有机物矿化分解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境。
综观湖泊生态系统发育自然演替史,沉水植被在湖泊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环境污染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使得沉水植被在许多湖泊中消失,水体自净能力以及对干扰的缓冲能力急剧下降,水体也不断成为退化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日益丧失。
各种沉水植被是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水植被恢复不仅表征着退化水生态系统的恢复而且会加速退化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恢复的效果。
但沉水植被恢复存在很大的困难:第一,重富营养化的水体一般都存在较厚的淤泥,淤泥一般都厚达几十厘米到几米,且淤泥一般都处于缺氧状态,其氧化还原电位都比较低,种植的水草容易烂根,因此很难成活;第二,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都很低,沉水植被得不到有效的光照以进行光合作用,这也严重影响了沉水植被恢复;第三,藻型富营养化水体一般酸碱度都很高,而沉水植物都喜弱酸性环境,这也不利于沉水植被恢复。
这些困难,目前采用食藻虫控藻技术已全部克服:1、研究结果表明,食藻虫吃藻后肠道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这些有益微生物通过食藻虫的排泄物广泛地分布于淤泥中,再加上食藻虫的微量搅拌增氧作用,淤泥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了良性分解,淤泥的氧化还原电位大大提高;2、食藻虫吃藻后可以使水体保持很长一段时间透明见底;3、食藻虫吃藻后,其排泄物呈弱酸性,一方面可以抑制喜碱性蓝藻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喜弱酸性沉水植物的生长。
这是目前为止其它湖泊生态恢复技术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食藻虫的诞生,还给湖泊生态自净系统的恢复和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带来一系列正面影响和希望。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由于蓝藻的消灭,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让阳光可以直射水底,有利于水下森林——沉水植物的萌发;第二,食藻虫消化吸收蓝藻后排出的粪便显酸性,会明显降低蓝藻爆发水体中的碱性,可以进一步抑制蓝藻的再次萌发,另一方面又使喜弱酸性的水下森林——沉水植物重新获得适宜的生长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湖泊中种植沉水植物的难题。
通过食藻虫,接通了以下几条食物链:水体中氮、磷单胞藻(蓝绿藻)食藻虫水下森林鱼虾鳖蟹人这样,将使得污染严重、死气沉沉的藻型化水体逐步走向生命力旺盛、水质清澈的草型化水体带来新的希望。
六、技术优势上海海洋大学何文辉教授科研团队经过十年的蓝藻驯化、提纯、复壮,驯化出蓝藻的天敌——食藻虫(浮游动物),经过投入试验成功,发明了一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水体生态修复生物操纵技术---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
该项技术于2002年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02110588,其技术具有独创性,难以复制。
何文辉教授驯化食藻虫用了7年多时间,只有在无性繁殖的条件下,它的后代才能传承驯化。
他使用了活体保种的方式,保到现在都已经有900多代了。
它的寿命一般为四五十天,一年大概能繁殖十代左右。
因此,作为最保密的配方,他把一级保种放在了他家阳台上,二级保种和三级保种他才用于生产上。
即使这些虫子别人拿了过去,也只能用一个多月,离开了这个配方,食藻虫就没办法再吃蓝藻了。
七、技术产业化何文辉成立了上海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包括:上海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区)、九源清(北京)水生态有限公司(华北区)、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华南区),并在上海金山区设有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科研基地。
并拥有一批由教授、博士带领的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具备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管理团队,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何文辉先生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发明者和中国水下生态修复主要发起人。
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学术机构紧密合作,形成持续的研发能力。
太和公司专利核心技术包括:培育“食藻虫”治理水域蓝绿藻污染、“食藻虫”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沉水植被的培植及应用于水生态修复和水下景观建造、应用生物技术净化城市水源系统等技术,部分技术已获得中国及美国的专利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同时集成生态湿地、微生物、曝气等其它辅助技术共同组成水生态专项完整解决方案,该系统以其生物主导、“负碳”节能、多年长效、高透明度、景观出众、低化学品和零占用土地而成为国内外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的领先者。
八、成功案例1.上海段浦河时间:2008-10-15面积:25000 ㎡水深:1.5—2.5 m修复前水质:劣Ⅴ类水,水体发黑发臭,透明度仅0.3 m。
修复后水质: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总氮、总磷等达到国家地表Ⅲ类水标准,水体清澈见底,透明度达2.5 m。
2.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时间:2008-2-5面积:22500 ㎡水深:1.5—2.0 m修复前水质:水源来自黄浦江,为严重超标的劣Ⅴ类水,透明度仅0.4 m。
修复后水质: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总氮、总磷等达到国家地表Ⅲ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1.9 m。
3.江苏盐城市区饮用水源地中试时间:2011-5-11面积:22000 ㎡水深:0.4-1.4 m修复前水质:水质为Ⅴ类水,透明度为0.3 m修复后水质: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透明度达到1.2 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