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论》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高考文言文李陵翻译

原文:李陵,字少卿,西汉名将也。
初为骑都尉,后封左将。
少卿性刚烈,才智过人,勇猛善战,深得汉武帝信任。
武帝欲北伐匈奴,以少卿为将,率精兵数万,横扫匈奴,大获全胜。
然匈奴未灭,少卿却因战功显赫,被武帝猜忌。
武帝密令李敢等诬陷少卿,少卿无辜受屈,被迫辞官归隐。
少卿归隐后,隐居山林,读书作文,以诗酒自娱。
然其心中仍怀壮志,欲为国家效力。
元封五年,武帝北伐匈奴,少卿闻讯,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再次出山。
此次北伐,武帝以少卿为将,领兵数万,与匈奴激战于漠北。
少卿英勇善战,连破匈奴数阵,威震匈奴。
然匈奴势大,终难抵挡。
在一次激战中,少卿不幸被匈奴生擒。
匈奴单于闻少卿名,欲劝其投降。
少卿坚贞不屈,誓死不降。
单于怒,欲杀少卿。
少卿曰:“吾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纵然杀我,亦不能使我屈服!”单于见少卿如此坚贞,不禁为之动容,遂放少卿归汉。
少卿归汉后,武帝大喜,封他为右将。
然而,武帝仍对少卿心存疑虑,恐其再次背叛。
于是,武帝密令李敢等诬陷少卿,少卿再次被贬。
少卿无奈,只得再次辞官归隐。
少卿归隐后,正值汉武帝驾崩,新帝即位。
新帝对少卿十分敬重,欲任少卿为相。
然而,少卿已心灰意冷,不愿再为国家效力。
于是,少卿辞去相职,继续隐居山林。
少卿晚年,生活清苦,但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他著书立说,传颂后世。
后世之人,皆以少卿为楷模,尊称其为“壮志未酬”的忠臣。
译文:李陵,字少卿,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起初担任骑都尉,后来被封为左将。
少卿性格刚烈,才智过人,勇敢善战,深受汉武帝的信任。
汉武帝打算北伐匈奴,任命少卿为将领,率领数万精兵,横扫匈奴,大获全胜。
然而,在匈奴尚未被消灭之际,少卿却因战功显赫,遭到汉武帝的猜忌。
汉武帝暗中命令李敢等人诬陷少卿,少卿无辜受冤,被迫辞去官职,归隐山林。
少卿归隐后,隐居在山林之间,读书作文,以诗酒自娱。
然而,他心中仍然怀揣着壮志,渴望为国家效力。
元封五年,汉武帝再次北伐匈奴,少卿听到这个消息,毅然决然放下手中的笔,再次投身军旅,出山征战。
李陵劝降文言文翻译

汉孝武皇帝之世,匈奴为患,北地苦其侵掠。
会汉将李陵,才勇绝伦,被命往击匈奴。
陵至匈奴,单于爱其才,欲留以为将。
陵虽心动,然念国恩深重,遂决意归汉。
后匈奴大举南侵,汉帝以陵为将,率精骑五千,深入匈奴境内。
然陵兵少粮尽,被围于匈奴王庭,困厄甚急。
匈奴单于遣使至陵营,欲招陵降。
陵感念汉恩,欲降匈奴,然又念及父兄之恩,不忍背汉。
于是作书,欲以情辞劝降。
李陵书曰:昔汉帝以隆宠,授陵以节钺,使率士卒,击匈奴,志在安边。
陵虽不才,勉竭股肱,欲报国恩。
岂意匈奴猖獗,边陲不宁,陵兵少粮尽,独力难支。
今单于以仁德招陵,欲令归汉,此诚天赐之机,宜顺天意,归汉以报国恩。
然陵念及父兄之恩,终不忍背汉。
且汉帝待陵,恩如父子,今若降匈奴,必为汉人所笑,遗臭万年。
是以陵虽欲归汉,亦不敢轻举妄动。
今日之际,陵欲陈情于单于,愿得一见,以尽忠言。
单于若肯俯允,愿赐一介之使,陵当披肝沥胆,陈说衷肠。
若单于不信,陵请以刀自刎,以明心迹。
愿单于鉴察,勿以陵为疑。
单于闻书,犹豫未决。
有大臣进言曰:“李陵素以忠义称,今虽困厄,然其心未尝一日忘汉。
若降之,恐汉人轻视,不如杀之,以绝后患。
”单于犹豫未决,复有大臣曰:“臣闻忠臣不事二主,李陵虽困,然其志不可移。
若杀之,汉必大举复仇,非国家之福也。
不如以礼待之,使其自新,归汉之后,必为汉所用。
”单于沉思良久,遂从后者之议。
乃召李陵至王庭,赐以厚礼,令其自择去留。
陵感激涕零,遂决意归汉。
李陵归汉后,汉帝以其忠义,封为侯。
然陵自念,若非单于之宽宏大量,恐已丧命匈奴。
故终身感激单于,每遇匈奴使者,必敬而礼之。
译为现代文:在汉武帝时期,匈奴对汉朝边疆造成了严重威胁,北方边疆人民深受其害。
恰逢汉将李陵,英勇非凡,被皇帝任命前去抗击匈奴。
李陵到达匈奴后,单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想要留下他担任将领。
李陵虽然内心有所动摇,但考虑到对国家的深厚恩情,最终还是决定返回汉朝。
后来,匈奴大举南侵,汉帝任命李陵为将领,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深入匈奴境内。
李陵事件的文言文的翻译

李陵率众深入匈奴,连战连胜,威震北狄。
匈奴单于大惊,遣精骑数十万来战。
李陵以少击众,苦战九日,箭尽粮绝,部下死伤殆尽。
李陵知事不可为,遂降匈奴,匈奴单于以其才勇,封为右校尉。
汉武帝闻李陵降匈奴,大怒,欲杀其全家。
群臣谏曰:“李陵有功于汉,不宜诛其全家。
”武帝不从,遂诛李陵全家。
李陵在匈奴,闻汉诛其全家,悲痛欲绝,遂自杀身亡。
李陵事件,世人多以为奇冤。
李陵降匈奴,实乃出于无奈。
匈奴单于残暴,部下无人能敌,李陵虽勇,亦难以抵挡。
汉武帝听信谗言,不顾李陵有功于汉,竟欲杀其全家,实乃不仁不义之举。
李陵之冤,千古传颂。
其英勇事迹,令人感慨万千。
李陵在匈奴,虽为敌国,然其心仍向汉。
匈奴单于封其为右校尉,亦可见其才勇。
李陵若在汉,必能大展鸿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然汉武帝听信谗言,不辨真伪,竟将李陵全家诛杀。
李陵在匈奴,闻此消息,悲痛欲绝,遂自杀身亡。
其冤屈之情,令人扼腕叹息。
李陵事件,实乃汉武帝不辨真伪,听信谗言,误杀忠良之奇冤。
李陵事件,亦使后人警醒。
国家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为。
皇帝当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不可听信谗言,误杀忠良。
否则,国家将无忠良之士,百姓将无安宁之日。
李陵之冤,虽已过去千年,但其精神永存。
李陵虽死,但其英勇事迹,将永远流传于世。
愿后人以此为鉴,勿忘国耻,奋发向前,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译文:李陵事件,古时的一件奇冤。
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李陵,陇西成纪人,少年时即有文武之才,精通经术,善于骑射,以孝顺和友爱在乡里闻名。
汉武帝听闻他的名声,召他担任骑都尉,派他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意图洗刷汉家的耻辱。
李陵率军深入匈奴,连续取得胜利,威震北狄。
匈奴单于非常惊恐,派遣数万精锐骑兵来战。
李陵以少击众,苦战九天,箭矢用尽,粮食耗尽,部下死伤几乎殆尽。
李陵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向匈奴投降。
匈奴单于因其才勇,封他为右校尉。
汉武帝听闻李陵投降匈奴,非常愤怒,想要杀掉他的全家。
群臣劝谏说:“李陵对汉有功,不应诛杀他的全家。
李陵答苏武书文言文翻译

汉室兴,武威震,北狄服,西域通。
陵以罪废,流落匈奴,辱身事贼,不忠不义。
武以忠贞,坚守汉节,不屈不挠,义声传于华夏。
武书至,陵读之,悲从中来,感怀不已。
遂作书以答,以抒胸臆。
臣陵顿首顿首,伏惟殿下清扬之姿,忠义之心,日月可鉴。
昔日与君共事汉室,同心同德,岂料命途多舛,使我身陷囹圄,辱及家门。
然君之忠贞,历尽艰辛,犹不改其志,实乃大丈夫之楷模也。
忆昔我等俱为汉室之臣,矢志报国,血战沙场。
君以壮志凌云,屡建奇功;我以武勇出众,威震四方。
不料,匈奴之兵,乘我之虚,一战而败,我等被困匈奴,身陷囹圄。
虽身处异域,然我等忠心耿耿,未尝一日忘怀汉室。
君之坚守,犹如松柏之耐寒,使我等心生敬佩。
殿下,吾知汝问陵为何降匈奴,辱没家门。
实则,陵以罪废,无颜见江东父老,无奈之下,方降匈奴。
然降匈奴非我所愿,实乃形势所迫。
匈奴单于,凶残狡诈,陵若不降,必遭杀戮。
吾思之再三,无奈之下,方降匈奴,以求自保。
降后,吾虽辱身事贼,然心系汉室,未曾一日忘怀。
今得殿下之书,感怀不已,实乃天赐良机,使我得以表白心迹。
吾闻之,忠臣义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君虽身处绝境,犹坚守汉节,令人敬佩。
吾虽降匈奴,然心中汉室,未曾改变。
匈奴单于,虽封吾为王,然吾心向汉,未曾一日忘怀。
今日得与殿下通信,实乃三生有幸。
愿殿下勿以陵为耻,愿汉室昌盛,四海升平。
吾思及君之坚守,不禁泪如雨下。
想当年,我等并肩作战,何其英勇。
今吾虽身陷囹圄,然心中汉室,未曾改变。
吾愿为汉室,再献余力,虽死无悔。
殿下,愿君珍重,待我等有朝一日,定当携手归汉,共创辉煌。
吾在此,遥祝殿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愿汉室昌盛,天下太平。
吾虽身陷囹圄,然心系汉室,忠心不改。
愿殿下勿以陵为耻,陵在此,衷心感激。
李陵顿首顿首,谨启。
译文:臣李陵叩首再叩首,敬想殿下您那清高的气质,忠诚义气的胸怀,如同日月一般明亮。
往昔我与殿下共同效力于汉室,同心同德,岂料命运多舛,使我身陷囹圄,辱及家门。
然而殿下您那忠诚坚定,历经艰辛,未曾改变志向,实在是真大丈夫的楷模。
汉将李陵论译文

汉将李陵论译文摘要:一、李陵生平简介二、李陵败降匈奴的原因三、历史对李陵的评价四、李陵论的译文及解析正文:一、李陵生平简介李陵,字少卿,汉朝名将,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
他的祖父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李广,父亲李当户也是汉朝的忠诚勇将。
李陵成年后,承袭了父亲的封号,担任骑都尉,曾随武帝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二、李陵败降匈奴的原因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五千精锐步兵进攻匈奴。
然而,由于情报失误和战略部署不当,李陵所部陷入匈奴重围。
在激战中,李陵兵败被俘,无奈之下选择降敌。
败降匈奴的原因除了战术失误外,还有汉军补给不足、敌我力量悬殊等因素。
三、历史对李陵的评价李陵败降匈奴后,汉武帝对李陵家族进行了严厉打压。
然而,在后世,李陵的评价却出现了分歧。
一方面,有人认为李陵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匈奴,背离了汉朝,是不忠之举。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陵在困境中顽强抵抗,英勇不屈,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和忠诚品质。
四、李陵论的译文及解析本文以《汉将李陵论》为题,旨在通过对李陵生平事迹的分析,探讨其败降匈奴的原因及历史评价。
译文如下:“李陵,字少卿,将门之后,祖父李广,父亲李当户。
成年后,袭父爵为骑都尉。
出击匈奴,有功。
公元前99年,率五千步兵攻匈奴,兵败被俘,降敌。
”通过对李陵生平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他原本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但却因战术失误、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败降匈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李陵是个背离国家、不忠不孝之人。
事实上,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李陵依然顽强抵抗,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品质。
总结起来,李陵败降匈奴是一段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应简单地以忠孝与否来评判。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译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
《资治通鉴汉纪》节选及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节选重点字词翻译

《资治通鉴·汉纪》节选及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节选重点字词翻译材料一:且(况且)陵提(带领)步卒不满五千,深蹂[róu](踏入)戎马之地,抑(抵抗)数万之师。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摧毁击败)亦足暴(显露)于天下。
彼(他)之不死,宜(大概)欲得当(恰当机会)以报(报答)汉也。
”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
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
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
”上以(认为)迁为诬罔(欺骗,诬陷毁谤),下(使……下狱)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
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于是)曰:“捕得生口(俘虏),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翻译: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
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
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
”上于是族(使灭族)陵家。
既而(不久)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yān zhī](单于的母亲)欲杀陵,单于匿(藏匿)之北方。
大阏氏死,乃还。
翻译: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
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
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
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
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
单于以女妻(嫁给他做妻子)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被看重)用事(当权)。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才)入议(入帐商议)。
(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带领)七万人出(出兵)五原,击匈奴。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辗转作战)九日。
翻译: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
汉书李陵传文言文翻译

汉书李陵传文言文翻译汉书李陵传文言文翻译汉书李陵传原文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
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
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
无功而还。
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
③辎(zī)重:粮草。
④浚(j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译文: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
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陵论》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译文:
《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
”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
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
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
”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
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
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
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
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
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
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
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书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
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
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