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陵寝旅游资源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陵寝类

旅游地理——陵寝类

二帝陵 相连的砖砌圆形封土。曾被淤沙所埋,现为清理之后的状况。周围很多地方依旧在淤沙之下,仅清理出历 代碑刻数十通、古代小段甬路等。建议不再继续清理,以保护文物。
商中宗陵
在安阳内黄县。所存 以此碑最为完整,此 外有仅剩高约一人之 方形封土,其下为空 穴,以及散落在地的 柱础等。
商中宗陵 陵园中有为其曾祖修建的陵墓。仅剩小型封土和简单的祭祀房屋(修建年代不详)。
西夏王陵
在宁夏银川西,贺兰山下。因其封土形状 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原在封土上架有层 层屋檐以护之,今仅其椽子插空清晰可见。 共有百余座,现仅有一座可以确认墓主之 身份,因而有人以为多为防止盗墓而设的 疑冢。学者认为它曾受到大规模的破坏。 系成吉思汗的报复所致。
日落时分的西夏王陵
高句丽将军墓
帝王陵墓
从距今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来看,当时的墓葬确实很简单,墓穴 距离居室也不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有的还建有享堂或祭殿。 秦代发70万刑徒大筑陵墓。就单一陵墓而言,秦陵是中国历史上 最大的。 西汉帝王重臣陵墓多在咸阳北原及长安附近。西汉继承了秦代制 度,大规模修建陵墓,汉制以每年赋税的1/3用于修陵。 东汉陵墓集中于洛阳邙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再追求厚葬,帝王陵墓也大为简化 唐代国力强盛,重新开始修建巨大的陵墓。唐陵分布在陕西礼泉、 三原、乾县一带,不再纯用人工堆砌封丘,而改用“因山为陵”方 法,在山上造陵,既省人力,又比人工堆坟更加壮观。 北宋陵集中于河南巩义市洛河南岸台地上;南宋陵则在绍兴。宋 陵规模较小,但设集中陵区。
丧葬方式
土葬、火葬、水葬、天葬 、野葬 、悬棺 葬 、食葬 即使同一种丧葬方式,在具体仪式上也有许 多差别。这些不同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环境 有密切的联系,更反映出了人们的观念和意 识的差别。例如同为墓葬,汉族一般以哭乃 至号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哀悼。而土家族 则既歌又舞,全无悲伤之态,这或许表明他们 更能够达观地对待自然的规律。

十三陵陵园介绍范文

十三陵陵园介绍范文

十三陵陵园介绍范文十三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是明代帝王的陵墓群,包括13座皇家陵墓和一座建于明朝的司王墓。

被誉为中国古代皇陵中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组。

以下是关于十三陵陵园的详细介绍:一、历史背景:十三陵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朱棣在位时被称为永乐帝)时期,从永乐帝开始,明朝的13位皇帝均选择在此地修建陵墓。

这些陵墓分为西、东两部分,占地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

二、整体布局:十三陵陵园的整体布局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规划的特点,被称为“双线四重点”的布局方法。

即在南北方向上,将墓区分为内外两个线路,南线路是红石台大道,北线路是从建陵门到牛道口的神道,二者相互平行,分别独立进行。

四个重点分别是:南线路的红石台、北线路的神道、山门、皇位太子墓。

三、陵墓特点:1.气势宏大:十三陵的每一座陵墓都由宏伟的山门、神道、墓道和墓穴组成,气势宏大,体现了古代皇家陵墓的规模和威严。

2.形制各异:每座陵墓的形制都不尽相同,根据具体的皇帝性格和时代背景,设计了不同的陵墓形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建筑精美:陵墓的建筑工艺非常精美,采用了大量的石材、木材和彩绘,展现了明代建筑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4.陵园环境:陵园周围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陵墓更加神秘和庄严。

四、主要景点:1.神道:由民间红山文化与明代官方建造而成,是连接山门和陵墓的主要通道,北走式布局,全长7公里,两侧有210座石狮镇守。

2.石狮:十三陵陵园有大量的石狮,每一座陵墓都有石狮镶嵌在神道两侧,石狮形态各异,洞察古代石雕艺术的风采。

3.神路:由墓门到陵墓的必经之路,路两侧设有石像,具有神秘和庄严的气氛。

4.河岸景区:十三陵陵园周围环境优美,南部有五峰山和五峰水库,北部有澄翠湖,河岸景区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5.墓道景区:每一座陵墓都有一条通向墓穴的墓道,墓道内壁上的彩绘和石刻非常精美,展示了明代的绘画和雕刻艺术。

陵寝的旅游价值

陵寝的旅游价值

陵寝的旅游价值陵寝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遗迹,通常是用来安葬尊贵的君主或名人。

它们不仅仅是一座墓地,更是一个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

陵寝作为历史的见证,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陵寝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每个陵寝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通过参观陵寝,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中国的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寝群,包括了13座陵墓。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明朝时期的辉煌和壮丽。

陵寝内的碑刻、雕塑和壁画等艺术品也展示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通过参观陵寝,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增长知识。

陵寝是感受宏伟建筑的好去处。

陵寝通常都是由石头或砖块建造而成,具有雄伟壮观的外观。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闻名的陵寝,它们不仅是古代埃及君主的陵墓,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游客可以在陵寝内部欣赏到各种精美的建筑装饰和雕刻,感受到古代建筑的工艺和艺术魅力。

陵寝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也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审美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陵寝还是研究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重要资源。

在陵寝的发掘和研究中,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以获取大量的宝贵资料。

陵寝中的墓葬、文物和遗迹等都可以帮助研究者还原历史场景,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例如,埃及金字塔中的壁画和墓室中的陪葬品等都给考古学家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陵寝还是一种向历史名人致敬的方式。

许多陵寝是为了安葬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而建造的。

游客们可以在陵寝中向这些历史名人表达敬意,并了解他们的贡献和成就。

例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许多英国王室成员和重要政治家的陵寝,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众多历史名人的墓碑,如著名的作家莎士比亚和科学家牛顿等。

通过参观陵寝,游客可以感受到这些名人的伟大和精神力量,激励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陵寝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

它们不仅是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还是欣赏宏伟建筑的好去处,同时也是研究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重要资源,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历史名人致敬。

清东陵 十三陵

清东陵 十三陵

清东陵十三陵清东陵清东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境内,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康熙和第四位皇帝雍正的合葬陵墓,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之一。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清东陵始建于1730年,历时18年才完工。

康熙皇帝于1722年逝世后,由其四子雍正继位,为了纪念父亲和母亲孝庄太后,在北京西北部选址修建了这座陵墓。

清东陵是清朝十三陵中最晚修建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两位皇帝合葬的陵墓。

建筑结构整个清东陵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宫城、神道组成。

神道长约7公里,两旁种植着松柏树,石狮子、石马和铜鹤等各种动物形象栩栩如生。

进入宫城后可以看到配殿、神厨、御花园等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后殿,也称“大宝殿”,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

大宝殿高达33.5米,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

其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各种图案和雕刻精美绝伦。

文化内涵清东陵不仅是一座皇家陵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东陵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如石狮子、石马、铜鹤等动物形象,以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运用等。

此外,在清东陵中还可以看到许多有关孝道和忠诚的故事和传说,如孝庄太后为了纪念已故丈夫而亲自监修陵墓等。

十三陵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和清朝皇帝及其配偶和嫔妃们的合葬陵墓群。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旅游景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十三陵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嘉庆年间完成。

共有13座陵墓,其中明朝建造了3座,清朝建造了10座。

这些陵墓分别为:昭陵、定陵、思陵、景陵、神路、东陵、慈禧太后之墓、西泰山皇家园林、新建的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之墓等。

建筑结构十三陵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80平方公里。

每个皇帝的合葬陵墓都由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前殿是供奉牌位和祭品的地方,中殿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后殿则是供奉皇帝灵柩的地方。

明十三陵景点

明十三陵景点

明十三陵景点
明十三陵景区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地处北京市区西北,距北京市区120公里。

十三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允炆的陵寝。

明十三陵于明永乐
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历时达45年之久,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明成祖朱棣将其规模扩大到14个帝王陵寝,
共30座陵园,故称“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为了确保自己死后“万世一系”,营建陵墓时,
在选址、规划、营建等方面都严格按封建礼制行事,并要求后妃、王公大臣等也要按封建礼制礼法行事,从而使明十三陵成为一个
完整的封建统治集团的专政机构。

十三陵陵园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整个陵区的建筑布局按“前朝后寝”的制度建造,前朝为“长陵”、“昭陵”,后寝为
“定陵”、“神宫”;前有明楼,后有宝城。

陵前有东西朝房各一所;陵园内建有神路、神道、石像路、石坊门等。

十三陵共有陵墓15座(长陵一座、昭陵三座),其中以长陵
的规模最为宏大。

—— 1 —1 —。

简述陵寝的旅游价值

简述陵寝的旅游价值

简述陵寝的旅游价值
陵寝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迹,具备了十分丰富的旅游价值。

首先,它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陵寝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渊源,它往往
能揭示出当时贵族们宏伟的礼仪、庄重的宗教礼仪、政权考古以及社
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

游客前往参观陵寝,不但可以更
加深刻的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还能学到很多有关宗教文化的知识,满足游客的知识渴望。

另外,陵寝具有艺术价值。

在建筑设计上,陵寝的建筑造型非常
多样,大部分陵寝的建筑都精美华丽,陵墓立面上精心雕刻的精美图
案也非常壮观,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游客强烈的视觉享受。

此外,
陵寝内部还展示着很多绘画、雕塑,以及宫殿里的各种古董和贵重珍宝,各种瑰丽的装饰都可以引起游客的狂热情感。

此外,陵寝还有着很多社会价值。

首先,陵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
教育资源,它是人类文明建筑文化的宝藏,许多史料、古文物都存放
于陵寝之中,他们充满着古老的气息,当游客们到了陵寝参观之时,
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此外,陵寝还可以为社会添加文
化多元性,将空间之间的联系融入其中,促进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陵寝旅游具有广泛的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
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等,可以说,陵寝之旅不仅是一次观光旅行,更
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也能够让游客收获无限的阅历与乐趣。

北京十三陵景点介绍

北京十三陵景点介绍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北京十三陵的景点吧。

北京十三陵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占地约12万平方米.墓前的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献陵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仁宗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仁宗在位期间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史书评论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又说,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绩可与汉代的文、景二帝相比.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瑰宝.景陵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益蜀免受灾地区的田赋.他亲撰《织妇词》赐给朝臣,命人画成画儿悬挂宫内,使内外之臣了解农家的艰苦.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现在,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少年天子,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这样的人生可谓历经磨难.英宗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去世,临终遗诏止殉,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茂陵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宪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复景泰帝帝号,为于谦等景泰旧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后来他失政之处颇多,有损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与十三陵的大部分陵园一样,五百年来一直重门深锁,从未向世人开放.枝繁叶茂的松树、每岁荣枯的野草遮掩了红墙黄瓦的辉煌,也泯灭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纠葛,死后荣耀.清乾隆年间曾修缮茂陵,民国时陵园建筑大部分损毁,2009年茂陵再次修葺,修旧如故.泰陵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孝宗是明代中叶唯一的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他即位后,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康陵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它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磚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但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后,康陵的陵园建筑损毁已十分严重,急需抢修.康陵背后的莲花山,又叫金岭,景色十分秀丽.阳光下,草木苍翠,奇峰林立.康陵虽地处僻远,但由于景色绝佳,在加上古砖铭文,使其更富有历史的沉淀.康陵建制简朴,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反映了明朝的建筑艺术成就.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位皇帝.永陵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阳翠岭高高耸立,宛如"天柱",它是永陵的主山,有圣寿万年之象.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其为政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怒无常,残酷严厉,内外结怨皆深.二是一意玄修,崇奉道教,无心理政.三是忠奸不分,政治腐败.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昭陵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九座,埋葬明朝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三位皇后,昭陵背靠大峪山,前临西北山壑曲折而来的河流,右侧有九龙池,背山面水,是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修复最完整的陵寝.昭陵石桥与新复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左右配殿分别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妃嫔的墓葬规制.定陵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庆陵明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朱常洛在位仅29天,是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由于他的生母是宫女,明神宗自然不喜欢他.经过长达15年的"立本之争"才被立为太子.明神宗也不重视他的入学问题,致使朱常洛13岁才入学,再加上郑贵妃也不择手段的谋害.使其统治时期大案迭出,明宫三大案中的"挺击案""红丸案"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后来朱常洛服用了郑贵妃的红色丸药后撒手尘寰.庆陵的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庆陵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两进院落的陵寝,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德陵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朱由校是个昏愦不务正业的皇帝.他最擅长的是木工器作,而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把全部心思用在营造玩乐之中,从锯、刨、凿、削的制作中感到了无限的快感.但社稷大厦在他手中却濒临覆灭.朝廷中他最宠信的是乳母客氏和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当时,由于崇祯皇帝刚刚登极,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德陵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基本仿庆陵,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外还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思陵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见明朝大势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崇祯皇帝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思陵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思陵当年只建起享殿三楹,比一些妃子墓的规格还要低,明朝末帝的悲惨后事可见一斑.崇祯墓的宝顶低矮,且没有明楼、宝城维护,只有一通清代顺治年所立的石碑.碑上文字还曾一改再改,原来谥为"怀宗"的名号被撤去,石碑和碑前五供尽显清代风格.北京小吃分类:五样宫廷小吃:豌豆黄,小窝头,芸豆卷,肉末烧饼,奶酪十七样清真小吃:豆汁,茶汤,羊杂汤,面茶,酱牛肉,绿豆面丸子汤,杏仁豆腐,豆腐脑,奶油炸糕,薄脆,白水羊头,爆肚,驴打滚(豆面糕),咯吱盒,糖卷果,脆麻花,门钉肉饼十八样传统小吃:艾窝窝,姜丝排叉,蜜麻花(糖耳朵),馓子麻花,焦圈,豆馅烧饼(蛤蟆吐蜜),锅贴,开口笑,芝麻烧饼,墩饽饽,核桃酥,油酥火烧,螺蛳转,褡裢火烧,灌肠,栗子凉糕,卤煮小肠,炒肝老北京小吃十三绝: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

明十三陵景点介绍

明十三陵景点介绍摘要:一、明十三陵的概述二、明十三陵的主要景点1.长陵2.献陵3.景陵4.裕陵5.茂陵6.泰陵7.康陵8.永陵9.昭陵10.定陵11.庆陵12.德陵13.思陵三、明十三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四、参观明十三陵的注意事项正文: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总称。

这里地势优越,景色优美,被誉为“风水宝地”,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杰出代表。

明十三陵的主要景点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

每个陵墓都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建筑风格,其中以长陵、定陵和昭陵的规模最为宏大,保存也较为完整。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的合葬墓,规模宏大,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陵墓。

昭陵是明穆宗朱载垕和皇后的合葬墓,陵墓前的石雕造型生动,气势雄伟。

明十三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厚,明朝的皇家陵寝制度在此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陵寝制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明十三陵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这里不仅埋葬着明朝的皇帝和皇后,还有众多的皇子、公主、嫔妃等皇室成员,他们共同构成了明朝的历史画卷。

参观明十三陵时,游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尊重陵寝的历史和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其次,要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在陵区内吸烟、燃放烟花爆竹等危险行为;最后,要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游览。

总之,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瑰宝,它见证了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北京明十三陵景区介绍

北京明十三陵景区介绍
北京明十三陵景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末年,占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完整、最大的
帝陵群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区之一。

景区内共有十三座明代帝王的陵墓,是明朝历代皇帝、皇后和妃嫔的安葬地。

明十三陵景区分为三个部分:前陵区、中陵区和后陵区。

前陵区包括神路、长陵和定陵,是明朝崇祯皇帝的陵墓。

中陵区包括景陵、荣陵、显陵和穆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

后陵区包括文陵、懿陵、靖陵、昭陵和思陵,是皇后和妃嫔的陵墓。

景区内除了有雄伟壮观的陵墓群,还有许多古建筑和文物古迹,如十三陵水榭、御道、石马坊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并欣赏到独特的自然风光。

同时,景区也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有儿童游乐场、高尔夫球场、温泉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昌平区的旅游资源

昌平区的旅游资源
昌平区是北京市的一个行政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古迹等。

以下是一些昌平区的旅游资源:
1. 明十三陵:明朝的13位皇帝陵墓群,位于昌平区的天寿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之一。

2. 居庸关长城:居庸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昌平区境内,长城上的敌楼、烽火台等建筑保存完好,是一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

3. 龙脉温泉度假村:位于昌平区小汤山,拥有多个温泉池和休闲设施,是一处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胜地。

4. 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南口镇,是一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景点,有大量佛教建筑和文物遗迹。

5. 十三陵水库:位于昌平区十三陵镇,是一个以水利为主题的景点,有许多水上活动和娱乐设施。

6. 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昌平区十三陵镇,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景点,拥有大量植被和野生动物。

除此之外,昌平区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资源,如十三陵水库、青龙湖、大岭沟景区、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景点都各具特色,值得游客前往一探究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陵寝旅游资源学习目的了解丧葬习俗的由来及主要丧葬方式;掌握中国帝王陵寝型制的发展;熟悉陵寝对旅游的作用。

主要内容●陵寝与旅游灵魂观念葬俗旅游●帝王陵寝●其他陵寝其他陵寝悬棺葬干尸●中外陵寝比较第一节陵寝与旅游一、葬俗与灵魂观念世间万物都有生有灭,人也有生有死。

人类普遍存在着对先人的崇拜和对逝者的留恋。

大约在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

这时,人们便认为死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

肉体可以消失,而灵魂却可以长存不死,并同他生前所在的群体保持着密切联系。

人们以为死者的鬼魂如同世人一样生活,并同样具有人的愿望,既能够赐福予世人,也能够致祸予世人。

因而人们对死者的亡魂存在着既崇敬又恐惧的心理。

为了安抚鬼魂,使其给活着的人带来福利,至少不造成灾祸,人们就根据当时的生活状况和设想来处理灵魂的依托体——尸体,尽可能让它在人们看不到的另一个世界感到安乐和舒适。

这样一来,丧葬礼仪便被人类当作处理活人与死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措施。

这就是丧葬的起源。

在宗教产生之后,人们更相信所谓“来世转生”,因而更加重视丧葬礼仪。

中国封建伦理崇尚孝道,主张“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将生、婚、丧看作人生三大事。

这对于隆重安排后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时期的都不同,如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将尸体割碎,骨头砸碎,任凭雕鹰、乌鸦吃掉,吃得越光越好,因而又称鸟葬;中国藏族、门巴族和部144分裕固族人即如此)、野葬(置尸体于车上,由亲属拉着跑向荒野,直到尸体抛落地上为止,任狼或鹰将其吃光,以吃光为好,故又称露天葬;中国蒙古族曾如此)、树葬(置尸体于空心树干中或高高的木架上,任其自然风干,停留的时间越久越好;中国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过去如此;澳大利亚北部和西部的部落、加拿大维多利亚州印第安部落如此)、厝棺葬(置棺于地面,起庐以护之)、悬棺葬(将盛放尸体的船形棺置于临水的悬崖陡壁上)、崖洞葬(将棺放置于崖洞中)、风葬(任凭尸体自然风干;树葬、悬棺葬、崖洞葬,实质上即属于此种方式),甚至食葬(死者的亲属分食掉尸体,故又称人腹葬;在历史早期,许多民族都曾有过此种丧葬方式;据考证,周口店北京猿人也曾存在此种现象)等。

采取何种葬俗,同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关,例如长时间生活于海上,一般便实行水葬;同宗教信仰有关,例如佛教僧人多行火葬;同民族风俗有关,例如藏族多实行天葬;同社会需要有关,例如原始人类曾较多地出现过食葬,而现代则为避免耕地之减少而普遍提倡火葬。

由于食葬有违于现代人的伦理观念,也会引起疾病传染,即使直到20世纪仍保持食葬习俗的民族,如今也已改变了丧葬方式。

即使同一种丧葬方式,在具体仪式上也有许多差别。

这些不同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更反映出了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的差别。

例如同为墓葬,汉族一般以哭乃至号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哀悼。

而土家族则既歌又舞,全无悲伤之态,这或许表明他们更能够达观地对待自然的规律。

二、葬俗与旅游丧葬习俗本身一般不会构成旅游项目,即使出于猎奇,有人对一些特殊的葬仪有兴趣,例如藏族的天葬,也会遭到主人的拒绝。

但是同丧葬有关的历史遗存则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旅游项目,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印度尼西亚爪哇的婆罗浮屠大塔、中国的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坑等。

这些陵墓之所以成为旅游资源,是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丧葬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在许多方面反映出当时的历史。

例如可以发现社会发展阶段的痕迹。

在中国新石器时期是“公墓制度”。

在据今6000年前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和单人的墓葬,而当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之后,出现了男女合葬,并且是以男性为主,妇女即使在死后也处于次要的地位了。

通过它还可以探寻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轨迹。

许多陵寝不仅地上地下建筑辉煌,而且随葬品丰富。

其中往往包括珍贵文献古籍,已发现者如中国第一部游记《穆天子传》、重要历史著作《战国策》、重要军事著作《孙武子兵法》等。

还有生产工具、武器、生活器皿、乐器、装饰品、食品、纺织品、药品、陶瓷器、漆器、金银器、绘画、雕刻、珠玉珍宝、植物种子等。

这些都是极珍贵的文物,有些是世上已经绝迹的,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水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都是极为重要的佐证。

例如对中国奴隶社会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安阳小屯古墓中的发现。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的一柄铜剑,竟用铬做了防腐处理,在地下埋藏了2000余年仍然寒光闪闪。

这将促使改写整个冶金史。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现的编钟、编磬,是战国早期的制品。

这套编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公斤,有5个8度音阶,包括12个半音,在任何音阶都可以转调,不仅145能够演奏古乐,而且能够奏出现代音乐中的所有音阶,包括半音。

尤为令人瞠目的是每一个编钟,按照指定的不同部位敲击,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两个音阶。

这在现代打击乐器中也尚未见到。

编钟上共铸有3755个铭文,使人们对中国音乐史有了全部的了解。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达28种,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周易》和“黄老之学”的认识。

其中还有古代的天文、药方、医疗体育图(即导引图)、地图(包括地形图、驻军图和城市图),出土的竹简《战国策》纠正了2000多年以来一直被世人读错的文字,即劝说赵太后应不惜让儿子去作人质以换取援军解救国难这一故事的主人公应名“触龙”,而非“触詟”。

汉墓出土的铜镜竟然能够将其背面的装饰图案显现在镜面的反光中。

这一现象曾使冶金专家利用现代化手段研究了许多年才仿制成功。

建筑学家从古墓画像、殉葬陶楼中得到了中国古建筑的资料。

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天马”(曾称为“马踏飞燕”),即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砖墓。

因此,古陵墓的意义首先在于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这对于旅游者,尤其是专业考察旅游者,其吸引力是不难想象的。

中国陵墓多选址于形胜壮观、环境优美的地区。

由于被划为“皇陵禁地”,严禁采伐,植被格外好,故陵区风景足可观赏。

陵寝建筑气势宏伟,布局有独到之处,再加上有珍贵的文物、精美的雕像,所以成为中国的重要旅游项目。

西安市旅游业迅速发展,以至成为中国四大旅游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秦始皇陵随葬坑的发现和汉、唐陵寝的存在。

葬时通常有祭文,其中有些是非常出色的文学作品。

根据古墓中出土的乐器编排的文艺节目现已搬上舞台,不仅丰富了艺术领域,也有助于提高古陵墓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陵墓考古收获颇丰。

这方面的旅游项目正在不断增加。

河北满城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都多次到国外巡展,成为宣传中国文化、招徕国际旅游客源的重要手段。

古陵寝的保护和有计划、审慎发掘的问题,尚待解决。

第二节帝王陵寝13.2帝王陵寝.ppt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自古采用墓葬,但各个时代的情况不同。

《礼记·檀弓》曰:“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曰:“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此谓古代早期不过是将遗骸掩埋于野外的土穴中,其上并不封土为高起的坟包,也不植树作为标志,更没有规定的丧期,足见葬仪极简。

依《史记》所载,即使如尧、舜、禹等,亦不过是“帝尧之葬也,缄与葛藟,,穿不乱泉,求上不泄溴”,“舜之葬苍梧,二妃不从,市廛不变其肆”。

“夏禹之葬会稽,树不改列,农不易亩”。

似乎其葬已经用了麻织物和简单的用树干挖空而成的棺木等,不同于一般百姓仅用树枝铺垫、用草覆盖遗体的做法。

但是绝无大规模的陵寝建筑,更无殉葬之举,因不起坟,所以耕作、植树都不受影响。

从距今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来看,当时的墓葬确实很简单,墓穴距离居室也不远。

146氏族社会后期厚葬开始萌芽。

到了奴隶社会,厚葬盛行,且出现了人殉之制。

有的殉葬奴隶达百人以上,车马亦为常见殉葬之物。

战国时期厚葬之风更盛,形成了对生产力的破坏,以至墨子不得不发出节葬之论。

当然,统治者不会因此而有所收敛。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有的还建有享堂或祭殿。

周代陵墓集中分布于陕西咸阳以北,封土多为平顶方锥体,故名“方上”。

秦代发70万刑徒大筑陵墓。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坐南朝北,由三层方形夯土台垒叠而成。

现在测量为下台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均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

2000余年前未经风雨剥蚀时,形体定然更大。

陵有内外两重墙垣,内垣近似方形,周长2.5公里。

外垣呈长方形,周长6.3公里。

就单一陵墓而言,秦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在城垣内外的地面建筑物,包括角楼、寝殿、便殿、寺园、吏舍等,已发现地下有兵马坑3座,马厩坑1座,跽坐俑坑31座,珍禽异兽坑31座,造墓工人坑103座,被处死的宫廷近臣陪葬墓18座。

此外还有石料加工场、窑址、防洪堤、鱼池等遗迹。

地下的寝宫应是相当可观。

据记载,深及三泉,以石为椁,上绘星宿,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以珠玉像星月,有金银之凫雁,琉璃之龟鱼,雕玉之鲸鲵,多有珍玩,并设弓弩毒箭机关以防盗墓。

入葬时,令后宫无出者(没有生育的嫔妃)相殉。

将造墓工匠尽数封死于内,以防泄密。

对此种记载,人多持怀疑态度。

但是,近年探测表明,陵区之汞蒸汽异常之高,若非地下确有大量水银断不致如此。

既然“以水银为四渎百川”已经初步证实,那么其他恐亦非妄语。

近年通过无伤探查,已基本探明了其地下部分的建筑规模和样式,并绘制出推想图样。

1974年起在其附近发现兵马俑随葬坑,已探知兵马俑坑3个。

其中一号坑最大,发掘出与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武士俑和陶马6000多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战阵军容。

这一发现引起世界性轰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又发掘出铜车马坑,有彩绘铜车马两乘,大小为实物的1/2,每乘由四匹马、一个御官俑和舆组成,结构完整。

3000多个部件均以金、银、铜为原料,工艺精湛,至今转动自如。

现二号兵马俑坑采取了边发掘边开放的办法,游人所看到的不仅是发掘的结果,而且能够了解发掘过程,旅游收获更大。

西汉帝王重臣陵墓多在咸阳北原及长安附近。

西汉继承了秦代制度,大规模修建陵墓,汉制以每年赋税的1/3用于修陵。

其规模和制式一如宫殿,且从此开始以“陵”为帝王墓的专用名词。

地表仍用“方上”,地下仍用木椁。

但是西汉创“陵邑”制度,迁天下豪富居之,为帝王守陵。

汉武帝“茂陵”陵邑人口竟多于长安。

这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借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另一变化是功臣、贵戚之墓设于帝王陵附近,形成以一代帝王陵为中心的陵墓区。

第三是首开陵前设石像生的先河,于神道两侧置石羊、石虎、石马等,既壮声威,又能反映出墓主的生平事迹。

霍去病墓石雕最负盛名,计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牛、卧象、怪兽吞羊、野猪、蛙、蟾、鱼等14件,用圆雕手法,雄浑古拙。

该墓祁连山形状的封土和生动传神的石像生,艺术地再现了霍去病这位征战匈奴、屡建奇功的大将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