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

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

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

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

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

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

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

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

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

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

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

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

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陵墓建筑简介

陵墓建筑简介

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文化心理特征陵墓建筑的类型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典型建筑举例感悟及总结陵墓建筑的简介“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又称墓、葬、坟、墓。

古代的墓葬方式为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由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有了如今我们所知的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中国陵墓建筑在历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陵墓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寝建筑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陵墓建筑的类型按建筑结构可分为:陵(地上建筑)和墓(地下部分)按建筑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按使用人群可分为: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原始时期陵墓发展的第二阶段——创立阶段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陵园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平面布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陵墓建筑 (2)

陵墓建筑 (2)

随葬
陵墓建筑——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
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 人间世界的写照。 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 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 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 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
明孝陵
陵墓建筑——儒家内涵
• 风水 礼制
• 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 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 ,风水著作也多以《葬经》命名,重 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 位置的排列。
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四.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宝城明楼,形 如城堡,坚实有力,很富有纪念性格。
方城名楼
陵墓建筑——建筑形式
•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
品。 帝王级:黄肠题凑 金缕玉衣 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最一般的
•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帝王:有好多石像 王侯:石像但比帝王的差 百官和百姓就立个碑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 一.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 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 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
西汉“六安王”大墓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中国古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陵墓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 〃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 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 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 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

三、教学难点:1.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2.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起源和演变。

3.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独特之处。

4.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教师讲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如秦始皇陵、汉阳陵、明十三陵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的陵墓建筑,绘制陵墓建筑的平面图等。

7. 板书设计:陵墓建筑教案1. 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主要特征和风格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陵墓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思考如何将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代。

2.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陵墓建筑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考核:教师通过考试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国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中国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 文人画、宫廷画(院体画)、民间画
表现对象(创作题材)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表现手法 工笔画、写意画、半工写
特定用途 寺观壁画、卷轴画、年画
桂林旅专景区开发与管理教研室
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
文人画——水墨写意与 诗书画相结合作为其表 现形式
宫廷画——反映统治阶级 的思想立场和审美情趣, 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绘画 由宫廷专职画家制作
三、历史名人遗迹
桂桂林林旅旅游游高高等等专专科科学学校校
桂林旅专景区开发与管理教研室
桂桂林林旅旅游游高高等等专专科科学学校校
第八章 中国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一、皇家建筑


二、亭台楼阁建筑
三、陵墓建筑


四、宗教建筑

五、民居建筑

六、其他重大工程建筑
桂林旅专景区开发与管理教研室
桂桂林林旅旅游游高高等等专专科科学学校校
第八章 国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一、原始社会文物遗存


二、青铜器遗存
三、陶瓷器遗存


四、雕塑遗存

五、古代绘画遗存

桂林旅专景区开发与管理教研室
一、原始社会文物遗存
原始社会的石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和陶器
桂桂林林旅旅游游高高等等专专科科学学校校
桂林旅专景区开发与管理教研室
桂桂林林旅旅游游高高等等专专科科学学校校
第八章 中国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址第 二 节
人 类 历 史 文 化 遗
一、古人类文化遗址 二、社会历史文化遗址 三、历史名人遗迹
桂林旅专景区开发与管理教研室
桂桂林林旅旅游游高高等等专专科科学学校校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分类陵墓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特点及代表作品。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古埃及陵墓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金字塔、木乃伊墓等。

培养学生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古希腊陵墓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米诺斯墓、雅典卫城等。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古罗马陵墓建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圆形墓、地下墓穴等。

培养学生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4.气吞山河的秦俑军阵 在秦陵东侧还发现大规模的兵马俑,它们是 秦始皇陵随葬用的大型陶塑作品。现发掘整理了 三个坑,总面积 2078平方米,均放臵同实物大小 相近的陶质武士俑、陶马和木质战车,估计埋藏 陶俑约 7000个、陶马 642匹、战车 130辆。组成步、 弩、车、骑四个兵种,手执各种弓、箭、弩及青 铜戈、矛、戟等实战兵器。有些兵器还经过铬盐 氧化处理,锋利异常。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埋葬遗体的方法称之为葬法,我国古代各民 族在不同时期的葬法很多,如: 火葬、水葬、天葬、野葬、树葬、塔葬、食 葬、厝棺葬、悬棺葬等,但中华民族最标准的葬 式是土葬,即通过墓穴墓室以土掩埋的葬法,又 叫墓葬。 丧葬习俗虽无法开发为旅游项目,但同丧葬 有关的历史遗存却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陵墓 建筑、陪葬文物、优美环境、墓主效应构成古代 陵墓的主要旅游吸引力。
狮 子(威武)
獬 豸(公正)
骆 驼(运输)
大 象(吉祥和太平)
麒 麟(驱邪)
马(征战)
武 将
武 将
文 臣
文 臣
勋 臣
勋 臣
位于石像生的北 端,玲戏别致, 俗称龙凤门,有 “天门”之意。 形制为六柱三门, 三门大额枋的中 央部位上端,各 饰有火焰宝珠, 故又俗称其为 “火焰牌坊”。
1.方上。即夯土筑就上小下大顶平的方锥体,又叫
覆斗形,方指其形,上指其位(于墓室之上),方形为 贵,代表主大地四方的帝王威严。秦汉时期流行。
2. 以山为陵。唐代形成的建制,据说是一为节俭
二为防盗,但根本原因还是以山作封土,取山之势造 陵之威严。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以梁山 为陵。
3.宝城宝顶。明清时期流行。受南方圆坟的影响,
旅 游 资 源 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华,较之生前的人间宫阔毫不逊色。这些地上建
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祭祀区 祭祀区是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作祭扫之用。主要建筑物是 祭殿,早期曾称作享殿、献殿、寝殿等。明朝称作 祾 恩殿,清 朝改称隆恩殿,均为祖宗的恩德深厚之意。周围还有配殿、廊 庑、 祾 恩(隆恩)门等建筑。大殿后有祭坛,明清时有二柱门 和五供,大殿前有朝房、值房等。从现在保存较好的明、清帝 王陵园可以看到,这组建筑宛如皇宫中的主要宫殿一般。
东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
旅游资源学
授课教师:李绍刚 单 位:文法学院
内容提要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第一节
陵墓概述
一、丧葬习俗及丧葬制度
二、中国帝王陵墓的形制特点 第二节 中国历代帝王陵
旅 游 资 源 学
一、秦始皇陵 二、明代帝陵 三、清代帝陵
第一节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陵墓概述
一、丧葬习俗及丧葬制度
2.宏伟的地上建筑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是古代帝王陵中最高大的。原高 应为115米余,封土堆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 西宽485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现存 封土堆较原封土堆已大大缩小。
现存封土呈覆斗形,顶部为一平台。封土堆基部现存 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封土顶部的平台东西长24米, 南北宽川10.4米,面积为249.6平方米。封土堆的现存高 度仍有76米高。北侧有287级台阶可登上墓顶。 坟丘北面150米的地方,是秦始皇陵的寝殿建筑。秦 始皇陵陵园中还有苑囿和厩苑。
旅 游 资 源 学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帝王陵 一、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城东 5 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 历代单葬制的帝王陵墓中最大的。在秦陵东侧还 发现大规模的兵马俑。 1987年 12月,秦始皇陵和 兵马俑坑作为我国首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
秦始皇陵依照秦始皇生前秦咸阳宫的规模设计而建。 赢政13岁继秦王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秦始皇统一全 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对其陵墓的 气势有了更高的要求,规模比先前设计的要大得多。秦始 皇陵的营建历经38年,动用了数十万人工。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二、中国帝王陵墓的形制特点 (一)坟丘形制 埋棺之处称墓或茔,墓上堆土称坟或冢,多 合称为坟墓。 在春秋前期及其以前,以土坑竖穴墓为主, 墓上不起坟冢,被称为“不封不树”。春秋晚期 才出现墓而封土为坟,孔子曾对弟子曰:“吾见 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 见若斧者矣”。堆土为坟,其目的是成为墓的标 志。孔子曾考虑自己为四方奔走之人,为父母合 葬墓立标志,“于是封之,崇四尺”。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2.神道
旅 游 资 源 学
神道是通向墓地的导向大道,又称“御 路”、“甬路”等。供摆排场、壮观瞻之用。每 个帝后陵前都有这种神道。起初神道并不长,建 筑简单,在道旁臵少数石刻,神道入口设阙门。 东汉墓前有“辟邪”的石兽。至南朝陵墓前已有 辟邪、狮子、墓表、墓碑等种类,基本上形成了 一种规制。到了唐朝,陵前的神道石刻得到很大 的发展,大型的石像生石刻已经完全形成。宋代 神道规模较唐为小,至明、清则发展到顶峰。明 十三陵的神道全长7千多米,建筑物众多,石像 生排列。
可能是由于木椁墓易盗、易焚以及砖石建筑
技术的发展,东汉时已经抛弃了木椁玄宫,逐渐 以砖石砌筑的地宫取代。西汉后期已经出现了砖 石结构的墓室,历经东汉至明清各代,砖石发券 砌筑的墓室地宫一直在不断发展。地宫规模更加
旅 游 资 源 学
宏大,尤似人间宫殿。如明定陵就由前、中、后
和左、右五个殿堂组成。
定陵玄宫外形想像图
旅 游 资 源 学
的墓葬已有用木板围成的椁室,有的木椁底部还
涂了红漆。当然这与后来的奴隶主、帝王陵墓的 地宫还相差甚远。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2.木椁墓与“黄肠题凑”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奴隶主们不惜花费大 量人力物力建造宏大坚固的大型木椁玄宫,还 出现了十分考究的“黄肠题奏”形式。
“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为棺之外 套。这种木椁玄宫的构造,从奴隶社会一直沿 用到西汉,大约经历了近2000年时间。
十三陵神道由石牌坊、大宫门、碑楼、石像生、棂星门、 七孔桥等建筑组成。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 ,建于嘉靖十九 年 (1540年),是陵区的标志。该石牌坊5间6柱11楼, 高 14 米,宽 28.86 米,是现今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 精美的石牌坊。
(2)大宫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在石 牌坊北二里许。门向南,分3洞。明朝的“陵寝禁例” 规定:偷进陵地拾柴折树者鞭打,取土石者斩,擅入 陵门者杖一百。
地宫之上砖砌圆形宝城,中填土成圆丘形宝顶,宝城向
前突出的城台上建方城明楼,供立帝后谥号碑,达到帝 陵封土形制的高峰。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二)墓穴形制
陵墓的地下建筑,即墓穴,是由简单的土墓
穴逐渐发展到结构豪华富丽,堪与人间宫殿相媲 美的地宫。因此,帝王的墓穴便称为地宫,又称 “玄宫”、“幽宫”。其发展过程大概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建筑的顶峰。黄肠是指选用一种黄 心的柏木,题凑是指题头向内拼凑、聚合而成的结构。西汉帝王 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目前已相继发现了保 存有“黄肠题凑”的西汉诸侯王陵墓。 北 京 大 葆 台 汉 墓 遗 址
北京大葆台汉墓遗址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3.砖石发券砌筑的地宫
大宫门门 口两侧立有下 马 碑 , 上 刻 “官员人等至 此下马”。当 时奉旨官员到 此都要步行进 入陵区,否则 以大不敬论罪。
(3)碑楼 碑楼是重檐歇山式建筑, 内立长陵神功圣德碑。
碑 楼 的 四 角 立 有 华 表 四 座 。
长陵神功圣德碑
高8.1米,碑的正面为神 功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朱 高炽为明成祖朱棣撰制 的,碑文长达3000余字。 碑的背面是乾隆御制诗 《哀明陵三十韵》,详 细记录了长、永、定、 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 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是十 三陵惟一刻有碑文的陵 碑,其他各陵碑均无字。
旅 游 资 源 学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其特点是:用大木方子或厚板,以榫卯构成 大套箱,在套箱内分成数格,正中是放臵棺材的 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 如东厢、西厢(或称左、右厢)、头厢、脚厢等, 有的大厢内还分为几格。棺材旁边的厢是存放殉 葬物品的。 考古发现,从春秋至西汉初的地宫绝大多数 是木棒墓,估计西汉帝陵也是如此,但规模肯定 很大。
鸟瞰秦始皇陵
封土顶部的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面积为 249.6平方米。
北侧有287级台阶可登上墓顶。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3.神秘的地宫 地宫的宫墙在距地表 2.7-4米处,南北长460 米,东西宽 392米,墙体高和厚都是 4米,用土坯 砌成。地宫的平面近似方形,面积为 18.032 万平 方米,比现存坟丘的底面积略大三分之一。 地宫建筑结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 藏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 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旅 游 资 源 学
土丘坟一经出现,迅速流行。从“不封不树” 到“又封又树”、“大封大树”,以丘之高下、 树之多少表明死者地位身份,至战国时已成定制, 至秦汉已无墓不坟,延续两千余年。 作为统治阶级的威权象征,帝王墓葬封土形 制却出现一系列变化,其封土占地之广,封势之 高尤如崇高山陵,不称之为坟而称之为陵。中国 帝王陵的封土形制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变化过程。
旅 游 资 源 学
1.土穴木板墓室
2.木椁墓与“黄肠题凑” 3.砖石发券砌筑的地宫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1.土穴木板墓室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非常简单,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