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

(5)汉武帝刘彻茂陵
• 位于西安市北约40千米处、渭北高原上的南 位镇茂陵村。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 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 为“中国的金字塔”。汉武帝(前140~前87) 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 长达53年之久。陵园呈方形,分为内外两城, 四周环以围墙。茂陵的四周遍布嫔妃、宫女、 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冢墓20多座。 现在茂陵建立有茂陵博物馆。
第三部分:护陵监
• 是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我国历代主要帝王陵墓:
汉帝陵
• 西汉11陵:西安北郊渭北咸阳原9陵自西至
东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
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
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安东郊霸陵原:文
帝霸陵;西安南郊杜陵原:宣帝杜陵 • 东汉12陵:11陵或在洛阳故城的东南或西北 (光武帝原陵—今河南孟津);献帝禅陵— 山阳(今河南焦作)外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 清代称隆恩殿 • 配殿 • 廊庑建筑 • 焚帛炉 • 祭坛
第二部分:墓道
•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 路。
• 望柱(华表) • 石像生:祥瑞—獬豸、甪端(lù duān)、麒麟、 朱雀、骆驼、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 阙、坊、门等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 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 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 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一、地下幽宫
1、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2、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3、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 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 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 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庙,后人祭祀死者灵魂的地方。
东周三王陵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 文化心理特征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 邀福”
陵墓木椁示意图
定 陵 地 宫
永 泰 公 主 墓
二、地上陵园
1、春秋以前:不封不树; 2、战国秦汉时期:方锥体、黄土夯筑; 3、唐:以山为陵
4、明清:宝城宝顶
乾 陵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第三节 中国宫殿陵寝建筑环境设计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2、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高颐阙
梁 萧 景 墓 神 道 石 柱
局部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梁萧宏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永定 陵 神门 西侧 石狮
宋永 裕陵 东侧 武士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024/2/1
10
唐乾陵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陵地 距古都西安80公里,其居梁山。三峰耸立,风景秀丽,远望宛如一 位女性仰卧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称。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 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如首而高昂,东西对峙 之南峰似其乳,俗谓之奶头山。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 乾陵。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 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且保 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
北宋陵
• 北宋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 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陵墓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 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 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 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 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 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北宋 9个皇帝,除徽、钦 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 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 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
夫妻合葬(父子合葬)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 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 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 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 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 东汉以后: 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 唐、 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 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 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和传统习俗的 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若分开来讲, 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 由此陵墓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三类。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大
石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云
龙
浮
雕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西周以前,帝王墓葬多为木椁大墓, 地面不封不树。
❖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使丧葬文 化向祭祀文化转移
陵墓建筑组成部分
❖ 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石刻群和其它陵 园建筑
❖ 地下的称“地宫”,为木椁墓室 ❖ 棺椁、封土等级:天子棺椁七重,诸候
五重,大夫三重,士人一棺一椁 ❖ 中国陵墓建筑地面上有神道、翁仲、石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 ——五代十国时期,陵墓建筑显出小而 精确又不失皇陵规制。
兽及诸殿堂
清东陵平面图
明孝陵平面图
明长陵平面图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
❖ 历代陵墓建筑形式 1.方上
2.依山为陵
3.宝城宝顶
秦始皇陵模拟沙盘图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设想图
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复原图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开依山为陵先河的唐昭陵
唐昭陵
(三)中国古代陵园建筑布局
❖ ——宋代陵墓形制恢复方上形式,并发 展为筑园形砖城,在城内填土使之成一 园顶曰“宝顶”,城上设垛口女儿墙成 “宝城”。北宋皇陵的最显著特点是统 一化和规范化,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 术的成熟时期。
江 苏 江 宁 南 唐 李 煜 墓 内 景
李 璟 墓 的 地 宫
❖——辽金时期在陵墓建筑,陵墓建 筑颇具有民族特色。陵前建正方形 享殿,前置月台,两侧出回廊成院 落。
❖——元代皇帝因实行秘密埋葬,不 建地上陵墓,采用马踏葬坑埋土为 墓形式。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的历史背景
起源
古代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3000多年的埃及金字塔,而中 国最早的陵墓则可以追溯到商周 时期。
发展历程
古代陵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 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 时间的推移,陵墓的规模、建筑 和装饰也越来越豪华和复杂。
古代陵墓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古代陵墓有多种类型,如土堆式、石 棺式、崖墓式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 同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分布
古代陵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 东、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陕西的秦始 皇陵、江苏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 等最为著名。
02
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
地面建筑
古代陵墓通常包括地面上的建筑,如陵墓前的石碑、石兽、 石人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等级制度。
地下建筑
陵墓的主体部分通常位于地下,包括墓道、墓室等,这些建 筑结构不仅具有保护墓主遗体的作用,还体现了古代建筑技 术的精湛。
建筑材料
石材
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是石材,如石碑、石人、石兽等,这些石材不仅坚 固耐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土与木材
除了石材外,土和木材也是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如土堆、土墙、木柱等, 这些材料在当时具有易得性和实用性。
建筑装饰与艺术
雕刻艺术
古代陵墓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刻 上,如石碑、石人、石兽等雕刻精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 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部的梁山 南麓。
乾陵的建筑布局十分独特,包括地宫、神道、石 刻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 化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武则天陵
01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秦陵兵马俑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1974年3月,由陵东西杨村 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 村之间发现。仅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陶俑千余件, 陶马百余匹,战车数十辆,陶俑手握的兵器近万件。 陶俑、陶马比真人马稍大,陶俑是分解为头、手、 身体等几个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而成。 他们分作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几组分别组成 方阵。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 观者展出。
2009பைடு நூலகம்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 掘,其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出土了彩色兵马俑。
二、汉代陵墓
汉代尚厚葬,所谓:“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后汉书·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 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 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 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茂陵博物馆图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 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 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 多而贵重,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 就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 (羡,yán,同“埏”,墓道。有内、中、外三道门),工匠 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 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墓建筑(图)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
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
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
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
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
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
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
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
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
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
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
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
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后人根据筑墓材料的不同给这种墓室作了分类:崖墓,在山崖中穿凿出巨大洞穴作墓室;空心砖墓,在横穴土洞中用大型空心砖作椁室;砖室墓,用普通小砖砌筑墓室,东汉大型砖室墓往往施彩色壁画;画像砖墓,四川境内的砖室墓,有些在砖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画像石墓,墓室用石材构筑,或砖石并用,大多在石材上雕刻各种画像。
这些墓室以居室为模仿对象,以多室对应地面上的多进房屋,用雕刻和绘画表现室内木构细节,自身也作了多处建筑处理,使用了先进工程技术,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建筑资料。
此外,从东汉到西晋,流行以陶制明器为随葬品的风俗,其中有大量的建筑模型,也同样为治建筑史学者珍视。
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自魏晋至唐前期,有一种带天井的斜坡墓道模式较为流行。
在大型墓室前都设墓道和很长的隧道,隧道内开天井直通地面,两壁设龛。
天井与壁龛表示着住宅的层层庭院,其数目多寡反映着墓主人的身份品级。
北宋时期,北方地区一种仿木结构的砖室墓最值得注意。
墓室内以雕刻和壁画表现住宅的室内布置和墓主人的生活起居。
雕刻忠实地模仿了木构的斗栱、柱、枋与装修。
这种墓制影响到辽、金地区,至元代接近尾声。
其代表作品,有河南禹县白沙镇北宋赵大翁墓、山西侯马市金代董玘坚傃墓。
陵墓的地上部分,目前所知最早遗迹属于商代。
河南安阳侯家庄一座亞字形墓的墓室之上,发现有大型砾石,推测是房屋的础石。
安阳小屯妇好墓墓坑上,也发现了础石及夯土房基。
这些遗迹应是墓上享堂的遗址。
春秋晚期,统治阶级的墓室之上夯筑了坟丘,有的作方锥形,一般形制还不太清楚。
墓地按血缘关系,分成公墓与邦墓两大区域,设专人管理。
坟丘从此成为陵墓建筑的主要部分。
战国时期,享堂仍建在坟丘上,面积略大于墓圹。
河南辉县魏国王墓王与后异穴合葬,三座坟丘上都建有享堂。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 墓的形制与魏王相似,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兆域图”铜版,也就是王陵园规划图。
从图上可知,王陵有两重宫垣,称中宫垣和内宫垣。
内垣内有凸字形巨大的“丘”。
丘上建五座享堂。
王堂居中,后及夫人堂各二座排在两侧。
中垣内享堂后,又有大匠、执旦等四宫。
兆域图反映了中国陵墓建筑逐渐成熟。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骊山,是中国第一座帝陵。
陵园平面作南北长的矩形,外垣周长6公里,内垣和坟丘在陵园中轴线南部,北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推测为秦始皇寝殿。
坟丘可能是方形覆斗状,边长350米,现存高43米。
两重垣墙均开4门。
沿内垣东西南三面外侧,建有廊房。
1974年,又在陵园东门大道北侧,距东垣1公里处发现了4个兵马俑坑。
与真人等高的兵马俑排成军阵。
但俑坑与始皇骊山的关系尚有疑问。
汉代帝陵承秦制,有5个值得注意的情况:①帝后合葬,同茔不同陵,后陵在帝陵旁,规模较小。
②陵园外有众多的陪葬墓。
③出现了简短的神道。
④汉文帝霸陵凿山为室,为后世因山为葬开了先河。
⑤自西汉惠帝至东汉明帝,曾在陵园附近建庙。
后改为在坟丘前建石殿以供祭享。
汉代开始在陵墓前排列石质建筑和雕刻,主要种类有石殿,石阙,神道柱,石碑,以及各种动物、瑞兽。
不少文物遗留至今。
著名的有陕西兴平县西汉霍去病墓石兽;四川雅安高颐阙,山东济宁武氏阙,北京西郊秦君神道柱等。
南朝帝陵继承发展了这个传统,神道加长,两侧置神道柱、石碑、神兽等石刻,是很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优秀艺术作品。
唐代帝陵大多依山为陵。
陵园以高山为倚靠,将墓室设在山南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陵前序列自北向南展开。
陕西省境内的18座唐帝陵以乾陵最典型。
乾陵依梁山为陵,山北峰海拔千余米,雄浑高大,其南有两小峰东西对峙。
墓室建在北峰山腰上,位于陵园中心。
陵园有两重围墙,内城周长约7公里,近方形,四面开门,均为三出阙形。
城内有献殿。
献殿前的神道穿过两座南峰之间,抵入口处的阙门,长达4公里。
南峰脚下至内垣南门的神道两侧,排列石人石兽等百余尊。
陵园西南,还有陵下宫遗址和陪葬墓群(图341)。
北宋皇陵集中在河南巩县。
各陵形制相同,规模不大,均背负洛水,面向嵩山少室峰。
各陵均以覆斗形陵台为中心,外围陵垣,垣内部分称上宫。
垣内有献殿,墙开四阙门并建四角阙。
南门外为神道。
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一组,自乳台以北列石刻。
上宫之外,围有兆域,以棘枳等为界。
兆域西北为下宫,是日常奉飨之所。
宋陵将后陵附于帝陵兆域内,放在帝陵后,规模远小于帝陵。
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非常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就单座建筑的形制来看,它延用了前朝的部分作法;但就群体设计来看,它取得了前朝从未取得过的巨大成功。
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兴建,5年后完成了十三陵第一座、也是最主要的一座帝陵——长陵。
长陵背倚天寿山,建在山脚下。
明代称墓室为玄宫,玄宫上覆坟山称宝顶。
宝顶夯筑为圆形,四周用团城环绕,称宝城。
宝城正南置蹬道、明楼。
这组建筑属于“墓葬”,只相当前朝的陵台、陵丘,置于陵园最后方。
前方三进院落均为祭祀而设,其性质相当于前朝献殿而改变为宫殿建筑的形式。
陵门是三个门洞的砖石大门,门前方立有“无字碑”亭。
门内第一进院正中是面阔5间的祾恩门。
门内第二进广庭中是中心建筑祾恩殿。
殿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
殿内32根直径超过1米的楠木巨柱为国内仅有的一例。
祾恩殿后,穿过内红门进入后院。
院内只有牌坊和石刻五供两组小品,衬托着巍峨的宝城明楼。
长陵模式为后代各陵所遵循。
十三座陵园各依一座山峰,以统一的风格与面貌,分布在长陵周围,隐现于山林环境中。
陵区的四野,群山环抱,南面在龙、虎两座小丘之间敞开,建陵区正门——大红门。
门外约1公里处建有5间面阔的大石牌坊,其中轴线正对11公里以外的天寿山主峰。
神道从这里开始。
大红门北有一座巨大的神功圣德碑楼,此后夹神道列石柱和18对石兽、石人、止于棂星门。
这条神道是十三陵的主神道,其后由支线通向各陵。
神道的设置表现并强调了陵区的整体感,使方圆40多华里的陵区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构图,反映出了明代特大型建筑群的规划水平。
2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
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
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墓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是数量较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类,其中蕴含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同时陵墓建筑本身也是古代艺术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国古代陵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善,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形成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框架,综合反映了古人的环境观、建筑观、审美观、伦理观等等.3我国古代的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