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护陵监:明清时称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 机构。每一个皇帝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用来防盗挖 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 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2.地下部分(1)墓Fra bibliotek结构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 结构宏大,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 殿相媲美,所以俗称地下宫殿。主要有以 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覆斗方上——秦始皇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从唐代开始。“因山 为陵”不仅能利用人工所难造成的山岳雄伟气势,以体 现帝王气魄之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挖和水土流 失现象。自唐太宗李世民改为这种形制后,唐代十八陵 都照样采用。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最为 典型。
因山为陵——唐乾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①原始社会的殉葬: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 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 制的工具、装饰品等。这种行为的出发点大概有两个: 一是作为纪念,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二是灵魂观念所引 起的,认为人死后仍然需要生产工具和日用品。这一时 期,在同一个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差不多。
第四节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的结构
陵墓建筑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地面部分包 括封土和陵园建筑;地下部分包括墓 室结构和随葬品 。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1.地面部分 (1)封土
埋棺之处称墓或茔,墓上堆土称坟或冢,合称为坟墓。 春秋前期及其以前:“不封不树”。 春秋晚期:“封土为坟。其形制主要有3种类型:“覆 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 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 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 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一、地下幽宫
1、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2、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3、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 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 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 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庙,后人祭祀死者灵魂的地方。
东周三王陵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 文化心理特征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 邀福”
陵墓木椁示意图
定 陵 地 宫
永 泰 公 主 墓
二、地上陵园
1、春秋以前:不封不树; 2、战国秦汉时期:方锥体、黄土夯筑; 3、唐:以山为陵
4、明清:宝城宝顶
乾 陵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第三节 中国宫殿陵寝建筑环境设计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2、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高颐阙
梁 萧 景 墓 神 道 石 柱
局部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梁萧宏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永定 陵 神门 西侧 石狮
宋永 裕陵 东侧 武士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3. 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 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 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
石牌坊
第11学时:中国陵墓建筑
一、陵墓建筑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陵墓类型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 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陵墓是安放故人遗体,祭奠故人的场所总称。若分开来讲,陵 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因此陵墓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三类。
2. 陵墓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 殷商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安阳市小屯妇好墓。
武官村大墓
小屯妇好墓
周代陵墓,地面之下的棺椁有等级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而且地面开始出现封土。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 牌坊、大红门、碑楼、石 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 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 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唐乾陵因山为陵的目的是以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永恒来衬托皇帝的权 力至上和永垂不朽。
北宋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 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 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永昭陵 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 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 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 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 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 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 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陵墓建筑 (2)

陵墓建筑 (2)

随葬
陵墓建筑——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
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 人间世界的写照。 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 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 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 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
明孝陵
陵墓建筑——儒家内涵
• 风水 礼制
• 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 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 ,风水著作也多以《葬经》命名,重 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 位置的排列。
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四.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宝城明楼,形 如城堡,坚实有力,很富有纪念性格。
方城名楼
陵墓建筑——建筑形式
•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
品。 帝王级:黄肠题凑 金缕玉衣 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最一般的
•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帝王:有好多石像 王侯:石像但比帝王的差 百官和百姓就立个碑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 一.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 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 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
西汉“六安王”大墓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中国古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陵墓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 〃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 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 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 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代陵墓

第四节 中国古代陵墓
3.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主要建筑是祭殿,是供帝王祭祀之用。两旁是配殿、 廊庑等。
陵园祭祀建筑——清永陵
3.陵园建筑
(2)神道,是通向祭祀区和墓区的大道。
明孝陵神道
3.陵园建筑
(3)墓阙,为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眺。
图为东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3.陵园建筑
(4)护陵监
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监外有城墙保护,内有衙署、 市衙、住宅等机构,好像一座小城。
中国古代陵墓
一、中国古代陵墓概述
在战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所谓“寝”,是指皇陵上
的宫殿建筑,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展而来的。
二、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1.陵墓形制
形制即封土形式,封土就是指墓上堆筑的土丘,有三种形式: (1)覆斗方上式 (2)皇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这样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 又可以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
中国古代陵墓
2.墓室结构
(1)木椁墓室 早期为井干式结构, 即用大木纵横交搭 构成。从殷代开始 一直到西汉时期, 往往都采用此种结 构。
井干式结构
(2)砖筑墓室
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
(3)石筑墓室
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 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 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 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清西陵
清西陵 位于易 县永宁 山下,有 雍正、 嘉庆、 道光、 光绪四 位皇帝 陵。
感谢您认真聆听这堂 微课!
方上,是早期的陵墓封土形式,就是在地宫之上 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
宝城宝顶——慈禧陵墓
这是明清时期所采用的一种封土形式。在地宫砌筑高大的砖城, 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个园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 儿墙,犹如一座城,称为“宝城”;高出的园顶,称为“宝 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上 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 述封土外,主要有3个部分。 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 祭祀建筑区是封闭的多进 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 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 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 神道是从陵园大门直达棱 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 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 恩门的大道,又称“御路”、 “甬路”。 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 “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 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 陵园的机构,是为帝王守护陵 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 程。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张淑芳 陈霞 罗金花 刘天洪
目录
一、陵墓构成
二、古陵墓类型 三、古陵墓结构 四、京外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
一、陵墓构成 陵墓构成包括 陵墓建筑、陵 墓建筑上的绘
画雕刻等文化
艺术和随葬品
三部分。
二、古陵墓类型
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 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 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 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 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1.封土
四、京外现存的著名古代 陵墓
著名的帝王陵墓
1.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脚 下,是我国第一座皇帝陵, 在历代单葬制帝王陵墓中规 模最大。
秦始皇陵——神秘的地下王国
在众多陵墓建筑中,秦始皇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墓,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墓。无论是古代文献中对它的描述,现存巨大的地面 夯土陵体,还是考古发掘出的兵马俑坑,无不令世人 震惊。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 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 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 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 (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 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 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 (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 陵。
清盛京三陵
永陵、福陵和昭陵。永陵规模最小,是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父 亲、叔父及妻子墓地,又称西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陵 墓,又称东陵。清昭陵位于沈阳旧城北,又称北陵,是皇太极和皇 后的陵墓。昭陵在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该陵始建于崇德八 年(1643),后历经改建和增修,陵园建在平地。
视频:秦始皇陵
谢谢
LOREM IPSUM DOLOR
六朝陵墓
三国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 均建都南京。六朝的统治者继承了始于东汉的堪舆之术,选择葬地,讲 究“望气”“风水”,所选之地,一般要“背倚山峰,面临平原”。南 京、丹阳一带分布有六朝皇帝陵和部分王侯墓。
唐陵
唐陵主要分布在长安城周围, 呈扇形展开,其中有20位皇帝 (包括武则天),号称大唐十八 陵,除了这十八陵外,还有唐 太祖永康陵,唐世祖兴宁陵;已 经追赠的帝陵如唐顺陵、唐让 陵等。 唐陵的封土形制,除高祖 李渊献陵等4座仿秦汉“覆斗 方上”式外,皆因山为陵。其 中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是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
三、古陵墓结构
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 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 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 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 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
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 画像砖等。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 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 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 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 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 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陵兵马俑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模拟图
地宫模拟图
2.西汉帝陵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 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 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 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 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市(县级 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区正阳乡张家 湾。 帝陵园为方或近方形,四面各一 门,门前有阙。霸陵因山为陵,其余 帝陵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底部方或 近方形,陵园座西朝东。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陵体呈四方锥形的三 层夯土台,东西长34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南北长350米,它原高约120米,历 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高度还接近50米。秦始皇陵周 围有两道陵墙环绕,呈南北较长的“回”字形,外城周长 6000多米,内城周长也有2000多米。围墙四面正中建门阙, 四角还建有警卫的角楼。陵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坐西朝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