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

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

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

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

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

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

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

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

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

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

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

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

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清东陵 十三陵

清东陵 十三陵

清东陵十三陵清东陵清东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境内,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康熙和第四位皇帝雍正的合葬陵墓,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之一。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清东陵始建于1730年,历时18年才完工。

康熙皇帝于1722年逝世后,由其四子雍正继位,为了纪念父亲和母亲孝庄太后,在北京西北部选址修建了这座陵墓。

清东陵是清朝十三陵中最晚修建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两位皇帝合葬的陵墓。

建筑结构整个清东陵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宫城、神道组成。

神道长约7公里,两旁种植着松柏树,石狮子、石马和铜鹤等各种动物形象栩栩如生。

进入宫城后可以看到配殿、神厨、御花园等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后殿,也称“大宝殿”,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

大宝殿高达33.5米,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

其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各种图案和雕刻精美绝伦。

文化内涵清东陵不仅是一座皇家陵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东陵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如石狮子、石马、铜鹤等动物形象,以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运用等。

此外,在清东陵中还可以看到许多有关孝道和忠诚的故事和传说,如孝庄太后为了纪念已故丈夫而亲自监修陵墓等。

十三陵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和清朝皇帝及其配偶和嫔妃们的合葬陵墓群。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旅游景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十三陵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嘉庆年间完成。

共有13座陵墓,其中明朝建造了3座,清朝建造了10座。

这些陵墓分别为:昭陵、定陵、思陵、景陵、神路、东陵、慈禧太后之墓、西泰山皇家园林、新建的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之墓等。

建筑结构十三陵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80平方公里。

每个皇帝的合葬陵墓都由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前殿是供奉牌位和祭品的地方,中殿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后殿则是供奉皇帝灵柩的地方。

大清十三陵墓

大清十三陵墓

大清十三陵墓清朝共12帝,而大清却有十三陵墓,那么还有一座是谁的呢?原来慈禧虽然没有称帝,但她实际上却掌握权力40余年。

慈禧的陵墓也是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办的。

现在随来看看更多大清十三陵墓的知识吧!大清十三陵墓1、永陵,原皇帝、直皇帝、翼皇帝、宣皇帝(辽宁抚顺市新宾县赫图阿拉城)2、福陵,努尔哈赤(辽宁沈阳市天柱山)3、昭陵,皇太极(辽宁沈阳市北陵公园)、昭西陵,庄妃(河北遵化市)4、孝陵,顺治(河北遵化市)、孝东陵,顺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遵化市)5、景陵,康熙(河北遵化市)6、泰陵,雍正(河北易县)、泰东陵,雍正皇后钮沽禄氏(河北易县)7、裕陵,乾隆(河北遵化市)8、昌陵,嘉庆(河北易县)、昌西陵,嘉庆皇后喜塔腊氏(河北易县)9、慕陵,道光(河北易县)、慕东陵,道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易县)10、定陵,咸丰(河北遵化市)11、惠陵,同治(河北遵化市)12、崇陵,光绪(河北易县)13、菩陀峪定东陵,慈禧(河北遵化市)或东京陵,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雅尔哈齐、褚英、大尔差(辽宁辽阳市) 清代皇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

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

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

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代辽阳古墓1、王尔烈家族墓----(清代)该墓位于蓝家乡风水沟村王家林子山北麓。

墓地依南面北,设在一道南高北低的山梁上,略呈台阶状。

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其中坟丘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此墓建于明末清初,为王尔烈祖先祖墓地,王尔烈故后安葬于此,墓地共有129个坟包,先后立有20多块石碑。

民国初,墓地四周树木成荫,松、槐、杨、柳郁郁葱葱,至东北沦陷时期,尚有根部直径二尺多的大松树。

历代皇陵之清陵

历代皇陵之清陵

历代皇陵之清陵清代皇陵⼀共有⼗⼆座,葬在辽宁的有两座皇陵,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前者葬在沈阳东郊,后者葬在北郊。

除此以外,在辽宁抚顺市新宾县葬有爱新觉罗家族历代祖先的永陵。

以上三座陵墓被称为盛京三陵。

清朝⼊关以后的有⼗位葬在了清东陵或者清西陵,其中末代皇帝溥仪葬在了华龙皇家陵园。

⼀、清永陵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脚下,座落在呼兰哈达(满语,汉译烟筒⼭)下,苏克素浒毕拉(满语,汉译鱼鹰河,今称苏⼦河)北岸,尼雅满⼭岗(今称启运⼭)南麓。

陵内葬有努尔哈⾚的六世祖猛哥帖⽊⼉(追封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祖⽗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等⼈的墓地陵园。

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98年),后⾦天聪⼋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

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

清永陵主要特点是“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居中当阳,中轴不偏。

”永陵选择在启运⼭南麓背风朝阳,窝风藏⽓的龙脉正⽳之前营造宝⿍正殿。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艺上都有⾃⼰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

建筑布局是:⼀、左右对称,彼此呼应,均衡布局主次分明;⼆、经纬组合,⾼低错落,逐级升⾼,对⽐衬托;三、前朝后寝,⼆⽅⼀园,南北排列,三进院落。

2004年被列⼊世界⽂化遗产名录。

门票价格⽬前是48元。

⼆、清福陵清福陵,⼜称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

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1636年定名为“福陵”。

陵墓到顺治⼋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在康熙和乾隆年间⼜有增建。

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南⽽北渐次升⾼。

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关后建造的陵寝。

清福陵地处于沈阳市东郊⼆⼗⾥的天柱⼭上,整个占地⾯积为19.48万平⽅⽶。

清东陵简介

清东陵简介

清东陵简介清东陵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境内的一座皇家陵园,是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及其妃嫔的安葬之地。

自1994年起,清东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 建筑概述清东陵的建筑群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前山、中山和后山。

整个陵园占地面积约8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陵园之一。

1.1 前山前山位于整个陵园的最南端,是进入陵园的主要入口。

其中最显眼的建筑是丰碑亭,这座巍峨的石亭镶嵌着清朝历代皇帝的题词,展示了清朝帝王的威严与庄重。

此外,还有一座大型的神道石桥——景山桥,横跨在以碧霞、秋水两座山峰之间,是通往中山的主要通道。

1.2 中山中山是清东陵建筑群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拜殿、宫殿和墓地。

拜殿是供奉顺治帝和妃嫔牌位的地方,气势庄严,是古代文化艺术的杰作之一。

宫殿则是用于举行仪式和接待宾客的场所,建筑风格优美典雅。

墓地是顺治帝及其妃嫔的安葬之地,其中顺治帝陵墓最为庄重,墓前还有明、清两代天下第一石——男善石和女善石。

1.3 后山后山是清东陵陵园的背部,是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区。

这里山水相依,景色宜人,是休闲散步和观赏自然风光的绝佳场所。

后山还有一座独特的建筑——环球山庄,是清朝皇帝游玩娱乐的地方,建筑风格深受西方影响,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

2. 历史意义清东陵作为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陵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清朝皇家陵墓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的典范。

在清东陵的建设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满族特色,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于传统礼制的重视。

这些建筑和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重要文物。

此外,清东陵还是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陵墓内的牌位、墓志铭以及附属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清朝的宫廷制度、皇帝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

3. 旅游景点清东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

论文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书藉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以及近年设立的非物质遗产等5类。

截止2008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78处,其中文化遗产679处,自然遗产174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分布在145个国家。

自2007年11月起,已经有18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

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45处),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43处)。

其中文化遗产30项(其中文化景观3项),自然遗产9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而其中明清皇陵更因为保存的完好和宏大的规制备受瞩目。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

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

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清永陵简介

清永陵简介

清永陵简介清永陵是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西北方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之一。

清永陵始建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历经多次修缮,现占地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一、建筑风格清永陵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满族文化的特点,体现了清朝皇家陵墓建筑的独特风格。

陵墓主体建筑为大型石质墓道和宝顶式建筑,墓道长约1.2公里,宝顶高达19米,气势恢宏。

陵墓内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神道、石狮、石马、石人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陵墓建筑群。

二、文化内涵清永陵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精品,更是一座文化宝库。

陵墓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石刻、石雕、石柱、石碑、石马、石狮、石人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生肖石刻”。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历史背景清永陵的建造始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

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顺治帝决定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以彰显清朝的威严和气度。

陵墓的建造历时十余年,历经多次修缮,成为了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旅游价值清永陵作为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感受到清朝皇帝的威严和气度。

同时,陵墓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游客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总之,清永陵是一座建筑艺术精品,也是一座文化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感受到清朝皇帝的威严和气度,同时也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清朝在抚顺的陵墓

清朝在抚顺的陵墓

清朝在抚顺的陵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陵墓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辽宁省抚顺市,有许多清朝时期的陵墓,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永陵永陵位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清朝的祖陵之一,建于1618年,是清王朝的起源地。

这里埋葬着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祖父和父亲等人,是清朝最为神圣的陵墓之一。

永陵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福陵福陵位于抚顺市东陵区,是清朝的祖陵之一,建于1629年。

这里埋葬着努尔哈赤和他的后妃、儿子、弟弟等人,是清朝皇室的重要圣地。

福陵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昭陵昭陵位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朝的皇陵之一,建于1643年。

这里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他的后妃、子女等人,是清朝早期的皇陵之一。

昭陵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东京陵东京陵位于抚顺市东洲区,是清朝的皇陵之一,建于1644年。

这里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和孙子等人,是清朝早期的皇陵之一。

东京陵建筑规模较小,但布局严谨,造型别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献陵献陵位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朝的皇陵之一,建于1650年。

这里埋葬着清世祖顺治帝和他的后妃、子女等人,是清朝早期的皇陵之一。

献陵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贵妃墓贵妃墓位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清朝的皇家贵妃墓地之一,建于17世纪中叶。

这里埋葬着努尔哈赤的贵妃阿巴亥等人,是清朝早期的重要墓地之一。

贵妃墓建筑规模较小,但布局严谨,造型别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以上这些清朝时期的陵墓,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

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

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

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

平庸的天子96.未被打开的帝陵--清昌陵清仁宗嘉庆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

“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

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

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昌陵的三大特点:昌陵的三大特点: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

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

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

”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

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

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

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

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

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

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

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

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

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它是此院的主体建筑,过去内设巨型灶一座,长案五副,是专为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面南北两侧是神库,皆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是专门储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库房。

东南角是一座黄琉璃瓦盖顶,重檐歇山式的方形建筑-省牲厅。

省牲厅是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每次祭祀的整牛整羊,均在这里宰杀蒸煮。

昌陵的省牲厅及室内设施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已成为清代皇家陵寝中唯一的珍品。

它既是皇家豪繁祭祀的实物档案,又是人们研究陵寝建筑的佐证。

相关信息11嘉庆皇帝简介嘉庆帝颙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

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五十四年(1789)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登基,改元为嘉庆,在位25年。

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

终年61岁。

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昌陵。

颙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

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

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

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

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

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

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

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

诏罢贡献,黜奢崇俭。

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

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

颙琰即位后,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

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

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

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

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

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

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颙琰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

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

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

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昌西陵昌西陵是仁宗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

位于葬有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的昌陵之西。

昌西陵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

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

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详细>>昌陵妃园寝昌陵妃园寝是安葬嘉庆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昌陵与昌西陵之间。

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享殿东西山墙各连一道卡子墙,开一门通往后寝院。

殿后有一道宇墙,正中开一6米宽的豁口,这种做法与其他妃园寝不同。

宇墙北分布着四排17座宝顶,计皇贵妃2人,妃5人,嫔7人,贵人3人…详细>>清仁宗嘉庆颙琰1796年~1820年葬于:昌陵(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清昌陵3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

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

乾隆皇帝曾立过两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颙琰。

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

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宝石,别具特色。

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1796年(嘉庆元年),清朝入关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1803年(嘉庆八年)完工。

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

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

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纪园寝。

昌陵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侧,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与泰陵大同小异,规模并列。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

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

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昌西陵昌陵往西三华里有昌西陵,这里葬着嘉庆的孝和睿皇后。

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

该陵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

除具有清代后陵种种建筑规制外,还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画为丹凤展翅,独自翱翔;其他后陵则为三朵莲花衬以十八金点的水浪花纹。

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御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

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

圆形宝顶矗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

宝顶前神道正中嵌有回音石,游人至此发出声响,地下可将声响扩大数十倍传出来。

弧墙两侧为回音壁,人于东侧细语发声,立于西侧的人以耳贴墙,可听到东侧人的声音如同打电话般地传来。

这种被人称为地回声与回音壁的现象,甚为奇特。

昌西陵的回音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太后(乾隆生母)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种典雅风格。

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

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

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象打电话一样清晰,令人赞叹叫绝。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

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

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侧室福晋,颙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

嘉庆二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的典礼。

嘉庆六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旻宁(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

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释缟素。

咸丰元年(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

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