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法用笔与油画之笔——从绘画角度观用笔

合集下载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与技巧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与技巧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一、骨法用笔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

"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

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

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

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

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二、中锋与侧锋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

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

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

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

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三、藏锋与露锋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

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

藏锋和露锋,在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

藏锋,采用了书法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这样的笔锋则呈顺势,如果采用相反的方向,把笔锋逆转来画,笔锋也采用逆势,这就是逆锋用笔。

笔、墨、境--论中国画笔墨语言

笔、墨、境--论中国画笔墨语言

笔、墨、境一一论中国画笔墨语言□杨林摘要: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通过毛笔、墨彩等工具和材料在宣纸或者绢上进行作画的绘画方式。

无论从题材还是作画技巧看,中国画都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和心声,在哲学、道德、文艺等方面的探索和认知。

可以说,中国画是中国人哲学思考的艺术升华,是中国画画家真情的流露,是其理想和精神的寄托。

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因子,是画家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形成的特殊艺术符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笔墨语言笔墨精神审美传播笔墨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绘画精神的载体,是中国画画家进行绘画创作、赏析的重要标准,对笔墨的独到见解构筑了历代画家、学者中国画画学思想的精髓。

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荆浩在其论著《笔法记》中提出“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清初艺术家石涛言“画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笔墨当随时代”。

近代黄宾虹以书法入画,将笔墨观归纳为“五笔七墨”“平、留、圆、重、变”谓之“五笔”“浓、淡、破、泼、焦、宿、溃”谓之“七墨””对笔墨的研究是中国画画家必修的课题”―、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影响,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语言表达形式与西方绘画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强大而独特的体系”笔墨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分量极重,是绘画工具和材料,是绘画技法,也是一种艺术精神。

绘制中国画使用的毛笔,其为锥形笔头,蓄水性强,柔韧度好,形式变化丰富;使用的油烟、松烟墨,其细腻温和,与水是天生的朋友”二者结合,谓之“笔墨””画家通过控制毛笔笔头水量、墨色的多少,通过轻、重、缓、急和提、按、顿、挫的变化,在质地敏感的宣纸和丝绢上,碰撞出浓淡相生、干湿各异的微妙复杂的痕迹节奏和韵律效果,谓之“笔墨技法””画者或肆意挥洒,或谨慎细致,或寄以雄心壮志,或意欲归隐田园;观者或潸然泪下,或豁然开朗、仰天长啸,谓之“笔墨精神””笔墨作为中国画语言的表现载体,由具体物象提炼而出,但又超越具体物象,将技艺、情感、修养、人格髙度融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独特的意象表达与匠心经营,充斥着哲理性的感受与领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画论认为艺与道有着本来的联系,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而'画亦艺也',故画即是道,亦称'画道'。

谢赫“六法论”论文

谢赫“六法论”论文

谢赫“六法论”论文摘要:谢赫的这篇理论,既是绘画的品评法则,也是我们最早的一篇创作方法和美术教育论,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创作的指针,评论家的最高法典,“六法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流世之作,“六法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绘画做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文中,谢赫评论了在他之前的27位画家,并提出了“六法论”,而“六法论”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他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及对画家的要求都详细的记录在内,自从“六法论”提出以后,中国的绘画理论就自觉地以它为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呢,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唐代美术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述这段文字,“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个人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是人生命力的显现,所谓“气韵”是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有一种生动的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时期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来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由先前的单评论人物,到后来慢慢的上升到山水等。

“气韵”与“传神”在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特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神”主要是指从面部或者是从眼睛里所传达出来的性情,“气韵”则是指从整体所散发出来的内在气质,是一种富足状态,是根据人的姿容、言谈、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概括为内在性情的外在化;在南朝时期,“气韵”作为品评和创作标准,主要看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气质再现的如何,而后渐渐的融进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色彩写生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愈来愈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必修课。

不仅因为色彩写生是高考的必考课目,更是因为色彩写生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认识缤纷世界、感悟世间万物色彩变化的实践基础。

探寻色彩写生的要点,结合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谢赫“六法”再次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美术教学的完美对接。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这是他作为品评古来人物画家艺术特色与成就的准则,因此被历代画人尊奉为金科玉律而千古不易。

究其原因,是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绘画最一般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作为品评标准,又可作为创作原理。

由于其理论水平之卓越,体系之严谨,总令后人仰之弥高。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就色彩写生教学之要领,也是与之相得一体,法法成则,点点为纲。

一、“气韵生动”——构思立意,确定色调“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也是“六法”的灵魂。

既是绘画前的构思和立意,也是作品的意境和格调,是作画者的品格、才性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体现。

我们今天的画者,多认为“形式就是内容”,“技巧就是根本”。

忘了“书乃心画”、“画乃心文”、书画如其人,品德不高,落色无法等这些浅显的道理。

因为和则生气.气韵则生动。

在画一张色彩前就要很清楚自己画什么色调。

什么叫色调统一?一幅好的色彩画,同样具有一定意境,要构思,怎样构图?画面怎样安排?确立一种意境,统一一种色调,表达一种思想。

色调和谐,画面才有生气,气韵画面才能生动。

二、“骨法用笔”——以形用笔,以色造型“骨法用笔”就是指绘画过程中笔色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对物象刻画的用笔效果。

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六朝时代所谓“骨”或“骨法”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内涵:其一,骨架。

其二,骨势。

其三,骨质。

其四,骨力。

形体骨架从宏观方面形成了笔法外形的刚正之气,点划骨质从微观方面构成了笔法内在的强劲之力,也称之为笔力。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

谢 谢!
常用笔法
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 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 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 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 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中锋
中锋用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 心。 特点: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外柔内刚,极富 表现力。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 征,可以说中国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 锋用笔的好坏。 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 的轮廓。
谢赫“六法” 之骨法用笔
谢赫“六法”
“六法”为南朝齐(479—502)时画家、理论 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依据人物画 的创作实践,归纳整理的绘画社会功能以及品 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 用笔、应物象形、随类 ,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 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 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 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 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吴道子以书入画,创兰叶 描,世称“吴带当风”。
《送子天王图》局部
八大山人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用笔如金刚杵般有力,蕴 籍而有灵气。 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 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 称美于世。善用淡墨秃笔, 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 浑醇厚。
《荷凫图》
吴昌硕
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运笔质朴而 苍浑。
以线造型
线作为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线是我们先辈 从复杂自然的物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绘画语言符号,它 以以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 精髓,也融入了我们民族对宇宙自然的感知认识和向往。 线造型是人类最为古老的造型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简练性、抽象性和直观性。 中国画始终保持着以线为主的造型特点,与民族文化的 思想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审美意识的支配。

美术填空题

美术填空题

美术试题1.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与表现、欣赏与评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大学校领域。

3.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4.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

5.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自主)性学习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

6.对学生美术专业的评价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性和(多元性)。

7.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8.请你写出美术教学基本教学流程:(课前准备、激趣导入、作品欣赏、技法分析、作业指导、课堂作业点评和小结延伸等)。

9.红、紫、黄、绿、橙、蓝几色中。

(橙、绿、紫)是间色,(明度)最低的是紫色。

10.色彩的三属性包含(色相)、(明度)、(纯度)。

11.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

12.不同颜色的相貌,名称成为(色相)。

13.在色环当中,互成(150°——180°)的色,为强烈对比。

位于60°以内的色,为柔和对比。

14.(类似色)也叫邻近色,指(色相)比较接近的各种颜色,如紫红、红、橘红等。

15.太阳光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组成的。

16.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和出的颜色叫(原色)。

17.人物黑白画是运用黑白两色对人物结构、服装和明暗色调进行高度(概括)使画面(简练)而富有(韵味)。

18.紫色可由蓝色加(红色)调和而成。

19.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石器)时代的美术。

20.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

21.在(峙shi峪人)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国美术史上至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骨气立意用笔高中联考话题作文

骨气立意用笔高中联考话题作文

骨气立意用笔高中联考话题作文骨气立意用笔高中联考话题作文精选篇1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常用是否有“骨气”来衡量一幅画作的优劣。

这里的“骨气”,就是精气神。

而“骨气”取决于画家的思想境界、艺术追求,也就是画家的“立意”。

一个能站立、能行走的生命体首先是由骨架支撑的,然后有血有肉有魂魄,从而成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

好比书法中,每一笔灵魂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了灵魂这个字也就站稳了脚步。

正如线条对于工笔画的意义,线条是工笔画的基础,是工笔画的骨架,在传统工笔画中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线所传达的艺术美,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美。

一般的形式美通常是静止、没有生命力的,与摄影有些相似,拍出的照片往往只是记录当时的一个瞬间,是程式化的、机械化的、失去生命力的东西,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运动的、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艺术作品则恰恰相反,它有美的价值,有生命力。

自然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中,而艺术家可以通过手中的笔表现生命,描繪精神。

罗丹曾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和诸多艺术家的观念一致,他们都认为照片所表现出来的景物不是真的自然景物,而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才是真实的自然。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动”是自然的真相,而“骨”则是动的根本。

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如同西画与雕刻建筑相关联。

中国绘画没有光影渲染,也没有立体透视,讲究意在笔先,有气韵,有格调。

书境通于画境,并且通于音境。

公孙大娘舞剑声誉极高,身法轻盈敏捷,充满情趣与魅力,张旭观之,兴奋不已,提笔而下,字字神采飞扬,变幻莫测;裴将军舞剑似游龙,吴道子观之灵感迸发,妙笔一挥佛光尽现。

可见,书画都通于舞,而舞又和音密不可分。

中国画除了笔下的激情,还运用笔法墨气以外的“骨态”书写人格心灵。

不以颜色覆之,神韵气质便跃然纸上。

“骨法用笔”从绘画工具的角度来看是笔与墨的相互作用,笔有干笔、湿笔和轻重虚实、巧拙繁简之分,宇宙万物皆可现于笔底。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不仅是各时代画家作画的重要依据,也是历代品评绘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主要针对人物画的用笔,是一种用来表现人物身份特征的语言,因而有“骨气”“风骨”等褒扬人物特征的词语出现。

美术史 名词解释

美术史 名词解释

1、曹家样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著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人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迁想妙得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4、以形写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即“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画品》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据,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优劣得失。

6、谢赫“六法论”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8、比德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9、吴带曹衣“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试圆转,衣服飘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