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接口技术
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技术

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而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技术则是人机交互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允许个体通过大脑信号与计算机进行直接的交互。
本文将对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技术介绍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是一种直接将大脑信号转化为控制计算机的指令,从而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
它是通过一种称为神经接口的设备来实现的,该设备可以记录和解码人类大脑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可以处理的指令。
BCI技术可以增强残障人士的沟通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帮助军事、航天和游戏等领域进行更加先进的操作。
二、BCI的应用领域BCI技术目前在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以下是BCI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医学应用:BCI技术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实现身体的平衡和控制,如恢复肢体运动能力、改善失语患者的语言能力、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注意力缺陷症等疾病。
2、军事应用:BCI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如作战模拟、模拟飞行和训练等,旨在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和效率。
3、娱乐应用:BCI技术的娱乐应用在游戏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能够为游戏玩家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如虚拟现实游戏等。
三、BCI技术的原理及技术难点1、BCI技术的原理:BCI技术的实现基于大脑产生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源自于脑细胞之间的通信。
当人类大脑执行某项任务时,脑细胞之间会产生特定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可以通过神经接口被采集和解析。
通过解析这些信号,将其转化为可用于通信的指令,就可以实现人机交互。
2、BCI技术的技术难点:BCI技术的主要技术难点包括信噪比、降低脑电描记量和快速处理脑信号等方面。
由于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信号传输必须经过额外的处理和传输过程,这些难题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研究和开发解决方案才能得以避免影响到技术的可用性。
人机交互中的脑机接口技术

人机交互中的脑机接口技术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尤其是在人机交互领域,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
而在这些技术中,脑机接口技术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方式,能够将人的意识与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快速无缝的交互。
脑机接口技术与传统的交互方式相比,更为高效和精确,可以在广泛的智力活动、游戏以及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是指基于脑电波、脑磁波、脑血流等生物信号,采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信号处理和算法分析,将人的脑活动转化为指令,从而控制计算机、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实现人机交互。
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一、依据神经信号类型分1、脑电波:利用头皮上的电极,测量人脑中的脑电波,分析其模式,从而将脑的活动转化为生物反馈,控制计算机等物理设备。
目前,脑电波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脑机接口技术。
2、脑磁波:使用磁场传感器,测量人脑产生的磁场信号后,运用信号处理技术,转化为人机交互命令。
3、脑血流:通过外部光源照射脑部,血红蛋白的光学信号得到神经活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实现对物理设备的控制。
二、用途领域分1、医学领域:可以用于神经反馈治疗、康复训练和病症的诊断等。
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反馈治疗方面,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等情况。
在病症的诊断方面,可以通过对脑电波等生物信号进行分析,准确地判断病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
2、智力游戏: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力游戏,例如通过阅读脑电波信号来检测游戏玩家的意识水平,使智力游戏变得更加高效和有趣。
3、劳动安全: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劳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调整工作强度,保护健康、避免受伤,进而降低事故率。
三、技术创新分1、信号处理技术的创新:脑机接口技术在取得生物信号时,存在很多噪声和干扰,如何剔除这些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质量是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的重点。
2、脑机接口技术的神经算法创新:以建立准确和可靠的算法模型为基础,包括生成多种生理和行为反馈,制定自适应控制策略等。
人机交互技术与脑机接口技术的比较分析

人机交互技术与脑机接口技术的比较分析人机交互技术和脑机接口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个热门领域。
人机交互技术旨在改进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方式,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自然、高效地操作计算机。
而脑机接口技术则将人类大脑与计算机直接连接,通过读取人脑信号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
本文将对这两个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应用领域来看,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虚拟现实设备、游戏控制器等计算机设备上,旨在提升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而脑机接口技术则更多地用于医疗领域,如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社交能力等。
可以说,人机交互技术更注重用户体验,而脑机接口技术更专注于解决特定医疗问题。
第二,从技术原理上看,人机交互技术主要依赖于传感器、触摸屏、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用户的手势、声音等产生的输入信号来实现与计算机的交互。
而脑机接口技术则是通过采集和解码脑电波等脑电信号来获取用户的意图,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指令。
可以说,脑机接口技术是更为高级和复杂的技术,需要对脑神经活动有深入的理解和处理。
第三,从发展前景来看,人机交互技术在智能手机、虚拟现实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仍有改进的空间。
例如,通过更准确地识别人的手势和动作来提升交互的精准性和效率。
而脑机接口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应用背景,如康复医疗和辅助交流等,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脑科学和神经工程的进步,脑机接口技术在帮助人们恢复运动能力、解决沟通障碍等方面将会有更多的突破。
第四,从使用者角度来看,人机交互技术相对较容易接受和使用,用户只需要熟悉一些手势或者语音指令即可实现与计算机的交互。
而脑机接口技术则需要使用者接受培训和适应期,以便正确控制脑电信号并实现所需操作。
此外,目前脑机接口技术还受限于实时性和精度等方面的挑战,这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和普及。
综上所述,人机交互技术和脑机接口技术在应用领域、技术原理、发展前景和使用者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多媒体系统的人机交互技术

多媒体系统的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系统的人机交互技术是指通过人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之间的交互,实现对多媒体系统进行控制和操作的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使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多媒体系统,提高用户体验和效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多媒体系统的人机交互技术。
1. 触摸屏技术:触摸屏技术是一种通过用户触摸屏幕上的图标、按钮等来进行操作的技术。
用户可以用手指直接点击、滑动、放大、缩小等操作来控制多媒体系统。
触摸屏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导航设备等多媒体终端设备上,方便用户进行各种操作。
2. 手势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识别用户的手势来进行操作的技术。
用户可以通过手指、手掌等姿势来进行切换页面、调节音量、播放视频等操作。
手势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设备来捕捉用户的手势,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操作指令。
3.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识别用户的语音来进行操作的技术。
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来进行搜索、播放音乐、打电话等操作。
语音识别技术可以通过麦克风等设备将用户的语音转化为文本或指令,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
4.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现实环境的技术。
用户可以通过佩戴虚拟现实眼镜或使用手持设备来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多媒体体验,例如在游戏中可以通过手势来控制角色的动作,或者在虚拟旅游中可以通过眼神定位来切换视角。
5. 手机APP:手机APP是一种通过在手机上安装应用程序来进行操作的技术。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来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播放音乐等。
手机APP通过用户界面设计和人机交互技术来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使用多媒体系统。
总之,多媒体系统的人机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智能的操作方式。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和效率,也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机交互技术将会越来越智能化,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多媒体体验。
人机交互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应用

人机交互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智能穿戴设备作为当下智能科技领域的热点产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人机交互技术是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实现智能交流的基础,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人们可以与设备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和操作。
本文将就人机交互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语音交互技术语音交互技术是智能穿戴设备中最为常见且便捷的交互方式之一。
通过语音输入指令,用户可以直接与设备进行沟通,实现智能控制。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告诉智能手表:“打电话给张三”,智能手表便会识别语音指令并拨打电话。
语音交互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使智能穿戴设备更加人性化。
二、手势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对用户手势的捕捉和分析,实现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
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对手势进行识别,可以实现眨眼拍照、手势切换等功能。
这种交互方式减少了对物理按钮的依赖,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操作智能穿戴设备。
三、触控屏技术触控屏技术是目前最常见的人机交互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中。
触控屏可以通过用户的点击、滑动等手势实现对设备的操作和控制。
触控屏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与智能穿戴设备之间的交互更加直观和便捷,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四、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指通过解读用户脑电波等信号,实现与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
该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思维控制智能穿戴设备的操作,例如通过想象打开灯光等。
虽然脑机接口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总之,人机交互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友好、高效的控制和交流方式。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交互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智能穿戴设备带来更多便捷的操作体验。
人们可以期待,在智能穿戴设备的世界里,与机器的交流将会变得更加自然和智能。
计算机接口技术第9章人机交互设备接口与常用标准接口

接口标准与规范
接口标准
为了实现人机交互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机交互设备接 口标准,如USB、HDMI、DisplayPort等。
规范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规范规定了接口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信号定义、传输协 议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和通信。
接口技术的发展趋势
性和耐用性。
语音识别技术
01
02
03
04
命令词识别
识别特定关键词或短语,常用 于智能家居和车载系统。
连续语音识别
将自然语言转换为文本,广泛 应用于语音助手、会议记录和
语音搜索等领域。
语音合成技术
将文本转换为语音输出,用于 语音导航、智能客服和虚拟助
手等场景。
情感分析
识别和分析语音中的情感信息 ,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用户意
无线化
智能化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人机 交互设备接口逐渐成为主流,如蓝牙、 WiFi等无线技术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 设备接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 设备接口逐渐智能化,能够自动识别 和适应不同的设备和场景,提高用户 体验。
高速化
随着多媒体和大数据应用的普及,人 机交互设备接口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 如USB 3.0、HDMI 2.0等高速接口标 准不断涌现。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与常用 标准接口
•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概述 • 常用标准接口介绍 •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技术 •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应用案例
01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是指人与计算机之 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是实现人机 交互的关键环节。
分类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主要分为输入接口 和输出接口,输入接口用于将人的指 令传递给计算机,输出接口用于将计 算机的处理结果反馈给人。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技术

鼠标接口
总结词
鼠标接口是一种用于控制光标移动和执行点击操作的人机交互设备接口。
详细描述
鼠标接口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方式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相连。用户通过移动鼠标来控制光标移动 ,并通过点击或双击鼠标按钮执行相应的操作。鼠标接口具有直观、易用和灵活的特点,适用于各种 需要精确控制光标位置和执行点击操作的应用场景。
语音识别接口是一种通过语音输入指令的人机交互设备接口。
详细描述
语音识别接口通过麦克风或其他音频输入设备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并将其转换 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文本或命令。语音识别接口具有自然、方便和高效的特点,适 用于各种需要快速输入指令和避免手动操作的应用场景。
生物特征识别接口
总结词
生物特征识别接口是一种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验证的人机交互设备接口。
医疗诊断系统通过人机交互设备 接口技术,实现医生与医疗设备 的交互,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
率。
医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实 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医学影 像等数据,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水 平和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
疗体验。
无人驾驶汽车系统
无人驾驶汽车系统通过人机交 互设备接口技术,实现车辆的 自主驾驶和智能化控制。
02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类型
键盘接口
总结词
键盘接口是最常见的人机交互设备接口之一,通过按键输入字符、数字和命令。
详细描述
键盘接口通常采用有线或无线连接方式,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相连。用户通过按键输入字符、数字和命令, 设备接收信号并转换为相应的指令执行。键盘接口具有高效、稳定和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各种需要输入大量文本 和命令的应用场景。
特点
高效性、易用性、标准化、可扩 展性、安全性。
人机交互中的脑机接口与大脑信号识别技术

人机交互中的脑机接口与大脑信号识别技术现如今,人机交互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脑机接口技术则赋予了人们通过大脑信号与计算机进行直接交互的能力,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创新。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机接口技术的原理,以及大脑信号识别技术的应用。
一、脑机接口技术的原理脑机接口技术,简称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通过将人类的大脑活动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一种技术。
其实现的关键是将大脑发送的电生理信号,例如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进行采集、处理和解读,最终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信号。
脑机接口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对大脑信号的准确识别与解析,因此,大脑信号识别技术是脑机接口技术的核心。
二、大脑信号识别技术的应用1. 医学领域大脑信号识别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脑电图进行解读,从而诊断出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等。
其次,还可以用于脑机接口技术辅助下的康复治疗,帮助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重建神经回路,实现肢体的运动控制。
2. 生物反馈训练大脑信号识别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反馈训练。
通过对个体的脑电信号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进行可视化展示,个体可以主动调节自己的大脑活动状态,例如提高专注力或放松身心,从而达到改善学习效果、缓解焦虑和压力等目的。
3. 虚拟现实和游戏大脑信号识别技术在虚拟现实和游戏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获取个体的大脑信号,可以实现虚拟环境中角色的控制,如移动、攻击等,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4. 心理研究和认知科学大脑信号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研究和认知科学领域。
通过获取大脑信号,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学习机制以及意识活动等,揭示人类大脑运作的奥秘。
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虽然大脑信号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大脑信号的采集和处理需要高昂的成本和专业的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时数据库涉及的技术: 实时数据库涉及的技术:
(1)实时数据模型
①数据结构 ②数据操作 ③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2)实时事务的模型与特性 (3)实时事务的处理 (4)数据存储与缓冲区管理
实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实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实时应用程序 调度 实时事务处理 实时资源管理 实时数据管理 CPU管理 数据操作 完整性约束 实时I/O调度 数据库 图7-1 实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缓冲区管理 并发控制
7.7 监控组态软件的控制功能
监控组态软件的策略生成器 1.编辑控制策略时的基本准则 2.使用策略编辑器生成控制策略的基本步骤 3.策略生成器的基本功能块
7.8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交换技术
包括DDE、OLE(OPC)和ODBC等几种方法。 7.8.1 DDE技术与应用
DDE的含义
DDE即动态数据交换(Dynamic Data Exchange)。 两个同时运行的程序之间通过DDE方式交换数据时是Client/Server 关系。 DDE的方式有冷连接(Cool Link)、温连接(Warm Link)、热连接(Hot Link)。
2.图形生成系统 2.图形生成系统
图形画面主要是用来监视生产过程的状况, 图形画面主要是用来监视生产过程的状况,并可通过对 画面上对象的操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画面上对象的操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静态画面:一般用来反映监视对象的环境和相互关系, 1、静态画面:一般用来反映监视对象的环境和相互关系, 它的显示是不随时间的变化的。 它的显示是不随时间的变化的。 动态画面: 2 、 动态画面 : 一般用来反映被监视对象和被控对象的 状态和数值等, 状态和数值等,它在显示过程中是随现场被监控对象的变化 而变化的。 而变化的。
第7章 人机接口技术与监控组态软件
人机接口(HMI/SCADA) 人机接口(HMI/SCADA)技术 监控组态软件技术
技术概述 设计人机交互界面 实时数据库 I/O设备驱动 I/O设备驱动 网络通信功能 控制功能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数据交换技术 矩阵键盘接口技术(补充) 矩阵键盘接口技术(补充) LED显示接口技术 补充) 显示接口技术( LED显示接口技术(补充)
(3)WinCC
德国Siemens西门子公司
(4)Kingview(组态王)
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国内其他
国内其它组态软件产品如MCGS、Force Control、SYNALL、 Controx2000
7.3
基于工业控制组态软件设计人机交互界面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态功能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硬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态功能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 组态和软件组态。 组态和软件组态。 硬件组态常以总线式(PC总线或STD总线)工业控制机为主 硬件组态常以总线式(PC总线或STD总线) (PC总线或STD总线 进行选择和配置。 进行选择和配置。 工业控制组态软件是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的通用过程 工业控制组态软件是标准化、规模化、 控制软件。 控制软件。 组态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组态、图形生成系统、显示组态、 组态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组态、图形生成系统、显示组态、 通道登记、单位名称登记、趋势曲线登记、报警系统登记、 I/O通道登记、单位名称登记、趋势曲线登记、报警系统登记、 报表生成系统共8个方面的内容。 报表生成系统共8个方面的内容。
目前组态软件 具有的共同特点:
(1)强大的图形组态功能 (2)脚本语言 (3)开放式结构: 支持多种硬件设备 (4)提供多种数据驱动程序 (5)强大的数据库 (6)丰富的功能模块
7.2.2 几种典型的自动化组态软件
(1)InTouch
美国Wonder ware公司
(2)Fix
美国Interlution公司
7.2.1 监控组态软件的体系结构及功能
监控组态软件主要体系结构包括:
(1)图形画面组态生成; (2)实时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 (3)动画连接; (4)历史趋势曲线和实时趋势曲线; (5)报表系统、创建报表、报表组态; (6)报警和事件系统; (7)脚本程序、脚本程序语言句法、脚本程序语言函数; (8)I/O设备管理与驱动程序; (9)数据共享技术; (10)自动化组态软件的网络与冗余功能; (11)其它功能:控件,配方管理,系统安全管理。
1.控制组态 1.控制组态
控制组态就是控制算法的组态生成。 控制组态就是控制算法的组态生成。 模块宏:一个控制规律模块( PID运算 运算) 1、模块宏: 一个控制规律模块 (如PID运算 )对应一个 宏命令(子程序) 宏命令(子程序)。 功能模块: 2、功能模块:将各控制算法编成各个独立的可以反复 调用的功能模块。 调用的功能模块。
7.1 人机接口技术
HMI: 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 SCADA:Supervisor Control And Data Acqusition 定义:使用者与机器间沟通、 定义:使用者与机器间沟通、传达及接收信息的一个接 口。 一般而言,HMI系统必须有几项基本的能力 系统必须有几项基本的能力: 一般而言,HMI系统必须有几项基本的能力:
实时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基本的数据对象为“点”(tag)。一个点由若干参数组成,系 统以点参数为单位存放各种信息。点参数相当于关系数据库 中的字段(field),一个点参数对应一个客观世界中的可被测 量或控制的对象。 点存放在实时数据库的点名称字典中。实时数据库根据点名 称字典决定数据库的结构,分配数据库的存储空间。 用户在组态实时数据库时总是以点名称为主索引(主关键字) 进行编辑。点对象存在多个属性,以参数的形式出现,所以 又称点的属性为点参数。
7.8.2 OPC技术与应用
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 OPC建立于OLE规范之上,它为工业控制领域提供了 一种标准的数据访问机制。 OPC规范包括OPC服务器和OPC客户两个部分。其实 质是在硬件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 “规则”。只要遵循这套规则,数据交互对两者来说 都是透明的,硬件供应商就无需考虑应用程序的多种 需求和传输协议,软件开发商也就无需了解硬件的实 质和操作过程。
7.6 监控组态软件的网络通信功能
典型的分布式应用的情况是:一台PC机作为主服务器;其 他几台工作站作为客户机,同时访问主服务器中数据库的 数据;此外还可以建立基于Web Server/Browser的浏览器 风格的分布式应用。
1.独立式结构 1.独立式结构
2.客户 服务器结构 客户/服务器结构 客户
实时数据趋势显示 历史数据趋势显示 自动记录数据 报警的产生与记录 报表的产生与打印 图形接口控制
凡是具有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功能的软件, 凡是具有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功能的软件,都可称为 软件。 SCADA 软件。 SCADA软件和硬件设备的连接方式主要可归纳为三种 软件和硬件设备的连接方式主要可归纳为三种: SCADA软件和硬件设备的连接方式主要可归纳为三种: (1) 标准通讯协议:CANBUS、Profibus、Modbus等。 标准通讯协议:CANBUS、Profibus、Modbus等 :CANBUS 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DDE或者OPC。 或者OPC (2) 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DDE或者OPC。 绑定驱动:针对特定硬件或目标设计的驱动, (3) 绑定驱动:针对特定硬件或目标设计的驱动,不 同的SCADA软件需要不同的驱动支持。 SCADA软件需要不同的驱动支持 同的SCADA软件需要不同的驱动支持。 控制系统监控软件设计方法: 控制系统监控软件设计方法:
7.7 监控组态软件的控制功能
监控组态软件控制功能模块
软PLC或Soft PLC 引入“策略(Strategy)”的概念来描述组态软件的控制功能。 策略相当于计算机语言中的函数,是在编译后可以解释执行的功 能体。 控制策略由一些基本功能块组成,一个功能块代表一种操作、算 法或变量。功能块是策略的基本执行元素
DDE通信数据交换过程及原理:
DDE Client 程 序 向DDE Server 程 序 请 求 数据 时 ,它 必 须 首先 知道 DDE Server程序的名称(即Application名)、DDE主题名称(Topic名)、数据项(Item 名)。 当一个DDE Client向一个DDE Server请求数据时,DDE Client必须向系统 报告DDE Server的Application名和Topic名。只有当Application名和Topic名 与DDE Server内部设定的名称一致时,系统才将DDE Client的请求传达给 DDE Server。 当Service名和Topic名相符时,DDE Server马上判断Item名是否合法。如果 请求的Item名是DDE Server中的合法数据项,DDE Server即建立此项连接。 建立了连接的数据发生数值改变后,DDE Server会随时通知DDE Client。 一个DDE Server可以有多个Topic名,Item名的数量也不受限制。
7.5 监控组态软件的 设备驱动 监控组态软件的I/O设备驱动
设备驱动程序(I/O Server)是组态软件与PLC、 智能仪表、ISA/PCI总线板卡等设备交互通信的 桥梁。
1.从I/O设备采集所需数据进行链路维护 2.执行来自操作员的I/O命令管理输出队列 3.与实时数据库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4.与设备驱动程序能够连接的设备种类 5.设备驱动程序的技术指标 6.使用设备驱动程序的注意事项
组态软件 用户自行编制监控软件:VB :VB、 用户自行编制监控软件:VB、VC++
7.2 监控组态软件概述
组态(Configuration):
使用软件工具对计算机及软件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 达到使计算机或软件按照预先设置自动完成特定任务, 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
监控组态软件
监控组态软件是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 面向SCADA的软件平台工具,具有丰富的设置项目 除人机图形界面外,具有实时数据库、实时控制、 SCADA、通信及联网、开放数据接口、对I/O设备的广 泛支持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