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知识探究
理解一、二句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5 古诗两首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方法
谈话、启发
教学手段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学生试着说一说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

(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二、学习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教学设计1:古诗两首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1:古诗两首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第3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坐”和“泊”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入境悟情,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2)指名读题;(3)解题;(4)介绍作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是中唐时期颇负盛名的诗人。

他的学问渊博,颇重气节。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寺庙。

(5)解释诗题中的“泊”的意思。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意思。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生字读音和朗读古诗。

(2)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5)《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A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B这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C理解“愁”,“思乡之愁”D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A指名读三、四句。

B回答问题。

1.“姑苏”在什么地方?2.“到”是什么意思?3.诗中还描写了诗人听见的,诗人听见了什么?4.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古诗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2)培养对古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材料和注释翻译。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图片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和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理解古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结合注释翻译,深入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背诵。

8.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主题思想一:美好情感和哲理主题思想二:意境美和韵律美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两首古诗为例,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导读:在本次重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

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加。

本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特撷取出来供大家细细学习揣摩。

古诗二首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师:能不能叫王叔叔?生:王叔叔(笑)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生:……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生:(有点紧张)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生:遗民(老师板书)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1/512345下一页尾页生答:是遗弃的人民)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生:老人生:妇女生:孩子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生:流泪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生答。

(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在分享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出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五)作业小结
1.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分析解读,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古诗两首》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两首古诗《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的静谧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1.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诗文基本内容后,我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静夜思》中的月光和故乡之间有何联系?”“《寻隐者不遇》中的‘云深不知处’寓意着什么?”
2.问题解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句的韵味,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三)小组合作
2.接下来,我对《寻隐者不遇》进行讲解,同样从背景、作者入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我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在讲授完两首诗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两首经典的古诗,培养四年级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3. 能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4. 能够对诗词进行简单的赏析,包括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复印件;2. 整理相关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介绍和古代文化背景;3. 准备黑板、粉笔和课堂需要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静夜思》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站在窗前看着明亮的月亮。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场景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静夜思》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静夜思》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夜晚和月亮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4. 作者介绍(10分钟)介绍诗人李白的一些基本情况,例如他是唐代的文学家,以豪放的诗风而闻名等。

让学生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以增加对诗词的兴趣。

5. 小结(5分钟)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确保他们对于《静夜思》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登鹳雀楼》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高楼之上,俯瞰着整个城市景色。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登鹳雀楼》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绘城市景色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公开课一等奖《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2)学案限时检测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公开课一等奖《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2)学案限时检测题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XXX中心小学教师姓名:XXX
学校:XXX第一小学教师姓名:XXX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教学重点)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的形近字“棱”,耳听为陵,木头有棱,通过编顺口溜等方法来理解“陵” “棱”的意思,从而记住“陵”“棱”的音形义。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抒情,《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体会方法: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都颇具匠心,如第一首诗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近情遥,含吐不漏,意蕴极为深厚。
预习评价
1.出示预习较好的学生名单。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全诗
二、文本细读: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在本次重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

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加。

本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特撷取出来供大家细细学习揣摩。

古诗二首
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1/5 1 2 3 4 5 下一页尾页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

(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

(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2/5 首页上一页1 2 3 4 5 下一页尾页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
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

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

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

(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