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简化字的优缺点? 有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 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 辟部》:“法也。”
《诗· 小雅· 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 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免——娩 申——伸
卒——猝
直——值 尝——嚐
采——彩
顷——倾 曾——增
孙——逊
责——债
县——悬
解——懈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要 取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①战场上取左耳 ②娶亲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①食物熟 ②疑问代词 ①士兵 ②突然、一下子
婚 腰 娶 燃 熟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男女有昏。” 《荀子》:“量要而 带之。” 《诗· 齐风· 南山》: “取妻如之何?” 《孟子》:“若火之 始然。” 《左传· 宣公二年》: “宰夫胹熊蹯不孰。” 《赤壁之战》:“五 万兵难卒合。”
4、隶变对篆书的不同处理
年-秊;前-歬;並-并;春-萅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1956年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第一批简化字。 连续公布四批简化字,共计515个。 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8个。 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调整后简化字2235个。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共25页

1.2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上古時期漢字數 量少,漢字的“兼職”現象多,後來爲了 把多種意義加以區別,就另造新字來表示 其中的某一意義。就這一義項而言,先造 字和後起字就是古今字的關係。
例如一個“辟”字就兼有பைடு நூலகம்代的避、闢、僻、嬖、 譬等字的意義: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後來寫作避。)
又如上古時期“責”也表示“債”的概念, “舍”也表示“捨”的概念,後來新造 “債”“捨(今“捨”又簡化爲“舍”)” 等字,這就是古今字。“債”和“捨”只 是承擔“責”和“舍”眾多職務中的某一 兩個職務, “責”和“舍”的其他職務並 未卸掉。
古今字很多,再如:
a.大太 弟悌 閒間 說悅 孰熟 竟境 隊墜 涂 塗 赴訃 馮憑 賈價 屬囑 厭饜 縣懸 陳陣 (此組今字不見於《說文》,其中“悌、境、 墜、塗、價”屬《說文》新附字)
意符不同:敕勅 嘆歎 咏詠 睹覩 杯盃 暖 煖 瓶缾 絝袴
聲符不同:笋筍 綫線 烟煙 踪蹤 梅楳 猿 猨 确確 褲袴
意符聲符均不同:剩賸 村邨 暖煗 炮礟 俯頫 迹蹟 趟蹚
③變換構件成分的位置或寫法:
構件位置變換:够夠 棋棊 和咊 秋秌 略 畧 峰峯 群羣 胸胷
構件位置變換且改變寫法:慙慚 雜襍 花 芲 裡裏
古漢語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〇 概述
一個字原則上只應有一個形體,但是在漢 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 寫法,這些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爲三種類 型:
1.古今字 2.異體字 3.繁簡字
一 古今字
1.1 古今字的概念 所謂古今字,就是指產生時間上有先後的
一組義同形異的字,產生在前的稱爲古字, 產生在後的稱爲今字。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古今字的界定: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避)●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闢)●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僻)●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譬)●责——债;舍——捨;反——返●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采——採;队——坠;其——箕;孰——熟;县——悬;然——燃*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大——太;解——懈;取——娶异体字异体字界定:指形体相异,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称为正体,其他的称为异体。
●异体的原因:会意与形声字的差异:泪—涙;岩——巖形声字的意符不同:唇——脣;猫——貓;遍——徧;歌——謌;溪——谿●形声字的声符不同:粮——糧;裤—袴;蚓——螾;●偏旁相同,位置不同:峰-峯;鹅;群。
异体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汉字不是异体字。
置-寘(放置、设立、购置——放置)●意义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者,不宜视为异体字。
雕-彫--凋(雕:鸟名;彫:雕琢、雕饰;凋:凋零)●有条件通用的字不宜视为异体字。
(沽——酤;亡(亡何、亡虑——无)繁简字●繁简字的界定:●指一个字有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笔画繁多的称为繁体,笔画简少的称为简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意义:学习认识繁体字,是阅读、整理古典文献典籍的需要。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重新用古字,废弃后起字:从-從;网-網;云-雲;舍-捨;采-採;卷-捲。
●草书楷化:车-車;门-門;为-爲;应-應●局部代替:习-習;夺-奪;务-務;奋-奮。
古汉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二 异体字
(一)定义 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
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做异体字。
(二)异体字的构成方式(173页)
❖ (一)使用不同的造字方法(会意、形声) ❖ 岳——嶽 嫖——闝 泪——涙 ❖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义符 ❖ 灾——災 砖(磚)——塼 暖——煖 ❖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 粮——糧 蝶——蜨 鞋——鞵 ❖ (四)变换声符和义符的位置 ❖ 够——夠 峰——峯 群——羣 ❖ (以上各组,前者为正体字,后者为异体字)
❖ 1.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 2.有些简化字有古书中的根据
❖ 3.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 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的 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少的。例 如:
3.1 后/後
❖ 君主 皇后 落后
❖后 √ √
√后
❖後
√
3.2 适/適
❖
迅疾
❖ 适kuò √
❖
❖ shì
“避”——“辟” “避”在表示“躲避”义上 是一对古今字。
“莫”
❖ ①mu日落的时候。 ❖ ②mò没有什么,没有谁。 ❖ 按:①义后写作暮。即:表示“日落的时
候”,先用“莫”,后用“暮”——古今字。
思考:“今字”与“古今” 在形体上 的关系
❖ 一、要——腰 益——溢 / 禽——擒 坐——座
❖ 二、閒——間(间) / 说——悦 被——披
❖ “亡”通“无”。如:《论语·雍也》:“今也则 亡。”
❖ “沽”、“酤”,均表示买卖,是同义词,但同中 有异:“沽”的对象是所有商品,包括酒;而“酤” 的对象只能是酒。
三 繁简字
(一)什么是繁简字 繁简字是指繁体字和简化字。 从形体不同的角度说,繁简字也可以算是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列子·汤 问》:“甚矣,汝之不惠!” 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荀子·劝学》:“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 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史记·项羽本纪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
罢——
“一对多”。原先字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取其中写法最简单的一个字作简体字来 表示所有的字。例如:
谷(山谷)、穀(庄稼) 丑(地支之名)、醜(美的反面) 干(盾牌)、乾(乾燥)、幹(才幹)、榦(树身)
另造一个简体字来表示所有这些字 :復(反復)、複(本义是“重衣也”)——复 發(射箭)、髮(头髮)——发
① 把繁难的偏旁改成简单的。例如: 燈—灯 機—机 憐—怜 遷—迁 膚—肤 ② 删去原字的一部分。例如: 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③ 草书楷化。例如: 會—会 東—东 書—书 韋—韦 當—当
④ 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例如: 禮—礼 啟—启 薦—荐 誇—夸 ⑤ 同音替代。例如:
穀—谷 醜—丑 後—后 徵—征
彊—强 、辠—罪、迻—移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3.古今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构成古今字。
常—裳 、雅—鸦 、邪—耶、猶—猷、谕—喻、 沈—沉
埜—野 、雚—鹳 、徧—遍、复—復、厷—肱
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 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12、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1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一、hh字字数的增多及其原(一)hh字字数的变?br/从缧ww上来看?hh字的总数呈不断增多的趋势。
以字典收字数为例?||hSSS慎编写的?ff文解字》收小篆正?3533个,另收重116333个,共字。
南朝梁代顾野王编写的《玉篇》收字,之后詀 aa修订的宋本《玉篇》收字。
宋真宗rr编写的?VV韵》收字个(包括一部分重出不同韵者)。
宋荙 RR光等人编写的《类篇》收字字。
明洪武膅 gg编的《洪武正韵》收字多个。
清康熙年gg编的《康熙字典》收字个字?00蕂 6000年代编的《中文硙oo典》收字个?00o80000年代编纂的《汉ZZ大字典》收字字199555年出版的《中AA字海》收?fff?br/但是,《康熙字典》等一类大型字典里包含SS多死字、僻字以及很多异ww、wwww,一般需要使用的字只占相当小的比例。
假如不管那些死字、僻字,并且把异ww字看作一个字,各个rr代使用hhhh字的数量似乎并oo很大变化。
根据《甲骨文编》等书yy计,甲骨文所用的单ssss有四五千个。
《十三经》共用单?5444个198888年公布的《FF磆 hZZZ常用字表?xx收250000个常用?000000个次常用字,总共只?5000字。
《通用字表》也H70000字。
yyyy计,把握?8000个hh字,就能xxxx一般书?999%%%的内容三千多年来,新字在不攁 aa生,但是蛂 rrff字也在不断退硋 vv史蝊__。
二者相抵,字数的变化就不大了。
一癴 ff来,rr代越晚,衺~~增加得越快。
但是由靰}}簙~~在hZZYYY越来越占优势,襣 gg外来~~又多数用假借字记录,要求造新字的衺~sKKKK不是越来越多。
这是一般使用的hh字字数比^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二?hh字字数增加的原依王力先生礷 ff法,原因大概有三:?17001mmmm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aa生新字。
(新字aa生2、各rrrr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索隱:“謂數起便也。矢,一作屎。”
➢時間上古今字是歷時關係,有先後之別。 通假字的二字同時存在,屬于共時關係。
➢字形上古今字以古字爲基礎,另加意符。 如取——娶
➢通假字的本字與借字之間毫無造字相承關 係。如有——又
範-模范 范-姓
25
繁简字-同音字3
韆-秋千 千-数目
黨-政党 党-姓
雲-云彩 云-说
瀋-汁;地名 沈-姓
鹹-咸淡 咸-皆,副词
聽-听声音 听-笑的样子
26
繁简字-共用字1
獲-猎獲
穫-收穫 获
復-反復
複-複杂 复
臟-臟腑
髒-肮髒 脏
髮-头髮
發-發射 发
纖-纖细
纤
縴-縴绳
匯-匯合
汇
彙-词彙
27
繁简字-共用字2
歴-歴史
曆-曆法 历
彌-彌补
弥
瀰-瀰漫
鐘-鐘鼓
鍾-一种容器 钟
祇-zhǐ,仅仅
隻-zhī,量词 只
擺 - 擺动
摆
襬 -衣的下幅
壇-祭壇
罎-罎子 坛
(3)、古今字與異體字的區別
古今字的産生不僅有時間先後問題,今字實 際上是爲了區別不同的意義而産生,而且,今字 産生以後,它所分擔的意義只是古字的一部分, 在讀音上也往往有些不同;異體字的産生雖然也 有時間先後問題,但它們的讀音意義完全相同, 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使用。
异体字-举例、定义
归
罗振鋆《碑别字》
【异体字】
音同义同、笔画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简化,只是选择了笔画较少的,放弃了笔画较繁的。我们切不要以为现在的“舍”字在古代都该是“舍”,现在的“荐”字在古代都该是“荐”。这样,反而是弄错了。
第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的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简的。这就是说,在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之后,混为一个了。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现在简化字所代表的那个词义去解释古书,就会发生误解。现在举些例字分别加以说明。
3.繁简字
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北魏时代,乱字已经简化为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既要掌握简化字,又要掌握繁体字;因为一般古书都用的是繁体字(注: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
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厚敛以雕墙”,一本作雕。雕琢的雕更经常写作雕,例如《文心雕龙》、“雕虫小技”等。至於凋伤一义,上古也曾写作雕,例如《国语·周语》:
“民力雕尽”,但后来就不通用了。拿雕字来说,它曾经和凋伤、凋零的凋通用,《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本作雕;《荀子·子道》:
“故劳苦雕瘁而能无失其政”,就写作雕;但后代也很少这样通用了。
(4)余馀“余”是第一人称代词,“馀”是剩余的意思。在古籍中两个字如果都写作“余”,或都写作“馀”,许多话就会无法解释。如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中的“余”,如果换成“余”,“余马”就不通了;杜甫“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诗句,如果把“馀”换作“余”,那就成了“尽我的杯”了。
像这种情况还非常多,我们只能举其一隅。总之,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只有懂得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这种分合关系,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作品。
上古没有“悦”字。战国时代有些书(如《庄子》),“说”、“悦”并用,可能是后人改的;经书不见“悦”字,是因为后人认为它是“经”,不敢改,所以才维持了原样。《孟子》有“悦”字,那是因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称为经。许慎《说文》没有收“悦”字,这说明许慎时代“悦”字或者还没有产生,或者是产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没有收。凡是《说文》所不收的(a类),文字学家们都承认是后起字(今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前的文字学家们由於迷信《说文》,对於《说文》所收的字(b类),不但不敢认为是后起字,反而认为是本字,同时认为第一个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它假借为“舍”;而在“舍”字条下说:
(1)后后在先秦少数古籍中曾以“后”代“后”,但不普遍,后代一般不再通用。
至於“君主”、“皇后”的意思,决不能写作“后”。《孟子·梁惠王下》:
“书曰:Biblioteka ‘蹊我后,后来其苏’!”两个“后”字都是指商汤而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中的“后”,也是指君,这些“后”字决不能写作“后”。
(2)适适在古代汉语中“适”和“适”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字。“适”音kuò,适音shì。
当:当当尽:
尽尽罗:
罗罗坛:
坛坛干:
干干干台:
台台第二,有些简化字是可以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例如:
舍:
舍古今字。
荐:
荐古通用。
夸:
夸古通用。
踊:
踊古通用。
启:
启开启的启本作启。
网:
网网是网的本字。
气:
气气本作气,饩本作气。
礼:
礼古异体字。
粮:
粮异体字。了解这些关系,我们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经有了这些字,今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从攴束声的“敕”,变成了从力束声的“敕”。从欠的“叹”,变成了从口的“叹”。从糸的“绔”,变成了从衣的“裤”。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线”从戔得声,而“线”却是从泉得声了。“裤”从夸得声,后来改成从库得声了。四、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惭惭”、“和和”、“鹅鹅鹅”等。有的只是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又写作“花”。
为了便於学习,我们在本书后面附有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以供查阅。)。学习繁体字,要注意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第一,绝大多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只要把繁体字记住就行了。例如:
爱:
爱罢:
罢办:
办达:
达递:
递矾:
矾茧:
茧籴:
籴窃:
窃灶:
灶隶:
隶粪:
粪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例如:
xx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
第二,有些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也不能把它们看作异体字。例如“雕”、“雕”、“凋”,雕的本义是鸟名(又写作雕),雕的本义是雕琢、绘饰,凋的本义是凋伤、凋零。在《说文》里,它们是分为三个字的。由於它们是同音字,所以在某一意义上常常通用。拿雕字来说,雕饰的雕可以写作雕,《左传》宣公二年:
《论语·宪问》:
“南宫适问於孔子曰......”这里“适”不是“适”字。又宋代有人叫洪适。这种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适”的区别,就会弄错了。
(3)征征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在征赋(税)的意义上有时相通之外,决不混同。“征”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征伐。征是证验、征兆、征辟、征求;又是音乐中的五声之一(用於这个意义时读zhǐ)。像《论语·八佾》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中的“征”,决不能写作“征”;《战国策·燕策》中的“为变征之声”的“征”,决不能换成“征”。反过来看,《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中的“征”,不能改作“征”;《周易》的“征夫不复”,也不能写作“征夫”。
b.共供辟避知智昏婚田畋戚戚反返错措卷卷尸尸
一般人常常以后世所习用的字去衡量古书中的字,以为上面两组中的第二个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说,人们总以为先有一个“悦”字作为本字,只是经常写一个“说”字来代替它。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是先有一个本字“悦”,为什么上古的经书中不用,倒反写成“说”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弟悌间间说悦孰熟竟境队坠涂涂赴讣冯凭贾价(注:
“悌”、“境”、“坠”、“涂”、“价”等是《说文》新附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宋代徐铉等校定《说文》,增补400多字,分别附在有关的各部之后,其中大都是“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这便是所谓新附字。)属嘱厌餍县悬陈阵
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第一,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
例如“置”和“置”,就“放置”这一意义说,二者相通,可是“置”还有一些别的意义是“置”所没有的,况且这两个字的古音也不一样,所以“置”和“置”不是异体字。
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些字,例如“实”和“实”。
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
《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再拿凋字来说,它的意义最窄,只表示凋伤、凋零,不能表示雕刻、雕饰。而凋和雕都不能表示雕鸟的雕。由此看来,这三个字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不是异体字。其他像游和游,修和修都是这样。第三,有些字通用是有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例如“亡”和“无”相通,《论语·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