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8)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写历史人物。
24.纪事本末体:史传文的一种。
它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载集中起来,可以了解它的全貌。
25.骈文:一种特殊的文体。
从不同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
2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律诗可以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
27.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是声调问题。
“平声”指四声中的平声;“仄声”指上、去、入三声。
“仄”即不平的意思。
28.对,失对: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字)称为“对”,违背了这一要求,就是“失对”。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古今字的界定: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避)●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闢)●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僻)●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譬)●责——债;舍——捨;反——返●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采——採;队——坠;其——箕;孰——熟;县——悬;然——燃*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大——太;解——懈;取——娶异体字异体字界定:指形体相异,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称为正体,其他的称为异体。
●异体的原因:会意与形声字的差异:泪—涙;岩——巖形声字的意符不同:唇——脣;猫——貓;遍——徧;歌——謌;溪——谿●形声字的声符不同:粮——糧;裤—袴;蚓——螾;●偏旁相同,位置不同:峰-峯;鹅;群。
异体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汉字不是异体字。
置-寘(放置、设立、购置——放置)●意义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者,不宜视为异体字。
雕-彫--凋(雕:鸟名;彫:雕琢、雕饰;凋:凋零)●有条件通用的字不宜视为异体字。
(沽——酤;亡(亡何、亡虑——无)繁简字●繁简字的界定:●指一个字有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笔画繁多的称为繁体,笔画简少的称为简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意义:学习认识繁体字,是阅读、整理古典文献典籍的需要。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重新用古字,废弃后起字:从-從;网-網;云-雲;舍-捨;采-採;卷-捲。
●草书楷化:车-車;门-門;为-爲;应-應●局部代替:习-習;夺-奪;务-務;奋-奮。
古代汉语上(8)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共72页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古代汉语上(8)古今字、 异体字、繁简字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1.2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解读

有些字之間有相通之處,也有不通之處,不 是異軆关系。如雕、鵰、彫、凋、琱:
雕 鵰
兇猛的鳥 刻、畫 草木凋零
彫
凋
琱
三.繁簡字 (一)繁體字、簡體字、簡化字界定 同一個字的不同書寫形式,其中筆劃和 寫法較為簡單的為簡體字;較為繁複的為繁 體字。 建國後的漢字進行簡化,先後於1956、 1964、1977年發表《漢字簡化方案》、《簡 化字總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 案)》,1986年國家有關部門廢止《第二次 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重新發佈《簡化 字總表》。被收入《簡化字總表》中的漢字 為簡化字。簡化字屬於簡體字範疇。
(二)古今字舉例
辟
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 隱西元年》 闢:辟除民害。《荀子•成相》 僻:秦國辟遠。 《史記•範雎蔡澤列 傳》 嬖:友便辟,友善柔。《論語•積氏》 譬: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 》 辟如登高,必自卑。《禮記•中庸》
再如(前面為古字): 莫暮 須鬚 孰熟 其箕 要腰 求裘 皇凰 或域 采彩 景影 反返 奉捧 弟悌 竟境 益溢 知智 臭嗅 說悅
(二)簡化字來源
1.來源於古代的簡體字,如:筆-笔、糧-粮、禮礼、亂-乱。 2.部分簡化字來源於繁體字的草書楷化憐-怜、劇-怜、竊-窃、 態-态。 4.全部更换繁體字偏旁,如:對-对、體-体。 5.局部删除繁體字偏旁,如:務-务、號-号、豐丰、廣-广。 6.同音替代,如:醜-丑、榖-谷。 7.简化偏旁类推,如由糸-纟类推出红、紹。
D.種 zhǒng-種子, 种 chóng-姓。 E.蟲chóng-泛指動物, 虫huǐ - 虺之初文,毒蛇。 F.萬wàn-數詞, 万mò-萬俟(q í)。 G.蠟là-蜂蠟, 蜡zhà-年終祭祀百神的儀式。
H.寜níng-安寧, 宁zhù- 貯積。 I.幹gàn-幹事、主幹, 乾gān-乾燥, 榦gàn-樹幹, 干gān-盾牌。 K.臺tái-樓臺, 檯tái-桌子, 颱tái-颱風, 台yí-我。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古今字
• 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就被称为古今字。 • 古今字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最早出现于 东汉郑玄的《礼记注》中,《礼记〃曲礼下》: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 人。郑注:余、予,古今字。 • 段玉裁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
繁体字简化的途径
• 采用古字,废除后起区别字。 • 如布,人+布,舍,舍;胡,鬍;无-無、 云(说)-雲(天上聚集的水汽)、礼(春 秋六国文字中就已出现)-禮、气-氣、从從、长(汉代章草中就已出现)-長;迁 (宋代已出现)-遷;过(源于汉代草书)過
• 同音代替。 • 余,余,谷,穀,發,髮;后(君主、帝 王)-後(走在后面)、姜-薑、谷(两山之 间的夹道)-榖(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幾-几 闆-板
简化字总表
• 1986年,国家语委颁布《简化字总表》,是使用简化字的 规范性文件。 • 《简化字总表》分三个表。第一表收的是350个不作简化 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共收可以作为简化偏旁用的简化 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第三表共收应用第二表所列简 化字和简化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1753个。 • 总计2235个简化字,一共简化了2261个汉字。 • A表从拼音查汉字,B表从简体查繁体,C表从繁体查简体。 • /bowuguan/jianhuazi.htm
汉字拼音化和汉字简化运动
• 早在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汉字 的落后,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 1951年毛主席指示,汉字的拼音化工作很複杂,在实现 拼音化以前,必须先简化汉字。 • 简化汉字的运动有过火的趋向。1977年,国家语委公布 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总字数为853个。 采用了社会上流行的过于简化的字形,造成了识别的困 难。因此86年被废除。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為什麼會產生異體字? 為什麼會產生異體字? 有造字和寫字兩個方面的原因。 有造字和寫字兩個方面的原因。 造字方面的原因 原因: 造字方面的原因: 因表意或形聲造字方法的不同而產生異體。 1、因表意或形聲造字方法的不同而產生異體。如: ——淚 ——䍹 淚——淚 羶—— 同為表意字,因構件不同而產生異體。 2、同為表意字,因構件不同而產生異體。如:尟—— ——䍹 尠 羴—— 同為形聲,因形符不同而產生的異體。 3、同為形聲,因形符不同而產生的異體。如:遍—— ——跡 徧 跡——跡 同為形聲,因聲符不同而產生的異體。 4、同為形聲,因聲符不同而產生的異體。如: 猿— ——糧 ——峕 —猨 糧——糧 時——峕
為什麼會出現古今字呢? 為什麼會出現古今字呢? 主要是因為“古字”兼職過多、 主要是因為“古字”兼職過多、負擔過 後來就為“古字” 重,後來就為“古字”的某個義項另造 新字。 新字。
如“辟”,它的本義是“法也”,如: 它的本義是“法也” 漢書·匈奴傳》 於是作《呂刑》之辟。 《漢書·匈奴傳》:“於是作《呂刑》之辟。” 顏師古住: 法也。 顏師古住:“辟,法也。” 除此而外,它還用來表示“躲避”之義, 除此而外,它還用來表示“躲避”之義,如: 左傳·宣公二年》 從臺上彈人, 《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 丸也。 丸也。” 後來為“躲避”之義專門造了“ 後來為“躲避”之義專門造了“避”字; 又用來表示“開闢”之義, 又用來表示“開闢”之義,如: 《孟子·梁惠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 孟子·梁惠王》 欲辟土地,朝秦楚, 而撫四夷也。 國,而撫四夷也。” 後來為“開闢”之義專門造了“ 後來為“開闢”之義專門造了“闢”字;
二十世紀初,許元誥等編篡的《中華大字典》 二十世紀初,許元誥等編篡的《中華大字典》, 收字48000多個; 48000多個 收字48000多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臺灣省林尹等編篡的《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臺灣省林尹等編篡的《中 文大字典》 收字49888 49888個 文大字典》,收字49888個; 到二十世紀末,由徐中舒任主編的《 到二十世紀末,由徐中舒任主編的《漢語大字 共計收列單字56000左右, 56000左右 典》共計收列單字56000左右,冷玉龍等編著 中華字海》收字85000多個。 85000多個 的《中華字海》收字85000多個。 據抽樣調查, 據抽樣調查,各個時代一般使用的漢字也就在 六千個左右。 五、六千個左右。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梁惠王上》:“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繁简字
同一个字,字形笔划多、写法复杂的,叫繁体字;字形笔划少、写法简单的,叫简体字或简化字;二者合称繁简字 《史记·张释之传》:“此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斆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左传·成公二年》:“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 汉字简化的原则 ① 把繁难的偏旁改成简单的。例如: 燈—灯 機—机 憐—怜 遷—迁 膚—肤 ② 删去原字的一部分。例如: 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③ 草书楷化。例如: 會—会 東—东 書—书 韋—韦 當—当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逝,本义是“往”,借作“誓”。《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伯—霸 、何—荷 、内—纳、见—现、女—汝、閒—闲、泉—钱 彊—强 、辠—罪、迻—移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異體分工現象。異構字在不同的 時代常常產生職能分化,也就是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它 們能夠成為異構字的時間只是在某一個時期。書上所舉的 例子是喻和諭。這裡再舉幾個例子。例如《說文· 口部》: “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從子。”“孩 “”咳”二字異體。魏晉以後,“孩”引伸為初生小孩之 意,而“咳”用為咳唾之意,結果這兩個字變成兩個字形 和讀音都不同的字。又如《說文· 人部》:“佗,負何(荷 )也”,段注:“隸變佗為他,用為彼之偁,古相問無它 乎,只作它。”經隸書寫定之後,現在分化成“佗”和“ 他”(它),二字的讀音和意義也不相同。又如《說文· 巾 部》認定“常”與“裳”是重文,原因是它們的聲符相同 而義符(巾衣)同類,在構字上有通用的例子(“裙”異 體作“帬”),“常”“裳”什麼時候屬於異構字,目前 沒有文獻可以獲得準確信息,但起碼是在東周的文獻裏, 他們已經分化為兩個字了。也就是說,它們即使曾經是異 構字,也只可能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其他如沉(沈)。
•共”身兼四職,分別 記錄了四個不同的詞。 虽然在使用上非常經濟 ,但容易造成表意的含 混和模糊。為了增強表 意的明確性,後來就分 別造了供、拱、恭三個 新字來分別發擔它的兼 職,“共”字本身主要 用以表示“共同”這一 個義項了。这样,“共 ”是本原字,為分擔母 字職能而造的供、拱、 恭等字是分化字,它们 之间形成古今字关系。
導致漢字分化(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有兩種:詞義引 申和文字借用。 1、詞義引申
• 詞義引申會在原有詞彙意義的基礎上派生出新的詞彙意義, 這就需要造新字來記稹新的意義,由此而產生了一批新字。 如“解”字本義爲“判也”,即用刀分解動物肢體,引有分 割、消除、理解等義,又引有松馳、懈怠義,此義後獨立成 詞,故由“解”加心旁分化出“懈”字。“懈”爲分化出来 的今字。
• 漢字之所以可以通過改換相關構件這種方式來構造 異體,是因爲凡義相近或音相近的字,在偏旁裡可 以通用。也就是說,由於漢字義符表義時具有寛泛 性,義近形旁往往可以通用。漢字聲符在表音時具 只需要能提示讀音而不用準確表音,故音近聲旁往 往也可以通用。漢字“義近形旁通用”“音近聲旁 通用”的內在法則,使得漢字改換相關構件成爲可 能。
異寫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構件寫法變異造成的異寫 字,一種是構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異寫字。 (1)構件寫法變異造成的異寫字。 • 如甲骨文“虎”字的許多寫法就是由書寫變異造成 的
• 到了漢字的使用非常廣泛以後,在個人使用漢字這 個層面上,由於書寫人的個人習慣不同,也會形成 一些異寫字,例如隋唐碑誌中就有許多異寫字。
(二)漢字字數增加的原因 1、新字產生 2、死字不亡(各個時代逐漸衰亡的字仍保存在字典中) 3、字形分化(上古漢字“兼職”現象多,後代不斷分化 )
古今字
(一)定義及相關說明 •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在前的 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例如“暮”,本 來用“莫”,後寫作“暮”,“莫”是古字,“暮 ”是今字。 • 古今字的概念産生于訓詁學盛行的漢代。訓詁學中 的一大條例即是“以今字釋古字”,古今字的概念 遂由此而生。
古今字举例
• • • • • • • 知—智 孰—熟 反—返 云—雲 止—趾 采—採 奉—捧 大—太 舍—捨 隊—墜 赴—訃 辟—避 昏—婚 共—拱 屬—囑 莫—暮 其—箕 要—腰 禽—擒 牟—眸 益—溢 弟—悌 説—悦 取—娶 厭—饜 然—燃 景—影 牙—芽
異 體
字
(一)異體字分類概說
1、異寫字 • 異寫字是同一個字因寫法不同而造成的形體差異。 • 在早期漢字中,由於書寫帶有隨意性,形體不固定 ,所以異寫現象大量存在。比如:
• 以上两种情况均爲引申義加形分化的例子。 • 还有引申義換形分化的例子,比如“赴”和“訃” 。 《说文》:赴,趋也。有“急速”之义,引申为 告丧。《士丧礼》:赴曰:君子臣某死。注云:今 文“赴”作“讣”。 • 有些引義分化字并不是通過加形旁而分化的,而是 在本原字字形基礎上通過加區別符號產生的,比如 :大—太 母—毋。但這類現象比較少見。
• 在訓詁學中,“古今字”是指古今用字的相異現象;在文 字學中,“古今字”則指古今造字的相承關係。 • 正因爲“古今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蔣紹愚先生說:“ 若以術語的精確性而論,我主張用‘本原字’和‘區別字 ’。”他指出兩個理由:一、“‘古今字’的名稱從時代 的先後著眼,沒有表達出這一類字的特點。异體字也有古 有今。” 二、“從‘古今字’這個名稱本身看,古人幷不 專用來指本原字和區別字。”蔣紹愚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 的。今字可以认为是“分化字”或“区别字”。
• 古字和今字是相對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凡讀傳,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 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 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 為今字也。”古今字是記錄同一個詞古今用字有異 造成的歷史現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 清代以前的學者對古今字的理解,幷不是從漢字發展分化 的角度來看待古今字的,出于訓詁的目的一般局限于時間 概念,凡能以今釋古的同音字皆謂之古今字。這種古今字 屬訓詁學範疇。 • 從漢字分化角度談及古今字的始見于唐代的顔師古。《漢 書· 高帝紀》:“帶河阻山,縣隔千里。”顔注:“縣,此 本古之懸字耳。後人……加心以別之,非當借音。”清戴 震進一步指出:“古字多假借,後人始增偏旁。”“以類 附聲,而更成字。”段玉裁也看到了漢字的孳乳分化,認 爲“古字少而意賅,今字多而義別。”
2、異構字 • 異構字是與異寫字相對的一個概念。異構字是記詞 功能相同但構形屬性有所不同的字。其差異主要體 現在構件數量、結構關係以及所選構件等方面(起 碼有一項存在差別)。異構字的構意有或多或少的 差別,但記錄漢語的功能是相同的。異構字有以下 兩種基本類型:
(1)因構形模式不同而形成的異構字 • 韭―韮:“韭”是象形字,小篆作“韭”,《說文 》:“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韮”是形 聲字。 • 丘―坵:“丘”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山丘形。“坵 ”是形聲字。 • 岳―嶽:“岳”從“山”從“丘”,是會意字。它 的異構字“嶽”是從“山”“獄”聲的形聲字。
• ―涙:“泪”從“水”從“目”,是會意字。它的 異構字“涙”從“氵”“戾”聲的形聲字。 • 埜―野:“埜”是從“林”從“土”的會意字。它 的異構字“野”是從“里”“予”聲的形聲字。 • 其它如:网—網、体—體軆、灾—烖、磊—磥、仙 —僊等。
(2)構形模式相同,構件不同的異構字 比如有些異構字都是形聲字,而表義構件不同。如 歎—嘆、絝—袴、唇―脣、咏-詠、暖-煖、糠- 穅、輝—暉、缾—瓶、村―邨、寨―砦、碗―盌、
• 再比如“共”字,在上古分別表示不同 的意思: • ①《禮記· 曲禮》:“父之仇,弗與共 戴天。”(共同) • ②《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 往來,共其乏困。”(供給) • ③《論語· 為政》:“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拱揖) • ④《左傳· 城濮之戰》:“民不知禮, 未生其共。”(恭順)
另造新字的古今字
• 身-娠 《说文》:身,躬也。本义是怀孕。《诗·大雅·大明》:大妊 有身,生此文王。现代许多方言也仍然用有身来指代有孕。后 来身被引申为身体,身躯等意义,就另造了“娠”来表示它的 本义。 • 不-柎(fu1)
不,象形字,象花房之形。古代多借不为否定词,就另 造了柎来表示它的本义。
異體字並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互換
• 異體字的音義相同是從構形的角度說的,對用字者來說, 只有選擇,不存在替換問題。選擇用字會受到多方面因素 的影響,如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用字習慣、社會的用字時尚 和規範意識、使用的特殊環境和特殊目的。例如晉代通行 “線”字,用字時不會無緣無故把“線”改成“綫”。但 我們不能因此否定“綫、線”是一組異體字。再如姓名用 字,也是不能隨便替換的,倘若把“岳飛”寫成“嶽飛” ,把“項堃”寫成“項坤”,恐怕當事人不會樂意,但我 們也不能因此否定“岳、嶽”“堃、坤”分別為兩組異體 字。
• 但是,異構字的記詞職能是完全一致的,在記錄語 言時,是一種不必要的重複。這些字的存在不但增 加了識字量,還有可能使讀者視異字為異詞,造成 理解上的障礙,所以異構字在社會用字中應當加以 規範。不過,規範異構字只能優選一個字形作為通 行字,另外的形體在記詞功能上認同,卻不能貿然 取消。因為這些字在某一歷史層面上雖成為異構字 ,到另一歷史層面上卻有可能分別承擔著幾種不同 的功能,因此,整理漢字時,遇到異構字要慎重對 待。
• 不同歷史時期的漢字積澱到同一共時層面上,隸定 (隶定指用隸書的筆法來寫 ‘古文’的字形)轉寫 方式不同也造成異寫字。比如:“春”從小篆發展 到楷書,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字形“春”和“萅”, “萅”是將小篆的字形用楷書的形制來轉寫的結果 。在隋唐碑誌中,“光”有“光”和“灮”兩種寫 法,也都是隸定方式不同造成的。其它如“册冊 ”“吴吳”等。
为本字的引申义或假借义所造的新字被称为“分别字” 。比如: • 弟-悌 贾-價 坐-座 • 昏-婚 田-畋 解-懈 • 取→娶 景→影 府—腑 • 奉→俸 竟→境 反→返
• 道—噵:“道”本義爲“道路”。引申指途徑、方法、規律、 道理、主張、學說等,又引申有“言說”義。《老子· 道經》 :“道可道,非常道。”前“道”字指構成宇宙的實體和動力 ,後“道”字即表“言說”義。此義後獨立成詞,乃加口分化 出“噵”字,爲“説、講述”義之後出本字。 • 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意作用的形符。有时后起的分化字 是为了表示本义。比如: • 它→蛇 孚→孵 韋→圍 莫→暮 暴→曝 • 然→燃 止→趾 州→洲 北→背 益→溢 • 原→源 縣→懸 正→征 禽→擒 丞→拯 • 云—雲 其—箕 草—皁 爰—援 或—國 • 居—踞 匡—筐 孰—熟 哥—歌 柬—揀 • 益-溢;止-趾;要-腰;队-坠; 然-燃。
• 《康熙字典》包含許多死字、僻字以及很多異體、訛 體,通常使用的字只占相當小的比例。如果不管那些 死字、僻字,並且把異體字看作一個字,各個時代使 用的漢字的數量似乎並無很大變化。根據《甲骨文編 》等書統計,甲骨文所用的單字約有四五千個。《十 三經》共用單字6544個。《通用字表》也僅7000字。 • 據統計,掌握了3800個漢字,就能閱讀一般書刊99. 9%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