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水平衡原理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海灣與海峽
海灣是海洋伸入大陸的部分,其深度和寬度向 大陸方向逐漸減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處海角 之間的連線或灣口處的等深線作為洋或海的分 界線。海灣的特點是潮差較大。
海峽是連通海洋與海洋之間狹窄的天然水道。 如臺灣海峽、麻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 其水文特徵是水流急,潮速大,上下層或左右 兩側海水理化性質不同,流向不同。
②密度流
是由於海水密度差異而引起的海流。海水密度 分佈不均勻而使海區形成了壓力梯度,海水從高壓 區向低壓區流動,所以又稱梯度流。
直布羅陀的表層流與深層流
直布羅陀海峽
Strait of Gibraltar
③補償流
是由於某種原因使海水從一個海區流出,而使 另一部分海水流入進行補充。補償流可以是水準流 動,也可以是垂直流(上升流和下降流)。
一、海水的理化性質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體,是全球水迴圈的 主要起點和歸宿,也是各大陸外流區的岩石 風化產物最終的堆積地。
(一)海水的化學性質
◆海水是一種成分複雜的混合溶液。海水總 體積中,96 . 5 % 是水, 3 . 5 % 是溶解於水 中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其他物質。 ◆海水包含以下三類物質: ①溶解物質:鹽類、有機化合物、溶解氣體; ②氣泡; ③固體物質:有機固體、無機固體、膠體顆粒。
◆海水的密度( )
指單位體積中的海水品質,單位為 g/cm3 ;一 般為1.022 — 1.028,隨溫度、鹽度、壓力而變。
★海水的顏色與透明度
◆海水的顏色 指從海面及海水中發出的光的顏色。海水
顏色取決於海水的光學性質和光線的強弱,以 及海水中懸浮粒子和浮游生物的顏色,也與天 空狀況和海底的底質有關。 ◆海水的透明度
以直徑300mm的白色圓盤垂直投入海水中 的可見深度表示。世界上最透明的海水是大西 洋中部的馬尾藻海,66.5m;我國黃海僅為1~ 2m,南海為20 — 30m。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以及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以及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水量平衡与水循环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研究水量平衡的意义。
一、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水量平衡是指一个系统内,进入和排出的水量相等。
在水循环过程中,水量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水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在水循环过程中,水量平衡是保持水循环持续不断的基础。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之间的内在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基础。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和地下水运动等。
在水循环中,水量平衡是保持水循环持续不断的基础。
如果进入和排出的水量不相等,那么水循环就会失去平衡,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水量平衡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水资源管理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在水资源管理中,水量平衡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通过水量平衡的分析,可以了解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量平衡是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水环境监测是为了了解水环境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在水环境监测中,水量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水量平衡的分析,可以了解水环境的水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水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二、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研究水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研究水量平衡,可以了解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通过研究水量平衡,可以及时发现水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的生态安全。
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水量平衡,可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之间存在内在关系,研究水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以及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一、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内在关系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水不断地从地表和地下的水体中蒸发,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最终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又流回海洋和地下水层,形成水循环的闭合过程。
水量平衡是指在某个区域和某个时间段内,水资源的收入和支出达到平衡状态。
水循环是水量平衡的基础,决定了某个区域和时间段内水资源的数量和分布。
水量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土地利用等,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研究水量平衡的意义研究水量平衡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供给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水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都会影响水量平衡,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研究水量平衡还可以为水文预报、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文监测和管理的措施为了保护水资源,必须严格控制对水资源的污染,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合理的水资源税制,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水文监测和管理也是水量平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水量平衡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水文监测还可以及时预报水文灾害,为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以及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以及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其中水量平衡是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并分析水量平衡的研究意义。
正文水量平衡是指在某一地区或流域内,经过一定时间周期内,进入该地区或流域的水量与从该地区或流域出去的水量之间的差额。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大气中蒸发到地表,再从地表蒸发到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的过程。
水循环的关键是水的蒸发、降水和蓄水,而水量平衡则通过衡量进入和离开地区或流域的水量来揭示水循环的运行情况。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有着内在的紧密关系。
水循环是水量平衡形成的基础,水量平衡则是水循环的结果和反映。
在水循环过程中,水分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形成了水的净流入和净流出。
水量平衡的研究通过对进入和离开地区或流域的水量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水循环的情况,包括蒸发、降水和蓄水的量和速率,从而促进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水量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区或流域的水资源状况。
通过测量和分析进入和离开地区或流域的水量,我们可以了解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情况,为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水资源的变化和变化。
水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水量平衡,我们可以揭示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预测水资源的短期和长期变化,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资源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之一。
通过研究水量平衡,我们可以了解水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转移,揭示水资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示意图

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示意图概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资源不断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它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
本文将介绍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示意图,并通过列点方式详细阐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应用领域。
水循环的原理1.蒸发:太阳能使地球水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2.对流: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由于不同地区的气温和气压差异,形成气流进行对流运动。
3.凝结:随着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遇压缩,形成云层。
4.降水: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滴,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5.地表径流:地面上的降水通过河流、湖泊等水系回归到海洋。
6.渗漏和地下水:部分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并逐渐流入河流或直接进入海洋。
水循环的应用示意图1.农业利用:–农田灌溉:将地下水或河流水引入农田,提供水分供植物生长。
–水稻种植:利用农田灌溉,创造湿润环境,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农业排水:通过排水系统将农田中过剩的水排除,防止农作物水浸。
2.生活用水:–自来水供应:抽取地下水或河流水进行处理,提供具备安全卫生要求的自来水。
–污水处理:将生活用水经过处理设施的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水资源管理:对城市供水进行调度和调控,确保水资源的平衡供应。
3.工业用水:–冷却:工业生产过程中,将水用来对冷却设备和工作场所进行降温。
–制造:一些工业生产过程需要水作为原材料或反应介质。
–污水处理:处理工业废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能源开发:–水力发电:利用大坝拦截河流水,通过水流驱动涡轮机发电。
–潮汐能:利用海洋潮汐运动,通过装置将潮汐能转换成电能。
–温泉能:利用地热资源的热能,进行能源开发和利用。
5.生态保护:–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提供栖息地和保持生物多样性。
–水生生物保护:保护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河流湖泊治理:将污染的河流、湖泊进行治理和恢复,改善水生态环境。
结论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机制,涵盖了蒸发、对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渗漏和地下水等环节。
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原理是指在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中,水的输入、输出和储存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水量平衡原理是地球水循环的基础,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的输入主要包括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形式,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地下水补给是指降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库的过程。
这些输入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存。
其次,水的输出主要包括蒸发和径流。
蒸发是指地表水或土壤中的水被太阳能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
径流是指降水超过土壤持水量时形成的地表水流动的过程。
这些输出导致了水的减少和重新进入大气层的循环。
此外,水的储存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储存在湖泊、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中,而地下水则主要储存在地下水库中。
这些储存形式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量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降水补给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蒸发和径流输出到大气层和海洋中,形成了动态平衡的水循环过程。
水量平衡原理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监测水量平衡的变化,及时发现水资源的异常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总之,水量平衡原理是地球上水循环的基础,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理解和应用水量平衡原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上宝贵的水资源。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水量平衡原理的了解,促进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A
18
3 流域水量平衡
(2)分水线(岭)定义 河流周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通常为山脉脊线,如秦岭
山脉。 (平原地势)黄河大堤为淮河、海河流域分水岭。 分水线有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之分。前者是汇集地表水
的界线,后者是汇集地下水的界线。
19
黄黄 河河
长长江江
分水岭实例
20
3 流域水量平衡
(3)非闭合流域与闭合流域
上二式相加得:
E c Es Pc Ps
或:
E P 全球的水量平衡式
式中:
E Ec Es
P Pc Ps
16
2 水量平衡原理及其方程
17
3 流域水量平衡
(1)流域的定义 ➢ 河流某断面(A断面)以上,汇集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统称做该河流 在A断面以上的流域。
➢ 由分水线包围的集水区域。
24
不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P + RGI - E - RSO - RGO - q = △W
式中: P :流域给定时段的降雨量;
E:净蒸发量;
RGI : 给定时段内从地下水流入的水量; RSO : 给定时段内从地面流出的水量; RGO : 给定时段内从地下流出的水量; q : 给定时段内流域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7
1 水文循环
• 地球上各种水体更新期
水体
周期
水体
周期
极地冰川 永冻地带地下水 世界大洋 高山冰川 深层地下水 湖泊水
10000a 9700a 2500a 1600a 1400a 17a
沼泽水 土壤水 河水 大气水 生物水
5a 1a 16天 8天 12h
8
1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自然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原理,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其中几个原理:
1. 平衡原理:自然地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平衡原理,它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然过程来维持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和维护这些自然过程,以便保持生态平衡。
2. 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指的是水在地球大气圈、水域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渗透和蒸发等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至关重要。
3. 气候变化原理:气候变化原理指的是气候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自然地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数据、现在的气候和气候模拟来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4. 地质循环原理:地质循环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物质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岩石的侵蚀、沉积、变
质和循环等过程。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5. 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这个原理包括了生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物种的生存和死亡、食物网络和生态位等方面。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总之,自然地理学中的原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思考一】: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旺盛的原因。
春季降水少,光照强烈; 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快; 冬季风活动频繁,多大风;气候干燥,湿度小,蒸发旺盛。 【思考二】:相对于锋面雨,台风“山竹”降水丰沛的原因。
台风生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水汽十分充足;有强烈辐合上 升的气流。 【思考三】:增加植被覆盖度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岩圈
水圈
过程: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洋内循环
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左图为洞庭湖位置图,右图为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 化图。 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海陆间循环(2分)
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2 分),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 该地区(2分),在适当条件 下凝结,形成降水(2 分), 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 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 洋(2 分)。
水循环、水平衡原理 福建 张露
考点一 水循环
1.水循环概念及成因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大气生圈物圈四大圈层 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 形成各种水体,并且共同组成水圈。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即能量来源是太生物阳圈能和重力能。
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4分)
地势平坦
气温回升快 雨季迟而短
蒸发
强
水 降水
少
循 环
地表径流
慢
下渗
多
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 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 发量较大。
地下径流 升
海水倒灌
失水多
补水少
土 壤
盐
积盐强 碱
化
淋盐弱
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 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海拔(m) 400
300
200
100
0 0
风化物 断裂 基岩裂隙 基岩
地下水开采点
10
20
图7
距离(km) 30
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2分);厚度大(2分); 地形起伏和缓(2分)。 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 有利于延缓地下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3.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 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方式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改变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 ②影响地下径流 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 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③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人工降雨。 ④影响蒸发——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⑤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 少下渗
植被覆盖度增加→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 下渗→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思考四】:云贵高原地表水缺乏的原因。
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破碎,地表水不易储存;喀斯特地貌裂隙 发育,易渗漏;地下多溶洞,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
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
(1)充足的水源补给 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 要条件。指出图7中地 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 的特点(6分),并分析 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4分)。
水 平 衡
陆 地
长 期
短 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 内多流年区平融灌:均水溉降, 等水地 。量=下多水年的平输均蒸入发;量人工调水、 收入量-支出量=储水变化量
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
海 多年平均蒸发下量渗=多;年人平工均取降水水量。+
洋 多年平均径流量
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5.水循环的影响:
●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促进了全球物质迁移
●促进了全球热量平衡 ●塑造了地表的形态
水循环原理—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其收入水量等于支出水量 和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水W量入为平收衡入方水程全球量:,WW入多=出年W为平出支均±出降△水u水量量;=△多u年为平蓄均水蒸变发量量。 在多年情况下:△u为零(多外流年区平:均多蓄年水平量均降保水持量不=变)→W入=W出
①③
东北沼泽: ③④⑤少
②
④
城市内涝: ①多④⑤少
洪涝:
①②多④少
⑤
西北干旱: ①②少③多
华北缺水: ①②少③多
①→降水②→径流 ③→蒸发(腾) ④→排水⑤→下渗 ④→排水:一般地势低平 或河流受阻→排水不畅
盐碱化: ①少③多④不畅 时令河断流: ②少③④⑤多 湖泊面积减小: ①②少③多 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③⑤少②多
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 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 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2~4题。
2.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 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 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 广大,积水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