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上第19课《向沙漠进军》word教案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19向沙漠进军》word教案 (3)

二、小组间进行竞争,回答自主学习问题二中的4个问题
三、1、每一段落的中心句。
2、课文的段落层次。
相机点拨:
1、教师提示补充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其意思。
2、教师电子白板进行补充
3、因为自主学习问题二中的4个小问题,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出来,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大胆的给学生进行解决,小组竞争作答,最后讨论出正确答案。
学生自己检测。
反思
梳理
3、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识别和把握段落中心句。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重难点
1、识别和把握段落中心句。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课堂
流程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生存,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并吞,沙漠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成果变成丘墟,沙漠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采取了哪些对策呢?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响亮提出向沙漠进军的口号,作者根据大量的事实,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19向沙漠进军
课文
学习
设想
本文是一篇关于如何进行沙漠治理的说明文,学习本文,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再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包括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
言等。
前置
预习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2、了解作家的相关内容。
36分钟
小组展示:
一、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本文是什么类别的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顺序
读第4段和5、6两段,思考它们的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5、6两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掌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学会分析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合作能力;(2)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强自信心;(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的形成和特点(1)介绍沙漠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讲解沙漠的特点,如气候、植被、土壤等。
2.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1)分析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如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国家战略等;(2)阐述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意义,如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
3. 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1)介绍沙漠治理的基本方法,如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化学治理等;(2)讲解沙漠治理的具体技术,如沙障、沙锁、植物固沙、水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1)沙漠治理的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2)人类向沙漠进军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等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沙漠治理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2. 讲授基本知识: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等基本知识;3. 分析案例:选取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沙漠治理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意义和挑战。
向沙漠进军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向沙漠进军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学小品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学小品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播放沙漠风光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沙漠的美丽与神秘。
(2)引导学生关注沙漠化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4.品词析句(1)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小结本课时内容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沙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沙漠化,保护环境。
3.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防止沙漠化的措施。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3.案例分析(1)教师挑选一些沙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1.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2.课堂讨论(2)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沙漠地理特征的阐述。
(2)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沙漠的概况,引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
(2)板书课题《向沙漠进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沙漠的地理特征。
(2)探讨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以及战沙漠的意义。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详细阐述沙漠的地理特征及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沙漠环境的感知。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向沙漠进军》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

向沙漠进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前景
文比较陌生
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以“固定沙丘”——对付“阵
胜利。
这就能使读者如何改造沙漠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结
科知为什么
并吞,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
附:
一、课前检测题:
注意字音竺、桢、沛、榆、逞、涸、噶、馏
二.课堂检测题: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2)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
()
(3)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
(4)无论是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资源。
()
三、作业设置:
必做:1 课后完成理解·分析一。
选做:2 试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19_向沙漠进军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及有关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3、理解本文主题,增强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层层深入地说明事物;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说明语言的严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1、图片展示,学生感受沙漠情境。
2、“向沙漠进军”的含义。
3、简介:搜集资料认识竺可桢。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二、活动一:感知内容,初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解决下列生字新词:字词:肆虐()抵yù()逞()强干涸()俨()然 j í()水肆虐:充沛:逞强施威:俨然:4.本文是什么文体?和以前学过的文体有什么不同?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标志。
•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就是事理。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2)、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5.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品读课文、展示交流1.根据下列提示概括全文内容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文,全文围绕------------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解释-------向沙漠进军,再着重-----向沙漠进军,从地狱、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
2.说明文有时为了更清楚明白地说明一个问题,往往在每个自然段中都有一个主旨句叫做这个段落的中心句。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19向沙漠进军》word教案 (1)

向沙漠进军—
本段对人们
改造自然的必要前提。
附:
一、课前检测题:
选词填空
(1)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而发生事故。
(A、侵入B、侵袭C、侵占)
(2)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时,是大风雨的()。
(A、预兆B、先兆C、征兆)
(3)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
(A、限制B、限度C、局限)
二、课堂检测题: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
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 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 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三、作业设置:
必做:同步基础知识部分。
选做:同步拓展阅读部分。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对沙漠危害的描述,提出治理沙漠的方法及重要性的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治理沙漠的方法及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课文《向沙漠进军》2.投影仪、PPT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沙漠的分布情况及我国沙漠化现状。
2.学生分享对沙漠的了解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以“向沙漠进军”为题?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对比、举例、设问等。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向沙漠进军》,你们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部分让你感受到了沙漠的危害?三、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治理沙漠方法,如植树造林、修建防沙林带等。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治理沙漠方法。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份治理沙漠的方案。
2.各组汇报方案,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方案。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治理沙漠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强调治理沙漠的重要性?三、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环保意识,如珍惜水资源、保护植被等。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环保。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治理沙漠的短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治理沙漠的方法和重要性,你们有什么感悟?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治理沙漠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环保的公益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订正生词:
充沛(pèi)乾隆(qián)(lóng)肆虐(sì)(nǖè)埋葬(zàng)
丘墟(xū)覆盖(fù)抵御(yù)磴口(dèng)葱茏(cōng)(lóng)
汲水(jí)竺可桢(zhú)
4、解题:
课文题目是一个口号式的标题,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鲜明地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看到题目,读者就会思考: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设计意图:理解第一部分的说明内容,理解作用。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理解人类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前景。
四、读深——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向沙漠进军)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设计意图: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设计意图:把握说明顺序。
3.这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三、读懂——局部研读。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19向沙漠进军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依据学情指导学生从原文中提取信息,理解信息,感悟信息。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把握沙漠向人类进军的方式,理解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治理方法。
学生情况:对于事理说明文,学生接触的不多,特别是山区学生,阅读面窄,基础相对较差。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从人类征服沙漠的角度解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普文章,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本文的授课安排两课时,呈现的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美好前景是什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读,指导学生概括说明内容,厘清说明思路,进而把我说明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提取信息,理解信息,感悟信息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有些偏多,学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阅读才能完成,可以压缩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深。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通过抓中心句指导学生概括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研读第一部分理解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沙漠进攻人类的方法和人类治理沙漠的方法。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文字描述)
一、教师导入。
1、人类要生存,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沙漠蔓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无情地吞噬土他,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据统计,全世界有六十三个国家受沙漠之害,总面积达二千万km2,而且还在继续蔓延扩大。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明确授课内容,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通——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
②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景”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部分,指出划分的起止。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通过生抓中心句理解每段的说明内容,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引领等方式,理解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前景,树立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设计意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作用。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