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观念。
1.2 教学内容引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
解释这一观念的意义和背景。
1.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阐述这一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二章:理解忧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忧患。
引导学生思考忧患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解释忧患的含义和种类。
举例说明忧患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来阐述忧患的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三章:面对忧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忧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忧患带来的困难。
3.2 教学内容介绍面对忧患的策略和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克服忧患带来的困难。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来阐述面对忧患的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四章:享受安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安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忧患后享受安乐。
4.2 教学内容解释安乐的含义和种类。
举例说明如何在面对忧患后享受安乐。
4.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来阐述安乐的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五章:总结与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观念应用到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一观念。
5.3 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思考来引导学生总结观念。
分享个人经验和故事来启发学生应用观念。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理解课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体会其说理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全文至少诵读三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实故事三则,制作成资料卡片,(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准备一则故事进行复述交流。
4.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有关逆境与人的成长的格言和故事、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方法:突出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在辨析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步入人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适平整的大路,永远一帆风顺。
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条,其中就有99条是崎岖、泥泞、艰难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逆境,每个人将交出不同的答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向世界,去领略那些面对逆境奋勇搏斗的英雄的风采。
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
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七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科: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分)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课时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北师大版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看清上面的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率)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11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
(课本下面没有解释的,自主解决)3、试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一定参看下面的过程性提示,不能仅是看题。
)结合课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合作研讨(上面的第一步完成后,即开始下面的步骤。
)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展示讲解(谁讲解,谁就是我们大家眼中的焦点,希望你积极参与)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朗读展示(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文章的停顿)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巩固提升(完成后,一定要烂记于心,考试才可让自己放心。
)必做题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法家拂士()e.曾益()f.百里奚(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解释为。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12_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和体裁。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3段是本文的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三分钟演讲:2、观看视频《卧薪尝胆》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这是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卧薪尝胆”和《鹿和狼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3、出示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学习目标”4、谁来说说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教师补充:(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二、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尤其要注意不懂读的生字词,边听边画。
(将全班分为1、2和3、4两大组,请每小组的选一位同学上台来写,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看哪一组答得好。
)给生字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舜(shùn)发于畎亩之中(quǎn)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4、行拂(fú)乱其所为乱:违反、阻挠5、法家拂士(bì) :同“弼”, 辅佐,辅弼。
6、曾益其所不能(zēng) :增加7、百里奚(xī)三、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播放MP3),然后全班齐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K乱:使……颠倒错乱 L为:做
M所以:用这些办法 N动:使……惊动
O忍:使……坚忍 P曾:同“增”,增加
Q曾益:增加 R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空乏( )
G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2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故:所以 B任:责任,担子
C于:给 D是:这样的
E苦:使……痛苦 F心志:意志,感情
G劳:使……劳累 H饿:使……经受饥饿
【教案】北师大版语文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关键字】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量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
文言文教学,强调诵读。
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体会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附:部分板书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ǎn )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
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
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是:于是人也(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3、齐读课文。
四、精段阅读
(一)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请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三)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3、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五、归纳总结
1、本文的论证方法。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
2、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
五、布置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炼?
3、通过这些磨炼能带来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本文中心论点在结论部分,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一句。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与两方面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如果译为现代汉语,前一句的意思是。
9、第二段文字说的是()
A.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B.只有肯吃苦,就没有一个不成才的道理。
C、只有穷苦出身的人,才能成为人才的道理。
D.顺境也能造就人才。
10、划分本文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
11、选出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2、选出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几处/早莺/争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