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孙启平
近代医者仁心的故事

医者仁心清朝末年,国家衰败,民生凋敝。
江南小镇上的仁心医馆却在这个时候焕发出新的生机。
仁心医馆坐落在小镇中心,老馆主薛广济医术高超,尤其擅长针灸治疗。
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经常为贫苦的病人免除诊疗费用,深得当地人的敬爱。
薛广济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江远道跟随师父学习已有十年,性格沉稳,二徒弟许心乐天率真,好学不倦。
二人深受师父的影响,对医术充满热情,且都有志于继承师父的衣钵。
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晕倒在医馆门口,江远道和许心乐救助了这个少年。
他名叫阿贵,家住偏远的山村,因为家乡闹饥荒,一路流浪至此。
江远道和许心乐为阿贵治疗了病情,得知他的困境后,又帮助他联系到家人。
阿贵病愈后回到家乡,将仁心医馆的善良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不久后,一个达官贵人的孩子突发重病,需要一种珍贵的药材救命。
但这种药材非常稀有,价格昂贵。
正当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江远道毅然决定去深山采药。
他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药材,孩子的生命得以挽救。
然而,社会的动荡渐渐波及到了小镇。
一群地痞无赖为了利益,诬陷仁心医馆用药不正,强行关闭了医馆。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江远道没有气馁。
在许心乐和阿贵的帮助下,他们通过法律途径恢复了医馆的声誉。
在此期间,许心乐发现了师父的一本医书手稿,原来师父的医术源自一位古代名医。
他们决定按照手稿记载,继续研究针灸疗法。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为了将医术发扬光大,江远道和许心乐决定云游四海,将仁心医馆的善举传播得更远。
阿贵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同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旅途中,他们不仅治愈了无数的病人,还积极传播医学知识,帮助更多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医馆。
他们的善举感动了世人,被誉为“仁心三侠”。
最终,“仁心三侠”不仅将医术传承下去,更将“医者仁心”的价值观传递给了后人。
《医者仁心》观后感

《医者仁心》观后感《〈医者仁心〉观后感》最近看了《医者仁心》这部剧,感触颇深呐!剧里展现的医院场景,那真叫一个真实,仿佛把咱直接拉进了医院的日常。
医生护士们匆匆忙忙的脚步,患者和家属们焦急又期待的眼神,还有那一间间病房里发生的喜怒哀乐,都让我觉得特别接地气。
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被送进了医院,他的子女们围在病床前,满脸的担忧和无助。
主治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但看起来有些疲惫的中年大夫,他仔细地询问着老人的病情,一边安慰着家属的情绪。
“别太着急,咱们一起努力,总会有办法的。
”医生的这句话,虽然简单,却给慌乱中的家属们带来了一丝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医生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每天早上,他都会早早地来到病房,认真查看老人的各项指标,然后耐心地跟家属解释病情的变化。
有一次,老人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刚下了一台手术,连口水都没喝,就又冲进了病房,紧急组织抢救。
那一刻,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只有坚定和专注。
他指挥着护士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操作,自己则亲自上手,为老人进行关键的治疗。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抢救,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医生这才松了一口气,靠在墙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他的白大褂已经被汗水湿透了,但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总算是稳住了,接下来还得继续观察。
”他对家属说道。
在后续的治疗中,医生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老人的身体对某些药物反应不佳,治疗方案需要不断地调整。
每次调整方案,医生都会跟其他医生一起反复讨论,权衡利弊,确保每一个决定都是对老人最有利的。
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他们能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人尽快康复。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医生的不容易。
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期待和质疑,他们要耐心地解释和沟通;面对病情的变化和突发状况,他们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他们就像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时刻准备着为患者的生命而战。
(推荐)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
此可谓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简而言之,就是怀着宽容、宽恕,关心他人(不仅仅是患者)的一颗正义仁爱的心。
医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
平凡是因为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伟大因为它为人解除病痛,它救人于危难之中,它是挽救人生命的白衣天使。
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呱呱落地到生命垂危都离不开医院,都是医护人员在为我们救护和服务。
而当我们健健康康的时候,并不会注意到这么一群白衣天使,在为遭受病痛折磨的人解除痛苦而奔波忙碌着。
人,在生病的时候,身心在遭受疾病侵袭的时候,精神是非常脆弱的,无论过去是多么强大的人,此时也是一颗玻璃心。
而此时,医生一句专业朴实的话语,护士细致周到的服务,会让病人感觉无比的安心和温暖。
这就是医者仁心,以高尚的情操,行仁爱之术,为天下人解除痛苦,为苍生赢得生存的尊严。
说到医生,医患关系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医生和患者看着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并不对立的两个群体,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众多离奇的冲突和矛盾。
有“伤医案”,有医疗纠纷案,有医疗事故案等等。
可以说相关的消息,经常出现在网络和媒体的报道中。
现在的医生怎么了,现在的患者怎么了,怎么目标一致的关系,会搞得水火不容了呢!其实,就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问题。
医生方面,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医务公开,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理解,做到规范治疗流程,注意文明用语,建立健康和谐良性的医患关系,从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全方位为患者服务。
患者方面,要主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尊重医护人员的工作,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调整好个人的心态,以积极健康的状态去配合治疗,让家属安心。
患者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与医生加强沟通协调,让医生能够更专注治疗,让患者能够平复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营造的,医患之间有了相互信赖、理解、支持和配合,医院才能真正成为救死扶伤的和谐之地。
70 年,医者仁心

21风流一代·青春悦思专题秦文清是家里最让人敬重的长辈,他1950年从江苏医学院毕业,就来到浙大医学院任教。
那时候,国内的医学才刚刚起步,他为了快速提升国内的医学水平,整天都在研究各种病理。
埋头搞研究写论文,秦文清几乎每天睡眠都不到五个小时,最终开创了病理生理专业。
上世纪50年代末,秦文清被下放到椒江,一边劳动,一边无偿给村民看病。
秦文清有高超的医技,更有良好的医德,1960年回到杭州后,还有很多村民跑来找他。
当时从椒江到杭州得坐一夜的船,加上医疗资源有限,他为了省事,经常把病人接到家里。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病人得了骨髓结核,站不起来,在他家住了半年,却没花一分钱。
还有个女患者得了肿瘤,骨头烂掉,也在他家躺了几个月。
秦文清的妻子,也是医生,从事外科。
对于家里开“临时院区”,没有任何埋怨,除了照顾好一家人的衣食起居,还帮忙照顾病人。
她和病人的关系很好,无话不说,病人临走时硬要给钱表示心意,她就偷偷塞到病人衣服里还回去。
“家里陆陆续续一直有病人,有十多年的时间,到我出嫁了,才停下来,因为没人做饭了。
”秦文清的女儿秦修裴笑着说。
她从小就受家庭氛围的熏陶,立志长大成人后就做一名医生。
但是和父母走的路不同,1965年,20岁的秦修裴从上海华山医院学习归来,刚好赶上国家推行赤脚医生制度,便主动到萧山农村做赤脚医生。
她住茅草屋,下田插秧,遇到村民生病,经常不穿鞋就去,70年,医者仁心■文/本刊记者 邢多多背着药箱登门问诊,送药到手、看服到肚、不咽不走。
为了帮村民省钱,她与懂草药的乡亲一同上山采药,日晒雨淋,几个月就认识了几十种药,用来医治跌伤、腰痛,价廉效优,几百个村民,没人不认识这个有本事的姑娘。
也是在那个时候,秦修裴遇到了自己的爱人陈水泉,他是一名影像科医生。
那时候,夫妻俩半农半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是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
秦修裴看病的仪器,基本就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
医者仁心观后感(优秀15篇)

医者仁心观后感(优秀15篇)医者仁心观后感1从医虽然不是很长,缺一直努力坚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让自己在重复的、甚至是机械的工作中麻木,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人,是生命,万不可大意;保护患者同时也是保护自己,对患者负责同时也是在对自己负责。
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很敬业的,看了《医者仁心》,暗自汗颜,心还是不知不觉间变得有些冷硬了,不再那么柔软,失去了很多初入行时的热情、执着,快忘了什么是理想,还要不要追求?只道别人俗,却不觉自己庸。
剧中一句台词,让我颇震撼: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这句话让我心痛,真的心痛!“大家一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啊,保护病人,也是保护咱们自己”,这是我近年来重复的最多的话之一,尤其最后那句,有时还要特别强调一下。
今天一句“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让我不免心虚,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哪个医生愿意时时生活在防卫状态呢?什么时候起医患变成了对立方?甚至敌我?互相防范、互不信任,可又互相依存,关系变得那么纠结?扭曲的医患的关系是一把实实在在的双刃剑,伤害着双方!是什么造成的呢?今后医患该怎样相处呢?我坚信人与人间的友善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互相信赖、理解、支持的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是迟早的事,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相信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学医三年多了,可以说现在没有什么感觉,确切的说没有强烈持久的目标,一切都在慢慢的摸索中,不知道我们毕业后是什么样?刚才看完卫生部拍的一部片子《医者仁心》,他们说这部片子是在为医生平反,的.确,讲述了医生的点点滴滴,很实际,很苦很累,各种医疗纠纷,人情世故,很适合医学生看。
看过这么多部电视剧都是在看剧情,场景,没有认真去想过自己将来面临的是什么,只是一笑而过。
而看这部片子时我的眼镜却湿润了很多次,这是从来没有的,很切实际。
说不定我们以后就会这样,应该是说基本上就是我们以后的生活,还有面对病人,面对家属,面对各种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精湛的手术,冷静的心境是一个好医生必备的。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意思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意思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
它的意思是指医生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具备高超的医术和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真诚的关怀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者仁心强调医生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不论社会地位、贫富贵贱,都要给予他们平等的关注和尊重。
医生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病痛。
医生应该始终保持同情心和善良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重获健康和幸福。
大医精诚则强调医生要具备高超的医术和专业知识。
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医生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采取有效的医疗手段进行治疗。
医生还应该关注医学科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为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医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它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
只有拥有仁心和医术精湛的医生,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缓解病痛,恢复健康。
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对医生的期待和赞美,同时也是医生自身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2023年《医者仁心》观后感范文

2023年《医者仁心》观后感范文2023年《医者仁心》观后感范文1《医者仁心》电视连续剧最近在中央八套热播,虽然剧情有些牵强附会,但知道他们是在告诉社会,目前经营医院不容易,当医生更不容易。
这部电视剧是提醒人们要理解医院,要理解医生。
对目前社会动不动就大闹医院,就怨恨医生的做法是不赞成的,是持反对意见的。
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十全十美,那为什么就要求医护人员这样呢?何况好多病人的病情严重,有的是不治之症,全球都拿它没办法,医院和医生尽了全力,实在是救不过来,怎么能埋怨医护人员呢?要按有些病人或家属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每个病人都要治好,都要有个痊愈的结果,那作为全球有权的领导,有钱的大款,有枪的霸道,都应该是长命百岁,永不衰老,甚至还有回天之力,可以重新再来?一切事物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从《医者仁心》中可以看到,目前这个社会还是存在好多问题,人们重视了金钱,淡忘了道德;增加了怀疑,缺少了信任;好多事情都是金钱惹的祸,个别医生为了金钱,闷着良心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个别家属为了金钱,既然花钱没有把人救过来,那就想办法从医院把钱套出来,所以大闹医院,医院为了息事宁人,打发走人算啦,这样就形成了目前这样的一个局面。
为什么国外这样的事情就少呢?说到底还是个医疗体制问题。
好多国家的体制值得我们借鉴,人家是医院只管治病救人,与病人没有经济往来,病人看病去医院前给保险公司打招呼,最后是保险公司和医院结账。
在金钱上没有了往来,就少了绝大多数麻烦,最后即使在医治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病人家属还是去找他交钱的保险公司,这样才是纯净的、真正的医患关系。
《医者仁心》都是外行演员表演的,让我们内行看了会发现存在许多笑话,比如心脏外科医生去做阑尾手术,急诊科来个病人几个院长全去参与抢救,科室护士长进手术室搞巡回,有的剧情完全是在医院不会发生的事情,譬如心脏外科副主任拿不下心脏搭桥手术,医院及科室就不可能让他去做的,这么大个手术,术前要会议讨论及安排的,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2023年《医者仁心》观后感_1

2023年《医者仁心》观后感2023年《医者仁心》观后感1这些天一向是怀着很复杂的情绪看完《医者仁心》这部全景式反映医务人员职业生活的医疗剧,这部电视剧深刻反映了我国当前医患关联紧张的局面,剧中很多似曾相识的人物和场景深深感动着我,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这其中有心酸、委屈、愤懑,但更多的是感动和身为医务人员的那一份自豪和职责感。
他们心中的信仰、坚持,以及他们救死扶伤过程中的热情和对每一个求助者的善良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身为护士更是对刘敏护士长的死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同情。
刘敏作为院急诊科护士长,看似最普普通通的一员,她有着自己向往的事业,有相爱的老公,有聪明伶俐的女儿。
一切是那么的平凡而又那么的完美。
刚开始时以为她会是全剧中最普通最幸福的一个。
等看完全剧才被她的悲情境遇深深震撼。
就是这样简单幸福的一个人,与世无争,爱岗敬业,力争做个贤妻良母,却最终正因扭曲的医疗关联和自身的原因被残酷地扼杀,越是看似完美的开始越是让观众觉得问题的极端、现实的残酷。
刘敏护士长正因一个不是导致病人死亡原因的错误招致了病人家属的无理取闹和老公的不明白而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离婚后的刘敏把工作和女儿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全部。
为了坚持自己梦想的事业不惜委曲求全从急诊科调到心外CCU担任护士长。
本以为会风平浪静的她却没料到会遇到苏教授之死和女儿上舞蹈学校需要高额学费。
苏教授死得不明不白,让她内心失去了是非的界限,不再坚持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清高。
为了筹集女儿高昂学费而弄虚作假、冒领、,更成了把她推向死亡的最后那只黑手。
在被刘敏的不幸深深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言行。
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就应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以及在情操、举止等方面应有的品格素质,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
坚持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医德理论知识,持之以恒,追求慎独。
医疗卫生工作最简单直接的任务就是为病人服务,与疾病作斗争,保护和增进人们身体的健康,医德的好坏直接关联着患者的生命安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孙启平
工作地点:扶余市弓棚子镇拉林灌区卫生室
主治范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烧伤、烫伤等常见病
个人感言:“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农村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
孙启平大夫来自普通乡村家庭,十几年来的行医过程中,孙大夫把二十几个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贫困老人当成“爸妈”,给他们带去儿女般的贴心和温情。
孙大夫的医风是病人随叫随到,不管何时,无论多远。
几十年来他把这一医风继承下来.
75岁的刘大妈的儿子外出打工,家里就剩她和老伴。
两个老人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
为方便老人,孙大夫常常主动上门打针送药。
孤寡老人王大叔10多年前患上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卧床。
孙大夫不仅按时上门看病治疗,还像儿女一样精心照料他。
因没钱交医药费,王大叔有时便谎称身体没事,不肯就医。
当知道老人是因为没钱付医药费时,他便假装生气地说:“大爷,俺把你当亲人看,你咋把俺当外人?”
69岁的雷婆婆是个残疾人,身体不好,经常患感冒引起发烧,还产生了便结的并发症。
一发病老人就痛得难受。
2015年4月的一个晚上,老人的老毛病又犯了。
她试探性地给孙大夫打了个电话,想请她来看病。
孙大夫二话没说,马上骑摩托车出发,不到15分钟就赶到雷婆婆家。
孙启平大夫的手机号已经用了十多年,这部24小时开机的手机成了村民最信赖的健康热线。
时间长了,他一看电话尾号就知道是谁。
孙启平大夫扎根农村从医十几年,被周围村民誉为“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医者仁心——孙启平大夫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农村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