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花鸟绘画与景德镇元明瓷器绘画的关系
谈中国花鸟画与陶瓷绘画

何海林 吴少华(景德镇市青年美协 景德镇市 333000)The Chinese flower-and-bird painting and ceramic painting谈中国花鸟画与陶瓷绘画CERAMIC STUDIES JOURNAL89 一.中国花鸟画在历史中的地位中国花鸟画的历史悠久,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具着十分独特的地位。
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独特进程和直接的学术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花鸟画在再现、写实方面与西方绘画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情趣、人格寄托和独特的时空意识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
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铜器上,“花鸟”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
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
在工笔设色花鸟画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
以线描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兴起于同时。
花鸟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表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促进了艺术创作。
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技巧和语言不断更新,风格形式也走向多元化,人才辈出,阵容庞大。
二.陶瓷绘画的起源和发展我国陶瓷绘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彩陶文化”,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陶瓷绘画真正成为陶瓷装饰艺术的主流应是从元代开始。
从那时起,陶瓷绘画艺术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至今,并在悠悠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瓷绘文化。
陶瓷绘画艺术以其精美的画面、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在彩陶绘画中,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点、线、面的综合使用上,都显示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气概,并且证实了当时的中华文明已初露曙光。
发展至元、明时期,陶瓷绘画正式出现以主体的画面形式辅以边饰图案,或运用刻划、捏塑及色釉等其它装饰方法或表现形式。
浅谈国画花鸟和陶瓷花鸟绘画之间的联系

浅谈国画花鸟和陶瓷花鸟绘画之间的联系作者:石毅来源:《景德镇陶瓷》2015年第06期花鸟画,中国画的一种。
国画花鸟是一种以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画种,和山水、人物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成为我们国家艺术中的三大艺术瑰宝。
花鸟画充分反映我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认识,其技法多样,其可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
写意又有大写意和小写意,国画花鸟在颜色上又可以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所以工笔花鸟画更具有写实性和装饰性,而写意花鸟笔墨更加简练更加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性和个性。
而在陶瓷创作中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技法,使其作品具有灵气和动感,陶瓷创作中我们往往不会只运用一种技法,而是许多技法之融合,使其画面更加丰富自然,使其更加具有观赏性。
陶瓷创作和国画创作的本质不同就是材料的运用,国画是纸与水的有机结合,而陶瓷则是油与料的结合,在陶瓷创作中如果油性过多则会流,过干则不容易上色,所以料性是绘画创作中的第一步,只有料性过关才能创作出更好的陶瓷作品。
写生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谓写生就是深入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通过速写的形式对观察到的事物来进行细致的描绘,使其可以更好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可以更好地反映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写生让其创作的作品更加丰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写意就是通过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通过作者对笔墨的掌握,来表现不同事物形式,使其更加具有自己的创作思想。
写生无论是在中国画里面还是在陶瓷创作中我们都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具有灵动感和艺术感,因此花鸟画不是通过画而去画,而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更加精炼提取,使其作品更加具有创作灵魂。
我们在陶瓷绘画之前也要做好前期写生的准备,往往为了创作一幅好的作品深入到大自然写生,使其思想和创作达到有机结合,让我们的作品风格更加接近自然,使作品追求更加唯美意境。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与原济(石涛)、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并称清初画坛“四僧”。
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至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之间,一生深受儒释道多家影响,诗文晦涩奇奥,书法遒健秀润,绘画精妙,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画,生动奇特。
他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合一的传统运用的淋漓尽致,并且将大写意的文人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根据八大山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八大山人花鸟画分为初期的“塑形阶段”、中期的“象征阶段”和晚期的“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一、“塑形阶段”的花鸟画八大山人作为明宗室后裔在明亡以前一直居南昌王府,过着虽不奢华、却也安定的王孙生活。
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号传綮,号雪个、忍庵。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外出云游。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十五岁时又突发狂疾,并把僧袍撕裂焚烧,第二年还俗。
八大山人度过了三十三年的和尚生涯。
其间,可分为二十五年的寺院生活和八年的云游画僧两个阶段。
他的花鸟画在寺院生活和云游画僧两个时期受个人经历、思想影响,从造型、画法到立意、情感,都有所变化,呈现早期花鸟画塑形且追求简化的风格特征。
(一)寺院生活阶段《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花鸟画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受明代大家的水墨花鸟画传统影响较大,并有很多摹仿的痕迹。
比如“石榴”、“芭蕉”、“牡丹”等册页,用墨类似徐渭的简笔泼墨;“梅花”、“菊花”、“芋头”等画又与陈淳的折枝花卉相仿;“荷花”画法多采用周之冕的勾花点叶体,“松树”又有沈周的勾皴之风。
从整套画册来看,八大还处于花鸟画的探索阶段,在笔墨上尚欠功力,缺乏变化,用线力道不够,从“水仙”、“奇石”页的勾线和皴染,或断裂,或紊乱来看,显得力不从心;造型也不生动,缺乏质感和变化,结构虽简化,却未凸现形态特征,还属于写生的“塑形”阶段。
论八大山人花鸟画与清康熙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画艺术

论八大山人花鸟画与清康熙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画艺术摘要: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中国水墨写意派大师,一生的行踪均为江西中部及北部,可以说一直都生活在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画艺术氛围中。
八大山人在这些瓷绘中汲取艺术营养,正是这些丰富的营养滋育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关键词:八大山人清康熙民窑青花瓷珠明料煅烧法八大山人(1626-1705)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灌园老人、道郎等55个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中国水墨写意派大师,一生的行踪均为江西中部及北部,自二十三岁清兵占领南昌后,退避新建,落发为僧,后又辗转奉新、进贤、永丰、贵溪、南昌、临川等地,最后定居南昌。
可以说一直都生活在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画艺术氛围中。
清康熙(1662-1722)时期的经济。
文化空前发展,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瓷画艺术以大写意为主的画法,造就其艺术风格上散发着动的韵律、美的意境。
八大山人在这些民窑的写意青花瓷上找到了灵感,并发扬光大。
艺术的本原存在民间,真正的艺术大家,往往是溯源而上,从而寻找到最后的汪洋恣肆。
八大山人擅山水、花鸟、工书法篆刻,尤以笔简形赅的水墨写意花鸟画著称于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他的花鸟画的师承渊源,历来的理论界有主张其来源宋元花鸟画的,亦有说是承袭了明代各大家风格的,更有见地的理论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汉唐以来的诸多民间艺术。
这些都是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八大山人花鸟风格的形成过程,是向中国传统绘画学习后所流露的必然。
但我在这里把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所取养分的目光投向清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画艺术上来。
八大山人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鸟虫册》,其《涉事》一幅,只花一朵花瓣,总共不过七、八笔便成一幅画。
在八大山人画中,一条鱼、一只鸟、一只雏鸡、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以说少到不可再少的程度。
浅谈陶瓷山水、花鸟绘画创作特点

山水 画创作过程 中 ,始终离开 “ 墨”。一 幅好 的陶瓷 山水 画
作 品 无 不 在 用 笔 、 用 墨 、 用线 、 用 水 方 面 有 高 妙 之 处 ,在 画 面 上 显 现 出 浓淡 干 湿 变 化 , 即 “ 干 裂 秋 风 润 含 春 雨 ”。 笔 墨 是 为表 现 对 象服 务 的 ,要 自然 形 成 。
吴素华 ( 素华 瓷艺 景德镇市 3 3 3 0 0 0 )
陶瓷绘 画是 陶瓷装饰中 的一部分 ,它是将 中国画的艺术
形 式 在 不 同 造 型 的 陶 瓷胎 体 上 进 行 装 饰 ,主 要 方式 是 采 用 陶
的羊 毫笔 、油 料笔 、鸡狼羊 毫扁笔等等。而颜 色的浓淡变化 是通过运笔来达 到的。 可以说画笔是陶瓷创作 的灵魂 ,笔触 的变化重于 颜色的
和 审 美 观 ,注 重 “ 境 的营 造 ” 。 陶 瓷 绘 画 艺术 中 的 意 与 境 、 情 与景 具 有 一定 的 关 系。 他 们 是 心 与 物 的 关 系 。 2 . 笔 墨线 条 : 陶 瓷绘 画 的 灵魂 从 笔 墨 入 手 ,也 是 欣 赏 陶瓷 山 水 画 时 需 注 意 的。 在 陶 瓷
画。陶瓷 山水 画不讲 求描绘而是删繁就 简 ,对不需要 的旁枝
末节 ,大 胆 简 化 , 留 有 空 白 ,更 富有 想 象 力 。 陶 瓷 山水 画 ,
但在 陶瓷山水画的创作 中切 忌追 求笔墨 ,而放松对 自然 对 象的表现 。在 陶瓷 山水 画中 ,画笔的种 类繁 多 ,釉下 的就 有 分水笔、 写画笔、调料笔 、画笔、 中羊 毫等 。釉上彩 的笔 就 更多 ,如 画粉 彩的有 画笔 、彩笔、洗笔 、填 笔等。新彩用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摘要: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最擅长的花鸟画,常选择水墨形式,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笔下寥寥几划,甚至奇特浮夸,但仔细一看,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形象生动。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特进行以下论述,供给参考。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八大山人擅长水墨书画,尤其是擅长描绘花鸟,常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寥寥几笔,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或振翅欲飞,或歪头眦目,奇特浮夸却又形象生动。
作为中国绘画史一大名人,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八大山人的生平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对其花鸟绘画在构图、意境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及轮廓特点进行赏析论述,供给分析参考。
1八大山人生平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朱雪个、朱统鉴,生于公元1626年,即明末清初年间,是明朝王侯子孙,自幼接触绘画较多,受其父辈的文化熏陶。
相传,八大山人8岁作诗,11岁绘山画水,少年时期就能将小楷体写的工整流畅。
公元1644年,明朝的衰亡同时也预示着八大山人家族的衰败灭亡,时年23岁的他不满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气之下剃发出家,成了奉新县耕香庵的一名僧人。
浅谈中国花鸟画与陶瓷新彩花鸟画的关系

剪 纸 等 画 种 的 表 现 手 法 , 再 加 上 色 彩 丰 富 ,因 此 深 受 人 们 喜 代 陶 瓷 新 彩 花 鸟 画 的 题 材 广 泛 , 如 荷 、 牡 丹 、 月 季 、 紫 藤 、 爱 ,尤其 是陶瓷 新彩 中的花 鸟作 品,画面 工细 ,色彩 逼真 ,
构 图 讲 究 , 立 意 隽 永 , 因 此 深 受 人 们 推 崇 而 经 久 不 衰 等 自然 界 中各 种 美 妙 的 花 卉 。 笔 者 在 这 里 略 谈 新 彩 《牡 丹 》 在 陶 瓷 白 胎 上 的 绘 画 技 巧 。牡 丹 花 朵 的 质 地 , 比 之 其 叶 子 枝 干 要 娇 柔 细 软 , 嫩 薄 滋 润 , 所 以 在 表 现 的 时 候 , 用 笔 要 圆 润 流 畅 , 勾 线 应 细 致 , 一 丝 不 苟 , 墨 色 也 要 淡 些 。 花 蕊 也 以 线 勾 更 能 统 一 协 调 , 表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彩 绘 画 种 , 给 艺 术 陶 瓷 的 创 新 带 来 新 的 生 机 分 不开 的。十 八世纪 中叶 ,随着 西方 陶瓷色 化学 的高度 发展 ,
践 中 逐 渐 形 成 了 独 特 的 风 格 。如 : 珠 山 八 友 中 的 汪 野 亭 、 毕 伯 涛 、 马 颂 良 等 ,现 在 涌 现 的 瓷 坛 中 的 老 花 鸟 画 师 中 , 如 :
新彩装饰的陶瓷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景观彩绘技法多样艺术表现力极强可广泛地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再加上色彩丰富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陶瓷新彩中的花鸟作甜画面工细色彩逼真构图讲究立意隽永因此深受人们推崇而经久不衰不断发展
《 缸 蹦免》2 8 第l 卷第3 ( 蒜 0 年 0 8 期 总第11 2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花鸟绘画与景德镇元明瓷器绘画的关系
作者:黄思源
来源:《艺海》2009年第02期
在中国绘画史上,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僧,他擅长山、水、花鸟、工书法篆刻,尤以笔简形赅的水墨写意花鸟著称于世,代表了明清之际中国画的最高成就,并在后世三百年中到了倍受推崇的地位。
过去学八大山人者众,论八大山人者多,学习者都有不同出发点,研究家也有不同视角,对他的认识已经相当全面与深入。
究其水墨写意花鸟的师承渊源,其翎毛虫兽来源于宋代的赵佶、吕纪、唐寅、林良、李展、卢朝阳等人的风格;花卉、蔬果,明显地继承了明代沈周、陈淳、周之冕、徐渭的水墨花鸟绘画的传统构图和笔墨。
此外,本人经细心考察,发现八大山人花鸟画中与元明两代的民间青花瓷器绘画有很深的渊源,某种意义上看,两者具有水到渠成的传承关系及由此而发展创新花鸟绘画的众多表意元素。
瓷器上的任何绘画都是作为一种点缀和附加的工艺而存在,从制作成本上来说,民窑为节省成本,将纹饰形成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与以少少胜多多的中国画原理巧合。
基于流传至今的元明瓷器与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相对比,这时便会发现八大山人花鸟画独具个性的造型,章法、笔墨、手法及风貌学习传承了元代的青花花鸟鱼草和明代的花鸟瓷器绘画。
元代景德镇官督民办窑口所烧制的青花瓷器中的各类瓷绘,都是取材于民间那些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和走兽等动物,有写实者,以其逼真的形象,考究的姿势、体态,甚至每一枝羽毛、每一片鳞片,都无不精雕细刻,展现其丰富的画面。
缠枝花纹的牡丹、芭蕉、菊花、云纹、水纹、以其流畅的线条和钴料独有的纯青,将整个器皿充填得饱满而丰富。
有写意者,三两笔简约,打破沉闷构图,在经意不经意之间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其中动物的造型方式,呈现的亦是方、菱形的口、眼、特有的惊恐和翻着白眼向天张望的形象。
荷叶水草,又莫不以圆形的随意点染,穿插于瓷器特有的方圆造型之间,与器皿、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其表现手法,多在继承宋代隐青瓷器刻花、竹、刀剔花的简练基础上,以钴料为其主要原料,在传统的二方连续图纹式样内,以大写意的点缀风格和介于具象与描象的写实、写意风格,来展现这一特定时期的瓷器绘画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写意还是写实,每一件器皿所绘之物,都充满着神奇的冲击力,每种动物的脸部表情,都在通过情绪化的嘴、眼、颌来塑造着静止在瓷器上的每一件图纹样式。
器
皿上所绘的每一件东西,都赋予浓烈的情绪化表现。
这种瓷器绘画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在此以前的所有主流绘画里面是难以见到的。
明代民窑瓷器绘画在继承元代瓷器绘画一些特征的同时在立意上偏重趣味。
这也是明代民窑画工绘器多出己意的原因。
在明代民窑画工笔下,我们常能看到不受人意干扰、制约、左右的自由创作。
《明嘉靖芦雁纹残碗心》(图一),一只芦苇、一只失群后赶来的归雁中途歇息平湖,既装点了寒塘景象,又让人品位着飞逝、寂寥、荒凉。
《明天启青花珍禽纹碗心》(图二),几根流畅的线条,几大块层次丰富的钴料就描述出了珍禽的天然野逸。
章法上让人体验到人生际遇和对生活与自然的细心体察,可见明代民窑画师掌握了中国画里写神不写形的创作方法。
从润泽、光滑的铀下青花色浓淡变化来看,其匠师也具有熟练的中国画笔墨技巧。
八大山人绘画的花鸟画中,却让我们见到了这一可类比的风格。
八大山人绘画中的花鸟鱼虫,不管是在章法上,还是在造型、意境的取势上,都具有着与元明瓷器花鸟画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中吸取的表现手法使我们看到了与其前后演变发展关系,甚至可看到其中所包含的绘画精神气质。
从八大山人绘画的笔墨来看,其花鸟绘画,在笔墨上借鉴了元明瓷器画青花的表现形式,技法上除施以典型的瓷器“勾花墨叶”法,以线立形和以墨皴擦点染物之凹凸结构之外,多以放笔用墨,侧锋外露的形态写照对象,在笔墨的把握中,与千度高温之下烧制出来的钴料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我们以其《河上花图卷》的笔墨特征与元明青花瓷青花色块相比较分析,就不难看出,不管是其笔下的墨色还是瓷器上的青花色在整体表现出的风格面貌上有着相同的特征,更具有相似和类比性的是,八大山人熟练把握宣纸性能的渲染效果,使作品像上了铀的瓷器一样,画面具有浓重感和透润感。
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在造型上特别突出。
从现存的《书画册》和《鱼鸭图卷》作品中的游鱼、鸟的造型来看,鸟的身体大多呈现着胸背前蹲而后拱的方形造型,游鱼呈现给观众的感觉就如同在观赏玻璃缸里的鱼一样,显得十分的怪异。
将其特征与元明瓷器绘画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瓷器的绘画和八大山人花鸟画动物的造型形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即在瓷器的绘画中,由于主体绘画多在瓷器的凸腹部,从平面看去,原本并无前蹲后拱的形象在收颈后,凸腹器皿作用下,视觉效果变成了前蹲后拱了。
另外,八大山人作为大明王孙所承受的国破、家散、妻亡、子夭的巨大情感痛苦,只能选择冷峻、痛苦和具有冲击力的造型风格来遣散心中的国仇家恨。
元明瓷绘禽鸟大多是缩头单腿独立的小鸟,眼睛往往具有大而呈菱形或方形,保持瞪目而怒或白眼向青天的状态,正好与八大山人想表达的个人思想情感不谋而合。
章法是八大山人处理画面最为精彩的部分,他的花鸟章法最有个性,承接了瓷器绘画单一的物象和中心构图。
这种独特的空间结构,已经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与读者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鸣。
一般的我们用“简”“险”来概括他的章法特点。
如在元明民窑画工笔下的雄鹰,屹立巨礁,途险境恶,翅折翼伤,画工参以己意,以败羽、狂澜、乱云、巨礁等渲染出一种英雄末路
气氛,于是便具备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八大山人折取其中的“险”境,另造新“险”,从而使他的绘画自然内蓄,险峻高寒,造就奇境。
由此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绘画在章法上就已具有了元明瓷器民间绘画造“险”这一特征。
将民间瓷器绘画的风格引入文人画,并以此作为自己风格和审美情趣的八大山人,除了与元明瓷器所具有的传承关系外,景德镇元明瓷器中奇特风格也正是八大山人内心情感作品风格样式和精神状态的需求。
八大山人正是从景德镇元明瓷器绘画中,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艺术表现手段,从而使其绘画达到了宣泄自己情感和填补心理需求的目的。
使作品既具有思念君国的成份,又有了追求癫狂的“鬼气”成份。
他不仅开创了有史以来的花鸟画拟人的先河,更是将这一创造推向了巅峰。
这一巅峰的创造,三百年过去,至今也没有人超过。
责任编辑:蒋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