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的现状与未来

合集下载

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素有“陶都”之美誉。

作为中国最早的制瓷基地之一,景德镇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明代。

下面将从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史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详述。

明代是景德镇陶瓷业的起源时期。

明朝时,景德镇开始兴起制陶瓷的工坊,被明成祖朱棣封为龙图阁,成为专门为皇宫烧制官窑瓷器的基地。

明代制作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主,技艺精湛,造型独特,成为当时宫廷和贵族的喜爱。

清代是景德镇陶瓷业的鼎盛时期。

清朝时,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远销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区,成为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上的代表。

在乾隆皇帝的推动下,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如粉彩瓷、釉上彩瓷等开始兴起,并成为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流行。

现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景德镇陶瓷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

特别是近几年来,仿古瓷和工艺品市场的兴起,使得传统的景德镇瓷器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同时,成本的上升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也给景德镇陶瓷业带来了压力。

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景德镇陶瓷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

以下是景德镇陶瓷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方向:1.保护传统工艺:景德镇陶瓷业应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研发出更具创新性和时尚感的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2.技术创新:景德镇陶瓷业应加大对科技的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应用3D打印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产品的创新性。

3.品牌建设:景德镇陶瓷业需要加强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借助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开拓国内外市场。

4.文化传播:景德镇陶瓷业可以通过举办陶瓷文化活动、开设陶瓷艺术培训学校等方式,传播陶瓷文化,增强公众对陶瓷的认知和兴趣。

5.创意设计:景德镇陶瓷业应鼓励创意设计,推出更多具有独特性和艺术性的产品。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退趋势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退趋势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退趋势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退趋势引言: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之都,拥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景德镇陶瓷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品牌竞争等方面探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退趋势,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市场需求不断萎缩1. 主要消费群体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

传统的陶瓷产品更多地被一些新兴的生活方式和产品所取代,如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

2. 消费环境的变化:陶瓷产品的消费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多功能、高科技、个性化的产品,而传统的景德镇陶瓷产品很难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电商的兴起也给传统的陶瓷店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消费者更喜欢在网上购买产品,而不愿意花时间去实体店购买。

3. 外来品牌的竞争: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国外品牌的涌入,景德镇陶瓷面临着来自海外品牌的竞争压力。

这些品牌具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使得景德镇陶瓷更加难以获得市场份额。

二、技术创新的滞后1. 传统技艺的保守性:景德镇陶瓷产业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为主,但由于传统技艺的保守性,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现代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这对传统的手工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缺乏技术研发投入: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技术创新的滞后。

与其他行业相比,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更多的投入,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3. 人才流失的问题:由于景德镇陶瓷产业长期以来的衰退趋势,很多优秀的陶艺师和工匠选择离开景德镇,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景德镇陶瓷产业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品牌竞争力的不足1. 品牌形象的单一:景德镇陶瓷产业长期以来一直以“白瓷”为主要的产品形象。

关于景德镇陶瓷在现当代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关于景德镇陶瓷在现当代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今日参观了陶院师生的一系列作品,让我感触颇深。

期间,我既领悟到了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深刻体会到了陶院师生对陶艺文化的热爱之情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

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

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

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

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

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

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让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

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

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这里瓷器的美好。

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

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现状与启示作者:卢绪玲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7期摘要:景德镇因瓷而名,又因瓷而衰。

千年文化铸就的世界品牌,近几年,却因市场意识的淡薄,创新意识的不足,产品意识的下降,品牌意识的折损等一系列的原因,一度陷入了发展瓶颈。

本文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景德镇衰落的原因,试图从中获得行业振兴的启示。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品牌;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69-02一、景德镇陶瓷现状分析(一)品牌力下降1.品牌的美誉度降低。

景德镇是中国千年文明铸就的国际品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无形资产。

千百年来,景德镇瓷器以其“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的质地和声誉延续着光荣与辉煌。

如今,景德镇瓷器却走进了发展瓶颈期,出现了严重的假冒伪劣事件。

2.品牌的联想力减弱。

与中国的丝绸、茶叶一样,瓷器曾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景德镇瓷窑里烧制出来的瓷器是附载了中国传统工艺和审美文化的文化载体。

近年来,由于缺乏创新精神,景德镇的品牌已经出现老化的趋势。

(二)营销力不够在发展陶瓷产业方面,景德镇拥有很大的优势,仅在1620年至1657年之间,就有约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

但如今,景德镇陶瓷年出口额约2000多万美元,还比不上国内其它产瓷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

关于景德镇的衰落,一位景德镇的作坊老板认为是因为缺乏现代营销观念,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和策划人员。

(三)创新力滞后纵观景德镇陶瓷从产品本身到营销的各个环节,就会发现造成景德镇目前尴尬境地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缺乏持续的创新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或者产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缺少了这种推力,产品就没有办法在市场长久地发展。

景德镇陶瓷虽是千年的品牌,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能够突破原有的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因而导致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下降,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二、衰落原因分析(一)品牌意识缺失、仿冒盛行景德镇瓷器遭仿冒严重。

对景德镇国家用瓷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景德镇国家用瓷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42018.3期一、辉煌的“国家用瓷”历史唐宋以来,封建王朝中的宫廷用瓷、答贡和遣派使节出国赠送的礼品用瓷等,皆由朝廷钦命景德镇特制。

到了元代,不仅命制上述用瓷,还命景德镇生产枢府釉瓷,专供枢密院使用。

明清时期,设御器(窑)厂,凡朝廷所需用瓷则统由御窑专门烧造。

爱新觉罗载淳大婚的224件套婚典瓷,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寿典瓷皆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

民国时期,政府需要高档瓷器如纪念瓷、宴会瓷和国礼瓷,亦命景德镇组织制造。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同志提议研制“建国瓷”。

1959年制作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用瓷,并由此设立国家用瓷办公室,为中央及国家机关、各部委和驻外使馆和全国各大城市涉外宾馆、饭店提供用瓷。

譬如大家熟悉的“国徽瓷”、“7501主席用瓷”。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1978年访问新加坡,1979年访问美国,都是用建国瓷厂生产的颜色釉花瓶作为国礼。

进入新世纪,“红叶”牌陶瓷餐具入选2001年中国上海A P E C 会议专用瓷;《古典园林》等系列餐具被指定为中南海专用瓷和人民大会堂“国宴用瓷”; 2009年60周年庆典用瓷也是用“红叶牌”餐具。

二、景德镇国家用瓷的现状近年来,伴随着大国崛起的步伐,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在我国主办:2014年北京A P E C 会议,2016年杭州G 20峰会,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及厦门金砖国家会议。

但主宴会用瓷已不见景德镇陶瓷身影。

尽管有不少景德镇名人名作在领导人活动场所陈设展示,但与主宴会用瓷是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瓷器的顶级品对景德镇国家用瓷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刘 萍摘要:景德镇是“国礼尚瓷”的首选地,承制了许多国家用瓷,其中包括国宴用瓷、国礼瓷、陈设瓷,突显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本文将回顾景德镇辉煌灿烂的国家用瓷历史,分析国家用瓷现状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景德镇 国家用瓷 发 展DUI JING DE ZHEN GUO JIA YONG CI XIAN ZHUANG YU FAZHAN DE JI DIAN SI KAO质和行业的标杆相比,景德镇陶瓷缺失了在这一系列重要会议中的展示机会,意味着“景瓷”不再是“国瓷”的代表,千年官窑之名将失去光环。

[景德镇陶瓷调查报告]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调查报告]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调查报告]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调查报告篇一(一)从陶瓷产品研发设计角度来看对于传统制造业如陶瓷行业,设计是企业远离模仿,形成差异,走向创造,创立品牌的重要途径,设计可以创造市场。

国外相关资料显示,工业设计对产品成功贡献率达到60%左右。

从走访调查研究来看,景德镇的大型企业,如唐龙等,都注重产品的自主研发和设计,都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来完成新产品的设计,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4%左右,但是占景德镇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和精力的限制,研发设计投入费用很少,设计人员甚少,所以产品缺乏自主创新,仅靠模仿而来的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非常之低。

(二)从原材料和生产加工角度来看陶瓷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原料车间、成型车间,施釉车间,烧成车间,检包车间的各个生产工序,所以生产陶瓷产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已经逐步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及陶瓷机械设备供应一体化的大好趋势,景德镇几大陶瓷机械设备生产厂家都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提供机械设备;陶瓷生产用原材料特别是优质矿物质原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景德镇陶瓷生产原料也有供不应求的现象,有些甚至要从其他地区采购原材料,加之近年来,运输成本不断攀升,无形之中也增加了生产成本;景德镇陶瓷企业已基本告别煤烟,使用压缩天然气、煤气等替代原燃料,减少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给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景德镇陶瓷产品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

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景德镇陶瓷出口占总产量的80%以上,几家较大规模企业的出口量也都达到65%或更多,日用瓷出口占总量的75%以上;根据09年1-6月份景德镇进出口贸易情况通报公布的结果表明,各类陶瓷产品出口17585万美元,同比增长18.6%。

从以上数据表明,景德镇陶瓷与出口的依存程度是很大的。

景德镇陶瓷在外销的营销策略上,通过一些大型的会展来扩大本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甚至是完成订单交易。

景德镇陶瓷发展存在的瓶颈

景德镇陶瓷发展存在的瓶颈

景德镇陶瓷发展存在的瓶颈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的发源地和世界陶瓷之都,拥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景德镇陶瓷业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首先,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产品创新和设计方面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

过去长期以来,景德镇陶瓷的主要产品以青花瓷、白瓷等传统陶瓷为主,产品款式和风格相对单一,缺乏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于陶瓷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希望购买更具有时尚感和创新性的陶瓷产品。

因此,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积极引进设计创意人才,推动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仅仅依靠传统渠道和方式进行销售已经不够。

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和行业的研究,提高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和销售网络,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虽然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传统和丰富的技艺,但在现代陶瓷制造工艺和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比如,景德镇陶瓷企业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环保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因此,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和引进,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此外,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传承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由于陶瓷制造技艺的复杂性和传统性,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陶瓷制造工作,导致技艺传承受阻。

同时,现代陶瓷制造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相对匮乏。

因此,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生产工艺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出口现状及前景分析

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出口现状及前景分析

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出口现状及前景分析江西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之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陶瓷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们来分析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出口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和市场调研,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出口量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增长的趋势。

目前,景德镇的陶瓷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地,其中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是景德镇陶瓷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其次,我们来分析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出口前景。

从整体趋势来看,全球对陶瓷类产品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高端陶瓷产品。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艺术感的追求,对陶瓷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和传统工艺,具备生产高品质陶瓷产品的优势。

因此,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然而,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面临出口挑战时也需要应对一些问题。

首先,景德镇陶瓷产品的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包括国内其他陶瓷生产地和国外制造商。

这些竞争对手在产品质量、设计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与景德镇产业形成竞争。

其次,景德镇陶瓷产品的价格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

由于成本的上升和汇率的变动,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可能受到一定的制约。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出口发展,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景德镇的陶瓷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创新设计和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陶瓷企业应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此外,景德镇的陶瓷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陶瓷展览和交流活动,拓展国际市场和寻找合作伙伴。

最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还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和设计师的合作,推动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瓷器的现状与未来
对景德镇的印象大凡是源于中学的课本,书中对景德镇名瓷的描述却也栩栩如生,“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坐在飞往景德镇的飞机上,脑海中出现的也是诸如“景泰蓝”一类的瓷器名词。

而在景德镇徜徉数月,得以一窥瓷都全貌,与想象中的景象却是差之大矣。

转身:过往烟云的浮华
长久以来,景德镇都是中国瓷器市场的领跑者,景德镇的历史,远溯至明清时代的就不必多说了,就在数十年前,景德镇的市场还是一片繁荣景象,这种繁荣的典型表现就是本地著名的“十大市场”,每个“市场”都有几千上万人的规模,数十万人的市场,带动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

而当所谓“国退民进”的浪潮来到这座名都之时,所有的市场几乎就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个人承包,于是厂里的人们“卷走”一部分“细软珠宝”,各自散了,市场的消亡也许是历史的原因,也许还有政府的一些行为,个中原因也难以细表。

而实际上,这种转身在十几年前已经开始了。

当时的潮州和淄博等地,在其瓷器行业发展之初,就纷纷来到景德镇淘金,他们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询问“您这碗是怎么做出来的”;在打探技艺的同时他们更多的是用高薪来挖取人才,就这样,随着一些技术人才,其实很多是技术工人的远走他乡,使得这些“他乡”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现状:城头变幻大王旗
说起景德镇的现状也许只能用“尴尬”这个词来形容,这种尴尬和“瓷都”这个称号有关。

近些年来,不但有传统的福建德化、山东淄博等瓷器重镇与景德镇重新争夺“瓷都”的称号,而随着唐山和潮州的瓷器行业的发展,他们也在“中国瓷都”的评选中从景德镇手中夺走了这面旗帜。

如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广东省潮州市“中国瓷都”荣誉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福建德化“中国瓷都”称号。

甚至还有一些专业化的“瓷都”,如“北方瓷都”唐山、“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禹州市神垕镇、“中国青瓷之都”浙江龙泉等等。

上网搜索“景德镇”,偶然看到有段“瓷都”之争的帖子,也反应了景德镇一定程度的没落,网友对话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甲:中国瓷都现在是A市已经是事实,希望景德镇人能够有勇气承认……
乙: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景德镇是景德镇,是世界的瓷都~! A市只是现代中国的瓷都……中国的瓷文化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景德镇被誉为瓷都自然有他的道理,他特有的高岭土以及其精湛的制瓷技艺是我们后人所感叹的……
而在这场争斗中,景德镇也许只能拿历史说事,却又毫无办法。

底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其实不能说如今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不发达,虽然景德镇市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多少来自陶瓷行业。

明着看来,现在景德镇没有什么大的陶瓷公司,稍有点名气的大概只是四五家稍上规模的公司。

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是这种情况,接到一个或几个大单了,于是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因为找工人还是比较好找的,但是一旦接不到单子,厂子也就散了,当地人对这种情况也是习以为常了。

来到高新区,司机指着一家名为“环球”的企业告诉我,这家公司也是刚倒闭。

但是就实际的了解,景德镇做陶瓷的很多,规模还都不小。

当初的基础在,十大市场散
了之后,虽有部分人去了潮州、去了淄博、去了唐山等等,但大部分人还是在本地继续从事自己的老本行。

当初的那些老板们、工艺家们也都在,在景德镇,享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就有几十位(在去景德镇的飞机上,我看到杂志上就介绍了2-3位大师的获奖作品,限量出售300件),他们各自为阵,散布在景德镇的各个区域、演变形成了无数个分散的陶瓷行业经营者。

很多自营者是相当有钱的,我也在朋友的带领下,亲眼见到破旧的停车场中,整个一圈都是劳斯莱斯级的名车好车,都是陶瓷生意人的。

绝大多数的陶瓷经营者都是“地下做战”,所以在本地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年底的时候,你在电视上会看到当地税务系统在屏幕上方打出的字幕,“请本地年收入在...万以上的个人及时到税务局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及时缴纳者将承担……”
未来:我的未来不是梦?
如上所述,我们需要承认景德镇的陶瓷还有着深厚的底蕴,还是有不少慕名者趋之若鹜(据称,全国各大军区总政后勤海陆空牌号的车在本地都能看到)。

虽然在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改制和技术的流失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正如前文所说,景德镇具有良好的历史沉淀,对于现在的这个武林中虽不乏高手,但缺少一位武林盟主,将这些,或者部分有用的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运作,将这种沉淀凝聚起来、挥洒出去、构建资源优势、创造品牌价值!
景德镇的相关人员也许正在想办法将景德镇的牌子给做起来,每年,在景德镇市陶瓷博物馆内都会举办一届陶瓷博览会;而最近,景德镇也正在召集人马参加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景德镇市,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景德镇的陶瓷;十大市场没落之后还留下了一部分闲置的技术和产品资源,景德镇市陶瓷局成立了一家陶瓷公司在解决这十大市场的遗留问题;当地的一些大商人也很有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大景德镇陶瓷的牌子……
但是这种资源整合一直以来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度,国内的瓷器市场是各自为阵,还有国内的茶叶市场也是如此,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舵市场化,许多人进行了尝试,但从市场化程度的指标来说确实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茶叶品牌是“立顿快餐茶”,国内瓷器市场上至今也还没有什么知名品牌……不知道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特性决定了这种割据局势,抑或其他原因?
若干年前,景德镇有一个地方叫昌南,因为这里的瓷器,外国人就用“china”称呼我们这个盛产瓷器的国家。

而在数个世纪之后今天,大多数人早已不知晓昌南这个由来,而等若干年后,不知“景德镇”对于国人来说又会是什么样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