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 瓷器

合集下载

福建的历史文物鉴赏

福建的历史文物鉴赏

福建历史文物鉴赏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的历史文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下面将对福建的陶瓷器、玉器、铜器、漆器、书法、绘画和甲骨文等历史文物进行鉴赏。

一、陶瓷器福建的陶瓷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福建的陶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如福州南宋时期的建窑茶盏,釉色黑亮如漆,器形精巧,是典型的建盏代表。

二、玉器福建的玉器以和田玉为主,多用于制作礼器和饰品。

福建的玉器工艺精湛,造型别致。

如福州南宋时期的白玉龙形佩,质地温润,线条流畅,是福建玉器的代表之一。

三、铜器福建的铜器以商周青铜器为主,多为礼器和兵器。

福建的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纹饰精美。

如福建出土的商代青铜鼎,器形庄重,纹饰繁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漆器福建的漆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福建的漆器以天然漆为原料,色彩鲜艳,工艺精湛。

如福州清代时期的朱红漆碗,色彩艳丽,纹饰精美,是福建漆器的代表之一。

五、书法福建的书法历史悠久,传承有序。

福建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独特。

如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行草书作品《赤壁赋》,笔力雄健,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绘画福建的绘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福建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笔墨苍劲,色彩丰富。

如清代画家郑燮的山水画作品《深山古寺图》,构图精巧,笔墨淋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甲骨文福建的甲骨文主要出土于福州和泉州等地。

福建的甲骨文多为商代卜辞,字体古朴,内容丰富。

如福州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字体工整,刻写精细,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1.观察器型: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比例、曲线等特点来判断其年代和制作地区。

2.观察瓷器上的纹饰:纹饰的种类、形态、线条是否流畅、图案是否对称等都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线索。

3.分析器器身的胎质:通过观察和感受瓷器的质地、光泽、质感等来判断其是否为真品。

4.检查瓷器的釉面:真品的釉面光亮平滑,假冒品的釉面常常存在不均匀或者粗糙的现象。

5.鉴别器器身的质地:真品的质地往往均匀细腻,而假冒品可能会有粗糙或者细腻不均等现象。

6.分析瓷器的胎釉结合处:真品的胎釉结合处常常较为平滑自然,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明显的过度处理痕迹。

7.检查器壁的薄厚:真品的器壁往往较薄,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厚重或不匀的现象。

8.针对藏品进行放大观察: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器身纹饰、边缘处理等细节,以确定其真伪。

9.检查器底的釉渍:真品的器底通常会有明显的釉渍,而假冒品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当而显得异常干净。

10.观察瓷器的胎釉颜色:真品的胎釉颜色往往较为柔和且稳定,而假冒品的胎釉颜色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均等现象。

11.分析釉面的龟裂情况:真品的釉面龟裂通常呈放射状,而假冒品可能存在网状或者不规则的龟裂现象。

12.检查瓷器的口沿:真品的口沿往往平整光滑,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不规则或者粗糙的情况。

13.判断瓷器的烧制技术:通过观察瓷器的胎质、釉面等来判断其烧制技术,进而判断其真伪。

14.根据瓷器标志进行鉴定:瓷器标志包括款识、题款、款章等,通过对标志的认真研究可以得出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15.对比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对瓷器进行背景调查,获得更多的鉴定信息。

16.考察瓷器的流传渠道:通过研究瓷器的流传渠道,如名人、藏家、博物馆等,获取更准确的鉴定依据。

17.进行化学测试:使用科学分析方法,如碳14测年、元素分析等,对瓷器进行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年代和制作工艺。

18.针对器物的瓷质进行测试:使用专业设备对瓷质进行测试,如硬度测试、X射线检测等,以确定其真伪和制作工艺。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古陶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陶瓷品种繁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一直备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古陶瓷的种类、特点、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

一、古陶瓷种类古陶瓷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根据历史时期和代表作品进行分类的示意:1. 先秦时期:主要有彩陶(如绘人图彩陶、舞蹈图案彩陶)、黑陶、红陶等。

2. 唐代官窑:包括定窑、钧窑、汝窑、宋徽、云龙窑、松洲窑等。

3. 元代官窑:主要有元青花、元官窑瓷器等。

4. 明代: 有青花瓷、五彩瓷、白瓷等。

5. 清代: 有粉彩瓷、釉里红、鹿顶等。

其中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瓷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表现手法多样,被誉为“万紫千红、包罗万象”。

二、古陶瓷特点1. 色泽:古陶瓷的色泽丰富多彩,有红、黄、绿、蓝、白等多种颜色,其中以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等为代表。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非常丰富,包括花卉、人物、山水、动物和抽象图案等。

其中青花瓷器以绘制人物、花卉和山水为主题,五彩瓷器则以鲜艳的颜色和鲜明的造型为主。

3. 制作工艺:古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技术手法,包括器物造型、烧制、定稿。

其中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更是独特,需要进行多次烧制,才能呈现出独特的青花纹饰。

三、古陶瓷的鉴赏方法1. 观察:古陶瓷鉴赏的第一步是观察,要仔细观察器物的形态、釉色和胎质等方面,从而初步判断器物的品质和时代。

2. 对比:在观察后,可以对不同的器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加精细地了解它们的口径、底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的差异。

3. 翻转:将器物翻转过来观察或倒立着看,可以进一步判断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品质等方面。

4. 摸感:用手去摸器物的质地和釉面,以此来判断它们的胎质和温度控制。

5. 气味:闻闻器物的气味,以此判断器物的材料和烧制时间等。

文物鉴定报告

文物鉴定报告

文物鉴定报告
鉴定对象:一件老青花瓷瓶
鉴定结果:
此瓶为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青花瓷器,釉地净白,
青花浓艳,造型庄重典雅,属于瓷器中的极品。

鉴定说明:
1. 瓶身形制革新,底足呈六方形,与之前五鼓瓶相比更为精细。

2. 青花采用浓艳的褐色和深蓝色,釉面均匀光滑,体现出明末
民间蓄势待发的氛围。

3. 永乐年间的青花瓷器以鉴赏价值较高,崇高而暴涨的价格而
著称,是收藏家心仪和争夺的重点。

综上所述,此件明代青花瓷瓶的鉴定价值极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为稀世珍品。

北宋官窑瓷鉴赏

北宋官窑瓷鉴赏

北宋官窑瓷鉴赏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

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

关键词:北宋官窑五大名窑特点造型釉色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

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

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

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

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

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1.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以左下这张天青釉三足乳钉洗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满釉支烧,支点多呈圆形或扁形,冰裂纹开片,釉下气泡密集多层,釉色和胎质都极似汝窑瓷,但是釉层却比汝窑瓷厚得多。

工艺规整大气。

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

2.釉色美丽烧制精湛右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一、介绍陶瓷瓶作为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陶瓷瓶文物,包括它们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青铜器时代1. 西周青铜觥瓶特点:•材质:青铜,深具光泽。

•形状:高颈、户口宽大,带有多个饰物及装饰线。

#### 历史背景: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青铜觥瓶作为一种祭祀和礼仪用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 影响:•对后世的陶瓷瓶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饰物及装饰线的使用成为了后世陶瓷瓶设计的重要元素。

2. 春秋青铜爵瓶特点:•材质:青铜,金属质感明显。

•形状:呈瓶状,底部带有支脚和把手。

####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贵族社会威望和地位的象征,青铜爵瓶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影响:•对后世的陶瓷瓶创作产生了影响,如瓶身的形状和把手的设计成为陶瓷瓶的常见元素。

三、唐代谷仓青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器壁呈青色。

•形状:高颈、宽肩、鼓腹、内敛的瓶型。

•采用了青釉,颜色沉稳古朴。

### 2. 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陶瓷瓶艺术的鼎盛时期,谷仓青瓷瓶体现了当时的审美特色。

### 3. 影响:•形状的优雅和青釉的使用成为后世陶瓷瓶艺术的重要风格。

•对世界陶瓷瓶制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传播了中国瓷器的美。

四、明代青花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青花釉下彩绘装饰。

•形状:多种多样,如高颈瓶、尊瓶等。

### 2.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时期,青花瓷瓶是当时的杰作之一。

青花瓷瓶以其独特的花纹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 3. 影响:•青花彩绘技术成为中国瓷器瓶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影响了后世陶瓷瓶的装饰工艺。

五、清代粉彩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胎质洁白。

•形状:高颈、宽肩、扁球形瓶型,采用了粉彩彩绘。

### 2. 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末期,粉彩瓷瓶是当时的代表之一,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致的工艺而闻名。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许多人在购买和鉴定古瓷器时常常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瓷器。

首先,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

真品古瓷器的胎体质地通常较为坚密,质地细腻,而仿制品的胎体往往质地较粗糙,易于辨别。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来鉴别真伪。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通常光洁细腻,而仿制品的釉面常常呈现出不自然的光泽和纹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饰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饰通常流畅自然,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常常呈现出生硬和不连贯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釉色。

真品古瓷器的釉色通常自然柔和,而仿制品的釉色则常常呈现出过于艳丽和不自然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底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底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器底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古瓷器的胎足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胎足通常修整得当,而仿制品的胎足则常常存在瑕疵和不规则。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胎口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胎口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胎口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此外,要注意古瓷器的纹样。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通常清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则常常存在模糊和不连贯的特点。

古瓷器的釉面渍色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渍色通常自然均匀,而仿制品的釉面渍色则常常呈现出不自然和不均匀的特点。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比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比例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样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比例通常匀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比例则常常存在不协调和不连贯的特点。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物鉴赏》课程论文——粉彩瓷器赏析2010051019 10广电冯杨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自己就对文物有很大的兴趣,经常看央视的《鉴宝》栏目,也时常翻阅些关于文物的书籍。

这门课的收获不仅仅是课堂的文物鉴赏知识,还有老师课上提到的很多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经验,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真实更学术的了解,让考古和文物从小说、电视中走了出来。

课上,我们领略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物质结晶——纹饰古拙、记录大事的先秦青铜器,了解了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特点及演变;也了解了从中国古代建筑到古典西方建筑;还介绍了玉器文明以及现代“制造古玉”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其中最感兴趣的当属瓷器了。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其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明净,不褪色。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存世的古代著名瓷器形体优美,釉色鲜亮美观,整体单纯而有变化,精巧而有气魄,堪称美轮美奂。

最喜欢的还是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的粉彩瓷。

概说粉彩瓷是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

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粉彩的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

其内容多绘人物、花鸟、山水,浓淡相间,色彩丰富,画工细腻,富有立体感。

粉彩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其装饰可以追溯到唐三彩,它是在烧好的白瓷器釉面上再施以彩绘。

由于彩料中掺进了含砷的玻璃料,使色彩有粉质感而得名。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最多达数十种以上,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粉彩图案上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彩绘具有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

粉彩瓷器亦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美称。

康熙时期·萌芽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瓷。

当时景德镇粉彩瓷处于初创时期,主要是民窑,产品流传很少。

器型比较单一,仅见盘、水丞等;图案和施彩的风格比较简朴,纹饰以龙凤、花卉、仕女为主。

粉彩只限于装点图案的局部,像花蕊等,风格简朴,着色粗糙。

如康熙粉彩花卉纹盘,红花用单一胭脂红,白花则施粉质釉料。

其他色彩仍保留五彩的方法,是早期粉彩瓷的代表作。

这个时期的粉彩瓷器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如【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卉纹盘(图1),【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水丞(图2);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如【清康熙】景德镇窑黄地粉彩花卉纹碗(图3)。

【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卉纹盘(图1)盘撇口,口下渐内敛,圈足。

盘内壁绘月季、玉兰、梅花合成的三组折枝花卉纹,外壁绘四组相间的彩蝶与折枝花卉纹。

盘心青花双圈内画折枝花蕾及一只飞舞的彩蝶。

盘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此盘纹饰简朴,色彩浓而不艳,较之艳丽的康熙五彩器风格别具,为早期粉彩代表作。

故宫博物院藏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5厘米【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水丞(图2)水丞呈马蹄形,浅圈足。

通体内外施白釉。

外绘折枝花卉及彩蝶两只。

足内施白釉,署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康熙时期瓷质水丞形式多样,除马蹄式外,还有苹果式、石榴式、鱼篓式、莲蓬式、荷花式以及四方、六方、八方形等。

马蹄式水丞中使用粉彩装饰者颇为少见。

故宫博物院藏高5.8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8.5厘【清康熙】景德镇窑黄地粉彩花卉纹碗(图3)撇口,薄胎,外壁黄地上彩绘有蕃莲纹,色彩凝重。

外底有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雍正时期·成型雍正时期,粉彩才真正发展至粉润剔透,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

这个时期的器型明显增多,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除日常生活用品盘、碗外,常见杯、碟、罐、灯笼瓶、六角瓶、天球瓶、花觚、笔筒、提梁壶等。

粉彩瓷多数是在经过精心挑选的细白瓷上进行彩绘,淡雅柔丽之感更为鲜明。

雍正粉彩瓷采用了国画中花卉的没骨画法,所绘花鸟虫草浓淡相间,层次清晰,妖艳柔美,栩栩如生。

其精者做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装饰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尤以花卉最多,牡丹、月季、海棠等四季花卉很普遍。

盘、碗之类采用“过墙”装饰,花纹外壁向上延伸,越过器物口沿延伸到器里构成一幅完整的面,构思巧妙而新颖。

这一时期的粉彩除白地粉彩外(图5,【清雍正】白地粉彩粉彩蟠桃纹天球瓶);还有色地粉彩,如珊瑚红地、酱地、淡绿地、墨地、木纹理开光等,胭脂红底粉彩为康熙时创烧,到雍正朝色调更为匀净艳丽。

故宫藏有雍正珊瑚红粉地牡丹纹双耳穿带瓶(图4),极为艳丽华贵,此器造形端正,绘画精湛,色彩艳丽,精巧细腻,通过红、黄、绿、蓝、紫等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富立体质感,高贵,华丽,艳而不俗,为雍正御用瓷之精品佳作。

它反映出了雍正粉彩瓷的风格和水平。

雍正时还把粉彩运用到斗彩工艺中,创烧“粉彩斗彩”。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双耳瓶(图4)器形:直口,削肩,腹部呈橄榄形,胫部微敛,圈足。

颈部以一双贯耳为饰;足边有两个长方形管状穿代孔。

此瓶是则直口,再加以贯型双耳,特别是足部仿照汉壶尊的形制,饰以两个穿代孔,不仅器形的烧造难度更高,而且视觉效果都更为稳重端庄,优美典雅。

色彩:瓶通体满施珊瑚红釉为地色,釉质细腻均匀,色彩浓艳而不失典雅。

在珊瑚红地色上绘黄色、粉色,白色三朵怒放的牡丹花,花蕊密布其间,花瓣层叠绽放,枝干辗转婀娜,色泽明暗转换自然,笔触点染细腻。

绿叶布局得当,明暗反转妩媚,色泽由绿渐黄,过渡自然。

此瓶的牡丹花构图主题突出,布局疏密得宜,色彩浓重艳丽,层次丰富,为清代粉彩花卉瓷器花工之翘楚,极为难得,底部白釉上书:“退思堂制”矾红楷书款,书写规整。

【清雍正】白地粉彩粉彩蟠桃纹天球瓶(图5)瓶直口微撇,颈较短,浑圆腹,圈足。

通体内外施白釉。

瓶体上以粉彩描绘桃树一株,枝繁叶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八颗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坠枝头。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化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高50.6cm,口径11.9cm,足径17.7cm乾隆时期·鼎盛乾隆粉彩瓷进入鼎盛时期,该时期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

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量较大,造型更为丰富。

除日常所用的碗、盘、杯、碟外,文房用具及各种陈设用瓷应有尽有,如笔筒、笔架、笔洗、印盒、壁瓶、香插、如意、转心瓶、转颈瓶、仿瓜果形的象生瓷等。

当时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

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

这一时期景德镇窑的作品已开始流向民间,所以发展非常迅速。

这一时期的粉彩瓷器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装饰手法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有与釉下青花结合的青花粉彩。

乾隆粉彩瓷豪华富丽,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

以色地为多,如红地、黄地、绿地、蓝地、豆青地等呈色各异,深浅不等,为创作五彩缤纷的粉彩瓷提供了基础。

并常见在一件器物上集轧道、开光、镂空、堆雕、描金等多种装饰工艺。

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

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其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乾隆官窑粉彩装饰风格是器身布满花纹,显得特别繁缛、华丽,人物、花卉、翎毛等均以名家绘画为蓝本,并糅合西方绘画技巧,画面有了深浅浓淡,立体感强。

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

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

该时期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里找了很多图例,它们充分体现了乾隆年间粉彩造型多样色地繁多华丽精细的特征。

【清·乾隆】矾红地粉彩八吉祥高足莲托供品(图6)【清·乾隆】仿石纹地开光式粉彩山水楼廓图灯笼瓶(图7)【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三连瓶(图8)【清·乾隆】粉彩缠枝莲纹瓶(图9)【清乾隆】黑地绿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开光式双喜图大盘(图10)【清乾隆】黄地粉彩八宝纹花觚(图11)【清乾隆】霁蓝描金粉彩花果尊(图12)【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花卉纹花口瓶图(14)【清乾隆】金地粉彩缠枝蕃莲大吉瓶(图13)晚清·衰落清代粉彩瓷自嘉庆开始由盛转衰,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

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

嘉庆年间,粉彩瓷仍是官民窑生产的主要品种,产量仍很可观。

嘉庆前期的粉彩瓷与乾隆晚期相似,嘉庆晚期的制作较为粗糙,釉面不均,彩色厚薄不一,但以胭脂红地彩绘或胭脂红地开光在嘉庆中后期粉彩瓷上广泛运用。

嘉庆时期新创器形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

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装饰。

余处绘粉彩纹饰。

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黄地粉彩云龙纹帽筒(图14)高达29.7厘米。

筒身有六个海棠式孔,通体黄地粉彩绘六条行龙穿于朵云之中,绘画也很精细,但没有乾隆粉彩球状镂雕冠架精美。

【清·嘉庆】黄地粉彩云龙纹帽筒(图14)【清·道光】粉彩折枝梅花纹盖碗(图15)道光、咸丰粉彩瓷造型厚拙,釉面稀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